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结论:构拟的难度其实没那么大,古代文献留下了不少记载,发现四声的沈约在《答甄公论》对四声做了形象的描述,现代还有越南语这种活化石。越南在五代十国时期才脱离中国,对中古声调的保存很好,尤其是阳调保留了古音的原始调值,跌声和重声明显对应着古代的上声和去声,保留非常完整。越南从河内到胡志明市有1800公里,比上海到西安的距离都远,两地方言的上声和去声的原始调值能保持一致,不可能是后起的,且跌声和重声的发音比较费力,也不可能是自然演化的。
中古标准音四声的调值构拟如下:
平声(33):中平调
上声(335):先平,突然拉升,很猛烈的一个升调,很像越南语的跌声
去声(32):低降调,早期带喉塞音,相当于越南语的重声,类似粤语的阳平,很像普通话三声的前半部分
入声(3):短促调
注:本文所述中古汉语四声,指的是陆法言《切韵》时代的标准音四声,即平、上、去、入四声。该四声体系代表的是洛阳和金陵的雅音体系,在社会上得到了极其广泛的认可,是《切韵》《唐韵》《广韵》等官方韵书的标准声调。
本人研究音韵学20多年,对中古汉语的调值非常感兴趣,详细查询了无数资料,研究了各种域外方音,还向许多越南友人亲口学习当地调值,自己也进行了无数次的中古汉语声调训练,直到其成为活生生的语言,极其流畅和自然,而不是干巴巴的机器人朗读。
(一)平声
平声是一个中平调,调值33,证据如下:
(1)平声本身的名称,说明这是一个平调
(2)发现四声的沈约在《答甄公论》里说:“春为阳中,德泽不偏,即平声之象”,明显是个平调
(3)安然《悉昙藏》里记载的吴音和汉音的平声是“平声直低”,明显不是现代普通话阴平的高平调
(4)唐朝的《元和韵谱》说:“平声哀而安”,强烈暗示平声是中平调
(二)上声
上声的调值是335,先平,瞬间间断,然后猛烈拉升,是一个非常猛烈的声调,与越南语的跌声很像,但不是普通话的二声。证据如下:
(1)上声本身的名称,说明这是一个上升调
(2)沈约在《答甄公论》里说:“夏草木茂盛,炎炽如火,即上声之象”。“炎炽如火”明显说明这是一个猛烈的声调,决不是平滑的升调
(3)安然《悉昙藏》里记载的吴音阳上是“上声之重稍似相合平声轻重,始重终轻呼之为异,唇舌之间亦有差升”,是说吴音的阳上是低调开始,突然变为高调,还要“呼之为异”,明显类似越南语的跌声,而不是平滑的升调。吴音的阳上是上声的原始调值,吴音和汉音的阴上是后起的。
(4)唐朝的《元和韵谱》说:“上声厉而举”,“厉”字也强调了这是一个猛烈的升调。
(5)当时吐蕃字母记录的唐朝上声,经常用两个元音表示上声,明显是该调值使得音节在听觉上有撕裂感,在吐蕃人听起来像是两个音节一样,这是平滑的上声所不能解释的。
(6)越南语的跌声是最好的活证据,跌声字对应中古汉语的次浊上声。越南早在五代时期就脱离中国,不再受中国移民影响,调值得到了很好的保留。不要以为越南面积很小,河内到胡志明市有1800公里远,比上海到西安的距离都远,但河内和胡志明市方言的跌声调值一致,该调值明显不是后起的。越南南方方言的阴上和次浊上都是跌声的调值,比北方方言更存古,强烈说明上声的原始调值是跌声调值,越南北方方言的问声(阴上)是后起的。而且跌声的发音比较复杂和费力,明显不是其他调值自然演化的结果,只能是上声的原始调值。
(三)去声
去声的调值是32,低降调,并带有喉塞音。这个声调听起来很像粤语的阳平或越南语的重声,但绝对不是普通话四声那样的高降调。如果你的母语是普通话,可以把这个低降调理解为普通话三声的前半部分。
去声调值的证据如下:
(1)沈约在《答甄公论》里说:“秋霜凝木落,去根离本,即去声之象”,明显是一个平缓的低降调,决不是普通话的高降调,更不是什么升调、平调或曲折调。唐朝某些方言里的去声升调是后起的,决不是切韵时代的去声。
(2)陆法言在《切韵序》里说:“秦陇则去声为入,梁益则平声似去”。去声源于上古的-s尾和部分入声,韵尾丢失后形成短促的喉塞音韵尾,隋朝的秦陇方言保留着“去声为入”的格局,也证明标准音的去声决不是入声那种纯短促的调值。梁益方言的平声很像标准音的去声,而平声有向降调发展的趋势,比如粤语、越南语的阳平都读为低降调,所以《切韵序》强烈暗示标准音去声是降调。
