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赤峰市撤盟改市的幕后 红山晚报 2023-10-10 11:03 发表于内蒙古
赤峰:一波三折盟改市
1983年10月10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昭乌达盟建置,设立地级赤峰市,并实行市管县体制。在当时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尚不发达的情况下,赤峰在自治区率先撤盟设市进入市管县体制行列,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对赤峰寄予的殷切期望,也证明赤峰经过多年发展,拥有了一定的经济优势,更说明了赤峰在自治区的地位。这是全市广大群众多年积极奋斗、努力拼搏的结果。消息传来,全市各族各界无比振奋,广大干部群众决心以万众同心干四化的饱满热情,建设好新赤峰,完成国家和自治区赋予的光荣使命。
这次行政建置变化,对赤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赤峰市从此以崭新的面貌,跻身于全国地级市行列,并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赤峰市已经成长为内蒙古东部的中心城市,同时也成为拥有百万人口的大城市。实践证明,赤峰市取得的光辉业绩,与实行市管县体制战略决策密不可分,撤盟设市对赤峰的发展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热河的经济中心
赤峰市拥有悠久璀璨的历史文化,境内有八千年的人类文明史,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草原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境地处东北平原向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地带,地理环境呈现多样性,土地肥沃,草原广阔,地下矿藏丰富。
自古以来,赤峰就是北方各民族活动的重要舞台,是政治经济军事比较活跃的地区之一。1774年,清廷设立乌兰哈达理事通判厅,赤峰自此建城,至今已有250年历史。1778年,清廷把乌兰哈达理事通判厅改为赤峰县,“赤峰”这一富有诗意的名字由此诞生。此后,赤峰作为一个行政区,分分合合,有过一系列的变更,但一直存续至今,并发展成为一个世人皆知的城市。1907年,赤峰县晋升为赤峰直隶州。民国和伪满时期,赤峰先后隶属热河特别区和热河省。
赤峰地区从清代中晚期开始有大量关内移民进入,蒙汉等各民族交流融合,相濡以沫,逐步形成了勤劳纯朴、包容的多元文化,为赤峰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人文环境。清末民初,赤峰境内已开始进行织布染色、造绒毡、制肥皂洋烛、粮食加工转化等生产,有了加工业的雏形,金矿、煤矿等近代实业逐渐兴起。农业方面,开办了桑园,设立了农作物试验场。同时,近代学堂也相继出现。
1914年民国政府发布大总统令,宣布赤峰对外开放商埠,允许外国人贸易和定居,美国、英国、新西兰、比利时、荷兰、俄罗斯、日本等国洋人涌入。在此前后,赤峰至张家口的通讯线路架通,赤峰开始办理电报业务,赤峰街里也开通了市内电话。1915年,北京交通银行赤峰汇兑所成立,赤峰有了第一家官办金融机构。1917年,日本国会批准在赤峰设立领事馆,负责区域超出了整个热河。1926年,赤峰电灯厂建成并发电,赤峰成为热河省第一个拥有电力的城市,在现内蒙古地区范围内,赤峰是继归绥之后第二个拥有电力的城市。此时的赤峰,已是店铺林立、商业繁荣的塞外重镇,外国人纷纷在此开设洋行,赤峰街成为热河的经济中心。
1945年赤峰光复以后,我党领导下的新生革命政权将赤峰街命名为赤峰市,这是赤峰以市的名称第一次出现的行政建置。就内蒙古区域而言,也是继归绥市之后出现的第二座以市命名的行政区。
短暂的准地级市
1956年,热河省撤销,赤峰县划归内蒙古自治区建制,昭乌达盟首府从巴林左旗林东迁址赤峰县城区。这次行政区划调整后,昭乌达盟所辖区域面积就此固定,一直为9万平方公里。实行市管县体制后,赤峰市继承这一管辖区域,至今未变。
