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那么“记忆”的内涵到底是什么?
我们需要进一步拆解这个关键词,才能更好地、正确地理解影片。
它跟“名字”有关,我们还注意到它跟另一个事物密切相关。



>>>
这是影片矛盾最尖锐的地方,也就是故事剧情的高潮。
优秀的作者不会浪费这样的宝贵机会来表现作品的内核。
我们看到千寻对无脸男发起的灵魂三问,这也将是关键词“记忆”所承载的内涵。
千寻问,“你从哪里来?”,这是一个宽泛的问题,比起老师的第一个提问有艺术多了

。
抛开影片主旨不谈,读者很可能给出“i am from china”的回答,但这是阅读理解,结合影片,我们只有一个答案,那就是“影片”本身期待我们的回答:我们来自父母。
千寻再问,“你的家在哪里?”,同样地,“影片”期待我们回答:父母所在的地方即是我的家。
千寻第三问,“你有爸爸妈妈,对吧”,更是图穷匕见,三句提问层层递进、抽丝剥茧,引出了“记忆”的内涵物“父母”。
.
此时,我们再回想“名字”的设定,就很有意思,我们的“名字”从哪里来?
当然,现实生活中可能的回答是“算命先生帮忙起的”;然而,“影片”期待的回答是“父母取的”。
因此,“名字”是“我与父母的羁绊”、象征了“我对于父母的记忆”。
宫崎骏正是将“名字、记忆、父母”这些元素,看似零散、实际却非常紧密地结合到影片中。
.
只是读者尚不察觉!
.
(4)忘记“名字”的话,会怎么样?
既然我们已经知道了“记忆”的内涵,是特指“关于父母的记忆”。
同时我们也知道了“名字”的象征,是特指“我与父母的羁绊”。
那么,忘记“名字”,就是舍弃了那些羁绊。所以,钱婆婆说,“要救父母和白龙,只能靠你自己”,所谓是解铃还须系铃人。
上面这段钱婆婆的话,似乎暗示了宫崎骏的设定中,父母和白龙是一体的。
千寻拯救白龙、也即拯救父母;父母与白龙不同时出现,以及白龙对千寻说“在你很小的时候,我就认识你了”。

>>>
当然,因为这是正确的解读,所以影片中的暗示远比这里介绍的多。
.
在“影片”中不论是“忘记名字”的一方,还是“被忘记名字”的一方,都会陷入险境。
对于千寻,如果“忘记名字”就会化身为对立面,没错,就是无脸男,那个在故事高潮跟千寻对峙的角色,双方正是一对矛盾的正反面,所以无脸男腰缠万贯却给不了千寻需要之物,因为那正是无脸男舍弃之物。
也就意味着对天然人性的迷失,成为一个“无颜面立足于世的人”。
.
而有的人的名字,不是他主动“忘记”的。
假如你认识的人都不记得你了,那你的名字还存在吗?
这是一个有哲学味道的问题,但“影片”有它自己的想法,白龙正是一个“被忘记名字”的角色。
白龙说,“忘记名字的话,就找不到回家的路了”。
正如变成猪的父母,如果孩子“忘记了彼此的羁绊”,那就陷入了一种险境,而也只有孩子本人能解除这种险境。
.
当我们接受了上述的视角,我们会惊讶的发现一个影片开头就做出呼应的剧情。
犹如灵光一闪,我们想到了这里:


>>>
这里的翻译有点问题,千寻的这句也可以翻译为“那个人是谁?”。
总而言之,这个剧情中,千寻忘记了白龙。
所以,对应地,千寻的父母陷入了险境,变成了猪。
同样,当千寻想起白龙时,也意味着千寻父母脱险,影片最后“千寻点父母”只不过是走形式的过场。
.
.
影片的主旨呼之欲出,“不要忘记名字”,正是影片想传达给观众、宫崎骏想传达给日本年轻人的讯息:不要忘本。
我们再来看宫崎骏关于影片主旨的话:

>>>
他的回答总是婉转的,毕竟有很多因素,以至于他不能、不该、不必直言不讳。
它似乎在说,一个忘本的民族是不分国界受到鄙视的、是没有未来的。
而当我们理解到“忘本”的含义,不是指民族文化,而是指“舍弃与父母的羁绊”时,更是理解那句“最受鄙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