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吧 关注:448,174贴子:10,043,703
红楼梦题材宏大,构思奇妙,语言精炼,意境凄婉,优美缠绵,雅俗共赏,等等优点,称之为古今文学之巅峰,可谓实至名归。而其不同于任何文学作品的极其独特的映射隐含,色彩神秘,令这颗艺术明珠更加魅力无穷。
《红楼梦》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其主旨究竟是什么?始终是一个令人十分困惑的问题。
破解。可以说,《红楼梦》是一部言情小说,也是一部史书,更是一部剖析人性与社会的哲学巨著。其思想的深刻,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只要读者细心阅读,深刻体会,便不难发现其庐山真面目。
关于《红楼梦》之映喻,基本有两种观点,一是曹雪芹家史,另一个是明清血泪史。笔者持后一种观点。常言道,解铃还须系铃人。很明显,“字字皆是血”来隐射一个家族,这本身就很奇怪,颇有小题大做之感。其实《红楼梦》的密码,就在原著之中。仔细阅读原著,会发现许多暗喻明清人物事件,有些是很明显的。如小说中强调的时间,都与明清时期重大事件的时间一致。王熙凤判词,几乎一目了然。
2008年癸酉版《红楼梦》面世,再次引发争论。反对者称,癸酉版文字粗劣,如同玩笑。从文学角度,确实如此。但从通篇立意宗旨来看,癸酉版后28回可谓与前80回完美统一,尤其文中人物对话要点,可谓画龙点睛,与前文浑然一体,如果不是同一个作者,很难达到这种思想上的一致。当然,不得不说后人润色者的高明。可以说在文学造诣上,后者功力远在原作者之上,《红楼梦》文学上的成功,主要在于后者而非原作者。
综上,笔者的结论是,《红楼梦》为吴梅村原作,后人曹雪芹润色。至于这个曹雪芹,笔者不敢否认其就是胡适考证之江宁织造家人,此曹雪芹偶然得到传抄本,识得碧玉,破解玄机,感同身受,因而竭力用心,润色批阅,这种可能性极大。因为书中明确说明,曹雪芹于悼红轩批阅十载,增删五次,书未成而血泪尽,曹雪芹也只整理到前80回。至于后40回,红学者几乎一直认为是伪作,这点无需多论。至于曹雪芹究竟是何人,可以暂且放置,所幸的是癸酉版《红楼梦》面世,门户大开,读者自可畅游其中,领略无限神奇之风景。


IP属地:内蒙古1楼2023-03-17 21:34回复
    先自顶一下


    IP属地:内蒙古2楼2023-03-17 21:44
    回复
      为什么不能发?吧主可不可以给个说明?


      IP属地:内蒙古4楼2023-03-17 22:23
      回复
        王熙凤映射魏忠贤。
        首先看十二钗王熙凤判词: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衰。
        图画是一片冰山,上面一只雌凤。
        “凡鸟”是“凤”的拆字,这只是表面意思。其实凡鸟与雌凤不是一人,凡鸟指的是朱由校乳母客氏,这个客氏出身寒微,所以称之为“凡鸟”,“都知爱慕此生才”,大家都知道客氏爱慕魏忠贤此“生”之“才”。甚至客魏二人得到皇帝的赐婚,国人尽知。一从二令三人木,其实是个字谜,谜底是繁体字“檢”,暗指朱由检。那个“令”应该为“合”,“合”“木”,即“和”“睦”,“一从二合三人木”一夫二妻妾三人顺从和睦。这样,原句才更加通顺。在写法上,“令”“合”两个字很相似,极有可能在传抄中出错。
        朱由检登基,第一件事就是铲除客魏阉党集团,魏忠贤发配凤阳。“哭向金陵事更衰”暗指魏忠贤设法出巨金求情,反而令朱由检更加愤怒,说情者也受到牵连,魏忠贤听到后更加惊恐,自缢而亡。这里的“哭向金陵”,有多重喻意,一者意为求情,贪生怕死之丑态,二者“金陵”乃钱财堆成的坟墓。大难临头,贪官难以舍弃,贪婪吝啬之态。与曲文“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相呼应。三者“金陵”,暗指皇家陵园凤阳,而非南京。
        图画上的冰山雌凤,更是一目了然。凤为雄,凰为雌,雌凤,非男非女,喻指太监。而冰山,意血山崩,原是妇科疾病,明清时期很多文学作品中都用其暗指太监。魏忠贤倒台时,有一出戏,戏名就叫《冰山》,内容就是骂太监,明末时期非常出名,几乎人尽皆知。 而与其对应的曲子中,“意悬悬半世心”“荡悠悠三更梦”隐晦而尖辣。因为魏忠贤极力迫害东林党人,所以作者对魏忠贤十分厌恶,竭尽挖苦讽刺,入木三分。
        王熙凤从小当男子一样养大,贾母口中的“泼皮破落户”,映射魏忠贤出身混混,不学无术。
        尤其是王熙凤的发迹,是从秦可卿死后,协理宁国府开始的。秦可卿的葬礼,映射的是明泰昌皇帝朱常洛的国葬——此事后文再细议。魏忠贤得势,就在天启年间,依附于天启皇帝朱由校的乳母客氏,从此发达。明朝后期皇室有个特色,皇子依附奶娘,奶娘不舍皇子,移宫案就是缘此而起。而那木匠皇帝朱由校,对奶娘客氏言听计从,无论客氏提出什么样的要求,合理不合理,皇帝一概准之。魏忠贤博得客氏赏慕,从此飞扬跋扈,权倾一时。
        王熙凤表面公正,巧言令色,背地做鬼,心狠手辣,用兴儿的话:“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就是魏忠贤的化身。


