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与千寻吧 关注:147,352贴子:1,801,384
  • 4回复贴,共1

【千与千寻精解】片头——开头前10分钟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对于故事的章节段落划分,每个人都会有一些差异。
尽管是我(同一个人),也可以有两种片头划分——这取决于我们的“标尺的分度值”(即角度问题)。
当然,它们受限于故事主旨(即不存在无穷多种合理的划分)。
.
一般而言,我会把故事开端划分到“千寻父母变成猪”为一段,总结为“父母遇险”。
因为整个故事就是讲述“千寻拯救父母”的故事。
当然,在另一篇回复帖中,我们透露,《千与千寻》的三个关键词应该是:名字、记忆、父母。
(详细见:https://tieba.baidu.com/p/8522300871)
.
之所以划分到10分钟。
是因为我们本次要精读影片中千寻与父母的关系。
.
可能相关的一些话题是:
(1)千寻真的胆小吗?
(2)千寻爸妈变成猪的原因是超前消费吗?
……
这些话题,不管有没有提到,当我们真正读懂《千与千寻》后,一切的疑惑都会消散,不管话题如何层出不穷。
.
我们将以两个维度品读故事开端:
(1)故事开端的主要内容写了什么?
(2)故事开端中的一些细枝末节的彩蛋。
.
.
实际上,我们需要讲解的内容分为三部分。
因为“故事开端的主要内容”被我们划分为两部分:母女互动(千寻妈对千寻)、母女对比。
在故事开端,作者主写“母女互动”、辅以“母女对比”,试图表达一些与故事主旨相关的东西。


IP属地:广东1楼2023-08-02 23:08回复
    ————第一部分:母女互动(千寻妈对千寻)
    很多读者或许会误解:感觉千寻妈一点都不关心千寻。
    然而,作者正是通过在影片开端中主写“母女互动”来表达父母对子女的爱。
    .
    这是一种成人式的爱,寻常、又不过度,是关心、但不溺爱。
    .
    可以注意到,大多情况下,这些互动剧情是由千寻发起的,而且主要对象是千寻妈。
    这很符合日本的家庭教育习俗,也就是千寻妈担任全职主妇(带孩子)的角色。
    因此,在影片中,亲子互动剧情基本上是千寻对千寻妈发起的。
    .
    不得不再次惊叹,这些剧情细节,如果不是对生活有深入的体验,是难以表现出来的。
    .
    .

    >>>
    这是一个千寻找妈妈撒娇的剧情。
    有的读者可能会误解:认为千寻妈对千寻不够关心。
    但影片中,千寻妈的反应和态度,一定是再寻常不过的表现,并且作者有意塑造一个“关爱孩子”的千寻妈形象。
    .
    比如,上图中 千寻妈的视线瞄向千寻。
    这是非常细节的动作描写。
    真实的关心和爱,都不是“大吵大闹”般高调的,往往是“润物细无声”的爱。
    .
    并且作者对生活观察入微,因为这样的细节在影片中并不是一次偶然的“神来之笔”,而是随处可见、信手拈来。
    看完本帖,我相信你会同样惊叹。
    .
    对于千寻的撒娇,千寻妈仍然给予了安慰。
    她首先指出千寻的错误,然后给出了补救方案。
    然而,千寻本意并不是“花枯萎了”(我们开头就说了她在撒娇)。
    所以,尽管千寻妈安慰了她,她仍然要表示“宝宝不开心,宝宝有小情绪了”。
    .
    .

    >>>
    所以,千寻随即发出感叹。
    表面上是对“离别之花”的哀叹,实际上是表达了对搬家的不满。
    反正就是,“我不开心,我看啥都是不顺心的”。
    .
    千寻妈仍然继续安慰,说起了一件开心的事情。
    .
    也许有读者会误解:认为千寻妈的反应很常见,并且很可能不是表达关爱,更可能在杠千寻。
    因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父母确实会那样杠孩子。
    然而,作者继续补充了接下来的细节。
    .
    .

