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吧 关注:99,429贴子:644,492

“毌丘俭”还是“母丘俭”?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百度。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3-03-07 13:56回复
    最近看到一个问题,就是中华书局本《三国志》的修订意见,要把“毌丘俭”要按照宋本改成“母丘俭”。因此我查了一下资料。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3-03-07 13:58
    收起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现存的宋本《三国志》,一般来说有三个版本,最早的版本是北宋末到南宋初的咸平本的覆刻本,目前只存《吴书》二十卷,藏于日本静嘉堂书库。
      以下是这个版本的《孙亮传》截图,其中有“尝谮太子和子母”,和“母丘俭向武昌”两句,可以对比一下。没有写成“毌丘俭”。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3-03-07 14:05
      收起回复
        第二种宋本《三国志》是南宋绍兴衢州刻,元明递修本。这个版本目前保存最多,但多数为元明补修,很少有宋朝原版。
        以下截图为衢州本《毌丘俭传》
        中华再造善本影印北大图书馆藏本(图一)
        日本静嘉堂文库藏本(图二)
        日本内阁文库藏本,网上及一些论文标注为元刊明嘉靖补修,但本人查证,实为宋衢州本。(图三)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本(图四)
        虽然有些清晰度不够,但可以辨认出写的都是“母丘俭”,而不是“毌丘俭”。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3-03-07 14:17
        回复
          第三种宋本《三国志》为南宋建阳书坊刻本,有人认为是绍熙年间所刻,称为“绍熙本”。但有人提出不同意见,认为不是绍熙年间所刻,应该是绍熙以后刻本,但宋本这一点没问题。也有人称为“建阳本”或“建本”。
          以下为几种建本《毌丘俭传》截图:
          中华再造善本影印国家图书馆藏宋刻本,标注为宋刻本,经本人查证,实为建本。(图一)
          日本宫内厅书陵部藏本(图二)
          百衲本据日本藏本影印(图三)
          这里出现了两种写法,一种为“母丘俭”,一种为“毋丘俭”,就是没有“毌丘俭”。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3-03-07 14:26
          回复
            综合以上三种宋本《三国志》,“毌丘俭”多数都写作“母丘俭”,少数写作“毋丘俭”,没有一处写作“毌丘俭”。另外,补充一个元大德十年池州路儒学刻本《三国志》,这里说明一下,很多资料上标注为元刊本的实际上是宋衢州本,只是前面添加了元刻本的序文。实际上目前根本没有完整的元刻本《三国志》存世。
            以下是中华再造善本影印国家图书馆藏《苏则传》截图,其中有“武威太守母丘兴”,即“母丘俭”的父亲。也没有写作“毌丘兴”。(为啥不截“毌丘俭”?因为这个版本只有残本,压根没有“毌丘俭”出现)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3-03-07 14:46
            回复
              中华书局本《三国志》,参考的是四个版本,即百衲本,武英殿刻本(殿本),金陵活字本,江南书局本(局本)。
              以下为四种版本截图
              图一,百衲本目录(据涵芬楼旧藏影印)
              图二,百衲本《毌丘俭传》(据日本藏建刻本影印)
              图三,美国哈佛大学藏清乾隆武英殿校刊本
              图四,国家图书馆藏金陵活字本
              图五,日本早稻田大学藏同治九年局本
              百衲本影印所据衢州本为“母丘俭”
              百衲本影印所据建刻本为“母丘俭”或者“毋丘俭”
              殿本作“毋丘俭”
              金陵活字本作“母邱俭”
              局本作“毌丘俭”,丘字缺笔
              “丘”写成“邱”,或者缺笔,都是因为避孔子讳。
              清朝同治以前,只有“母丘俭”和“毋丘俭”两种写法,从来没有出现过“毌丘俭”,改为“毌丘俭”应该就是从局本开始的。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3-03-07 15:17
              收起回复
                《康熙字典》中的说法也是自相矛盾,“毋”字下,列出后汉有“将作大匠毋丘兴”(实为曹魏将作大匠,即毋丘俭之父)。“毌”字下又说“魏有毌丘俭”,且认为写成“毋”是错误的。让人无所适从。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3-03-07 15:25
                收起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不懂就问,《太平御览》等书提到他是写什么丘俭?


                  IP属地:江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23-03-07 15:28
                  收起回复
                    考其姓氏本源,“母(毌、毋)丘”姓氏之来源是因地而氏,《史记 田敬仲完世家》中“明年,宣公與鄭人會西城。伐衛,取毌丘”当是其源,可以考证史记的文字。


                    IP属地:新疆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23-03-07 17:02
                    收起回复
                      影印宋本《太平御览》,看起来貌似是“母丘俭”,不过“母”字两个点快连上了。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23-03-07 17:02
                      收起回复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中有“伐卫,取毌丘”一句,但各种宋元刻本均写作“母丘”,音贯。以下为截图。
                        图一,宋乾道七年蔡梦弼东塾刻本
                        图二,宋淳熙三年张杅桐川郡斋刻本
                        图三,宋庆元年间黄善夫刻本
                        图四,蒙古中统二年段子成刻本
                        图五,元至元二十五年彭寅翁刻本
                        均写作“取母丘”,而不是取“取毌丘”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21楼2023-03-07 17:53
                        收起回复
                          百度的:“【源】 毌丘,为春秋时卫国之邑(故城在今山东曹县南),以地为氏(60,62)。一说,毌丘为古时贯国(故城在今山东曹县南10里),后属宋地。毌,古与贯通,盖古字从省,贯去贝为毌,以国为氏(17)。【变】 ①清时为避孔子名讳,改丘为邱。 ②毌丘亦作毋丘(17)。”可能只是字型的问题,这个姓就是念guan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23楼2023-03-07 18:34
                          收起回复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24楼2023-03-07 19:04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这考证精神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25楼2023-03-07 23:45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