(3)越南语的重声(阳去)是去声最典型的活化石。感谢我的越南朋友们,我跟他们反复学习和练习了越南语重声的发音技巧。这个重声很像粤语的阳平,低降调,但带有喉塞音韵尾,显得比较短促,大致相当于普通话三声的前半部分。越南语重声与阳入在标调上是同一个调值,明显是刚从入声分化出的格局,存古性极高。而且这个调值带有喉塞音,明显不是后起的,而是学自中古汉语的原始调值,因为古代越南人不可能凭空给声调增加喉塞音韵尾。
(4)去声是低降调,很像三声的前半部分,听感上有时也类似曲折调,一旦丢失喉塞音韵尾就会变成曲折调。注意该曲折调类似越南南部方言的重声,还是很低沉的。曲折调的下一步就是变为升调。本人认为《元和韵谱》的“去声清而远”很像一个平滑的升调,但《元和韵谱》已经是中唐以后的作品了,不能完全反映隋朝和初唐的去声调值。
(5)安然《悉昙藏》里记载的汉音和吴音的调值是“去声稍引”,久住长安的聪法师的去声则类似阳上(低降调),但“以角引为去声也”,都暗示唐朝时的去声开始变成曲折调,比较类似越南南部方言的重声,也证明去声最开始的调值是低降调。
(6)《一切经音义》里说“秦人去声似上,吴人上声似去”。是说唐朝秦地方言的去声是升调或曲折调,吴地方言的上声是低降调。大家注意,颜之推在《颜氏家训·音辞篇》里明确说过,金陵上层的雅言,与普通吴人的方言是不同的。
(7)大家注意,尽管隋唐时期存在不同方言,但标准音肯定是存在的,所以去声调值的标准性也是客观存在的。唐朝人记载了一个吴人把“粉粥”读成“粪粥”,引起哄堂大笑的故事,说明绝大多数人对上声、去声的调值是有严格要求的,标准的四声也是客观存在的。
(8)最重要的证据是“浊上变去”。中古的全浊上声,在浊辅音清化后会变成去声,而次浊音(m、n、ng、l、y等)由于无法清化,则仍然保留上声的调值。有些专家认为去声是升调,上声原始调值是高平调,由于全浊音低沉,导致上声逐渐变成升调,与去声合流。但这些专家的理论有个致命漏洞,就是无法解释次浊音为什么不与去声合流。这些专家只好认为次浊音对声调的影响与全浊音不同,但普通话证明,次浊音和全浊音对阳平声调的形成作用是完全相同的。其实“浊上变去”的真实原因是:上声原本是猛烈的升调,当全浊音清化后,音节开头变高,导致声调变为降调,与去声合流。而次浊音无法清化,仍然保留上声的调值。越南语的跌声就是保留上声调值的次浊音,其他清化的全浊上声都并入了重声(去声)。
(9)最最重要的是:本人是实践派,很早就发现汉语各方言的声调系统,都是高度匹配其声韵系统的,以保证整体的流畅和和谐。一个真实的声调系统决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本人大量练习汉语中古音,说得纯熟,最开始时把去声读为普通话那种高降调,但与声韵系统和其他声调是高度的不协调,读起来像机器人,极不自然,而且大脑也极其抗拒。后来改读为越南语的重声调值,就是类似粤语阳平那种低降调,稍微带点喉塞音韵尾即可,当然不带也没关系,稍微读曲折一点也没关系。本人的中古音立刻变得流畅自然,感觉就像真实的自然语言一样,平、上、去、入四种声调高度匹配,真正体会到低昂曲折的感觉,中古音句子读起来简直如鱼得水,甚至可以脱口而出一大段话,就像母语一样。
(四)入声
入声以-p、-t、-k结尾,为短促的声调,证据如下:
(1)沈约在《答甄公论》里说:“冬天地闭藏,万物尽收,即入声之象”,明显是短促调。
(2)《元和韵谱》说:“入声急而促”,也是短促调。
(3)今天的各种带入声的方言、韩语、越南语、日语促音,都是实实在在的活化石。
(五)总结
根据以上证据,中古四声的真实调值是:
平声(33):中平调
上声(335):先平,突然拉升,很猛烈的一个升调,很像越南语的跌声
去声(32):低降调,早期带喉塞音,相当于越南语的重声,类似粤语的阳平,很像普通话三声的前半部分
入声(3):短促调
本人建议大家做实践派,中古音的调值研究决不是闭门造车,而是需要大量口头试验和练习。对于上声和去声的调值,由于有越南语这种活化石,所以大家可以去视频里多听听越南语跌声和重声的发音,马上即可上手。
