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春,13岁的黄永玉独自离开故乡湖南凤凰,来到厦门集美学校读书。那年冬天,抗日战争爆发,他随学校搬迁到安溪,正式开始了在泉州的流浪生活。
在泉州生活了六年的黄永玉,从安溪辗转至德化,又流浪到泉州中心市区老城。其间,黄永玉或是投靠在集美学校结识的泉州籍同学,或是直接吃“百家饭”。回忆起那段岁月,黄永玉先生坦言:“泉州人民养活了我。”
流浪的岁月艰苦,战争炮火声一直是这段日子的背景音,但泉州仍然在黄永玉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先生能说一口流利的闽南普通话,而且发音是标准的‘老古城’。”曾经与黄永玉先生有过深入交流的泉州风雅颂书局创办人连真告诉记者,“在先生的小说《无愁河的浪荡汉子·八年》中,就有音译十分准确的闽南语出现。老先生说,这些语句都是他口述后,专门让人用罗马音标标明发音,再按音标逐字逐句翻译的,严谨之处可见一斑。”
在这本首发于泉州的《无愁河的浪荡汉子·八年》中,黄永玉用了足足200多万字描写了他在泉州的生活,并附上了100幅插画,图文并茂地将他在泉州的生活真实有趣地记录了下来。在泉州的六年时间里,黄永玉迎来了他文艺创作的“第一次”:在泉州,他开始木刻,首幅作品《下场》发表于《大众木刻》,“战地服务团”团长王淮还支持他印刷了第一本画册——《闽江烽火》。
而在泉州,黄永玉也有了许多美丽的邂逅,比如弘一法师、妙月和尚、背母亲散步的大孝子秦秀臣等,这些传奇人物也点缀了当时黄永玉困顿的生活,让老先生对于泉州的记忆更深刻悠长。“作为一个流浪的人,父亲本应生活悲惨,但他却对泉州充满了感激之情。”黄永玉之子、香港画家黄黑蛮曾说。
在泉州生活了六年的黄永玉,从安溪辗转至德化,又流浪到泉州中心市区老城。其间,黄永玉或是投靠在集美学校结识的泉州籍同学,或是直接吃“百家饭”。回忆起那段岁月,黄永玉先生坦言:“泉州人民养活了我。”
流浪的岁月艰苦,战争炮火声一直是这段日子的背景音,但泉州仍然在黄永玉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先生能说一口流利的闽南普通话,而且发音是标准的‘老古城’。”曾经与黄永玉先生有过深入交流的泉州风雅颂书局创办人连真告诉记者,“在先生的小说《无愁河的浪荡汉子·八年》中,就有音译十分准确的闽南语出现。老先生说,这些语句都是他口述后,专门让人用罗马音标标明发音,再按音标逐字逐句翻译的,严谨之处可见一斑。”
在这本首发于泉州的《无愁河的浪荡汉子·八年》中,黄永玉用了足足200多万字描写了他在泉州的生活,并附上了100幅插画,图文并茂地将他在泉州的生活真实有趣地记录了下来。在泉州的六年时间里,黄永玉迎来了他文艺创作的“第一次”:在泉州,他开始木刻,首幅作品《下场》发表于《大众木刻》,“战地服务团”团长王淮还支持他印刷了第一本画册——《闽江烽火》。
而在泉州,黄永玉也有了许多美丽的邂逅,比如弘一法师、妙月和尚、背母亲散步的大孝子秦秀臣等,这些传奇人物也点缀了当时黄永玉困顿的生活,让老先生对于泉州的记忆更深刻悠长。“作为一个流浪的人,父亲本应生活悲惨,但他却对泉州充满了感激之情。”黄永玉之子、香港画家黄黑蛮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