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对于地理和要塞的深刻理解
《孙子兵法》的地形篇明确“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险者,有远者”。而“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又“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由此可知,在冷兵器时代,熟知战地的地理地形并加以运用是优秀将领的基本素养之一。而陆逊和陆抗便是熟知此上将之道,并且能够熟练准确地将其运用到实战中来。同时,对于不同城阙的战略作用有着深度且明智的评估,也让他们可以在实战中有的放矢,不至因为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影响对于全局的判断。
先看陆逊,陆逊传载:
1、 栈支党多而往兵少,逊乃益施牙幢,分布鼓角,夜潜山谷间,鼓噪而前,应时破散。
2、 备举军东下,锐气始盛,且乘高守险,难可卒攻,攻之纵下,犹难尽克,若有不利,损我大势,非小故也。今但且奖厉将士,广施方略,以观其变。若此间是平原旷野,当恐有颠沛交驰之忧,今缘山行军,势不得展,自当罢于木石之间,徐制其弊耳。
3、 夷陵要害,国之关限,虽为易得,亦复易失。失之非徒损一郡之地,荆州可忧。
4、 逊督促诸军四面蹙之。
5、 吴将军陆议乘流断围。
在陆逊从军早期,就曾经利用地形便利设置伏兵疑兵,利用山谷回音制造兵势之盛的假象,以少胜多平费栈之乱。再以夷陵之战为例,陆逊在战争伊始就对战场地形有了非常深刻的理解,对于夷陵夷道一带地形对于己方和敌方的优劣势洞若观火。他利用夷陵夷道一带长江蜿蜒走势,将蜀军牢牢牵制,静待时机。又在战争过程中利用长江和东吴自身水军优势,“乘流断围”,截断蜀军,分而灭之。在马鞍山的山地地带,果断包围残军集中力量围歼,至涿乡又一路追击至对方主力几乎全灭,主帅“仅以身免”。可以说在夷陵之战里,陆逊利用夷陵、夷道以及长江的地理特点,进行了最为优化的战术布置,最终达成了完胜的结果。
夷陵之战的结局可以看出,自陆逊奉命进入宜都到夷陵之战开始前这一年多的时间,陆逊对于这片战地进行了非常深入地观察,也非常清楚夷陵对于此时吴国国防的重要之处。而这个思想也一路延续到了陆抗的身上。
陆抗传载:
1、 此城处势既固,粮谷又足,且所缮修备御之具,皆抗所宿规。
2、 初,江陵平衍,道路通利,抗敕江陵督张咸作大堰遏水,渐渍平中,以绝寇叛。
3、 祜欲因所遏水,浮船运粮,扬声将破堰以通步车。抗闻,使咸亟破之。
4、 臣父逊昔在西垂陈言,以为西陵国之西门,虽云易守,亦复易失。若有不守,非但失一郡,则荆州非吴有如其有虞,当倾国争之。臣往在西陵,得涉逊迹,前乞精兵三万,而至者循常,未肯差赴。
从陆抗的上疏中可以知道,陆逊对于西陵地区在吴国国防内地位的重视。不仅(可能)陆逊言传身教告诉了陆抗,陆抗在成年后成为西陵督后,更亲自走访了陆逊曾经驻军的故地,亲自去体会和感受其父关于此地的军事思想,最终得出了自己的结论“西陵、建平,国之蕃表,既处下流,受敌二境。若敌泛舟顺流,舳舻千里,星奔电迈,俄然行至,非可恃援他部以救倒县也。此乃社稷安危之机,非徒封疆侵陵小害也。”事实上最后晋军灭吴也确实是以陆逊陆抗生前所担忧的形势发生的。由此可见其父子二人对于西陵地区乃至整个长江中上游防务的理解和远见。
西陵之战里,陆抗熟知江陵地区地理条件,在羊祜挑衅要破堰通车后,陆抗十分果断地先其一步,使江陵城外成为难以行车的沼泽,几乎不费一兵一卒就成功将羊祜困住。又非常了解西陵城内配置,所以制定了前期只围不攻的策略,因此得以专力于抵抗杨肇的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