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吧 关注:11,279贴子:54,952

【苦心搜集】影响人类历史的百大帝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请不要过度纠结于某位帝王的排名,这里只是一方之见。供大家了解而已。


1楼2010-08-05 20:26回复
    No.3 亚历山大大帝(马其顿王)

    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er, Alexander III of Macedon,Alexander the Great,公元前356年7月20日-前323年6月10日),生于马其顿王国首都派拉城,曾师从古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十八岁随父出征,二十岁继承王位。是欧洲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天才,马其顿帝国最富盛名的征服者。他雄才伟略,勇于善战,领军驰聘欧亚非大陆,使得古希腊文明广泛传播,是世界古代史上最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中文名: 亚历山大
    外文名: Alexander
    出生地: 马其顿派拉城
    出生日期: 前356年7月20日
    逝世日期: 前323年6月10日
    主要成就: 征服波斯并直至印度的边界
    配偶: 罗克珊娜
    儿子: 亚历山大四世
    亚历山大大帝(公元前356年7月20日 — 前323年6月22日)是古代马其顿国王,世界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足智多谋,在担任马其顿国王的短短13年中,以其雄才大略。东征西讨,先是确立了在全希腊的统治地位,后又灭亡了波斯帝国。在横跨欧、亚的辽阔土地上,建立起了一个西起古希腊、马其顿,东到印度恒河流域,南临尼罗河第一瀑布,北至药杀水的以巴比伦为首都的疆域广阔的国家。创下了前无古人的辉煌业绩,促进了希腊古文化的繁栄和发展、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经济的发展,对人类社会文化的进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4楼2010-08-05 20:33
    回复
      2025-08-13 21:59:5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No.7 拿破仑(法国皇帝)

      拿破仑·波拿巴拿破仑·波拿巴(Napoléon Bonaparte,1769-1821),原名拿破仑·布宛纳,人称奇迹创造者。拿破仑·波拿巴法国近代资产阶级军事家、政治家、数学家。法兰西共和国第一执政(1799-1804),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1804-1814)(1815),意大利国王,莱茵联邦保护人,瑞士联邦仲裁者。
      拿破仑指挥的著名战役和历次反法同盟      历次反法同盟   时间 成员国 拿破仑指挥的著名战役 结果
      第一次反法同盟   1793-1797年 英国、奥地利、普鲁士、荷兰 土伦战役、镇压保王党战役、曼图亚战役 法国取得胜利
      第二次反法同盟   1798-1801年 俄国、奥地利 马伦哥会战 法国胜利,法奥签订《吕内维尔和约》
      第三次反法同盟   1805年 英、俄、奥、普、丹、瑞、土 乌尔姆战役、奥斯特里茨战役 俄、奥战败,签订《普莱斯堡和约》
      第四次反法同盟   1806-1807年 英、俄、瑞、普 耶拿战役、艾劳会战、弗里德兰战役 法胜,法、俄、普签订《提尔西特和约》
      第五次反法同盟   1809年 英国、奥地利 瓦格拉姆战役 法胜,法、奥签订《维也纳合约》
      第六次反法同盟   1813-1814年 俄、普、英、瑞、奥、西班牙、葡萄牙 莱比锡战役 拿破仑兵败被俘,法国与同盟国签订《枫丹白露条约》,拿破仑被囚禁于厄尔巴岛
      第七次反法同盟   1815年 英、俄、奥、普 滑铁卢战役 拿破仑再次兵败,被流放到圣赫勒拿岛
      


      8楼2010-08-05 20:58
      回复
        No.8 彼得一世(俄国沙皇)

