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吧 关注:160,674贴子:2,999,044

論道,被刪重發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在道德经中老子写道
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如果礼代表体制规定,义代表心中认为的道理,仁代表心中的感受
那么
失义而后礼:心中的道理被体制规定所压过=礼胜过了义
失仁而后义:心中的感受被心中的道理压过=义胜过了仁
然偶尔会有反璞归真的例子
义反驳礼:心中的道理去驳斥体制规定
仁反驳义:心中的感受去驳斥内心理性
但是怎么做到用德反驳仁?
失德而后仁是什么东西被心中的恻隐之心所压过了?
末说要从德反回道,但求先了解什么是德,就像礼对应义,义对应仁,先后的关联及得失,仁对应的德,其中的奥妙又是什么?
仁倚仗内心的感受而不刻意,义倚仗理性的道理而刻意,礼则倚仗着体制规定,德倚仗着什么,分为刻意及不刻意、下德及上德?
知道了前因后果便能反推演,逆行而上,仁如何回德? 内心的感受能回至什么?
仁乃人心中的恻隐之心,是源自内心的感受,不是刻意也不是基于义理,义理乃仁之后,若道理压过了感受,那属于落到义而不是回到德
那么内心的感受是什么关联让德衍生出仁并且压过了德?
仁者为了行心之感而有了心中的道理
义者为了行心之理而制定了规章制度
德者为了行? ? ? 而生出了人的本心
这个? ? ? 包含德的真意也是仁之母
? ? ? 若是感受的意识,那么可称之为感之识
而道为了行? ? ? 而生出了德的意识
这个? ? ? 包含道的真意也是德之始


IP属地:中国台湾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23-02-12 14:55回复
    若???不是感受的意識,那麼能是什麼?能蘊含德的真意又能藴育仁?


    IP属地:中国台湾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23-02-12 15:07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或是救济苍生的意识? 但恻隐之心无分对错好坏,只是心中的本心,为了救济苍生又为何得以生仁? 怜悯之识本由仁心而生,仁心又何以为生?


      IP属地:中国台湾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23-02-12 15:39
      回复
        【故大道癹,案有忈義。六亲不睦,案有孝慈。邦家昏乱,案有正臣。】正道偏离,忈義才显现价值。六亲不睦,孝慈才显摆价值。国家昏乱,正臣青天凸显出来❗️鼓吹青天➡️邦家昏乱❗️鼓吹孝慈➡️六亲不睦❗️鼓吹忈義➡️大道癹❗️❗️❗️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3-02-12 17:10
        回复
          若以主导的关系来论
          失义后礼:道理衍生出的规定占据了主导权
          失仁后义:感受衍生出的道理占据了主导权
          失德后仁:? ? 衍生出的感受占据了主导权
          ? ? 能是什么? 可代入本心,德亦可解释为本质
          那么失道而后德呢?
          可得出? ? 衍生出的本心占据了主导权
          道的? ? 是什么? 为何生出本心?


          IP属地:中国台湾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23-02-13 14:26
          回复
            所失德而後仁的反璞歸真該怎麼做?
            是避免心的感受佔據了主導嗎?
            那麼古人所謂的明心見性,打坐冥想是否就是為了明心?


            IP属地:中国台湾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23-02-13 14:32
            回复
              佛理中的非想非非想處定乃至滅盡定是否就是為了從德反道?


              IP属地:中国台湾来自iPhone客户端9楼2023-02-13 14:39
              回复
                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从吃喝拉撒睡去看.
                人在饱腹的时候不需要吃,肚子饿[失去了饱]而后才会去吃
                如同人在道时不需要德.失道的人才需要.
                人在口不渴的时候不需要去喝,口渴[失去了不渴]而后喝
                有德的人不需要仁.失德的人才需要.
                人在不内急的时候不需要去拉撒,内急[失去了不急]而后拉撒,
                人在仁时不需要去讲求义.失仁的人才需要.
                人在精神饱满的时候不需要去睡觉,眼睏[失去了神清气足]而后睡,
                有义的人不需要礼节.失义的人才需要求讲礼节.
                以上是一种不断的,退而求其次的做法.
                经济学上讲,这就如同劣币驱逐良币.
                因为失去了良币才会退而求其次.追逐劣币.


                IP属地:广西10楼2023-02-14 06:08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楼主高见
                  也许是因为不辞辛苦,爬得上,站得高,也没近视,远近都清明;
                  楼主透彻
                  也许是因为不厌卑污,挖得深,闯得进,也没污浊,里外都明澈。
                  可怜天下近视眼,满眼屏幕,不见真山水。
                  可叹天下聋儿朵,满耳音乐,不听身旁语。
                  可悲天下骨肉身,折腾赚钱,不知家在此。


                  11楼2023-02-14 07:39
                  回复
                    常虛心靜神,道自來居。愚者不知,勞其形,苦其心,役其志,躁其神,而道愈遠,而神愈悲。背道求道,當慎擇焉。


                    IP属地:中国台湾来自iPhone客户端12楼2023-02-18 12:22
                    回复
                      如果,我不這麽斷句呢。
                      故失道,失道矣,
                      而后德失德,
                      而后仁失仁,
                      而后義失義,
                      而后禮。
                      夫禮者,
                      忠信之泊也,
                      而亂之首也。
                      后,古代是宣告的用意。失道以後,采取各種方法,宣告什麽越是沒什麽。


                      IP属地:浙江13楼2023-02-21 14:24
                      收起回复
                        把后带入妄称的意思,只是贬低后者的本质,变成披了皮的德仁义礼,本意也不变,上段用有为、无为、有以为、无以为的性质来介绍德仁义礼
                        为之?为的什么?
                        有以为又是为的什么?
                        为之而无以为是仁
                        为之而有以为是义
                        义可带入的太多了,但与仁比呢?
                        仁的为之?是做了什么?或用了什么?心吗?
                        仁的无以为?是规定?是理性?

                        无为而无以为是德


                        IP属地:中国台湾来自iPhone客户端14楼2023-02-21 17:22
                        回复
                          失,熵增之變化現象,無失而無不失,俗人同於失,失亦樂得之
                          得,熵減之變化現象,無得而無不得,心性同於得,得亦樂得之
                          無對而無錯,無好而無壞,無美而無醜,無生而無死
                          無規律而有規律,無對錯而有對錯,無好壞而有好壞,無美醜而有美醜,無生死而有生死
                          道,無道而無不道,無為而無不為,無爭而天下莫能爭


                          IP属地:中国台湾来自iPhone客户端16楼2023-02-24 13:17
                          回复
                            黃帝曰道:應化之道,平衡而止。輕重不稱,是謂失道。
                            老子曰道: 失道後德,失德後仁,失仁後義,失義後禮。
                            德仁義禮,平衡、輕重不稱,而由道失之


                            IP属地:中国台湾来自iPhone客户端17楼2023-03-05 02:2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