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笔名,东乡一中九一届毕业生,旅德免疫学学者,《知识分子》专栏作者)
早上起来,从微信里看到了一中老行政楼去年被拆了的消息。起初不肯相信,随后黯然神伤、悲从中来。
虽然从一中毕业已经三十多年,昔日的校园却一直停留在脑海里,每一条路、每一栋楼都依然清晰,尤其是那座别致的行政楼。那是一栋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青砖楼,和东乡本地的建筑很不相同,这栋青砖楼在设计上融入了中国古代和西方建筑的元素,让她在校园里有着一个独特的存在:美丽端庄、别样精致。还记得,我在行政楼的门前的报栏里出过板报,在楼内正门左侧的第二个房间里刻过蜡纸,在二楼右侧让人敬畏的校长室里领到了大学通知书……
毕业二十周年相聚在一中的时候,昔日校园里的绝大多数的建筑都被换了,但那栋青砖楼还在,只是外墙也被涂成粉红色,被人戏称为“红楼”。
红色本来代表吉庆,但“红楼”却是一个有点歧义的名词;后来校领导觉得不合适,于是外墙又被粉刷成了青灰色,但这招来了一个更加不堪的名字--“青楼”。无奈之中校领导将办公室搬进了综合楼,之后青砖楼就成了老年活动中心,等到疫情期间又成了防疫办公室。
因为疫情,原本计划中2021年的毕业三十周年重聚无法进行。好在今年新冠疫情的防控改成了“乙类乙管”,拖了两年的聚会终于可以计划。对于即将再次重返的校园,我最想看的还是那栋青砖楼,虽然她在岁月里像小女孩一样被人任意打扮,在“红楼”和“青楼”间变换。
现在消息传来,她在去年被拆了,说是危房。
危房???!!!可是她的高度只有两层,她的墙体是实叠的青砖,她之前是学校的老年活动中心,她在疫情期间还是至关重要的防疫办公室。
我不知道这栋小楼的状态,或许她真的有些破败。但我知道,无论是古今中外,古建筑之所以能够存在,靠的主要是保护和维修,其中“修旧如旧”的费用有时甚至会高于重建。正是因为这样的精心维护,才让历史生动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当然,不是所有的老建筑都值得这样去保护,需要根据它们的价值去取舍。那么,一中的青砖行政楼呢?虽然会龙山上的办学历史已经有了近两百年,但99%以上的学子是在1976年一中得名之后在这里接受教育的。所以,这栋建于文革期间的行政楼,是几乎所有龙山学子校园记忆的一部分。换句话说,她不仅美丽精致,而且见证了一中的历史。如果说要找一栋建筑来代表一中,她就是毫无争议的选择。
青砖行政楼的被拆,据说另外一个理由是要建汝东书院。那我们就说说汝东书院。
清代道光三年(1823年),当时的东乡县令吴名凤采纳了本地文人的提议,在会龙岗上开始修建汝东书院。汝东书院的建立是东乡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在清代同治八年(1869年)重修的《东乡县志》里就对汝东书院做了重点介绍。其中不仅发表了县令吴名凤撰写的《建汝东书院小引》,也介绍了书院创建整个过程和背景,还刊登了当时东乡文人为书院而创作的一些诗文。
汝东书院的出现,让古代中国官方倡办的教育不再局限在蒙学范围,进入了更高一个层次的经学阶段,从而让更多的百姓子弟能够得到中等教育的机会,无疑是东乡教育史上的丰碑。而启动了汝东书院建设的县令吴名凤,也因此在东乡名流青史。
现在,一中要重建汝东书院。工程已经通过了审批和设计,校门口也贴出了未来汝东书院的效果图:一栋有着复古风格的建筑。
当听到这一消息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个书院的功能是什么?显然,它不可能是像她的前身一样,让更多的百姓子弟接受中等教育,因为现在义务教育早已普及,东乡也有了大量的中学。
如果是为了纪念和致敬历史上的汝东书院 ,那最好的方式是按原样重建,关于汝东书院的布局图,在同治八年重修的《东乡县志》上有详细的描绘。如果是为了一些实用的功能,比如做为讲坛或者校史馆,那么那栋做为一中标志性建筑的青砖楼就完全可以胜任,甚至是更加合适。所需要做的只是对其进行维护,然后做出相应的改造。
但那栋美丽的青砖楼还是被拆了,记忆中曾经的校园也就从此彻底消失,尽管它在我的脑海里依然那样清晰。今年聚会再回到一中的时候,面对的将是一个全新但陌生的校园。但我想说,一个缺乏传承、没有文化积淀的地方,无论如何地繁华,终归是无根的浮萍,经不住岁月流年。
在全世界都明白文化遗产重要性的的今天,做为东乡教育界龙头的一中却先草率地更新了会龙泉的摩崖石刻,再鲁莽地推倒了代表一中历史的青砖行政楼,这不仅令人悲伤,更让人愤怒。我想骂人,但却找不到指责的对象。就在这样的悲愤和无奈中,我许下了这样的诺言:如果没有人为此承担责任并道歉,我个人今生将不再踏入一中校园一步。
是的,我只是一介无力的书生,数以万计的一中毕业生的一员。可是我的母校,当您的毕业生不愿再踏入自己的校园的时候,您不觉得哪里不对吗?