大家多说就会发现,中国四声的互相匹配度是极高的,可以很流畅地说出一大段话。各声调的起点音高都类似,而且很容易互相衔接,形成抑扬顿挫之感。
中古标准音四声的调值构拟如下:
平声(33):中平调
上声(335):先平,突然拉升,很猛烈的一个升调,很像越南语的跌声
去声(32):低降调,早期带喉塞音,相当于越南语的重声,类似粤语的阳平,很像普通话三声的前半部分
入声(3):短促调
注:本文所述中古汉语四声,指的是陆法言《切韵》时代的标准音四声,即平、上、去、入四声。该四声体系代表的是洛阳和金陵的雅音体系,在社会上得到了极其广泛的认可,是《切韵》《唐韵》《广韵》等官方韵书的标准声调。
本人研究音韵学20多年,对中古汉语的调值非常感兴趣,详细查询了无数资料,研究了各种域外方音,还向许多越南友人亲口学习当地调值,自己也进行了无数次的中古汉语声调训练,直到其成为活生生的语言,极其流畅和自然,而不是干巴巴的机器人朗读。
(一)平声
平声是一个中平调,调值33,证据如下:
(1)平声本身的名称,说明这是一个平调
(2)发现四声的沈约在《答甄公论》里说:“春为阳中,德泽不偏,即平声之象”,明显是个平调
(3)安然《悉昙藏》里记载的吴音和汉音的平声是“平声直低”,明显不是现代普通话阴平的高平调
(4)唐朝的《元和韵谱》说:“平声哀而安”,强烈暗示平声是中平调
(二)上声
上声的调值是335,先平,瞬间间断,然后猛烈拉升,是一个非常猛烈的声调,与越南语的跌声很像,但不是普通话的二声。证据如下:
(1)上声本身的名称,说明这是一个上升调
(2)沈约在《答甄公论》里说:“夏草木茂盛,炎炽如火,即上声之象”。“炎炽如火”明显说明这是一个猛烈的声调,决不是平滑的升调
(3)安然《悉昙藏》里记载的吴音阳上是“上声之重稍似相合平声轻重,始重终轻呼之为异,唇舌之间亦有差升”,是说吴音的阳上是低调开始,突然变为高调,还要“呼之为异”,明显类似越南语的跌声,而不是平滑的升调。吴音的阳上是上声的原始调值,吴音和汉音的阴上是后起的。
(4)唐朝的《元和韵谱》说:“上声厉而举”,“厉”字也强调了这是一个猛烈的升调。
(5)当时吐蕃字母记录的唐朝上声,经常用两个元音表示上声,明显是该调值使得音节在听觉上有撕裂感,在吐蕃人听起来像是两个音节一样,这是平滑的上声所不能解释的。
(6)越南语的跌声是最好的活证据,跌声字对应中古汉语的次浊上声。越南早在五代时期就脱离中国,不再受中国移民影响,调值得到了很好的保留。不要以为越南面积很小,河内到胡志明市有1800公里远,比上海到西安的距离都远,但河内和胡志明市方言的跌声调值一致,该调值明显不是后起的。越南南方方言的阴上和次浊上都是跌声的调值,比北方方言更存古,强烈说明上声的原始调值是跌声调值,越南北方方言的问声(阴上)是后起的。而且跌声的发音比较复杂和费力,明显不是其他调值自然演化的结果,只能是上声的原始调值。
(三)去声
去声的调值是32,低降调,并带有喉塞音。这个声调听起来很像粤语的阳平或越南语的重声,但绝对不是普通话四声那样的高降调。如果你的母语是普通话,可以把这个低降调理解为普通话三声的前半部分。
去声调值的证据如下:
(1)沈约在《答甄公论》里说:“秋霜凝木落,去根离本,即去声之象”,明显是一个平缓的低降调,决不是普通话的高降调,更不是什么升调、平调或曲折调。唐朝某些方言里的去声升调是后起的,决不是切韵时代的去声。
(2)陆法言在《切韵序》里说:“秦陇则去声为入,梁益则平声似去”。去声源于上古的-s尾和部分入声,韵尾丢失后形成短促的喉塞音韵尾,隋朝的秦陇方言保留着“去声为入”的格局,也证明标准音的去声决不是入声那种纯短促的调值。梁益方言的平声很像标准音的去声,而平声有向降调发展的趋势,比如粤语、越南语的阳平都读为低降调,所以《切韵序》强烈暗示标准音去声是降调。
(3)越南语的重声(阳去)是去声最典型的活化石。感谢我的越南朋友们,我跟他们反复学习和练习了越南语重声的发音技巧。这个重声很像粤语的阳平,低降调,但带有喉塞音韵尾,显得比较短促,大致相当于普通话三声的前半部分。越南语重声与阳入在标调上是同一个调值,明显是刚从入声分化出的格局,存古性极高。而且这个调值带有喉塞音,明显不是后起的,而是学自中古汉语的原始调值,因为古代越南人不可能凭空给声调增加喉塞音韵尾。