        彼得大帝彼得大帝,是后世对沙皇彼得一世的尊称。彼得一世(1672─1725),原名彼得·阿列克谢耶维奇·罗曼诺夫,是沙皇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罗曼诺夫之子,俄国罗曼诺夫王朝第四代沙皇(1682─1725)。俄国沙皇(1682年—1725年)、俄罗斯帝国皇帝(1721年—1725年),著名统帅,1682年即位,1689年掌握实权。作为罗曼诺夫朝仅有的两位“大帝”之一,彼得大帝一般被认为是俄国最杰出的沙皇。他制定的西方化政策是使俄国变成一个强国的主要因素。
        中文名: 彼得·阿列克谢耶维奇·罗曼诺夫
        外文名: Пётр Алексеевич Романовы
        别名: 彼得大帝
        国籍: 俄罗斯
        民族: 俄罗斯
        信仰: 东正教
        1672年6月9日生于莫斯科。1725年2月8日去世。
        彼得仪表非凡,高大魁梧205cm,也是世界最高的皇帝。
        彼得政绩
             1689年的沙俄政权是一个落后的国家,落后于清朝政权,主要方面比英法德落后很多。到处盛行着农奴制──实际上农奴的数目在增加,而其合法权力在减少。俄国错过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大好时机。神职人员愚昧无知;文学暗淡无光,数学和自然科学无人问津。同西欧相比,俄国几乎还在中世纪时期。在西欧,此时牛顿的《自然哲学原理》刚刚问世,文学和哲学事业繁荣昌盛。彼得大帝青铜骑士像     1697至1698年间,彼得到西欧作了一次长途旅行,一次为他随后的统治定下了基调的旅行。他以一个下士彼得·米哈伊洛夫的身份,率领了一个大约由250人组成的“庞大的使团”。由于彼得使用了一个假名(鲁尤特尔·米海伊洛夫),因而他看到了许多否则就无法看到的事物。在这次旅行期间,他为荷兰的荷兰东印度公司当了一个时期的船长,还在英国造船厂工作过,在普鲁士学过射击。他走访工厂、学校、博物馆、军火库,甚至还参加了英国议会举行的一届会议。总之,他尽了最大的努力学习西方的文化、科学、工业及行政管理方法。      1698年当几位大臣来问候远途归来,引进国外新式武器和战略技术,还建立了一支强大的海军。在经济方面,彼得大力鼓励工商业的发展,允许企业主买进整村的农奴到工厂做工,批准外国人在俄国开办工厂。为了鼓励西方工艺和技术的引进,他把许多西方技术人员带入俄国,还派遣许多年轻的俄国人到东欧去学习。      在政治上,改革的目的是建立完整的中央集权统治,加强工作效率。剥夺贵族领主杜马会议的职能,代之以参政院,下设11个委员会(实际上相当于西方国家的“部”)负责具体工作;罢黜大教长,代之以宗教院,使教会成为国家政权的一部分;划分行政区域,将全国分为50个省。彼得还颁布了一个“职能表”,将文武官员分成14个不同的等级,所有的官员不管门第出身,都要从最低一级做起,靠功绩晋升。      在社会问题上,彼得也主张实行西方化。他颁布法令,规定人人都不得蓄胡子(虽然他后来对此项法令做了修改),要求宫廷人员必须穿西装,鼓励吸烟和喝咖啡。虽然他制订的政策有许多在当时遭到了强烈的反对,但是这些政策带来了长期的影响:俄国这个由贵族阶级统治的国家最终在很多方面都实行了西方的风俗和文化。      可想而知,彼得认为俄国东正教会是一股落后的、反动的势力。彼得成彼得大帝夏宫功地对正教会实行了部分改组,并在很大的程度上获得了对它的控制。彼得在俄国创办非宗教学校,鼓励发展科学。他还引进了儒略历,并使俄文字母现代化。在他的统治期间,俄国创办了第一家报纸。      俄国现代化和西方化开展了大规模的改革。彼得在位期间鼓励工商业发展。他统治下,城镇规模扩大了,资产阶级在数量上增长了。      除了所有这些内务改革外,彼得还对外交政策实行改革,这对未来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他的领导下,俄国在南部与土耳其交战,在北部与瑞典交战。与土耳其初战告捷,于1696年攻克了亚速港,从而在某方面来说给俄国开辟了通往黑海之路。但是在他的统治晚期,土耳其在战斗中占了上风,1711年他被迫把亚速港交还给土耳其。      同瑞典作战的整个局势几乎与同土耳其作战的情形正相反;俄国人初战失利,但赢得了最终的胜利。1700年,俄国与丹麦和萨克森结盟同瑞典展开了一场战争,当时瑞典是一个主要的军事强国(波兰后来也对瑞典宣战)。1700年俄军在纳尔瓦战役中失败。这次战役之后,瑞典国王就把注意力转向其他敌人。与此同时,彼得重建俄国军队。瑞典和俄国再次交战,1707年瑞典军队在波尔塔瓦彻底失败。      俄国通过战争吞并的领土大体上包括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芬兰附近的一片重要领土。虽然征服的领土并不很大但却很重要,因为它给俄国提供了波罗的海上的一个出口,因而提供了一个“瞭望欧洲的窗口”。


        9楼2010-08-05 21:01
        回复
          No.10 查士丁尼(拜占庭皇帝)
          查士丁尼大帝查士丁尼大帝Justinian ,拉丁语:Iustinianus I;希腊语:Ιουστινιανός;全名为弗拉维·伯多禄·塞巴提乌斯·查士丁尼 Flavius Petrus Sabbatius Iustinianus,约483年5月11日-565年11月14日。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皇帝,西元526 ~ 565 年在位。他曾经镇压平民起义,征服汪达尔王国,东哥特王国,主持建造圣索非亚大教堂,以及位於帝国西部意大利拉芬纳的圣维托教堂。统治期间,不仅阻挡了野蛮民族在边疆的骚扰,甚至几乎恢复了昔日罗马帝国的光辉,因此後人称这段时间为拜占庭帝国的第一次黄金时代。
          


          12楼2010-08-05 21:05
          回复
            No.11 渥大维(罗马元首)
            渥太维罗马元首(公元前27—公元14年),公元前44年,恺撒遇刺的消息传遍了整个罗马。他的继承人、年仅18岁的渥大维,不顾家人的强烈反对,来到罗马展开了他生命中新的一页,被授予“奥古斯都”荣誉称号.
            简介
                 渥大维 Octavianus(公元前63—公元14年),罗马元首(公元前27—公元14年),被授予“奥古斯都”荣誉称号      我接受的是一座砖做的城市,留下的是一座大理石的城市;在这场被称为“人生”的戏剧中,我的表演还不错吧。戏剧结束了,请鼓掌送我回家吧——渥大维
            功绩
                 从公元前27年到公元14年,渥大维断断续续地担任罗马执政官、保民官、大祭司等职务,但无论他担任何职,他都一直牢牢地掌握着军政大权,公元前2年,他又获得“祖国之父”的荣誉称号。
            改组元老院
                 渥大维同他的义父恺撒一样,上台后的首要大事就是改组元老院,不同的是,渥大维缩小了元老院的规模,但不管是扩大还是缩小,他们都在改组中达到了清除异己,安插亲信的目的。渥大维还设立了元老级咨询会议,由元首的亲信、执政官和少数德高望重的元老组成,后来逐渐成为成为凌驾于元老院之上的决策机构。渥大维还建立了“元首金库”,给自己手下的文官发放工资。
            改组行省完善税收
                 渥大维改组了行省,完善了税收制度。他自掏腰包大兴土木,兴建神庙、大剧场、大浴池等有公众意义的设施,并改善了交通设施。他自豪地说“我接受的是一座砖做的城市,留下的是一座大理石的城市。”
            改组军队
                 渥大维改组了军队,将军队分成军团和辅助部队,还创设了近卫军,建立了一支职业常备军队,并使这支军队常靠近前线,这也是他对罗马体制的一大贡献。他在位前期花费最大的军事行动是对西班牙西北山地部落的征服战争,最终获得完全胜利。他对扩张罗马领土的主要贡献有两个,一是在日耳曼和多瑙河中下游地区建立了众多行省,不过因此被拖入了潘诺尼亚大起义中,另一个则是在东方,利用亚美尼亚和安息的矛盾开展外交斗争,同时以武力为后盾,夺得了幼发拉底河以西土地。不过,屋大维并非穷兵窦武之人,当政时期的战争不算多,相反,从他开始罗马进入了200余年的大体上和平的局面。      公元14年,这位罗马世界的“奥古斯都”在一次旅行中平静地离开了人世,他的地位由其养子、已确定的继承人提比略继承。确立了帝位交接的王朝法则,这是他对罗马历史的又一大影响。
            渥大维与凯撒比较
                 不妨将渥大维与他的义父恺撒作一比较。通常认为渥大维的个人魅力难以同恺撒相比,不同的是,恺撒的历史印记主要在于登上罗马最高位之前的奋斗上,而渥大维除此之外,更重要的影响在于获取最高权力之后实行的措施。不动声息地削弱元老院的作用,拒绝有形的王冠,但不拒绝无形的王权,使国家机构向着元首的办事机构的方向发展,他为罗马打开了条条通向帝国的道路。恺撒去世之时,罗马的历史通向何方尚为未知数,而渥大维去世之时则大局已定矣。      关系到渥大维排名的重要因素是在罗马帝国的建立中他的个人作用有多大。罗马帝国不像某些帝国一样,深深地打上了个别英雄的烙印,但渥大维的个人作用也不小,毕竟罗马共和的传统是非常强大的。作为世界历史上最重要帝国的建立者,渥大维在本榜中理应名列前茅。


