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吧 关注:2,277贴子:6,141
  • 2回复贴,共1

土壤整段标本的采集与制作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布设采样点
综合分析湖南省土壤母质分布图
土地利用现状图
参照湖南土壤
湖南土种制中
不同土壤类型的描述和分类
借助3S技术
全球定位系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
预先设置采样点
野外结合实际调查确定实地采样点
2.挖掘土壤剖面
先挖取宽1.2米长两米深度1.5米的土坑
各层挖出的土壤分层、分边堆放
3.截取野外标本
在观察面上
按特制诊断标本木盒的内径
修出一凸出的土柱
用特制的木盒套在凸面上固定两头
平头铲自上而下整块削取分离
使土柱背面与土壤分离
轻轻向后放倒土柱
使整段土体进入木盒
抬出土坑
密封固定带回室内
4.室内标本制作
1.钻孔处理
对木盒中的土柱
用孔径0.5-1.0厘米钻子
按从上到下的顺序钻孔打洞
2.浸漆处理在土壤基本干燥之后
用聚醋酸乙烯乳液粘合剂进行加固
浸漆处理共分两到三次
5.标本修饰
用剖面刀轻轻修出土壤结构面
使土壤剖面构型连续、清晰
充分表现出土壤原有的结构、孔隙度等
便于土壤相关教学过程的分析讲解
增强其直观性
6.喷胶定型
将修饰好的土壤整段标本
斜放在展览架上
用喷雾器将稀释好的粘结剂
均匀喷在修饰好的剖面上
室内风干即可
7.贴标签
土壤诊断标本的功能
湖南农业大学土壤标本管系统采集了
湖南省花岗岩风化物
板/页岩风化物
沙岩风化物、紫色沙页岩风化物
石灰岩风化物
第四纪红色黏土
和河湖沉积物
等七大类母质发育的土壤整段标本
共罗列展示了人为土、潜育土、富铁土
淋溶土、雏形土、新成土等6个土纲
其包含有长湿淋溶土
湿润富铁土等9个亚纲
简育常湿淋溶土
黏化湿润富铁土等22个土类
腐殖简育常湿淋溶土
普通粘化湿润富铁土等48个亚类
黏壤质硅质混合型
非酸性温性-腐殖简育常湿淋溶土
黏质高岭石混合型
酸性热性
普通粘化湿润富铁土等118个土族


IP属地:浙江1楼2023-07-12 10:11回复
    1.5编制目的与内容1.5.1 土壤类型图编制目的
    本次土壤类型制图工作以二普土壤图,结合新的土壤调查资料、二普土壤图校核和数字高程模型、遥感影像等成土环境因素图层数据,开展土壤变化区的校核与未变化区域的数字制图,继承和更新二普成果,形成本次普查的县级土壤类型图。此次土壤类型制图工作的目的是,反映土壤发生、发育、演变及其空间分布规律,表征土壤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为我国土壤资源可持续利用、保护、管理和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1.5.2 土壤类型图编制工作内容
    根据《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土壤类型图编制技术规范》(试行),鄞州区土壤类型编制的主要内容包括二普土壤图的室内校核判、土壤类型可能改变区提取、二普土壤图的野外调查与校核、数字制图与土壤类型图编制与制图验证与质量控制等四个方面
    (1)二普土壤图的室内校核判
    以经坐标系转换和分类校准后的县级二普土壤图为基础,从图斑土壤类型错误和图斑边界偏差两个方面开展二普土壤图的室内校核。基于高分辨率影像、国土三调土地利用现状图、数字高程模型、母质图,运用土壤类型与成土环境因素的发生学关系原理,对二普土壤图上明显错误的图斑类型和边界偏差进行纠正,对不确定的尚需野外核查的图斑类型和土壤边界进行标记。经过室内校核之后,获取土壤类型无明显错误,图斑边界无显著偏差或错位,同时标记了不确定的尚需野外核查的图斑类型和土壤边界的二普土壤图。
    (2)土壤类型可能改变区提取
    以室内校核之后的二普土壤图为基础,结合国土二调、三调土地利用类型图,提取第二次土壤普查以来成土环境尤其是土地利用状况发生明显变化,导致土壤类型可能改变的区域地块。分析鄞州区土壤类型发生改变的原因,通过土地利用数据的叠加,获取土地利用的变化地块及年限等初步信息,比如旱改水、水改旱、退耕还林还草、林草沼泽等自然利用类型改为旱地或水田等;通过鄞州区近几十年的农田建设措施,如土壤改良、矿区复垦、坑塘填埋等以及气候变化等相关数据,提取土壤发生过程中可能造成土壤类型发生关键诊断指标根本性改变的区域地块。