    >>>
    千寻妈注意到了千寻卡片掉了,捡起来还给千寻。
    如果不是出于关心,千寻妈是压根可以不理这张卡片的。
    这是非常细节的一件小事,以小见大,表现了千寻妈对千寻那种朴素、无声的关爱。
    .
    第二,千寻妈开窗前,特意说了出来。
    她为什么要开窗?开谁的窗(当然是开千寻的车后窗)?为什么要说出来?
    这些都是一个父母对子女关爱入微的细节。
    .
    最后,千寻妈一句“你要乖一点”,既表达了对千寻的安慰,又表达了希望千寻理解父母的希望。
    千寻妈带了这娃十年,难道看不出千寻是在撒娇吗?
    但是,人总会有忙不过来的时候,“你要乖一点、听话”是一句非常常见的哄孩子的话。
    (换我们现实的家长,怕不是直接给千寻一顿毒打,至少是一顿怒斥)
    .
    到此,我们可以发现,故事开头就塑造了千寻任性、不体谅父母、不乖、耍性子的性格形象。
    一种只考虑自己感受的小孩子形象。
    .
    .

    >>>
    这一段互动剧情,是特殊的。
    它既属于“母女互动”,又属于“母女对比”,还属于“细枝末叶的彩蛋”。
    .
    这里,同样是千寻发起,对象仍然是妈妈。
    有的读者可能会误解:之所以找妈妈,是因为爸爸在开车。
    因为在下车后,千寻在安全感不足时,基本上都是找妈妈。
    真正的原因就是,这才是符合作者感受到的生活经验的(日本的家庭教育文化使然)。
    当然,同时作者也希望表现“传统”,而不是表现“非主流”。
    .
    从“母女互动”角度看,千寻问了一个很无关的问题。
    但千寻妈仍然做出了回答,表现了千寻妈对千寻关爱的无比耐心。
    相比于我们现实生活(的经验),对于孩子提问的一些无关问题,或许并不作理会。
    作者在此设计,让千寻妈回答这一问题,更多地是后两个角度的原因。
    因为“母女互动”的剧情是开端主写,根本不缺这一个。
    .
    .

    >>>
    这一次由千寻妈发起,跟“我要开窗了”一样。
    千寻妈看到前方路段颠簸,就出言提醒千寻。
    .
    有的读者可能会误解:千寻妈是不是表现的过于冷淡,仅仅是一句提醒。
    如果千寻妈认为,她嘱咐千寻的事是千寻力所能及的呢?
    那又何必过分表达呵护?
    在后面的细节中,我们就会发现,千寻妈对千寻的关心是带有信任的。
    千寻妈是“相信孩子能做到”的那种关心,而不是过分的溺爱。
    .
    .

    >>>
    这是一个动作描写。
    千寻作为一个孩子,安全感不足时就会找妈妈。
    而千寻妈意识到孩子可能需要自己时,总是会回头注意孩子的情况(但同时又尽量让孩子自己来)。
    .
    这里少了一张图,就是千寻妈嘱咐千寻“在车里等着”。
    有读者或许会误解:感觉千寻妈并不关心千寻。
    但仔细一想,如果千寻妈必须要离开,又带不上千寻,这种情况下,一位母亲会对孩子说什么呢?
    “你在此地不要走动 #doge”,对,就是嘱咐孩子不要乱跑。
    .
    .

    >>>
    这里毫无疑问的表现了父亲的关心。
    也再次可能让读者误解:千寻妈确实不关心千寻。
    .
    正如前所述,关爱不是挂在嘴边的,而是实际的行动。
    千寻妈对千寻的关爱是什么的呢?
    那就是:孩子要在我的眼皮底下。
    千寻妈总是确保这一点,因为确保这一点,就足够说明“孩子不会出大问题”。
    这就是一种带有信任感的关爱。
    .
    同理,在《儿童发展心理学》中,孩子对父母的依赖型也会讲到。
    信任感良好的孩子,尽管他看不到父母,也不会吵闹,因为他意识到父母就在房子里,自己是安全的。
    .

    >>>
    这里再一次表现了,千寻安全感不足时,就是找妈妈。
    可以推测(按相关科学规律),在千寻婴幼儿时期,给予千寻安全感的人就是千寻妈。
    这个推测结果,符合日本家庭教育的现实情况,也是作者最终选取和表现的情形。
    .
    虽然千寻妈的回答仅仅是一句话。
    但却表达出“你看错了,不要怕”这样的安慰意图。
    就像我们有的人小时候的经历,以为自己看到鬼怪,然后大人(基本是奶奶)的反应。
    基本上就是告诉你,你看错了、不要介意、不要多想……(不然你注意力怎么分散呢)。
    .
    我们之所以在千寻妈身上看到关爱,而不是敷衍。
    是结合影片中其他细节的。
    这些细节相互呼应,让我们的判断指向唯一的结果:是关爱、而不是敷衍。
    .
    .