            13楼2010-08-05 21:07
            回复
              ”这段文字描述的应该是他在征股高卢时的经历吧。      恺散一生征战无数,但在电影《恺撒大帝》中,战争场面并不太多,或者确切地说只有一次,那就是困围戈尔人的战争,我不知电影中的戈尔人是指当时的什么人,但对表现恺撒的威猛已经足够了。戈尔人的首领把他们的妇孺赶出了城,想让她们成为恺撒的包袱,这对于精明的恺撒来说,简直是对他的智慧和意志的一种小看。      谁都知道罗马的连年的征战,包括他们的内战,先是苏拉与马略,再是庞培与恺撒,再是屋大维与安东尼。电影开始时,苏拉已经取得了胜利,正在吓唬那些元老员的议员们。恺撒还只是一个一事无成的军官,但苏拉因为恺撒放走了自己的敌人并且觉得他以后可能有害,决定处死他,但庞培,这个恺撒未来的敌人救了他一命。      恺撒没有死于海盗之手,在庞培外出征战海盗期间,把罗马治理的井井有条,被选为执政官,但这并没有让恺撒欣喜,因为他眼睁睁地看着庞培一次次凯旋,而他还没有一点政治资本。      她女儿对庞培真真假假的爱情为他赢得了最初的军队,八年的征战,恺撒捞足上政治资本,这个时候当然是他和庞培一决高下的时候,但庞培死于势利的埃及人,他的死,好像只是为了恺撒与埃及艳后的相遇铺平路。      恺撒的政治野心不断地彭涨,不知死神已经慢慢地向他发出召唤,最后的结局大家都知道。      前44年,凯撒遭以马可斯·布鲁图斯所领导的议员而暗杀身亡。凯撒身后,其甥孙及养子屋大维击败安东尼开创罗马帝国并成为第一位帝国皇帝。