    (3)二普土壤图的野外调查与校核
    根据具体县域的土壤景观空间分异特点以及土壤类型可能改变区域需要校核图斑的分布特征,设计至少3条代表性校核路线,沿路线设置系列检查点(图斑中心)。针对室内粗校检查中不确定的图斑类型和土壤边界、土壤类型可能改变的地块图斑、粗略定位的二普土壤剖面点的土壤类型进行野外确认,通过打钻或专家经验现场判别土种类型,GPS记录检查点的经纬度坐标、景观部位和土壤利用情况,获取各地块的变更年限、种植作物等关键信息。同时制图者在野外调查过程中从县域全局上理解把握土壤类型与成土环境关系。
    (4)数字制图与土壤类型图编制
    搜集与选取环境协同变量,通过熟悉县域土壤景观的调查专家或者成土因素的数据频率分布法开展土壤类型虚点的提取,结合三普剖面样点、二普土壤剖面点、二普土壤图野外校核检查点等建立土壤类型与环境条件的定量模型,进行土壤类型空间推测,识别各土种在县域内的空间分布及土种之间的边界,生成栅格格式的县域土种类型空间分布图和不确定性分布图。对所得栅格图层进行平滑滤波等一系列处理后生成矢量格式的土种类型分布图和不确定性分布图。将其与基础土壤底图进行空间叠加,同时基于高分辨率影像以及专家经验,对基础土壤底图上相应图斑的土壤类型和土壤边界进行修改,实现二普土壤类型图更新,形成土壤三普县级土壤类型专题图等。
    (5)制图验证与质量控制
    组建第三方土壤调查专家,采用野外路线踏勘验证方法,开展土种级别县级土壤图制图结果的精度验证。同时,采用会议评审或通讯评审方式,邀请土壤地理与土壤制图领域的专家(至少包括1名县里土壤专家),从土壤类型正确性、土壤边界表达、县域土壤分布规律特点体现程度等多个方面,开展县级土壤图编制质量的打分评价。此外,在土壤类型制图全过程中制定严格的质量把控措施并组建专门质控队伍,发现不符合质量要求的一律返工。采用县级自检、成果验收以及过程抽查等多种方式落实质量控制。


    IP属地:浙江2楼2023-07-12 10:24
    回复
      第七章二普土壤图野外校
      7.1 野外校核目的与要求
      二普土壤图野外校核的目的:一是对土壤类型可能改变的地块图斑进行土壤类型的野外判别确定,二是对室内粗校检查中不确定、有疑问的图斑类型和土壤边界进行野外核查,三是对粗略定位的二普土壤剖面点的土壤类型进行野外确认,四是让制图者能够从县域全局上理解把握土壤类型与成土环境关系,同时通过打土钻或专家经验的方式快速拾取能代表土壤类型变异全局的检查点。
      野外校核队伍包括土壤调查、土壤制图和县里熟悉土壤情况的专家。
      野外校核思路是,依托代表性路线,在图斑中心设置检查点,主要对图斑土壤类型进行校核。
      根据具体县域的土壤景观空间分异特点,设计至少3条代表性路线,依托这些路线开展校核,路线要覆盖土壤类型可能改变的区域,穿过各类可能改变区(例如水改旱、旱改水、新增耕地、脱盐区等)的代表性图斑(例如,水田改茶园+变更时长10年)中心、室内校核有疑问的图斑、二普剖面点所在区域。沿路线设置系列检查点(图斑中心),每个土种至少5个检查点。通过打钻或专家经验现场判别土种类型,GPS记录检查点的经纬度坐标、景观部位和土壤利用情况等信息。
      7.2鄞州区校核情况
      根据鄞州区的土壤景观空间分异特点,设计5条代表性路线(图7- 1),81个核查点位,开展了二普土壤图疑问图斑以及可能变化图斑的野外校核。设计的野外核查点涵盖各种土壤可能改变类型的图斑,包括水改旱、旱改水、新增耕地、脱盐区等9种变化情形,覆盖鄞州区水稻土、红壤、潮土、粗骨土、滨海盐土5个土类,包括黄泥沙田、洪积泥砂田、烂塘田、黄斑青紫泥田、青紫泥田、烂青紫泥田、石砂土、黄泥土、淡涂粘、红粉泥土等19种土种。
      图7- 1鄞州区野外校核路线图
      7.3校核过程与记录
      通过野外校核工作,核实室内粗校中有疑问的图斑土壤类型和图斑边界,核实土壤类型发生变化区域的土壤类型并总结规律,在野外记录核查点的经纬度、实际土地利用类型与变更年限、土壤类型判别结果以及校核日期和专家等相关重要信息(表7- 1和表7- 2)。本课题于3月31日至4月2日开展为期3天的野外校核工作,在野外通过打土钻同时结合专家经验,判别土种信息。邀请的专家为浙江大学章明奎教授,浙江省耕地质量与肥料管理站倪治华、陈一定推广研究员。核查组成员为本课题组的主要制图成员以及当地专家(图7- 2)。
