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爱我中华(如交流请关注吧主私信)
若以大海为喻,不同深度水势各不相同。大海的最底层,清净通透,水稳如基。随着水势升高,渐有水流喘动。直至水面,惊涛骇浪。然不同层次众生,心体的清净程度,恰如大海水层的不同深度,亦复如是。下面,在不考虑“意生身”(心体外形)的前提下,以低能级众生的心体(虚妄心)为例,探讨一下理想心体的内在结构。
心的理想法相,似如“球状灵能场”。随着心灵思绪不断变化,心体灵能场内的自由灵能,会不断累积成结,形成记忆存储。这也是众生存储在心中的“记忆感受影像包”。随着众生历劫流转,心体灵能场内将会逐渐集结成无穷限量、密度不同大小的灵能结。并以密度最大的灵能结为中心,依灵能结密度次第减弱,围绕中心,逐层排列到心体边缘。这就是众生“球状灵能场”心体的内在结构。
从心体内在结构来看,密度大的灵能结,绝不是一朝一夕,绝不是一次两次的重复造作,所形成的。从心体灵能场的角度看,密度大的灵能结,所占心体灵能的比重,一定足够大。同时,密度大的灵能结,一定寄居于心体中心。所以诸多个密度大的灵能结,自然就主宰了众生的习气和欲望。
再从心体内在结构来看,心体内的自由灵能,会渗透到心体灵能场的各个部位。心体灵性的高低,完全取决于自由灵能的清净程度。其清净程度越高,心体灵性越高。心力越大。记忆存储(识)能力越强。所以,心行造作越发认真、计较、冲动,心力越大。心体内(心识)集结的业结密度就越大,越不易散开。
问:心体内的自由灵能,能否会自动游离于本心体之外?答:心体内每一枚变异态佛性子之间,都具有较强的相关性。没有较强的外力牵拉,是不会轻易脱离自心本体的。
我们在前面讨论了佛之法身“佛心”,本节又讨论了低能级众生之心“虚妄心”,现在我们不得不回过头来,对“心”再作进一步认识。
《楞严经》一卷初始,佛陀与阿难“七处征心”的对话中,佛陀对阿难说:“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
注释:无始以来的无上智慧,“圆满清净的本体(虚空)”,“识精圆明(原始态佛性灵子)”,能滋生诸种缘法。而今恰恰因诸众生过于攀缘之故,被遗失掉了。正由于诸众生遗失了圆明本性,虽然终日劳作,却不能有所觉悟,由此便陷入各种生死恶趣之中。
佛陀在这里分明是给出了“心”的定义:“清净圆满的本体(虚空),识精圆明(原始态佛性灵子),能滋生诸种缘法。”也就是说,唯有如此灵觉,才能被称为“心”(真心)。
此心唯佛本具。虽然“众生心”是由佛心造作滋生而出。但因众生不断攀缘造作,其心体内的自由灵能浓密度,远高于佛心体内“几近原始态”的佛性子灵能。故佛级以下低能级众生,完全遗失掉了“真心”原有的本性。“众生心”相对于“真心”来说,就是个赝品。由于“众生心”从骨子里,根本不存在真心的任何信息。故若没有诸佛菩萨的教化引导,众生是绝对无力觉醒,知晓宇宙真相和宇宙规律。其实“众生心”也犹如肉身一样,皆是虚空光华。所以也称“众生心”为“虚妄心”。
《佛说佛地经》“如虚空,虽遍诸色不相舍离,而不为色过所染污;如是如来清净法界,虽遍一切众生心性,由真实故不相舍离,而不为彼过所染污。”
从《佛地经》知,虚空和化身佛之法身(佛心),会渗透到众生心体的各个部位,构成众生存在的衬底。此谓佛与众生同体。但佛法身内的“几近原始态”佛性子,与众生心体没有相关性,此谓佛与众生无缘。诸佛菩萨对众生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之依据,就来源于此。可知,佛心永远是众生心的根基,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
特别提示:诸佛法身能够作为众生衬底,溶于众生心田里,对众生而言,将是莫大荣幸(当然此现象法尔如是,并非诸佛有意为之)。相当于给众生佩戴了“智慧望远镜”。众生若能精进修持,心体内的自由灵能会不断微细化,当其微细程度越接近高灵性众生法身,觉性感知能力就越强。就犹如自心体量增大一样。犹有“心如大海”之感。
所以大修行者们的感知能力,都是依著佛法身的衬托,从自心地里涌发出来的。同理,无量诸佛的大智慧,也是来自于虚空法身佛“无量圆满的觉性海”,作为衬底而得成就。此既谓之“法界体性智”。