              20楼2010-08-05 21:17
              回复
                No.19 萨尔贡(阿卡德国王)
                历史上一共有三个帝王叫萨尔贡。一个是亚述帝国阿卡德帝国的开创者萨尔贡;一个是亚述国王萨尔贡一世;另一个是亚述帝国的杰出君主萨尔贡二世。
                [编辑本段]阿卡德帝国的开创者
                介绍
                     萨尔贡(Sargon)      公元前24世纪阿卡德帝国的开创者,杰出的军事统帅。      他出生于两河流域的基什城邦,是闪米特人的私生子,其母亲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      地位低下。萨尔贡一出世,就被其母亲抛弃在河边,由一个园丁捡到,并抚养成人。萨尔贡年青时做过园丁,后来被推荐给基什城邦的国王,成为其臣僚。由此可见萨尔贡在当时确实才能出众,以其低贱的出身,仍能受到众人的推举和国王的赏识。(萨尔贡其实并不是名字,他的本意是合法的国王。)      这一时期两河流域的主要居民是苏美尔人,苏美尔人北部也居住着一些闪米特人。苏美尔人是人类最早进入文明社会的民族,到公元前24世纪,形成了几十个城市国家(城邦)。其中较大的城邦如拉格什,包括妇女及奴隶有人口15万,各城邦的公民人数从几千人到数万人不等。其军队以步兵为主,也有分为重装兵和轻装兵的,军队的基本编制为队,每队最多时有20-30人,以公民的职业编组并命名,如拉格什军队有农人队、牧人队等。普通城邦每次投入战役一般只有几百人。
                篡夺基什王位
                     这一时期两河流域各城邦已经进入列国争霸的时代,基什一度成为北方的霸主。但在南方苏美尔人的的温玛城邦出现了一位杰出人物——卢伽尔(苏美尔国王)扎吉西(Lugal-Zaggisi)。卢伽尔扎吉西英勇善战,带领温玛军队先后征服了苏美尔各城邦,并向北打败了基什(又译启时),成为两河流域的霸主,初步统一了两河流域。但卢伽尔扎吉西的霸权在政治上还不成熟,或者说是他的条件还不成熟,只建立起了邦联式的国家联盟,而不是真正的帝国。不过他的征服战争给了萨尔贡以机会。      萨尔贡乘基什在战争中失败,人民对国王失去信心的时机,于公元前2371年篡夺了基什的王位。萨尔贡懂得军队的重要性,在即位后组建起一支5400人的常备军。这在当时是重大举措,是他在日后统一两河流域的基本力量。这里除了萨尔贡过人的组织能力外,他曾担任基什的大臣,熟悉基什的政治、军事、经济情况也是一个因素,而最重要的因素还是基什本身就是强国,历代积累下来的雄厚国力才是萨尔贡真正的基础。      在这个历史关头,卢伽尔扎吉西正与苏美尔最后一个不屈服的大国拉格什激战,双方战况激烈,拉格什的不少“队”都只剩下了几个人,还出现了各种职业的人混编的“队”,可见其损失的惨重。在此情况下,卢伽尔扎吉西没有力量前去镇丄压萨尔贡,于是双方展开谈判。实力雄厚而又雄心勃勃的萨尔贡当然不会甘居人下,结果谈判破裂。萨尔贡挥师南下进攻苏美尔各城邦。      这时,卢伽尔扎吉西率领的温玛、乌鲁克联军已经攻陷拉格什城,但拉格什城邦并没有屈服。卢伽尔扎吉西只好率领他的大军离开拉格什,前去迎击南下的萨尔贡。卢伽尔扎吉西聚集了50个苏美尔城邦的联军,人数估计至少在一、两万以上,与萨尔贡的5千军队展开激战。但萨尔贡拥有一个秘密武器——他创立的常备军。所以萨尔贡歼灭了疲惫的苏美尔联军,俘虏了卢伽尔扎吉西,并将其作为祭品烧死,献给了恩利尔神。
                建立阿卡德帝国
                     之后,萨尔贡率领大军继续南下,深入苏美尔腹地,经多年征战,先后征服了乌尔、乌鲁克、拉格什等城邦,直抵波斯湾,统一两河流域,后来又降服亚述,征服叙利亚地区和黎巴嫩山,直抵地中海,再向东击败埃兰,建立起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军事帝国。      萨尔贡在基什附近修建了阿卡德城,作为其首都。从此,萨尔贡建立的帝国被称为阿卡德帝国,萨尔贡这一支闪米特人被称为阿卡德人。萨尔贡建立阿卡德帝国后,改革政治,加强中央集权,委任总督统治其征服地区,又兴修河渠,统一度量衡,发展经济。      萨尔贡在阿卡德帝国建立后,继续对外军事扩张,向东进攻埃兰,向西征服了今叙利亚和土耳其东部地区,有可能曾抵达地中海。他自称“天下四方之王”,又称为沙鲁金(Sarrukin,“正义之王”)。萨尔贡大约死于公元前2316年,史称萨尔贡一世。      如果说人民创造了历史,那么英雄人物则改变了历史。两河流域的第一个帝国按历史发展趋势本应由苏美尔人来创建,因为苏美尔人在各方面都领先于闪米特人,而且卢伽尔扎吉西也基本上做到了。但萨尔贡的出现却改变了这一切,使这场由南向北的统一变成了由北向南,使较落后的闪米特人统治了先进的苏美尔人。在这个意义上,萨尔贡确实是当时最突出的人物。


                32楼2010-08-05 21:50
                回复
                  2025-08-13 21:53:5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No.20 伊莎贝尔(西班牙女王)
                  伊莎贝尔一世 Isabel Ⅰ(1451—1504年),卡斯特女王(1474—1504年在位),西班牙女王(1479—1504年)她可能有洁癖,总是穿一身白色的衣服,以“白衣女王”而闻名。伊莎贝尔一生勤政,她的五个孩子全部在旅途中出生。公元1492年,西班牙仿佛突然之间成了世界的中心。这一年,一个又一个的奇迹降临到这个伊比利亚半岛上饱经沧桑的国度。而这一切,显然应归功于女王伊莎贝尔一世和其夫斐迪南二世的努力。
                  早年经历
                       中世纪的伊比利亚半岛上曾存在着众多伊斯兰教和天主教小国。经过几百年的兼并,到15世纪中期,主要剩下了西部的葡萄牙、中部的卡斯特和东部的阿拉贡三个王国,加上半岛最南端的穆斯林小国格林纳达,其中最强大的是卡斯特王国。伊莎贝尔是卡斯特国王胡安二世和葡萄牙公主的女儿。1454年,胡安二世死,伊莎贝尔的异母兄恩里克四世(绰号“无能者)继位。      少女时代的伊莎贝尔很不顺利,恩里克继位后,她同母亲、弟弟阿方索搬到阿雷瓦洛一个幽闭的城堡里居住。其母(与女同名,也叫伊莎贝尔)患有精神病,时而发作。但这并不影响伊莎贝尔受到来自萨拉曼卡大学的老师们的良好教育。1468年,对恩里克四世不满的贵族们拥立阿方索为王,一场兄弟阋墙的内战由此开始,不久阿方索突然死去,反对恩里克四世的贵族又抬出了伊莎贝尔公主来继续与之对抗。最后双方终于达成和议,停止内战,全体贵族都必须宣誓效忠恩里克四世,伊莎贝尔公主则成为王位继承人,但规定她的婚事必须得到王兄的批准。      十分有心计的伊莎贝尔公主派亲信侍从到各国去私访年轻王子。反馈回来的结论是,阿拉贡王子斐迪南品貌出众、英勇善战。伊莎贝尔便与斐迪南通信往来,最后终于私定终身。但恩里克四世却要把她嫁给葡萄牙鳏居的国王阿丰索五世,企图把伊莎贝尔抓起来。于是,1469年,伊莎贝尔迅速同斐迪南王子订婚,然后借助阿拉贡的军队武力反抗王兄的干涉。这段看来像戏剧的风流韵事,最终成全了西班牙作为一个国家的统一。
                  王位争夺
                       恩里克四世以伊莎贝尔不遵守协议为由,剥夺了她的继承权,改立他自己的女儿胡安娜,但由于恩里克有性无能之名,多数贵族均认为胡安娜的血统存在疑问。1474年,恩里克死,伊莎贝尔和胡安娜均宣布自己继位,她们分别借助夫家阿拉贡和葡萄牙的力量,得到国内一部分贵族的支持。经过4年战争,葡萄牙军队被击败,伊莎贝尔终于坐稳了王位。1479年,斐迪南也继承了阿拉贡王位,两国合而为一,成为西班牙王国(但两国仍然维持各自独立的议会、法律和税制)。
                  再征服运动——统一西班牙
                       伊莎贝尔由患有精神病的王后所生,而她的女儿中也有“疯女”胡安娜,但她本人却思维敏捷,意志坚强。她与斐迪南共为国王,是强强联合的典型。国内的反对派贵族大多已在内战中被清除,这使伊莎贝尔可以顺利地加强中央集权。她将市长委任权收归国王所有,设立神圣兄弟会武装控制市政生活,使议会行同虚设,摧毁贵族的城堡,没收贵族在恩里克四世时代所得的王室领地等,并以对格林纳达用兵为由,维持了一支强大的常备军。西班牙的王权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西班牙的11世纪以来的历史就是基督教王公不断向伊斯兰小王国夺取地盘的历史,史称“再征服运动”,到了伊莎贝尔时代,穆斯林在西班牙只剩下最南端的最后据点—格林纳达王国。历史将这个荣誉交给了伊莎贝尔夫妇,1490年两位国王亲率大军压境,斐迪南二世在前线搏杀,伊莎贝尔则居中调度,并负责后勤供应,还建立了战地医院。1492年,经过8个月的围困,格林纳达弹尽粮绝,末代国王巴拉迪尔出降,半岛终于统一在基督的庇护之下。这一天,欧洲所有天主教教堂钟声长鸣。
                  