        IP属地:内蒙古5楼2023-03-18 13:27
        收起回复
          元春判词: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
          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图画是:只见画着一张弓,弓上挂着香橼。
          第一句,暗喻袁崇焕通敌一案的争议,已经二十多年,依然没有定论。第二句,有个“焕”字,而其喻意一定含有重大事件,与宫廷有关。可惜历史许多事件都被掩盖,待解。如崇祯二年己巳之变,袁崇焕解围京师,竟然请求军队进京城调整,匪夷所思。而史料对此事没有更多评论,这里必定有重大隐情。第三句,突出一个“元”字,谐音“袁”。第四句,当时明朝称蒙古林丹汗为“虎酋”,虎指蒙古部落。“虎兕出于柙”出于《论语》,意思是对于虎兕凶兽要采取安抚措施,不要让其跳出栏来。袁崇焕案件中,其中一条罪证是私自卖军粮给蒙古人,袁崇焕辩解是为了安抚蒙古部落。“虎兕相逢大梦归”,指蒙古后来归顺后金,“虎兕”出栏,朱家大明江山倒塌。
          图画只有一张弓一个香橼,指武将,姓袁。
          另外,因为袁崇焕支持东林党,所以作者对袁崇焕是持同情态度的。


          IP属地:内蒙古6楼2023-03-18 22:31
          收起回复
            顶一下


            IP属地:内蒙古7楼2023-03-19 22:42
            回复
              秦可卿:影射陈圆圆
              判词:
              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
              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
              图画为:画着高楼大厦,有一美人悬梁自尽。
              第一句是个字谜,谜底是“桂”字。理解的重点在“幻”,意思是若隐若现看不太清楚。“情”隐去右下像个“身”字,恍恍惚惚就像个“桂”字。第二句关键在“即”字,谐音“妓”,指陈圆圆。第三句,还是个“桂”字,“漫言”意思是说,再仔细点看,“不肖”意为把“情”字去掉“小”“月”,大致是个“圭”,“皆荣出”谐音“截荣初”截掉“荣”字上半,是个“木”。合起来就是“桂”。第四句,“宁”指关宁防线总部,吴三桂的老巢,宁远。“造衅开端实在宁”,这句话不仅仅针对吴三桂,也指边关军队的腐败。就连袁崇焕那样的所谓爱国将领,都查出来私卖军需物资,巨额侵贪军费的事情来,所以作者借柳湘莲的口,称宁国府只有门口石狮子是干净的。后金是明朝最大隐患,阻挡后金的北方边关已经腐败不堪,确实是“造衅开端”。
              图画映射的是绿珠坠楼的典故,秦可卿的两个丫鬟名字里都有“珠”字,既是此意。秦可卿自缢,并不是真正死了,其用意是预示吴三桂下场如石崇一样。作者写过一首《圆圆曲》,把吴三桂比作吴王夫差,并称《圆圆曲》为“吴宫曲”,暗喻吴三桂不会长久,下场可悲。二者观点一是致的。
              当然,这样的解释,如果仅凭判词和图画,是很牵强附会的。尤其是秦可卿明明死了,还举行了浩大的葬礼,说她没死简直是睁眼说瞎话!
