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吧 关注:99,360贴子:643,904
  • 19回复贴,共1

关于史料中“诸军”的概念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有没有大佬考证过,在三国史料中,“军”是一个实指的军事单位,意味着一定的编制和规模,还是也可用于虚指。于禁的“七军”是什么概念?
“侯音以宛叛,略傍县众数千人,仁率诸军攻破音,斩其首,还屯樊,即拜征南将军。”曹仁这里的“诸军”又是什么概念,跟他后来只有几千人是否矛盾?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3-04-15 19:10回复
    军比较多了,5个军以上


    IP属地: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23-04-15 20:47
    回复
      一个将军领的兵就叫一军,通常一千到数千不等。领兵多少和官职大小无关。
      如司马懿为抚军大将军,统兵五千。曹爽为大将军,统兵三千。
      张辽、乐进、李典三将军守合肥,共统兵七千,平均两千三。
      另外,没有任何史料记载于禁是七军总指挥,只记载于禁“等”七军,于禁只是其中一军的将军。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3-04-15 20:50
      收起回复
        说文:圜圍也。四千人爲軍。从車,从包省。所以军是一个军事单位,属于实指,曹仁的诸军和七军属于虚指。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3-04-15 20:52
        回复
          有一个说法是,一郡之地所出之兵为一军。比如于禁所带的是七个郡所出的兵。我觉得就很合理
          这也合理了夏侯都督26军为26个郡部队,我觉得很合理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3-04-16 17:45
          回复
            按《后汉书·百官志》,“将军”指挥“营”,每营大致5000人,但“其兵多少各随时宜”。此外“将军”也可设置“别营”,使“别部司马”统领。总之“将军”对应的理应可指挥人数大概5000以上。
            《三国志》里来自各种级别如“某某将军”“中郎将”“太守”等人指挥的编制,都有被写作“军”的。而写作“军”的编制的人数,也如楼上各位所言各不相同。
            于禁的“七军”按《华阳国志》“魏王遣左将军于禁督七军三万人救樊”。每军平均4000-5000人,跟《后汉书》的“营”编制差不多,跟4楼所言《说文》也对的上。
            曹仁所帅“诸军”,可能是他以“行征南将军,假节”的身份调度周边部队的应急处理。此后他还屯樊城只有几千人,也算对的上“将军”标配。
            不过考虑到《三国志》里“军”所对应的指挥官级别和人数之混乱,具体情况大概很难确切推断。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3-04-20 22:36
            回复
              诸军其实是一个大概词。
              把“率诸军”理解为“带领兵马”就行了。
              在《三国志》里,类似某人“督诸军”“率诸军”如何如何的太多了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3-06-03 16:29
              回复
                军在这里其实有两个含义,
                其一是一个军队编制的单位,比如:营、军,比如殷署和朱盖统兵增援襄阳,就是两军十二营,也就是一军六个营,在这里军、营都是军队编制的名字。
                其二,是一个泛指,指代的是一支独立的军队。比如诸军,诸,表示多数,至少是两支独立的部队。但是,这里的军,即可能是一个军队的编制,也可能指的是两支独立的部队。
                比如曹仁率诸军,就可能包括曹仁带领的一支野战军,还有一支地方军(比如南阳郡郡兵),当然可能还包括另一支独立的部队(比如庞德军)
                从殷署的例子可以看出,曹魏一个军的标准编制是六个营(每个营800-1000人).但是如果是连续作战没有来得及修整补充的军,那么兵力也可能远远少于此数。
                比如张辽等人在合肥,就是张辽和乐进大体各有三千人,而李典只有一千余人。


                IP属地:广西15楼2025-04-09 14:1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