    >>>
    这是过河床的分镜。
    千寻再一次喊出“等等我”。
    这里再次使用动作描写,来表达千寻妈朴素的关爱。
    千寻妈是回头看着千寻,一边上楼梯的。
    .
    以上诸多细节都表明,千寻妈对千寻是有足够的关爱的。
    足够,但不过度!
    .
    不仅从这些言行上,从千寻母女两人关系上也可侧面证明。
    如果千寻妈在婴幼儿时期对千寻的关爱不足,那千寻对千寻妈的依赖行为绝非是如此的状态。
    找千寻妈撒娇、更多与千寻妈互动、害怕时基本找妈妈,这些都在表现着母女感情亲近的状态。


    IP属地:广东2楼2023-08-03 00:17
    回复
      ————第二部分:母女对比
      然而,作者在故事开端中,竟然还加入了“母女对比”的主要内容。
      我们在第一部分中说,故事开端主写剧情“母女互动”,表达了“母女感情亲近”。
      .
      但我们发现,故事开端并不纯粹。
      作者还设计了这对母女的对比,从而塑造千寻的人物性格。
      .
      不管是在回复帖(详细见:https://tieba.baidu.com/p/8522300871)中,还是本帖,我们都说过,千寻在故事开端被塑造成一个调皮任性、耍小孩子气的形象。
      她不体谅父母的行事苦衷,只考虑自己的感受。
      .
      两人的对比主要在三个方面上:对搬家的态度、对千寻爸决策的态度、对信仰的态度。
      .
      .

      >>>
      故事开篇,就写千寻搬家。
      然而,故事并不交代缘由,毕竟成年人的世界有太多缘由来不及细说。
      .
      可以知道的是,千寻一家要搬到乡下住,而且相比以前会有不便利的地方。
      这里表现了千寻妈和千寻的两种态度。
      千寻妈,虽然也感叹不便利,但对于丈夫的安慰“只能慢慢适应了”,并没有表现出不满。
      反言之,表现的是理解和体谅。
      .
      千寻爸妈感情和睦,这一点在故事中亦有多处细节呼应。
      .
      而千寻的态度如何?
      作者借由“还是以前的学校好”,以表现千寻对搬家的不满态度。
      也即暗写了千寻不体谅父母的特点。
      .
      有的读者或许会误解:这是过渡解读。
      但作者正是借由这么一件寻常的事,暗写了“千寻”这样的人物形象。
      只能说,这样的设计很巧妙,让读者对千寻难以心生厌恶。
      而我们的解读,必然经得起时间的见证,因为它服从我们分析出来的对故事主旨。
      .
      .

      >>>
      在前面就介绍过,这个分镜是特殊的。
      它带有三重意味,母女互动、母女对比、彩蛋。
      .
      从母女对比的角度而言,这是在表现两人关于传统信仰的差异。
      千寻“不知神为何物”,暗喻了新时代年轻人“信仰的迷失”。
      .
      虽然看起来这是一个无关的细节问题。
      但我们通读全片后,就会发现,它其实关乎影片主旨,并没有想象的那样是一个随意的安排,算是一个彩蛋。
      .
      .

      >>>
      很多读者误解:千寻爸妈就是因为不听千寻的话,才陷入危险。
      其实,千寻妈也说过“我们回去吧”。
      那千寻妈和千寻又有什么真正的区别?
      答案在,两人对千寻爸决策的态度上。

      >>>
      千寻妈和千寻爸,是相互体谅、相互商讨的关系。
      前面说过,千寻爸妈感情和睦,这里千寻爸询问千寻妈的语气神态,都可以表明,千寻爸不是一个大男人主义的形象。
      作为事后诸葛亮、以及一些偏见的原因,
      有的读者或许会误解:父母太一意孤行了。
      .
      但如果抛开这件事,仅看千寻家做决策时的氛围,是完全可以感受到夫妻两人的恩爱和相敬如宾的。
      .
      比如,我们把这件决策换成我们小时候记忆中可能出现的场景:
      我们跟爸妈逛街,看到一个玩具(或者一杯奶茶),吵着要买。

