大衍筮法吧 关注:1,112贴子:16,972
  • 16回复贴,共1

易经与道德经互参,以经解经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本人觉得易经、道德经两者的思想是有不少共通之处的。
为节省读者时间,以下直接抛砖引玉


IP属地:广东1楼2023-02-07 09:05回复
    当初我是先学道德经,再学易经,感觉道德经的思想和易经有很多共通之处。
    比如“见群龙无首吉”,我觉得跟道德经的“希言自然”、“功成不居”有联系。
    又比如大过,与道德经的“过刚则折”有联系(对应大过九二至上六过涉灭顶“),”柔弱胜刚强“可对应大过初六”籍用白茅“。
    谦,可对应道德经的”和其光同其尘“、“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泰由阳转阴,否由阴转阳,可对应道德经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坤的“括囊,无咎无誉”,节的“不出户庭”,可对应道德经的“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孔子所注“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可对应道德经的“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还有一种联系之处,易象对应道德经的“大象无形”。六根横线合在一起可代表万事万物(大),但又没有万事万物的具体形象。


    IP属地:广东2楼2023-02-07 09:06
    收起回复
      先说说本人学道德经的经历和一点感悟:
      2016年我先学道德经一年(2017年再学易,道德经我理解为学易内功、矫正学易前一些错误的前提观念),期间尝试边读边翻译以加深理解,所用的技巧来自于虚云老和尚说过的一段话:
      虚云老和尚开示道:「以我的愚见,最好能专读一部《楞严经》,只要熟读正文,不必看批注,读到能背,便能以前文解后文,以后文解前文。」——“以前文解后文,以后文解前文”,用老子的意思解老子的文句。
      如此一来我发现有个神奇的地方,道德经那简要深奥的文句,虽如一道难以逾越的城墙,但全文关联起来理解它,城墙也会被这股强大的力量所攻破!并且成为了我锻炼逻辑能力的很好手段。回过头来再看道德经,它那深奥的文句,其实是很好地锻炼了人的思维能力,或许这也是一种写作智慧。


      IP属地:广东5楼2023-02-07 09:17
      收起回复
        以下再介绍我以经解经的一个例子


        IP属地:广东6楼2023-02-07 09:20
        回复
          解《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孰为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
          德者,同于德﹔
          失者,同于失。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
          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
          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IP属地:广东7楼2023-02-07 09:21
          回复
            翻译:
            少干涉,让百姓(在支持与保护下)自由发展。
            狂风刮不了一个早晨,暴雨也下不了一整天。
            谁产生(狂风暴雨)?天地。
            天地尚不能长时伤害(万物),何况(管理层)对百姓的干涉呢?
            所以说——
            遵从“道”的人,(言行)与“道”相合;
            遵从“德”的人,(言行)与“德”相合;
            遵从“失”(失道失德)的人,(言行)与“失”相合。
            与“道”相合,“道”也乐意让他收获成果;
            与“德”相合,“德”也乐意让他收获成果;
            与“失”相合,“失”也乐意让他蒙受损失。


            IP属地:广东8楼2023-02-07 09:21
            回复
              附注1、希言,自然:
              之所以将“希言”中的“言”解释为管理层对百姓的“干涉”,是因为下文的“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证明是天地对万物的伤害,为了呼应此点,并为了让“希言,自然”与下文的“而况【于】人乎”(注意“于”字,证明上文的“言”是作用在“人”身上),能接合上,故将“言”解释为“干涉”。天地在上,万物在下。故解释为“管理层对百姓”(“上”与“下”是指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而非贵贱的差别)
              “干涉”结合《道德经》全篇,有三层含义:政令、教化、利益侵犯。这三层含义在性质上,都是负面的——相对于“无为之治”,即“有为之治”是也。可参考:
              (负面政教)《道德经》第二章——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利益侵犯)《道德经》第七十五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将“自然”解释“让百姓(在支持与保护下)自由发展”,能呼应上文的“希言”、上下文的“管理、被管理的关系”,体现无干涉下的自由发展。


              IP属地:广东9楼2023-02-07 09:22
              回复
                【【【可以看出:万事万物从产生、成长、衰老到消亡,都有“道”与“德”在背后无形地养育与扶持(“道生之,德畜之”),但【不加以干涉,让其在自然的外在形势与外在交互下自由发展】(“物形之,势成之”),圣人也一样,帮助百姓完成任务而不争不害(“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而百姓并未感受到圣人之恩,因为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导致“太上,不知有之”的缘故。于是到最后,百姓事情办成的时候,都说:“我成事都是自然而然啊!”。正如杜光庭说:“(道)不亲其亲,不子其子,有生成遂长之功,不矜于下,不见物得其所,不知上化所为,以为自然而然也”。】】】
                【【【但是,“道”,并非对万物听之任之。若起奸邪祸端,必治理(“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地顺道而为,以狂风暴雨处之。在短暂的严惩之后,继续“天地相合,以降甘露”。顺道而为的管理层在对奸邪祸端(百姓互相伤害、惑乱彼此心智)短暂的严惩(“执而杀之”)之后,继续“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之意是也。】】】
                有人说得好:“自然主要是针对行动体的自我调协而言,是行动举措中的一种顺任,而不是放任。并不是说事态局面原本怎么样我们就让它怎么样,而是说环境态势需要我们入驻何种取态我们就入驻何种取态,需要我们采取何种行动我们就采取何种行动。”】】】
                【【【也由此可见,有些人将《道德经》第五章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解释为“将百姓弃之不管,听之任之”,荒谬至极也!】】】
                “希言,自然”,可参照《道德经》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IP属地:广东10楼2023-02-07 09:24
                回复
                  在道德经的层面可上下文互参,以经解经。同理,也可以用另一种著作解当前著作,同样是以经解经,2楼就是。


                  IP属地:广东11楼2023-02-07 09:31
                  回复
                    另外我觉得《道德经》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章),是道德经心髓之所在。希望本帖对其的翻译可以作为初学进入道德经的门窍、捷径。


                    IP属地:广东12楼2023-02-07 09:48
                    回复
                      易经是整体,孔孟之道和老庄的道家思想,以阴阳的角度去看待。不要分开,过犹不及。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3-02-07 11:49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