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母女互动(千寻妈对千寻)
很多读者或许会误解:感觉千寻妈一点都不关心千寻。
然而,作者正是通过在影片开端中主写“母女互动”来表达父母对子女的爱。
.
这是一种成人式的爱,寻常、又不过度,是关心、但不溺爱。
.
可以注意到,大多情况下,这些互动剧情是由千寻发起的,而且主要对象是千寻妈。
这很符合日本的家庭教育习俗,也就是千寻妈担任全职主妇(带孩子)的角色。
因此,在影片中,亲子互动剧情基本上是千寻对千寻妈发起的。
.
不得不再次惊叹,这些剧情细节,如果不是对生活有深入的体验,是难以表现出来的。
.
.

>>>
这是一个千寻找妈妈撒娇的剧情。
有的读者可能会误解:认为千寻妈对千寻不够关心。
但影片中,千寻妈的反应和态度,一定是再寻常不过的表现,并且作者有意塑造一个“关爱孩子”的千寻妈形象。
.
比如,上图中 千寻妈的视线瞄向千寻。
这是非常细节的动作描写。
真实的关心和爱,都不是“大吵大闹”般高调的,往往是“润物细无声”的爱。
.
并且作者对生活观察入微,因为这样的细节在影片中并不是一次偶然的“神来之笔”,而是随处可见、信手拈来。
看完本帖,我相信你会同样惊叹。
.
对于千寻的撒娇,千寻妈仍然给予了安慰。
她首先指出千寻的错误,然后给出了补救方案。
然而,千寻本意并不是“花枯萎了”(我们开头就说了她在撒娇)。
所以,尽管千寻妈安慰了她,她仍然要表示“宝宝不开心,宝宝有小情绪了”。
.
.

>>>
所以,千寻随即发出感叹。
表面上是对“离别之花”的哀叹,实际上是表达了对搬家的不满。
反正就是,“我不开心,我看啥都是不顺心的”。
.
千寻妈仍然继续安慰,说起了一件开心的事情。
.
也许有读者会误解:认为千寻妈的反应很常见,并且很可能不是表达关爱,更可能在杠千寻。
因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父母确实会那样杠孩子。
然而,作者继续补充了接下来的细节。
.
.

>>>
千寻妈注意到了千寻卡片掉了,捡起来还给千寻。
如果不是出于关心,千寻妈是压根可以不理这张卡片的。
这是非常细节的一件小事,以小见大,表现了千寻妈对千寻那种朴素、无声的关爱。
.
第二,千寻妈开窗前,特意说了出来。
她为什么要开窗?开谁的窗(当然是开千寻的车后窗)?为什么要说出来?
这些都是一个父母对子女关爱入微的细节。
.
最后,千寻妈一句“你要乖一点”,既表达了对千寻的安慰,又表达了希望千寻理解父母的希望。
千寻妈带了这娃十年,难道看不出千寻是在撒娇吗?
但是,人总会有忙不过来的时候,“你要乖一点、听话”是一句非常常见的哄孩子的话。
(换我们现实的家长,怕不是直接给千寻一顿毒打

,至少是一顿怒斥)
.
到此,我们可以发现,故事开头就塑造了千寻任性、不体谅父母、不乖、耍性子的性格形象。
一种只考虑自己感受的小孩子形象。
.
.

>>>
这一段互动剧情,是特殊的。
它既属于“母女互动”,又属于“母女对比”,还属于“细枝末叶的彩蛋”。
.
这里,同样是千寻发起,对象仍然是妈妈。
有的读者可能会误解:之所以找妈妈,是因为爸爸在开车。
因为在下车后,千寻在安全感不足时,基本上都是找妈妈。
真正的原因就是,这才是符合作者感受到的生活经验的(日本的家庭教育文化使然)。
当然,同时作者也希望表现“传统”,而不是表现“非主流”。
.
从“母女互动”角度看,千寻问了一个很无关的问题。
但千寻妈仍然做出了回答,表现了千寻妈对千寻关爱的无比耐心。
相比于我们现实生活(的经验),对于孩子提问的一些无关问题,或许并不作理会。
作者在此设计,让千寻妈回答这一问题,更多地是后两个角度的原因。
因为“母女互动”的剧情是开端主写,根本不缺这一个。
.
.

>>>
这一次由千寻妈发起,跟“我要开窗了”一样。
千寻妈看到前方路段颠簸,就出言提醒千寻。
.
有的读者可能会误解:千寻妈是不是表现的过于冷淡,仅仅是一句提醒。
如果千寻妈认为,她嘱咐千寻的事是千寻力所能及的呢?
那又何必过分表达呵护?
在后面的细节中,我们就会发现,千寻妈对千寻的关心是带有信任的。
千寻妈是“相信孩子能做到”的那种关心,而不是过分的溺爱。
.
.

>>>
这是一个动作描写。
千寻作为一个孩子,安全感不足时就会找妈妈。
而千寻妈意识到孩子可能需要自己时,总是会回头注意孩子的情况(但同时又尽量让孩子自己来)。
.
这里少了一张图,就是千寻妈嘱咐千寻“在车里等着”。
有读者或许会误解:感觉千寻妈并不关心千寻。
但仔细一想,如果千寻妈必须要离开,又带不上千寻,这种情况下,一位母亲会对孩子说什么呢?
“你在此地不要走动 #doge”,对,就是嘱咐孩子不要乱跑。
.
.

>>>
这里毫无疑问的表现了父亲的关心。
也再次可能让读者误解:千寻妈确实不关心千寻。
.
正如前所述,关爱不是挂在嘴边的,而是实际的行动。
千寻妈对千寻的关爱是什么的呢?
那就是:孩子要在我的眼皮底下。
千寻妈总是确保这一点,因为确保这一点,就足够说明“孩子不会出大问题”。
这就是一种带有信任感的关爱。
.
同理,在《儿童发展心理学》中,孩子对父母的依赖型也会讲到。
信任感良好的孩子,尽管他看不到父母,也不会吵闹,因为他意识到父母就在房子里,自己是安全的。
.

>>>
这里再一次表现了,千寻安全感不足时,就是找妈妈。
可以推测(按相关科学规律),在千寻婴幼儿时期,给予千寻安全感的人就是千寻妈。
这个推测结果,符合日本家庭教育的现实情况,也是作者最终选取和表现的情形。
.
虽然千寻妈的回答仅仅是一句话。
但却表达出“你看错了,不要怕”这样的安慰意图。
就像我们有的人小时候的经历,以为自己看到鬼怪,然后大人(基本是奶奶)的反应。
基本上就是告诉你,你看错了、不要介意、不要多想……(不然你注意力怎么分散呢)。
.
我们之所以在千寻妈身上看到关爱,而不是敷衍。
是结合影片中其他细节的。
这些细节相互呼应,让我们的判断指向唯一的结果:是关爱、而不是敷衍。
.
.

>>>
这是过河床的分镜。
千寻再一次喊出“等等我”。
这里再次使用动作描写,来表达千寻妈朴素的关爱。
千寻妈是回头看着千寻,一边上楼梯的。
.
以上诸多细节都表明,千寻妈对千寻是有足够的关爱的。
足够,但不过度!
.
不仅从这些言行上,从千寻母女两人关系上也可侧面证明。
如果千寻妈在婴幼儿时期对千寻的关爱不足,那千寻对千寻妈的依赖行为绝非是如此的状态。
找千寻妈撒娇、更多与千寻妈互动、害怕时基本找妈妈,这些都在表现着母女感情亲近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