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吧 关注:2,471贴子:7,791
  • 15回复贴,共1

初读荀子,多有不解,望各位前辈释学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镇楼图!


IP属地:山东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23-03-04 21:51回复
    孟子曰:“今人之性善,将皆失丧其性故也。”
    曰:若是则过矣。今人之性,生而离其朴,离其资,必失而丧之。用此观之, 然则人之性恶明矣。所谓性善者,不离其朴而美之,不离其资而利之也。使夫资朴 之于美,心意之于善,若夫可以见之明不离目,可以听之聪不离耳,故曰目明而耳 聪也。


    IP属地:山东2楼2023-03-04 21:55
    收起回复
      礼义是圣人之伪,突然想到西周后期礼崩乐坏,所以后来孔子提倡克己复礼,复礼其实也是想恢复周礼的意思啊。


      IP属地:山东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23-03-04 22:50
      回复
        支持!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3-03-08 20:14
        回复
          圣人之知,士君子之知,小人之知,役夫之知。想做圣人君子何其难啊,大多数的日常不过是小人与役夫的行事,这么看,人之性恶明矣。
          你知行合一,行,给你100W让你违背本心,不够,那一千万一个亿上不封顶,总是能落入深渊,当代社会没有财富自由怎么谈本心啊!!!
          人们眼里的上进心何尝不是制造了无数的焦虑,一步步把人们推向深渊啊!也或者与人争,是争强好胜,役夫之知,与己争,则是步步上游吧。。。


          IP属地:山东5楼2023-03-09 00:06
          回复
            不知其子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左右。
            同理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啊。
            论朋友圈的重要性,所以说大家从小到大都是想往好的学校、好的小区里头奔,都是这个道理啊。
            这么久,才算把性恶篇看完,明天先开君子篇吧。


            IP属地:山东6楼2023-03-15 23:42
            回复
              今天不想闷在家里,就瞅了眼电影,看到一部保你平安,喜剧,评分很高。
              收拾了一番,加完班就来电影院了,紧赶慢赶迟到了10分钟,漏掉了故事的起始情节,不过并不影响后续观影。
              这部电影揉合了当下很多热门元素,网络热梗,吃瓜,直播,刷礼物,跟帖,鬼畜以及网红,很容易代入其中,算是当下时代的一个缩影吧。
              尤其是网络暴力,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再结合现在的吃瓜群众,突然感觉性恶论很真实,人性本恶,饱暖思淫欲的时代,我们开始放纵自己的欲望,于是诞生了吃瓜群众以及淹没于吃瓜群众们谣言之海的真相。
              圣人之伪,始于制欲,所以后来有了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法。
              难搞啊,灭人欲是错的,纵欲也是不对的,这个度量难以掌握,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当何以自处。
              难难难!再想到魏磨砺,也正是因为人之恶(爱美?怕别人异样的眼光?),不敢面对自己的伤疤,最后在外事的推动下以及良心的纠结中,才正视了自己痛点。
              再看魏平安的多管闲事,又想到之前某个领导说过一句话,对别人有好处,对自己没坏处的事就可以去做。当时觉得像画饼,但其实很有道理,更何况魏平安这种于己不利,只能用一句来归纳,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从心而已。另外整部影片前后也说了一个道理,善恶终有报,这个是牵扯到了因果关系了吧


              IP属地:山东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23-03-18 20:35
              收起回复
                1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3-10-08 01:31
                回复
                  古代也有,村里也常有流言,只不过现在有了网络,所以换了个方式,所以约束是从古至今的也并没有要到存天理去人欲的地步,重要的是加以制约与引导,民众的言论思想不会引导或是一昧封堵,都会变成洪水肆虐。村妇闲下来便会编排人,强壮的人易于仗力欺人,得势的人会仗势,民众的本性就像杂草般生长,所以需要制约教化。
                  圣人制欲,与后面的存天理去人欲,我倒是另一个看法,圣人是修养的一个境界,后面的也只是对于自身的要求,君子自难而易彼,之所以要制欲则是为了存我,或者道,心,本性,有各种各样的说法,这是人之本,七情六欲好比枝节,过度则是伤身伤本,所以有中庸中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也只是节制,就像修剪树枝好避免营养浪费,而非绝欲。许多古代的典籍中都有这类本末思想。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3-10-08 01:31
                  收起回复
                    同学好,战国那时候,人心已经非常复杂了。
                    我记得《大禹谟》里面就提到“道心惟微,人心惟危”,可见当时人心已经比较重了,人心重,就多私多患,离诚或者善就比较远了。信息环境也一代不如一代。比如现在,谈忠孝仁义的人,会被当做傻子吧,但正是这些忠孝仁义之人,每当华夏遇到危机,总会像岳武穆、文丞相那样挺身而出,燃烧自己,照亮他人和后人,带给别人生机。
                    人在环境中,无时无刻不受环境影响会发生变化的,打个比方哈,小孩子生出来软软的,经常笑呵呵的(阳),是比较善的,结果受环境的影响,随着成长会产生各种恶习,比如自大、纵情、不守根等等,所以才有“生而离其朴”呀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3-10-09 13:01
                    回复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24楼2023-12-27 08:0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