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为加强对网络暴力等不当言论的治理,抖音发布了平台治理网络暴力信息的最新规范。伴随着此次新规范的推出,抖音还发起了“反网暴倡议”活动,呼吁友善表达。
短短数天时间,包括王宝强、李叔凡、主持人李小萌、郎永淳、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彭凯平、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主任佟丽华在内的百万用户加入活动,主动签署《倡议》,共同反对和抵制网络暴力信息,倡议的视频播放量也接近了2亿次。这其中,也包括了“首都网警”“上海网警”“平安江苏”这些公安账号。
为什么大家都在关注一个倡议?只因在如今用户生产内容的互联网时代,“人人皆有麦克风”,广大用户对“反网暴”的关注源于切实的直观感受。
“为了发泄,去当‘键盘侠’”“为了找存在感,随意散播他人隐私”“‘网暴一周三千块,网暴半月五千块’,把网络攻击当作赚钱工具”……不管网络暴力施暴者的主观想法具体如何,他们随意谩骂、诽谤、人身攻击他人的做法,已经对当事人造成不可否认的实质伤害,污化了大家共同的网络空间。网暴治理,刻不容缓。
用“从众”参与的方法去治理从众心态下的网暴
网暴和治理网暴越来越被各方关注,大家对平台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但从根本来说,网暴成因复杂,且语言暴力自古有之,单个平台无法根治网暴,治理和抵制网暴,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治理网暴,像抖音这样的平台一直在努力,作为一个短视频平台,抖音从产品、功能等角度不断提升自己的治理能力。最近,还颁布了新的治理规范,显示了单个平台的努力和责任心。
但与此同时,单个平台毕竟有其局限。网暴很多时候是从众心理在作祟,治理网暴也应呼吁各方共同抵制。为此,抖音发出倡议,呼吁各界共同反对和抵制网暴,收到了广泛的社会响应。这一方面是抖音的举措和呼吁被认可,一方面是大家确实对网暴深恶痛绝。
在这样的活动中,“平安江苏”发布视频称“遭遇网络暴力,我们应该怎样做”,引导网友经受网络暴力时不必过度自责。并直言“那些躲在网络背后实施网络暴力的‘小丑’终将被追责。”“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每一次的‘按键’伤人,都是压垮女孩内心的一片‘雪花’”,“上海网警”表示,公安机关绝不姑息一切网络暴力行为,对网络诽谤、侮辱、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借助网络暴力事件实施恶意营销炒作等犯罪行为,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这些公安机关账号的发声,无一不在透传一个信息,“别怕网暴,我们都在陪你。”
避免网络暴力概念的泛化和滥用
什么是网暴,什么样的行为构成网暴,成为实践中网暴治理的首要难题。7月1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互联网法治中心在京发布《互联网平台网络暴力治理机制构建与测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梳理发现,目前学界在网暴概念界定上,仍未达成统一明确的共识。
中国政法大学数字法治研究院教授张凌寒指出,不良信息型网络暴力的界定是网络暴力治理的痛点和难点,需要综合对象、动机、时间、场域与后果等因素,判断不良信息是否构成网络暴力。
鉴于网络暴力概念具有模糊性与动态性,《报告》建议网暴定义应该基于社会共识。在具体实践中,应避免网络暴力概念的泛化和滥用。网络暴力不是“箩筐”,不能随意将争议事件与网络暴力不当关联,否则可能挤占有限的公共治理资源,增加网暴治理难度。
平台治理效果初显
我们注意到,在应对网络暴力方面,无论是2022年11月中央网信办印发《关于切实加强网络暴力治理的通知》,还是不久前发布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以及国家网信办发布的正在征求意见中的《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征求意见稿)》,都提及了平台责任问题。
互联网平台是治理网暴的关键角色,为梳理互联网平台在网络暴力防治的举措和成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互联网法治研究中心课题组构建了网络暴力防治措施评价体系,并对国内多家互联网平台进行测评。
测评发现:我国头部互联网平台对平台责任有承担意识;这些平台的网暴治理举措已经覆盖了前端服务、后端技术、秩序生成与维持、未成年人保护等方面;部分治理措施的技术应用和治理实效达到了相当水准。
虽然互联网平台居于网络暴力防范治理第一线,不可否认的要承担相应责任,不过中国政法大学网络法学研究所所长、副教授李怀胜认为,平台的治理责任不宜泛化,平台责任应该有序有度,不能要求其无限投入资源。应从治理效能与数量来看待平台是否已经履行责任,实现治理投入产出效用的最大化。
网暴治理需多方协同参与
此前,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朱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对网络暴力的预防和制止,离不开平台、网民、行业协会、司法系统等多方主体协调,只有形成合力,才能杜绝网暴。”
无独有偶,此次《报告》详解网暴治理机制,并指出,目前各平台网络暴力治理措施的同质化程度较高,要实现完整覆盖网络暴力治理所有环节的理想目标,还需要多主体配合,进一步发挥平台自主探索网暴治理措施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未成年人网络素养中心主任方增泉认为,网络暴力治理是长期和复杂的过程,立法是重要底线保障,另外要提升个人素养,同时健全家庭和社会支持系统,尽可能避免极端事件的出现。
张凌寒主张结合告诫书制度,打通信息账号管理和公安部门之间的链条,真正实现针对网络暴力的治理效能。
必须形成共识,网络暴力是复杂社会问题在网络空间的投射,仅依靠单一主体难以解决。反对和抵制网暴,不应只有平台,还应有用户、媒体、政府、各类机构和其他平台共同参与其中。