                  33楼2010-08-05 21:54
                  回复

                    宗教迫害
                         作为一对虔诚的天主教夫妻国王,他们对境内的异教徒,包括犹太人和穆斯林进行了迫害,并成立了宗教裁判所。就在1492年,20万拥有财富和技术的犹太人被驱逐出境,10年后摩尔人遭到了相同的命运。这也许是中世纪所有虔诚国王共有的缺憾,他们在天主教世界中得到广泛尊敬,却心安理得地对异教徒犯下了罪行。他们的宗教政策被后继者们延续下去,在卡洛斯一世和腓力二世时代达到极点。在宗教审判制度下,西班牙失去了灵气,逐渐变成一个死气沉沉的角落(而与此同时,绚烂的文艺复兴运动正在其它欧洲国家蔓延)。
                    资助哥伦布
                         为了某些理由和目的,我们派遣高贵的克里斯托瓦尔·哥伦布率领三条装备良好的帆船,携带一些礼物飘洋过海,走向印度地区——伊莎贝尔一世夫妇发给哥伦布的通行证      这个落魄的浪子在经过10年的碰壁之后,终于在伊莎贝尔的宫廷中获得了理想的新生,因为葡萄牙人不要他,他只好投靠西班牙。哥伦布的伟大构想得到女王的欣赏并得到慷慨资助,据说伊莎贝尔甚至拿出自己的私房钱来,哥伦布被封为海洋舰队司令和将发现土地的总督。1492年,这个西班牙历史上最伟大的年份,哥伦布的探险队经过70天航行之后,终于到达北美洲的巴哈马群岛。新大陆的发现,给西班牙带来了广阔的未来空间。此后一个世纪,西班牙依靠广阔的海外领地和源源不断的黄金输入,确立了世界霸权。      伊莎贝尔本人的婚姻影响了历史,而她给子女安排的婚姻也基于政治的考虑。她的女儿“疯女”胡安娜被嫁给了神圣罗马皇帝马克西米连之子、尼德兰君主腓力,他们的儿子卡洛斯一世(也称神圣罗马皇帝查理五世),继承了包括西班牙、尼德兰、奥地利在内的庞大帝国。
                    评价
                         对于历史上每一对夫妻国王来说,很难将各自的作用严格划分开来。她与斐迪南二世是“强强组合”,不过传统上认为她的作用要更加突出。在这中间,斐迪南二世的许多努力可能也被归到了伊莎贝尔的名下。      单就赞助哥伦布远航这件事而论,她就足以排进世界最有影响的帝王的行列。目前,已有旧大陆的人在哥伦布之前到达美洲的几种假说,但无论如何,只有哥伦布的壮举才开辟了新航线,将新旧大陆连为一体。另一方面,是西班牙而不是其它国家率先占有了美洲,这使美洲大部分地区的文化打上了西班牙的烙印,一直延续到今天。      此外,伊莎贝尔给西班牙奠定了政治统一的基础,并努力在思想上一统西班牙。由于西班牙在此后100多年里建立了霸权,她留下的影响也超出了伊比利亚半岛的范围,远达拉丁美洲、尼德兰等地。      对天主教的狂热和让天主教一统天下的强烈愿望,是伊莎贝尔一世执政的主要指导思想和精神动力。这种不理智的执政思想在伊莎贝尔时代却成了统一西班牙、加强全国的凝聚力、建立海外事业的推动力量。然而,一个世纪后,这种执政思想便明显呈现了消极的一面,成为导致西班牙衰落的根源。这说明了,任何一种错误的执政思想,即使能带来一时之效,也终究不是长久之策。