(全文完)
早上起来,从微信里看到了一中老行政楼去年被拆了的消息。起初不肯相信,随后黯然神伤、悲从中来。
虽然从一中毕业已经三十多年,昔日的校园却一直停留在脑海里,每一条路、每一栋楼都依然清晰,尤其是那座别致的行政楼。那是一栋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青砖楼,和东乡本地的建筑很不相同,这栋青砖楼在设计上融入了中国古代和西方建筑的元素,让她在校园里有着一个独特的存在:美丽端庄、别样精致。还记得,我在行政楼的门前的报栏里出过板报,在楼内正门左侧的第二个房间里刻过蜡纸,在二楼右侧让人敬畏的校长室里领到了大学通知书……
毕业二十周年相聚在一中的时候,昔日校园里的绝大多数的建筑都被换了,但那栋青砖楼还在,只是外墙也被涂成粉红色,被人戏称为“红楼”。
红色本来代表吉庆,但“红楼”却是一个有点歧义的名词;后来校领导觉得不合适,于是外墙又被粉刷成了青灰色,但这招来了一个更加不堪的名字--“青楼”。无奈之中校领导将办公室搬进了综合楼,之后青砖楼就成了老年活动中心,等到疫情期间又成了防疫办公室。
因为疫情,原本计划中2021年的毕业三十周年重聚无法进行。好在今年新冠疫情的防控改成了“乙类乙管”,拖了两年的聚会终于可以计划。对于即将再次重返的校园,我最想看的还是那栋青砖楼,虽然她在岁月里像小女孩一样被人任意打扮,在“红楼”和“青楼”间变换。
现在消息传来,她在去年被拆了,说是危房。
危房???!!!可是她的高度只有两层,她的墙体是实叠的青砖,她之前是学校的老年活动中心,她在疫情期间还是至关重要的防疫办公室。
我不知道这栋小楼的状态,或许她真的有些破败。但我知道,无论是古今中外,古建筑之所以能够存在,靠的主要是保护和维修,其中“修旧如旧”的费用有时甚至会高于重建。正是因为这样的精心维护,才让历史生动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当然,不是所有的老建筑都值得这样去保护,需要根据它们的价值去取舍。那么,一中的青砖行政楼呢?虽然会龙山上的办学历史已经有了近两百年,但99%以上的学子是在1976年一中得名之后在这里接受教育的。所以,这栋建于文革期间的行政楼,是几乎所有龙山学子校园记忆的一部分。换句话说,她不仅美丽精致,而且见证了一中的历史。如果说要找一栋建筑来代表一中,她就是毫无争议的选择。
青砖行政楼的被拆,据说另外一个理由是要建汝东书院。那我们就说说汝东书院。
清代道光三年(1823年),当时的东乡县令吴名凤采纳了本地文人的提议,在会龙岗上开始修建汝东书院。汝东书院的建立是东乡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在清代同治八年(1869年)重修的《东乡县志》里就对汝东书院做了重点介绍。其中不仅发表了县令吴名凤撰写的《建汝东书院小引》,也介绍了书院创建整个过程和背景,还刊登了当时东乡文人为书院而创作的一些诗文。
汝东书院的出现,让古代中国官方倡办的教育不再局限在蒙学范围,进入了更高一个层次的经学阶段,从而让更多的百姓子弟能够得到中等教育的机会,无疑是东乡教育史上的丰碑。而启动了汝东书院建设的县令吴名凤,也因此在东乡名流青史。
现在,一中要重建汝东书院。工程已经通过了审批和设计,校门口也贴出了未来汝东书院的效果图:一栋有着复古风格的建筑。
当听到这一消息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个书院的功能是什么?显然,它不可能是像她的前身一样,让更多的百姓子弟接受中等教育,因为现在义务教育早已普及,东乡也有了大量的中学。
如果是为了纪念和致敬历史上的汝东书院 ,那最好的方式是按原样重建,关于汝东书院的布局图,在同治八年重修的《东乡县志》上有详细的描绘。如果是为了一些实用的功能,比如做为讲坛或者校史馆,那么那栋做为一中标志性建筑的青砖楼就完全可以胜任,甚至是更加合适。所需要做的只是对其进行维护,然后做出相应的改造。
但那栋美丽的青砖楼还是被拆了,记忆中曾经的校园也就从此彻底消失,尽管它在我的脑海里依然那样清晰。今年聚会再回到一中的时候,面对的将是一个全新但陌生的校园。但我想说,一个缺乏传承、没有文化积淀的地方,无论如何地繁华,终归是无根的浮萍,经不住岁月流年。
在全世界都明白文化遗产重要性的的今天,做为东乡教育界龙头的一中却先草率地更新了会龙泉的摩崖石刻,再鲁莽地推倒了代表一中历史的青砖行政楼,这不仅令人悲伤,更让人愤怒。我想骂人,但却找不到指责的对象。就在这样的悲愤和无奈中,我许下了这样的诺言:如果没有人为此承担责任并道歉,我个人今生将不再踏入一中校园一步。
是的,我只是一介无力的书生,数以万计的一中毕业生的一员。可是我的母校,当您的毕业生不愿再踏入自己的校园的时候,您不觉得哪里不对吗?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