              秦可卿葬礼,是《红楼梦》重彩之笔。一些红学学者认为秦可卿的出身不寻常,其实是舍本求末。研究历史的专家都知道,秦可卿葬礼,那是国葬。无论如何,再荣耀的官府也不可能举行国葬。即使皇家公主,嫁到臣子之家,死去也绝不能享受国葬之礼。葬礼之主是天下无二的人物,而不是除此以外的任何人,这一点是确定无误的。
              这正是《红楼梦》的奇妙之处。其中时空错位,角色变换,犹如一部烧脑大片,令人不知所然。然而,《红楼梦》中,凡是可疑之处,必有“草蛇灰线”,指引读者。
              秦可卿死时,其丈夫贾蓉却不见了,唯一出场镜头,是换了“吉服”去办买官手续,一闪而过。还有尤氏托病不出,红学解释为秦氏死因难以启齿,羞于见人,这种说法过于牵强。这都是作者有意设置的疑点,以引起读者注意。
              秦可卿可谓重要角色,读者对其关注,不亚于贾宝玉薛宝钗林黛玉王熙凤等人。 按常理,她死之后,其继任者总得有个交代吧?后来出现的贾蓉之妻,连个片言之语都没有,莫说略微交代一下再娶之事,就连个名字都没有,只是“贾蓉之妻”或“蓉儿媳妇”,再无其他。读者急于看到结果,作者却偏偏吊着读者胃口。
              其实谜底在七十六回。中秋节,贾母与众人在园内围坐赏月,命乐师在远处吹笛,这时贾赦家的人来向邢夫人禀告,贾赦崴了脚,贾母先打发蓉儿媳妇跟邢夫人一道走了。贾蓉媳妇走后,贾母等人赏了一会桂花,坐下正说闲话,“猛不防只听那壁厢桂花树下,呜呜咽咽,悠悠扬扬,吹出笛声来……”贾母赏赐乐师一个月饼,一杯热酒,慢慢吃完之后,“只听桂花阴里,呜呜咽咽,袅袅悠悠,又发出一缕笛音来,果真比先越发凄凉……”贾母困倦,尤氏讲了一个没有讲完的笑话:“大儿子只一个眼睛,二儿子只一个耳朵,三儿子只一个鼻子眼,四儿子倒都齐全,偏又是个哑吧”。
              团圆节,赏月,围坐成圆形,吃月饼,吹圆管笛,“圆”字用的特别多。赏桂花,桂树下,桂花阴里。以及后面林黛玉史湘云月下赛诗,这一回就写桂花和月亮。散席时少了一只酒杯,就是提醒读者注意席间先走的人,那人就是贾蓉之妻,这一回的整个篇幅,都是揭示贾蓉之妻的身份。
              尤氏的笑话里,三个儿子都残废,第四个看上去很好,其实更残废,相比之下,还不如其他三个“贵”呢,那不就是“无三贵”吗?林黛玉史湘云妙玉的诗里,也有吴三桂陈圆圆石崇绿珠的影子。“香新荣玉桂,色健茂金萱”两句,二人还大加争论,湘云说不值得为其颂圣去。这句意思十分明了,陈圆圆因吴三桂而荣,吴三桂色而投靠后金。
              也就是说,这个贾蓉之妻,就是秦可卿,她并没有死。判词中那幅画,是对将来的预判。妙玉的诗里“石奇神鬼搏,木怪虎狼蹲”,暗指石崇绿珠,就是判词那幅画谜底。画中上吊的不是判词所判之人,而是典故中的人物绿珠。而判词中并没有提到死。
              看似不可思议,但对于文学创作来说,方式多样,没有一定之规,《红楼梦》中,还有许多预判,薛宝钗的判词画中也有预判,这点后文再论。
              所以真相就是,秦可卿影射陈圆圆。而她的葬礼影射朱常洛。因为作者写作之时,吴三桂正是得势之日,如日中天。所以,《红楼梦》中涉及吴三桂的喻影最复杂最烧脑,情有可原。


              IP属地:内蒙古8楼2023-03-20 14:17
              回复
                判词第一句,情天情海幻情身,是三个“桂”字,


