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猫的话好让人伤感!什么叫他们来了我就走了,根本就没人理我好吗


按下不表,我来谈谈这诗
解读诗歌是一件很可怕的事,尤其是诗的主人还活着的情况


诗的主题,我觉得是——死亡,哪怕诗的主人现在跳出来嘲讽我不理解她,我也要说,这是一首关于死亡的诗。
第一节“一个人选择在将入夜的时分独自/进入一片树林”,很好理解,树林这种肃穆的代表,再加之夜色的笼罩,明显就是一种死亡的具象化体现,主人公正独自迈向死亡之中
第二三节“不在一棵树上吊死/就在这棵树上荡秋千/或是在两棵树上挂吊床/三棵树间结网”诗人在树林中(在死亡中)的表现却不是上文塑造的“孤独感”,而是一种游戏的心态,在树林荡秋千,挂吊床等等,在离死亡最近的地方却做着生命有关的事情,主人公面对死亡并不悲伤与无助,让人想起史铁生对于死亡的看法“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以及刘亮程所说“死亡是我最后的情人,在我刚出生时,她便向我张开了臂膀。最后她拥抱住的,将是我一生的快乐、幸福。还有惊恐、无助。”主人公对于死亡并不是抗拒的,她正像面对生那样面对死,这只是一件生命中要做的事。
最后一节“对于这些/黄昏的树终将一无所知地/张开怀抱”把读者的目光从树林中的人,拉远了,拉到整片树林,去审视死亡本身。对于主人公而言,死亡并不是件要紧的事,对于死亡而言,人也不是什么要紧的事物,个人的情绪在“死亡”的主体前无比渺小,渺小到不值一提,死亡对于人怎么看待它,怎么面对它根本就不关心,而表现出一种“一无所知”——根本就不重要,死亡只做一件事——拥抱,平等地拥抱每一个生命,因为无论怎样,生命的天平总是不可避免地倾向死亡。。。
诗人不正面写死亡,而把人对死亡的态度,死亡与人的关系写得明明白白,没用什么复杂的难以理解的意象,而是简简单单的树林,黄昏,所以诗读起来很轻松,一点也不费解,面对树林,诗人不写死,而只是写树林,所谓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仍是山,猫猫的水平一下子就体现出来了,为什么猫猫刚开始喷我我没喷回去而是缠着你,我其实不是什么好脾气,就是因为我看到你在贴吧的发言,你的帖子,我觉得你对于诗歌是虔诚而有造诣的,我正缺一个可以指导我的人,自然就盯上你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