                    34楼2010-08-05 21:54
                    回复
                      No.22 伊丽莎白一世(英女王)
                      伊丽莎白一世(Elizabeth I,1533年9月7日--1603年3月24日),于1558年11月17日至1603年3月24日任英格兰王国和爱尔兰女王,是都铎王朝的第五位也是最后一位君主。她终身未嫁,因被称为“童贞女王”。她即位时不但成功地保持了英格兰的统一,而且在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统治后,使英格兰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之一。英格兰文化也在此期间达到了一个顶峰,涌现出了诸如莎士比亚、弗朗西斯·培根这样的著名人物。英国在北美的殖民地亦在此期间开始确立。在英国历史上在位时被称为“伊丽莎白时期”,亦称为“黄金时代”。
                      中文名: 伊丽莎白一世
                      外文名: Elizabeth I
                      国籍: 英国
                      出生地: 伦敦
                      出生日期: 1533年9月7日
                      逝世日期: 1603年3月24日
                      职业: 英女王
                      英国文化
                           伊丽莎白时期是英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文学,尤其是诗歌和话剧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英国对其他大陆的考察,尤其是对美洲的考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如同她的父亲,她本人也从事写作和翻译,她亲自翻译了霍勒斯的《诗歌艺术》。一些她生前的演说和翻译作品一直流传至今。
                      伊丽莎白的声望
                           在由BBC主持的民众公选的“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中,伊丽莎白列前十名。她经常在话剧或小说中出现。1971年格伦达·杰克逊拍摄的《伊丽莎白女王和苏格兰玛丽女王》深受欢迎。1998年凯特·布兰切特在《伊丽莎白》中扮演女王年轻的时候,朱迪·登奇在《莎翁情史》中扮演年老的女王。米兰达·理查森在电视连续剧《黑蝰蛇》中表演了一个超现实主义的女王。同性恋先驱昆汀·克利斯普在《奥兰多》中扮演她。本杰明·布里顿在他为伊丽莎白二世的加冕作的歌剧赞美中描绘了她与罗伯特·德弗罗的关系。
                      伊丽莎白的神话
                           对后来不列颠的统治者来说伊丽莎白的统治期和当时的许多人物有特别的意义。沃尔特·拉雷格爵士、德雷克和马丁·弗罗比歇爵士成为后来的探险家的原型,威廉·莎士比亚、克里斯多弗·马罗爵士和弗兰西斯·培根爵士成为后代作家的模范。在宗教上伊丽莎白以铁腕统治,但同时相对于她在大陆上的对手来说她给予她的指挥官和顾问们更大的自由。      虽然她有时制定军事行动的战略(比如1589年英格兰对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远征),但她从未象亨利五世、奥利弗·克伦威尔或温斯顿·丘吉尔爵士那样亲自充当军事首领。许多军事或探险事业都是舰长的个人决定,皇家许可(尤其是对于海盗行为)都是后来补发的。当时的文学创作更是没有获得皇家的支持。由此可见伊丽莎白时代的许多事丄件和文化创作实际上是许多个人行动的总和。对后来,尤其是帝国主义时期的英国人来说这是有象征性意义的。
                      现代对其历史研究和评价
                           现代欧洲历史学家和传记作者对都铎时代的评价更加写实和客观。从军事上来看伊丽莎白的英格兰并不很成功。虽然西班牙无敌舰队被击败,但这只不过是一场从1585年至1604年持续近2丄0年的战争的开始。英格兰士兵在陆地上(主要在荷兰和法国)的所做所为平平,在1588年后的海战中也是负多胜少。      1589年和1595年至1596年的海军战役尤其损失惨重。1590年至1591年在亚速尔群岛以及1597年英格兰的海盗也遭打击。1595年一支西班牙袭击队在康沃尔登陆并将该郡的大部分地区投入战火。这是历史上很少的几次外国军队在英国登陆的事丄件之一。更糟糕的是在玛丽一世的最后几年和伊丽莎白的开始五年中英格兰不断被从法国大陆上驱逐。这给英格兰的自尊心给予了很大的打击,而且使英格兰彻底放弃了它在大陆的野心。      伊丽莎白的犹豫不决对军事行动尤其不利。在1589年对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远征中英军没有携带围攻炮和火炮。但她的小心谨慎是有原因的,也许它们出于长远的考虑:假如没有一个坚实的战略她不愿英格兰卷入昂贵的、不一定成功的冒险。因此她不愿在对付强大的军队或舰队作战时浪费珍贵的资源。      伊丽莎白时期的英格兰的经济很不稳定。当时英格兰对荷兰和北德意志汉莎联盟的羊毛交易不断增长,这给国家带来了很大的好处。伊丽莎白统治初期接受了玛丽留下的三百万英镑的巨债。伊丽莎白、西塞尔和她的其他官员不得不采取极端手段来限制国家的支出。这些手段有时带来了其他的困难,比如许多士兵(包括抵抗无敌舰队的士兵)很久得不到薪金。但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这个情况得到好转。当与西班牙的战争开始时,英格兰的经济盛况是从亨利七世以来从未有过的。      与西班牙的战争给英格兰的经济重新带来了巨大的负担。从1590年代开始英格兰再次负债。尤其爱尔兰的游击战给英格兰的经济带来了巨大损失,它被称为“英格兰国库的漏斗”。


