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道德经中老子写道
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如果礼代表体制规定,义代表心中认为的道理,仁代表心中的感受
那么
失义而后礼:心中的道理被体制规定所压过=礼胜过了义
失仁而后义:心中的感受被心中的道理压过=义胜过了仁
然偶尔会有反璞归真的例子
义反驳礼:心中的道理去驳斥体制规定
仁反驳义:心中的感受去驳斥内心理性
但是怎么做到用德反驳仁?
失德而后仁是什么东西被心中的恻隐之心所压过了?
末说要从德反回道,但求先了解什么是德,就像礼对应义,义对应仁,先后的关联及得失,仁对应的德,其中的奥妙又是什么?
仁倚仗内心的感受而不刻意,义倚仗理性的道理而刻意,礼则倚仗着体制规定,德倚仗着什么,分为刻意及不刻意、下德及上德?
知道了前因后果便能反推演,逆行而上,仁如何回德? 内心的感受能回至什么?
仁乃人心中的恻隐之心,是源自内心的感受,不是刻意也不是基于义理,义理乃仁之后,若道理压过了感受,那属于落到义而不是回到德
那么内心的感受是什么关联让德衍生出仁并且压过了德?
仁者为了行心之感而有了心中的道理
义者为了行心之理而制定了规章制度
德者为了行? ? ? 而生出了人的本心
这个? ? ? 包含德的真意也是仁之母
? ? ? 若是感受的意识,那么可称之为感之识
而道为了行? ? ? 而生出了德的意识
这个? ? ? 包含道的真意也是德之始
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如果礼代表体制规定,义代表心中认为的道理,仁代表心中的感受
那么
失义而后礼:心中的道理被体制规定所压过=礼胜过了义
失仁而后义:心中的感受被心中的道理压过=义胜过了仁
然偶尔会有反璞归真的例子
义反驳礼:心中的道理去驳斥体制规定
仁反驳义:心中的感受去驳斥内心理性
但是怎么做到用德反驳仁?
失德而后仁是什么东西被心中的恻隐之心所压过了?
末说要从德反回道,但求先了解什么是德,就像礼对应义,义对应仁,先后的关联及得失,仁对应的德,其中的奥妙又是什么?
仁倚仗内心的感受而不刻意,义倚仗理性的道理而刻意,礼则倚仗着体制规定,德倚仗着什么,分为刻意及不刻意、下德及上德?
知道了前因后果便能反推演,逆行而上,仁如何回德? 内心的感受能回至什么?
仁乃人心中的恻隐之心,是源自内心的感受,不是刻意也不是基于义理,义理乃仁之后,若道理压过了感受,那属于落到义而不是回到德
那么内心的感受是什么关联让德衍生出仁并且压过了德?
仁者为了行心之感而有了心中的道理
义者为了行心之理而制定了规章制度
德者为了行? ? ? 而生出了人的本心
这个? ? ? 包含德的真意也是仁之母
? ? ? 若是感受的意识,那么可称之为感之识
而道为了行? ? ? 而生出了德的意识
这个? ? ? 包含道的真意也是德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