                IP属地:内蒙古9楼2023-03-20 14:21
                回复
                  林如海影射泰昌帝朱常洛
                  林如海,这个名字里就含有一个“洛”字。“如”字部首改成上下顺序,就是“各”字,加三点水,就是“洛”。
                  第十四回,明明写秦可卿出殡,题目却是“林如海捐馆扬州城 贾宝玉路谒北静王”,既是作者提示之笔。秦可卿葬礼规制明显与身份不符,而这期间,恰巧林如海病故,其中意味已经很明显了。而文中又有一个明显提示,贾琏派昭儿来贾府报信,说林如海是九月初三巳时没的。昭儿,就是提醒读者注意,九月初三,很容易让人想起一首诗:“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明月象征大明朱氏江山,朱常洛死亡时间是九月初一。月初明月无光,意喻皇帝驾崩。秦可卿突然死亡,棺材都现制,十分仓促,与朱常洛的死亡情景很相似。朱常洛死时,陵墓还没有修好。
                  贾敬也是影射朱常洛。贾敬死时,贾宝玉回怡红院,袭人在结络子,说“我见你带的扇套还是那年东府里蓉大奶奶的事情上作的”,把秦可卿葬礼与贾敬死亡联系起来。后来去潇湘馆,又见林黛玉设案祭奠父亲,又把林如海与贾敬联系起来。贾敬出殡时,作者虽然笔墨不多,但万人观看,议论纷纷,丧仪焜耀,宾客如云,不过是另一个角度的秦可卿大殡场景。
                  另外,贾宝玉身上也有朱常洛的影子。《红楼梦》作者天马行空,一人影射多人,多人影射一人,喻影手法运用自如。朱常洛之死,是历史一大悬案,红丸案。其死亡极不正常。
                  贾宝玉梦得知秦可卿死了,爬起身来吐了一口血。必定是有喻意的。崇祯时期,作者曾经在翰林院任职,长与后宫皇子宦官接触,肯定会听到些不可能见于史料记载的传闻。贾宝玉吐血,应该暗示朱常洛死前有吐血症状。


                  IP属地:内蒙古10楼2023-03-20 22:07
                  收起回复
                    贾宝玉寓意
                    《红楼梦》中,贾宝玉身份最为特殊,其影射人物也最多。顽石,寓意他脱离红尘,具有原始纯真的品性。化身带字的美玉,则代表传国玉玺,是权利的象征。贾宝玉隐射泰昌皇帝朱常洛,又有作者的影子,还不时的做临时替身。如果说《红楼梦》是个烧脑大片,贾宝玉就是个超级“龙套”。
                    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纠葛,就是暗喻金国与明朝的权利争夺。贾宝玉最终娶了薛宝钗,但美玉丢失了,薛宝钗又仿制了一块,“青底金边”,喻意清朝不是正统。真正的玉是女娲娘娘炼制,象征华夏正统。
                    贾府里面的明争暗斗,隐射了明朝东林党与宦官阉党之间的争斗。赵姨妈视贾宝玉为眼中钉,要置贾宝玉于死地,贾环陷害宝玉致使宝玉被杖罚,映射国本之争。秦可卿死时宝玉吐血,暗喻朱常洛被人害死。
                    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有作者与崇祯皇帝君臣关系,如林黛玉的病,贾宝玉有一个药方,就是扒祖宗的坟,取里面的珍珠,寓意前无古人的改革,但这种想法在常人眼里就是玩笑,更何况两千年深受其利的皇权君臣。甚至,这也仅仅是作者本人的空想而已。也有作者与秦淮名妓卞玉京的感情故事,此事后文详论。
                    贾宝玉后来离开薛宝钗,四处流浪,隐射作者辞官回家隐居。