                      36楼2010-08-05 21:59
                      回复

                        军事才能
                             随着图特摩斯的威名暂行暂远,越来越多的地头蛇向他称臣纳贡。他的舰队同样所向无敌,东地中海成了他的势力范围,爱琴海诸岛、克里特岛、塞浦路斯岛都在他的海上帝国之中。      向北扩展是他的战略重点,但图特摩斯也没有忘记埃及以南的热土,尽管这些地区的文明程度稍逊一筹。南方的边界在图特摩斯时代被推进到尼罗河第四瀑布(今埃塞俄比亚境内)。      军事版图为了巩固新征服地区的统治,图特摩斯三世在西亚驻扎精悍的军队,并派驻总督进行治理,同时也利用当地土著王公进行统治。每征服一国,他便将其王公的子弟带到埃及,一方面作为人质,另一方面也让他们接受埃及的教育,培养对埃及的感情。这一招为世界各地的征服者所惯用,而图特摩斯三世显然为原创。      晚年的图特摩斯逐渐倾心于享受富贵尊荣。他让其子阿蒙霍特普二世成为他的共治者。图特摩斯三世去世之后,他的前三个继承者继续保持了埃及军事上的强势,但只限于巩固祖先留下来的成果,而鲜有扩展。或许图特摩斯三世所征服的地盘,在他那个时代的生产力和交通状况下已是极限。      图特摩斯三世因他的征服而被誉为“第一个曾经建立了一个具有任何真正意义的帝国的人,也是第一位世界英雄”、“古埃及的拿破仑”。先进的中东诸文明第一次被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古埃及第十八王朝
                             在大西洋的两岸,伦敦和纽约,至今仍矗立着两座著名的记功碑,它们就是为了纪丄念世界上第一个帝国的缔造者——图特摩斯三世(Thutmose Ⅲ)的希里波里斯方尖塔(Heliopolis Obelisk) 。在一些历史学家看来,图特摩斯三世是“第一个曾经建立了一个具有任何真正意义的帝国的人,也是第一位世界英雄 ”,但要真正理清图特摩斯三世的脉络,还得从他的前辈说起。      希里波里斯方尖塔古埃及第十八王朝 是由雅赫摩斯一世(Ahmose Ⅰ,约公元前1550年—公元前1525年在位 )创立的,他是第十七王朝最后一位法老卡摩斯的弟弟。经过征战,雅赫摩斯一世将喜克索斯人(又称西克索人,Hyksos)逐出埃及,使埃及获得了复兴。      雅赫摩斯一世去世后,继承他的人为阿蒙霍特普一世(Amenhotep I前1525年—1504年在位),他是雅赫摩斯一世与雅赫摩斯—涅弗尔塔利的第三个儿子。他的长兄们均先他而死,使他得以成为父亲的继承者。阿蒙霍特普一世无嗣而终,王位由他的军事统帅图特摩斯继承,此即为图特摩斯一世(Thutmose I),他是阿蒙霍特普一世的妹夫。      图特摩斯一世(公元前1538年—公元前1525年在位)在位时期征服了尼罗河第三瀑布以北的努比亚,并向亚洲的叙利亚及巴勒斯坦地区扩展了地盘。图特摩斯一世死后,其长子(图特摩斯一世与其庶妻姆特诺弗雷特所生之子)继位,此即为图特摩斯二世(Thutmose II,前1492年—前1479年在位)。由于不是纯粹的王室血统,图特摩斯二世便与他的异母妹哈特谢普苏特 结婚,以使他的统治合法化。      哈特谢普苏特(或译哈采普苏特,Hatshepsut),图特摩斯一世之女,图特摩斯二世的异母妹与妻子。图特摩斯二世在位期间,大权可能完全落入哈特谢普苏特手中。特摩斯二世死后,其与一后宫嫔妃伊希斯所生之子登基,此子即为图特摩斯三世 (Thutmose III,前1479年—前1425年在位)。      图特摩斯三世在哈特谢普苏特去世 后才真正显山露水,他是古埃及第十八王朝最以尚武著称的法老。图特摩斯三世独自统治了一段时间,后来立其子阿蒙霍特普二世为共同执政者。图特摩斯三世进行了连续不断的战争,他在麦吉杜(又译美吉多,Megiddo)、卡迭石(又译卡叠什,Kadesh)等地取得了一系列军事胜利,其中以围攻麦吉杜的战役最为有名。哈特谢普苏特死后,卡迭石国王率先发难,然后所有所有叙利亚和巴勒斯坦地区的城市国王都一致叛变了。公元前1479年5月,这些城市国王的军队,在卡迭石国王的指挥下,已经占领了麦吉杜要塞,它位于卡美尔山脉的北坡,足以封锁从埃及通往幼发拉底河流域的大路。      埃及第十八王朝图特摩斯三世与5月14日率领着他的部队通过了麦吉杜谷地,进入了麦吉杜要塞南面的麦吉杜平原。5月15日,他的部队开始以战斗序列向前进攻。此时,卡迭石国王指挥的联军正在麦吉杜要塞的城外宿营。图特摩斯三世把他的部队的一部分部署在吉那(Kina)溪流南面的一个小山上,而其大部则直指麦吉杜要塞。他乘在闪亮的战车上,指挥着他的部队进攻,俨然一只张牙舞爪的鹰神。一波冲击下,联军已被击溃。他们丢下自己的战车,仓惶逃入麦吉杜要塞。图特摩斯三世并没有立即攻城,而是收拾战利品,并对麦吉杜加以围困。不久,麦吉杜城宣布投降,而卡迭石国王却逃走了。      取得这次伟大的胜利后,图特摩斯三世为了长治久安,立即开始重新组织其再度征服的领土。


                        43楼2010-08-05 22:12
                        回复
                          首先,他废黜了那些城市的国王,用一些对他忠心耿耿的贵族代替他们,并且给这些贵族一定的统治自主丄权;其次,他把这些统治者的长子送到埃及去接受教育,以继承他们的父业,对自己更加效忠。
                               图特摩斯三世共发动了15次战役。为了在叙利亚海岸登陆并在那里建立一个作战基地,以征服卡迭石和它的内地,图特摩斯三世建造了一支海上舰队。在第6次战役中,他的部队在西米拉(Simyra)登陆,该地位于叙利亚海岸上的的黎波里(Tripoli)的北面。接着,他指挥部队向卡迭石城进攻。卡迭石城位于奥龙特斯河(Orontes)左岸,距离霍姆斯(Homs)不远。由于这是一个强力的要塞,所以图特摩斯三世用了好长时间才将其攻克。在第7次战役中,他在他的后方平定了一连串叛乱。在第8次战役中,约前1445年,他攻入了雅利安人建立的米坦尼国,夺占了米坦尼王国位于幼发拉底河西岸的土地。      图特摩斯三世威名远播,许多地方的亲王纷纷向他进贡。他的舰队也威震四方,基本上控制了东地中海。爱琴海诸岛屿、克里特岛和塞浦路斯岛也都完全在他的控制之中。在图特摩斯三世的最后一次战役中,由于卡迭石又联合诸国叛变,他毁灭了卡迭石城。此战之后,喜克索斯人的权利遗迹彻底消失了。      经过长期的征服,埃及南部的边界被图特摩斯三世扩展至尼罗河第四瀑布。他还使利比亚、亚述、巴比伦及赫梯的统治者们都向他纳贡。由于图特摩斯三世的赫赫武功,一些历史学家称他为古埃及的拿破仑。公元前1425年,共在位54年的图特摩斯三世逝世 。他葬在“王陵谷”(The Valley of the King),遗体现在还保存在开罗的博物馆。