      表7- 1野外核查记录示例表(1)
      编号 经度 纬度 村镇名 地类变化
      d11 121.789559 29.727817 占岐镇 水改旱
      二普土壤类型(省) 水稻土-潴育水稻土-洪积泥砂田-洪积泥砂田
      二普土种名(县) 省级修订土种名 图斑面积m2 初判变化年限
      峡谷泥砂田 洪积泥砂田 12678 大于10年
      室内初步预测土种:
      土钻点经度 土钻点纬度 实际地类与变更年限
      121.79466975 29.72570193 旱地(菜地)
      调查日期 校核专家
      4.1 章明奎、陈一定
      野外土种校核结果:洪积泥砂土
      备注:0-250px 棕色,250px以下均棕色偏黄,有铁锈斑纹,土质偏砂,1500px一下紧实,硬
      表7-2野外核查记录示例表(2)
      编号 经度 纬度 村镇名 地类变化
      b14 121.610392 29.737032 横溪镇 脱潜
      二普土壤类型(省) 水稻土-潜育水稻土-烂青紫泥田-烂青紫泥田
      二普土种名(县) 省级修订土种名 图斑面积m2 初判变化年限
      烂青紫泥田 烂青紫泥田 262869
      室内初步预测土种:
      土钻点经度 土钻点纬度 实际地类与变更年限
      121.61070087 29.73733335 水田
      调查日期 校核专家
      4.1 陈一定
      野外土种校核结果:青紫泥田
      备注:0-750px青色,非常粘,30-1500px青色偏黄,有铁锈斑纹,非常粘,已脱潜
      图7- 2鄞州区野外校核工作图
      7.4野外校核规律总结与可能改变区更新
      通过野外校核工作,核实室内粗校中有疑问的图斑土壤类型和图斑边界,核实土壤类型发生变化区域的土壤类型并总结规律(表7- 3)。旱改水后,灰潮土亚类下的淡涂粘土种主要转变为淡涂粘田,江涂泥土种主要转变为江涂泥田;酸性粗骨土、红壤性土的变化主要为边界偏差,与周围图斑的土种保持一致;黄泥土少部分转换为黄泥沙田,大部分变化主要为边界偏差。水改旱类型中,淡涂粘田、黄斑青紫泥田以及青紫泥田主要转变为淡涂粘;洪积泥砂田土属内的各土种水改旱后主要转变为洪积泥砂土;黄泥砂田土属内的各土种水改旱后主要转变为黄泥土等并参考周围土壤图斑的土种信息。脱潜水稻土中,烂青紫泥田脱潜为青紫泥田。另外鄞州区滨海盐土均已脱盐。
      根据核查结果以及变化规律,对所有变化区域进行更新,更新结果如图7- 3。结果表明因土地利用变化或自然环境变化等原因导致的土壤类型相互转换的总面积约为3.6万亩。其中,以水稻土与红壤、潮土之间的转换为主。水稻土转换为红壤、潮土的面积分别为1.64万亩和0.86万亩,变化原因主要在于水田改为林地或园地等。而红壤、潮土转换为水稻土的面积分别为0.32万亩和0.39万亩,变化原因主要在于林地、园地等转为水田(表7- 4)。此外,通过核查,由于排水与灌溉等农田管理措施的改善,水稻土中,潜育水稻土总面积为0.61万亩,三普图仅剩0.14万亩潜育水稻土,表明经历了40多年的耕种,约80%的潜育水稻土已脱潜。约0.38万亩的潜育水稻土均已脱潜,转变为脱潜水稻土或潴育水稻土等(表7- 5)。鄞州区目前已无盐土区域,二普时的滨海盐土区域大部分转为建设用地,剩余的盐土均已脱盐,转换为水稻土。
      图7- 3可能改变区域土壤类型更新结果
      表7- 4土壤类型变化核查结果(万亩)
      二普土类/三普土类 潮土 红壤 水稻土 滨海盐土
      潮土 0.39
      红壤 0.32
      水稻土 0.85 1.64
      滨海盐土 0.01
      表7- 5水稻土中不同亚类之间变化核查结果(万亩)
      二普亚类/三普亚类 渗育水稻土 脱潜水稻土 淹育水稻土 潜育水稻土 潴育水稻土 总面积
      潜育水稻土 0.3 0.1 0.002 0.14 0.06 0.61


      IP属地:浙江3楼2023-07-12 10:3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