                    IP属地:内蒙古11楼2023-03-21 12:58
                    回复
                      顶一下


                      IP属地:内蒙古12楼2023-03-21 13:26
                      回复
                        林黛玉薛宝钗寓意
                        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 金簪雪里埋。
                        图画为: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
                        判词前两句谐音为“可探听机得,堪怜用絮才”。暗喻金国皇帝异常精明,可以刺探得到明朝机密,而崇祯皇帝用的都是愚蠢庸碌之臣,真正有才能的人却不得志。两个皇帝,对比鲜明。“玉带林中挂”暗指崇祯之死。“金簪雪里埋”,这是预言清朝最终也逃不脱“家天下”的历史轮回,最终会被赶回老家,在老家灭亡。历史已经证明了此预言,清朝最后的满洲国在东北覆灭。
                        图画与判词后两句意思一样,金、玉放在一个图中,还寓意“家天下”乃一丘之貉,其结果是一样的,注定腐朽,注定灭亡。这就是《红楼梦》的主旨,既不是家族历史,也不是毁清悼明,而是揭露“家天下”对人性的扭曲,对良知的残害。
                        贾王薛史,既是“家亡血史”又是“假,妄,血,屎”意喻虚伪,残暴,罪恶,丑陋。“看来字字皆是血”与屈原的“众人皆醉举世混浊”,鲁迅的“吃人”一样,是对“家天下”皇权下扭曲人性的深刻揭露、
                        薛宝钗,其名字中“薛”通“雪”。“宝钗”意为“金”。薛宝钗代表金国皇家,同时也是各种渗透在政界,军界,商界的各种金国间谍的替身。“冷香丸”,预示金国冷酷无情的嗜血本性。薛宝钗金锁上有八个字,与贾宝玉的玉看似一对,所谓金玉良缘。实际金锁上的字是造假,莺儿说是一个和尚给的字,后来小姐请人簪上去的。薛姨妈又说是和尚给的金锁,说明金锁是假货,并且薛宝钗母女谎话连篇,并非善辈。薛宝钗为人谦和处事谨慎,实则内心险恶,贾府内乱多是她暗中弄鬼。后来林黛玉就是中了薛宝钗反间计,错杀小红,使得人心涣散,贾府被攻破,黛玉被逼自缢而死。
                        林黛玉,“林”字两个“木”,明朝五行属火德,代表大明,“黛玉”即“ 带玉”,意喻带玉之人,暗喻崇祯皇帝。黛玉幼年丧母,其母亲“一病而亡”,与崇祯幼年丧母,其母也是突然而亡,何其相似?最明显的是黛玉之死,其情景与崇祯之死几乎一样,作者特别交代时间三月,自缢在槐树上,崇祯死亡时间是农历三月十八,自缢在槐树上。
                        林黛玉还有另一个角色。因为贾宝玉有作者的影子,林黛玉自然要有与之对应的角色,这个角色就是卞玉京。卞玉京是秦淮八艳之一,与作者吴梅村有一段情债。之所以称其为情债,是因为这段交往实在谈不上爱情。卞玉京与吴梅村初次相遇,送了吴梅村一首诗:“剪烛巴山别思遥,送君兰楫渡江皋。愿将一幅潇湘种,寄与春风问薛涛。”正因为这首诗,作者给黛玉住处命名“潇湘馆”,并赋予“潇湘妃子”别称。席后,卞玉京大胆向吴梅村示爱,吴梅村却装傻。后来,卞玉京又给吴梅村写书信追求,吴梅村还是装傻。探其原因,吴梅村虽慕卞玉京才貌,终对红尘女子有所顾忌而已。七年后,好友钱谦益有意撮合二人,但已物是人非,卞玉京身心疲惫,躲在好友钱谦益夫人,同是秦淮八艳的柳如是房里,并未出来与吴梅村见面。吴梅村只好留了几首诗,悻悻而去。事后卞玉京见到诗,死灰复燃,再次向吴梅村表白。可吴梅村又一次装傻,卞玉京从此心灰意冷,出家为尼,孤了一生,再未与吴梅村相见。卞玉京死后三年,吴梅村来到其埋葬处,面对野草荒坟,回想当年,悔恨交加,老泪纵横。“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大概就是吴梅村此时心情。
                        另外,林黛玉,史湘云,妙玉三人角色都映射卞玉京一人,后文细谈。


                        IP属地:内蒙古13楼2023-03-21 18:59
                        收起回复
                          顶一下


                          IP属地:内蒙古14楼2023-03-21 19:04
                          回复
                            真正看懂《红楼梦》的,世上没有。如果有一个,一个就可以了,真相绝对惊掉你的下巴。


                            IP属地:内蒙古15楼2023-03-21 22:23
                            回复
                              红楼文字艺术的魅力,兼顾传统迷信文化的润饰,,让某些情节跌宕起生,伏笔重重,,这就是古代文艺作者的高深之处
                              红楼里的文字,,为什么一直贯穿有癞子和尚跟跛足道人,,这两个人,,其实这是一种神话,,以传说的形式,彰显故事情节的魅力,另外,避开社会文字狱的纠缠,,让读者永远不要往政治人物上去附体类比,所以,红楼也算是半神话之文艺作品,,其浓厚的迷信色彩,巧合的伏笔安排,,让情节跌宕生趣,,这是诸多其他名著无法比拟的,


                              IP属地:山东16楼2023-03-22 00:01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