若以大海为喻,不同深度水势各不相同。大海的最底层,清净通透,水稳如基。随着水势升高,渐有水流喘动。直至水面,惊涛骇浪。然不同层次众生,心体的清净程度,恰如大海水层的不同深度,亦复如是。下面,在不考虑“意生身”(心体外形)的前提下,以低能级众生的心体(虚妄心)为例,探讨一下理想心体的内在结构。
心的理想法相,似如“球状灵能场”。随着心灵思绪不断变化,心体灵能场内的自由灵能,会不断累积成结,形成记忆存储。这也是众生存储在心中的“记忆感受影像包”。随着众生历劫流转,心体灵能场内将会逐渐集结成无穷限量、密度不同大小的灵能结。并以密度最大的灵能结为中心,依灵能结密度次第减弱,围绕中心,逐层排列到心体边缘。这就是众生“球状灵能场”心体的内在结构。
从心体内在结构来看,密度大的灵能结,绝不是一朝一夕,绝不是一次两次的重复造作,所形成的。从心体灵能场的角度看,密度大的灵能结,所占心体灵能的比重,一定足够大。同时,密度大的灵能结,一定寄居于心体中心。所以诸多个密度大的灵能结,自然就主宰了众生的习气和欲望。
再从心体内在结构来看,心体内的自由灵能,会渗透到心体灵能场的各个部位。心体灵性的高低,完全取决于自由灵能的清净程度。其清净程度越高,心体灵性越高。心力越大。记忆存储(识)能力越强。所以,心行造作越发认真、计较、冲动,心力越大。心体内(心识)集结的业结密度就越大,越不易散开。
问:心体内的自由灵能,能否会自动游离于本心体之外?答:心体内每一枚变异态佛性子之间,都具有较强的相关性。没有较强的外力牵拉,是不会轻易脱离自心本体的。
我们在前面讨论了佛之法身“佛心”,本节又讨论了低能级众生之心“虚妄心”,现在我们不得不回过头来,对“心”再作进一步认识。
《楞严经》一卷初始,佛陀与阿难“七处征心”的对话中,佛陀对阿难说:“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
注释:无始以来的无上智慧,“圆满清净的本体(虚空)”,“识精圆明(原始态佛性灵子)”,能滋生诸种缘法。而今恰恰因诸众生过于攀缘之故,被遗失掉了。正由于诸众生遗失了圆明本性,虽然终日劳作,却不能有所觉悟,由此便陷入各种生死恶趣之中。
佛陀在这里分明是给出了“心”的定义:“清净圆满的本体(虚空),识精圆明(原始态佛性灵子),能滋生诸种缘法。”也就是说,唯有如此灵觉,才能被称为“心”(真心)。
此心唯佛本具。虽然“众生心”是由佛心造作滋生而出。但因众生不断攀缘造作,其心体内的自由灵能浓密度,远高于佛心体内“几近原始态”的佛性子灵能。故佛级以下低能级众生,完全遗失掉了“真心”原有的本性。“众生心”相对于“真心”来说,就是个赝品。由于“众生心”从骨子里,根本不存在真心的任何信息。故若没有诸佛菩萨的教化引导,众生是绝对无力觉醒,知晓宇宙真相和宇宙规律。其实“众生心”也犹如肉身一样,皆是虚空光华。所以也称“众生心”为“虚妄心”。
《佛说佛地经》“如虚空,虽遍诸色不相舍离,而不为色过所染污;如是如来清净法界,虽遍一切众生心性,由真实故不相舍离,而不为彼过所染污。”
从《佛地经》知,虚空和化身佛之法身(佛心),会渗透到众生心体的各个部位,构成众生存在的衬底。此谓佛与众生同体。但佛法身内的“几近原始态”佛性子,与众生心体没有相关性,此谓佛与众生无缘。诸佛菩萨对众生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之依据,就来源于此。可知,佛心永远是众生心的根基,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
特别提示:诸佛法身能够作为众生衬底,溶于众生心田里,对众生而言,将是莫大荣幸(当然此现象法尔如是,并非诸佛有意为之)。相当于给众生佩戴了“智慧望远镜”。众生若能精进修持,心体内的自由灵能会不断微细化,当其微细程度越接近高灵性众生法身,觉性感知能力就越强。就犹如自心体量增大一样。犹有“心如大海”之感。
所以大修行者们的感知能力,都是依著佛法身的衬托,从自心地里涌发出来的。同理,无量诸佛的大智慧,也是来自于虚空法身佛“无量圆满的觉性海”,作为衬底而得成就。此既谓之“法界体性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