来源:中国警察网 北京日报客户端
短短数天时间,包括王宝强、李叔凡、主持人李小萌、郎永淳、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彭凯平、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主任佟丽华在内的百万用户加入活动,主动签署《倡议》,共同反对和抵制网络暴力信息,倡议的视频播放量也接近了2亿次。这其中,也包括了“首都网警”“上海网警”“平安江苏”这些公安账号。
为什么大家都在关注一个倡议?只因在如今用户生产内容的互联网时代,“人人皆有麦克风”,广大用户对“反网暴”的关注源于切实的直观感受。
“为了发泄,去当‘键盘侠’”“为了找存在感,随意散播他人隐私”“‘网暴一周三千块,网暴半月五千块’,把网络攻击当作赚钱工具”……不管网络暴力施暴者的主观想法具体如何,他们随意谩骂、诽谤、人身攻击他人的做法,已经对当事人造成不可否认的实质伤害,污化了大家共同的网络空间。网暴治理,刻不容缓。
用“从众”参与的方法去治理从众心态下的网暴
网暴和治理网暴越来越被各方关注,大家对平台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但从根本来说,网暴成因复杂,且语言暴力自古有之,单个平台无法根治网暴,治理和抵制网暴,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治理网暴,像抖音这样的平台一直在努力,作为一个短视频平台,抖音从产品、功能等角度不断提升自己的治理能力。最近,还颁布了新的治理规范,显示了单个平台的努力和责任心。
但与此同时,单个平台毕竟有其局限。网暴很多时候是从众心理在作祟,治理网暴也应呼吁各方共同抵制。为此,抖音发出倡议,呼吁各界共同反对和抵制网暴,收到了广泛的社会响应。这一方面是抖音的举措和呼吁被认可,一方面是大家确实对网暴深恶痛绝。
在这样的活动中,“平安江苏”发布视频称“遭遇网络暴力,我们应该怎样做”,引导网友经受网络暴力时不必过度自责。并直言“那些躲在网络背后实施网络暴力的‘小丑’终将被追责。”“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每一次的‘按键’伤人,都是压垮女孩内心的一片‘雪花’”,“上海网警”表示,公安机关绝不姑息一切网络暴力行为,对网络诽谤、侮辱、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借助网络暴力事件实施恶意营销炒作等犯罪行为,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这些公安机关账号的发声,无一不在透传一个信息,“别怕网暴,我们都在陪你。”
避免网络暴力概念的泛化和滥用
什么是网暴,什么样的行为构成网暴,成为实践中网暴治理的首要难题。7月1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互联网法治中心在京发布《互联网平台网络暴力治理机制构建与测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梳理发现,目前学界在网暴概念界定上,仍未达成统一明确的共识。
中国政法大学数字法治研究院教授张凌寒指出,不良信息型网络暴力的界定是网络暴力治理的痛点和难点,需要综合对象、动机、时间、场域与后果等因素,判断不良信息是否构成网络暴力。
鉴于网络暴力概念具有模糊性与动态性,《报告》建议网暴定义应该基于社会共识。在具体实践中,应避免网络暴力概念的泛化和滥用。网络暴力不是“箩筐”,不能随意将争议事件与网络暴力不当关联,否则可能挤占有限的公共治理资源,增加网暴治理难度。
平台治理效果初显
我们注意到,在应对网络暴力方面,无论是2022年11月中央网信办印发《关于切实加强网络暴力治理的通知》,还是不久前发布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以及国家网信办发布的正在征求意见中的《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征求意见稿)》,都提及了平台责任问题。
互联网平台是治理网暴的关键角色,为梳理互联网平台在网络暴力防治的举措和成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互联网法治研究中心课题组构建了网络暴力防治措施评价体系,并对国内多家互联网平台进行测评。
测评发现:我国头部互联网平台对平台责任有承担意识;这些平台的网暴治理举措已经覆盖了前端服务、后端技术、秩序生成与维持、未成年人保护等方面;部分治理措施的技术应用和治理实效达到了相当水准。
虽然互联网平台居于网络暴力防范治理第一线,不可否认的要承担相应责任,不过中国政法大学网络法学研究所所长、副教授李怀胜认为,平台的治理责任不宜泛化,平台责任应该有序有度,不能要求其无限投入资源。应从治理效能与数量来看待平台是否已经履行责任,实现治理投入产出效用的最大化。
网暴治理需多方协同参与
此前,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朱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对网络暴力的预防和制止,离不开平台、网民、行业协会、司法系统等多方主体协调,只有形成合力,才能杜绝网暴。”
无独有偶,此次《报告》详解网暴治理机制,并指出,目前各平台网络暴力治理措施的同质化程度较高,要实现完整覆盖网络暴力治理所有环节的理想目标,还需要多主体配合,进一步发挥平台自主探索网暴治理措施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未成年人网络素养中心主任方增泉认为,网络暴力治理是长期和复杂的过程,立法是重要底线保障,另外要提升个人素养,同时健全家庭和社会支持系统,尽可能避免极端事件的出现。
张凌寒主张结合告诫书制度,打通信息账号管理和公安部门之间的链条,真正实现针对网络暴力的治理效能。
必须形成共识,网络暴力是复杂社会问题在网络空间的投射,仅依靠单一主体难以解决。反对和抵制网暴,不应只有平台,还应有用户、媒体、政府、各类机构和其他平台共同参与其中。
来源:中国警察网 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