      >>>
      爸妈的态度就是考虑家境等因素,选择不买。
      而千寻的态度,更多是考虑自己的感受,她就是想要(或者不要),她不管那么多(什么家境、对身体好坏等等),就像上图那句台词:“我就是不去!”。
      .
      可能让人想起,为了吵着买玩具、赖在地上不走、耍脾气的小孩子。
      .
      哈哈,不知道本帖的读者能不能想象到上面的情形。
      它跟经历有关,当然并不严格有关。
      .
      .
      总而言之,故事开端主写了父母对子女的平凡又无声的爱,同时主要塑造了千寻任性、不体谅父母的形象特点。


      IP属地:广东3楼2023-08-03 00:53
      回复
        ————第三部分:彩蛋
        跟影片主旨相关的彩蛋,虽然不是段落的主写内容,但也是锦上添花的细节。

        >>>
        这是很多up主都发现的彩蛋。
        千寻一家在21过道前转到,暗示了《千与千寻的神隐》发生在21世纪前夕,即199X年代。
        .

        >>>
        “石祠”,暗示了这是一个关于“传统信仰”的故事。
        虽然作者借小孩子不懂,写出了“千寻不知神明”也情理之中的剧情,但却暗示了年轻人对“传统信仰”的缺失问题。
        然而,“传统信仰”的范围过于宽泛,只有读懂影片,才能知道具体含义。
        否则,“我们的年轻人缺失传统信仰”更像是一种无病呻吟、无的放矢。
        .

        >>>
        作者借千寻爸,介绍了神隐世界的设定,总结起来就是:这里是90年代的泡沫经济遗址。
        与本楼第一张图(21国道)同为彩蛋,然而它的作用并不是与21国道呼应,而是与后文呼应。
        .
        有的up主发现,这个建筑的时钟是13个小时。
        解读说,暗示了这是神隐世界。
        其实这是一种误读。
        .
        这只是一些细节,也许它们并没有用意。
        但我想,“13小时”还是有点用意的。
        只有解开上图的彩蛋,才能说明“13小时”这个彩蛋,但开端10分钟的剧情并不足以解开这个疑问。
        因此在此只能搁置此问题。
        .

        >>>
        很多读者误解:超前消费就是作品想警示的主旨(之一)。
        然而,作品并不着重写“超前消费”的问题,也没有写父母因此改变消费习惯的剧情。
        如果不了解作者所处环境的消费习惯,就不好评论作者对此行为的褒贬。
        它可能仅仅是作者引用的一个寻常的日常行为,并无用意。
        .
        实际上就是如此,千寻父母陷入险境的原因,在回复帖里已经给出,是“千寻不记得代表父母的白龙是谁”。
        整个故事以名字为题、以“记忆”为暗线,所以也必将围绕“记忆”去写。
        不然手法就不够精致优美。
        所以,整个故事因“不记得、忘记”而陷入险境,又因“想起来了、曾经发生过的事是不会忘记的”而脱离险境。
        .


        >>>
        这里的剧情设计,有明显的刻意操作。
        千寻的行为是不符合前述塑造的形象的。
        千寻已经感叹,“这里一个人也没有”。
        而且相比之前居住的城市,这里是乡下。
        按照前述的千寻,千寻并没有胆量离开父母那么远,一个人在这个无人的乡下探索、到处游走。
        .
        同时,按照前述塑造的千寻妈形象,她也不会让千寻离开自己的视线范围,除非那是一个她确认安全的地方(“你在车里等着(不要乱跑)”)。
        .
        我们发现,千寻在影片10分钟时,看劝不动父母,是主动走开的。
        这暗示了“孩子”羽翼丰满,主动离开父母的养育,而可以独立生活。
        .
        即,从这一刻开始,千寻已经实际上成为“小千”。
        因此,当她遇到白龙时(白龙代表父母),她就没认出白龙,从而让父母陷入险境。
        .
        在这个神隐世界,“不干活的人会变成猪”。
        那千寻父母为何变成猪?他们又没说不干活?
        故事给出的说法是,“他们吃了神明的事物”。
        什么是神明的事物?为什么不干活要变成猪?为什么“不记得白龙”会陷入险境?
        .
        这一切的迹象,当我们换上正确的视角才能看懂和贯穿。
        然而时间总是不由我们详细道来。
        暗示是:老龄化财政支出。


        IP属地:广东4楼2023-08-03 01:22
        回复
          真好啊,真好啊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3-08-04 10:2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