                          44楼2010-08-05 22:12
                          回复
                            乌尔班为实现由教皇统治基督教世界、并在东方建立新的教会领地的野心,接受了拜占廷的要求。      1095年3月,乌尔班二世在意大利皮亚琴察召开宗教会议。会上,他作了煽动十字军东征的演说。虽然与会者同意东征,但未达到狂热的程度。于是他就求救于他的本土——法国,因为法国比西欧其它国家更具有十字军东征的条件。1089—1095年前后七年,法国连续发生灾荒,严重的饥馑和瘟疫,加上骑士们猖獗的打劫活动,使得国无宁日、人心惶惶。为摆脱这种局面,封建主急于向外扩张寻找财富;频于死亡的农民也迫切地希望到东方寻找生路。乌尔班决定利用这种情绪,于1095年夏返回法国。他沿途花了好几个月的时间向各地教会游说,特别是向法国东部和南部教会和封建主进行宣传,还让向他称臣的土鲁斯伯爵雷蒙带头参加十字军远征。在作了一系列的舆论准备后,他于11月28日在法国南部的克勒芒召开了宗教会议。成千上万名骑士和教士,其中有十四名大主教、二百位主教、四百多位修道院院长,以及无数平民都赶到这里,以至城里都安顿不下,只得在克勒芒周围地区扎起许多营帐。会上,教皇发表了极有煽动性的演说,号召逐鹿争雄的西欧各君主王侯们停止“私战”,到东方去同异教徒斗争,夺回被突厥人占领的圣地,并说,突厥人已在东方“上帝的国度中大肆蹂躏”,“一切等级的人”都必须“迅速起来”,“将这个邪恶的种族从我们兄弟的土地上消灭干净”,否则被“卑贱的、退化的、给魔鬼作奴隶的种族”征服了,那将是“怎样的奇耻大辱呵”!教皇呼吁与会者“登上圣墓的征途”,并许愿说:“凡动身前往的人,假如在旅途中——陆上和海上——或在反异教徒的战争中丧失了性命,他们的罪愆即将在那一顷间获得赦免”。      为了驱使农民和城市贫民参加十字军,教皇欺骗说:东方的土地“遍地流乳与蜜”,耶路撒冷是另一个“充满欢娱快乐的天堂”,“这边所有的不过是忧愁和贫困,那边有的却是欢乐和丰足”。他同时宣布:参加十字军的人,死后直接升天堂,不必在炼狱中受熬炼;无力偿付债务的农民和城市贫民可免付欠债利息,出征超过一年的可免纳赋税。      教皇的演说博得了热烈的掌声,与会者狂呼:“天主的意旨是这样!天主的意旨是这样!”接着,法国土鲁斯伯爵雷蒙的使者当即出场大声宣布年近六旬的伯爵不顾年迈,誓死遵从教皇之命出征。这一事先安排好的戏剧性场面起到极大的鼓动作用,十字军东征的狂热达到了顶峰。      这次会议指定了十字军出征的日期——1096年8月15日,参加十字军的人及其财产须交由教廷特别“照料”。为了保证十字军出征,会议规定封建君侯停战三年。      会议后,乌尔班二世继续在西欧各地旅行,劝说人们参加十字军运动。他指示各地主教在所辖地区进行鼓动,甚至命令各地修道院院长动员修道人员随军出征,并派出“圣徒”四处游说,把东方描绘成珠宝满坑、金银遍地,香料、胡椒、陶器、桃杏枣瓜等果品和丝织的奢侈品比比皆是。说什么全能的上帝呼吁谋杀犯、强盗、奸淫罪犯、作伪证者和其它各种罪犯出征,从而获得赦罪的好机会。      1096年,一批贫苦农民的队伍夹杂着一些无地骑士和亡命之徒最先出征,而后法、德、英封建主的武装队伍十万人分几路向东方进发。这些身着十字徽号军服的战士在临行前都必须在天主前宣誓终身效忠教皇,不得违背,否则以绝罚论处。乌尔班本想亲自出征,无奈刚刚在罗马站住脚跟,敌对教皇残余势力依然在顽抗,因此不敢贸然前往,只得向各路十字军派出教皇代表代行督战。1099年7月,十字军攻陷耶路撒冷。同月19日,乌尔班在罗马去世。临死前三个月,他还在罗马召开宗教会议,再次鼓吹十字军东征。      乌尔班二世任教皇的十年中,虽然只是在最后这三年才在罗马立住脚,但他的活动对中世纪教会改革的胜利却起了重要作用。他发动十字军东侵一方面极大地抬高了教廷权势,另一方面却给人民造成深重的灾难,因此他的名字受到后人的咒骂。
                            


                            46楼2010-08-05 22:14
                            回复
                              2025-08-13 21:47:5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感觉君士坦丁大帝远没有成吉思汗影响大(只看影响)
                              和匈奴帝阿提拉一样被称为上帝之鞭啊


                              57楼2010-08-09 16:0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