(4)去声是低降调,很像三声的前半部分,听感上有时也类似曲折调,一旦丢失喉塞音韵尾就会变成曲折调。注意该曲折调类似越南南部方言的重声,还是很低沉的。曲折调的下一步就是变为升调。本人认为《元和韵谱》的“去声清而远”很像一个平滑的升调,但《元和韵谱》已经是中唐以后的作品了,不能完全反映隋朝和初唐的去声调值。
(5)安然《悉昙藏》里记载的汉音和吴音的调值是“去声稍引”,久住长安的聪法师的去声则类似阳上(低降调),但“以角引为去声也”,都暗示唐朝时的去声开始变成曲折调,比较类似越南南部方言的重声,也证明去声最开始的调值是低降调。
(6)《一切经音义》里说“秦人去声似上,吴人上声似去”。是说唐朝秦地方言的去声是升调或曲折调,吴地方言的上声是低降调。大家注意,颜之推在《颜氏家训·音辞篇》里明确说过,金陵上层的雅言,与普通吴人的方言是不同的。
(7)大家注意,尽管隋唐时期存在不同方言,但标准音肯定是存在的,所以去声调值的标准性也是客观存在的。唐朝人记载了一个吴人把“粉粥”读成“粪粥”,引起哄堂大笑的故事,说明绝大多数人对上声、去声的调值是有严格要求的,标准的四声也是客观存在的。
(8)最重要的证据是“浊上变去”。中古的全浊上声,在浊辅音清化后会变成去声,而次浊音(m、n、ng、l、y等)由于无法清化,则仍然保留上声的调值。有些专家认为去声是升调,上声原始调值是高平调,由于全浊音低沉,导致上声逐渐变成升调,与去声合流。但这些专家的理论有个致命漏洞,就是无法解释次浊音为什么不与去声合流。这些专家只好认为次浊音对声调的影响与全浊音不同,但普通话证明,次浊音和全浊音对阳平声调的形成作用是完全相同的。其实“浊上变去”的真实原因是:上声原本是猛烈的升调,当全浊音清化后,音节开头变高,导致声调变为降调,与去声合流。而次浊音无法清化,仍然保留上声的调值。越南语的跌声就是保留上声调值的次浊音,其他清化的全浊上声都并入了重声(去声)。
(9)最最重要的是:本人是实践派,很早就发现汉语各方言的声调系统,都是高度匹配其声韵系统的,以保证整体的流畅和和谐。一个真实的声调系统决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本人大量练习汉语中古音,说得纯熟,最开始时把去声读为普通话那种高降调,但与声韵系统和其他声调是高度的不协调,读起来像机器人,极不自然,而且大脑也极其抗拒。后来改读为越南语的重声调值,就是类似粤语阳平那种低降调,稍微带点喉塞音韵尾即可,当然不带也没关系,稍微读曲折一点也没关系。本人的中古音立刻变得流畅自然,感觉就像真实的自然语言一样,平、上、去、入四种声调高度匹配,真正体会到低昂曲折的感觉,中古音句子读起来简直如鱼得水,甚至可以脱口而出一大段话,就像母语一样。
(四)入声
入声以-p、-t、-k结尾,为短促的声调,证据如下:
(1)沈约在《答甄公论》里说:“冬天地闭藏,万物尽收,即入声之象”,明显是短促调。
(2)《元和韵谱》说:“入声急而促”,也是短促调。
(3)今天的各种带入声的方言、韩语、越南语、日语促音,都是实实在在的活化石。
(五)总结
根据以上证据,中古四声的真实调值是:
平声(33):中平调
上声(335):先平,突然拉升,很猛烈的一个升调,很像越南语的跌声
去声(32):低降调,早期带喉塞音,相当于越南语的重声,类似粤语的阳平,很像普通话三声的前半部分
入声(3):短促调
本人建议大家做实践派,中古音的调值研究决不是闭门造车,而是需要大量口头试验和练习。对于上声和去声的调值,由于有越南语这种活化石,所以大家可以去视频里多听听越南语跌声和重声的发音,马上即可上手。
大家多说就会发现,中国四声的互相匹配度是极高的,可以很流畅地说出一大段话。各声调的起点音高都类似,而且很容易互相衔接,形成抑扬顿挫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