昭乌达盟定治赤峰以后,赤峰县的城区建设也步入快速发展时期。1956年,赤峰城区开始兴建六道街以南、火车站以北的新城区,新建了五横六纵的城市道路,作为昭乌达盟党政军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片区。同时,工业化进程也快速推进。按照盟里的规划,盟直属的工厂建在东郊工业区,西郊和西北郊为备用工业区。
1958年,国家利用苏联援助,开始在昭乌达盟建设三大工程,即年产270万吨原煤的平庄西露天煤矿、装机240万千瓦的红山火电站和库容25.6亿立方米的红山水库,战略目标是把赤峰打造成国家的能源、化工和机械工业基地。7月21日,中共昭乌达盟委第二次全委扩大会议通过决议,号召全民动员,支援国家在盟内兴建的三大工程。8月15日,当时全国最大的露天煤矿——平庄西露天煤矿开工。10月25日红山水库工程开工。
为适应三大工程建设,1958年10月20日,国务院决定撤销赤峰县建制,改置为昭盟所辖的准地级赤峰市。准地级赤峰市下辖四个区,即赤峰区、平庄区、红山区和初头朗区,次年3月,赤峰市委决定建立四个区的区委,为县级。自治区主导了赤峰市总体规划,并对行政区划进行了调整。准地级赤峰市所辖四个区,除了原赤峰县的主要区域,还将翁牛特旗、喀喇沁旗的一部分划入。赤峰区即现在的主城区,平庄区即现在的平庄及周边地区,红山区即现在的红山水库周边地区。全市管辖面积达到7000平方公里,是当时内蒙古管辖面积最大的一座城市。
如果按计划顺利进行,赤峰市早在1960年代就已成为中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和机械工业基地,与包头一道成为内蒙古东西两大现代工业城市。但从1959年开始,中国进入三年严重经济困难时期,中苏关系也出现紧张状况,三大工程中的关键项目红山发电厂于1961年被迫取消,另外两个项目—红山水库和平庄西露天煤矿因为已经开工,则继续艰难推进。
因具有战略意义的三大工程项目受阻,规划宏大的工业基地建设也不了了之,准地级赤峰市便无存在必要。1962年9月1日,从赤峰市又分置赤峰县,赤峰市也降格为县级市,所辖四个区又陆续重新划分。准地级赤峰市经过短暂的四年便告结束,为赤峰留下无尽的遗憾。经过此番区划变更,昭乌达盟形成了1市3县7旗的行政建置格局,直到1983年撤盟设市。
中途搁浅的自治州
1969年7月,中央决定昭乌达盟划归辽宁省管辖。辽宁省是工业强省,经济实力位居全国第二位,对相对贫困落后的昭乌达盟给予了大力扶持。当时辽宁省提出了“开发昭盟、建设昭盟”的口号,倾全省之力,将昭乌达盟建设成为辽宁省的副食品供应基地和有色金属产业基地,使昭乌达盟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
针对昭盟地区电力工业落后的局面,辽宁省于1970年将东北电网和赤峰电厂并网运行,1973年,全盟十一个旗县市全部实现了电网送电,昭乌达盟从此跨入了电气化时代。1970年后,辽宁省开始大力扶持昭乌达盟的地方工业,帮助昭盟在赤峰新建了化肥厂、钢铁厂、动力机械厂、第二化肥厂、糖厂、农机厂等一大批工业企业,从而大大提升了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到1979年昭盟回归内蒙古时,辽宁省已经帮助昭盟建立了门类相对齐全的地方国营工业体系,特别是在赤峰市和赤峰县辖区内形成了新的经济格局。赤峰地区工业的发展和壮大,成为全盟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也为将来实行市管县体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70年,地质勘探部门在元宝山老哈河谷地带发现大型煤田,煤炭部决定建设元宝山露天煤矿,设计年产量达500万吨。同时水电部决定引进法国技术设备,在元宝山建设一座装机容量达210万千瓦的火力发电站,这一坑口电站将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火电站。在辽宁省的强力支援下,元宝山发电厂工程迅速开工建设,这对昭盟而言具有极大的战略意义,提升了全盟的工业实力和财政收入,增强了赤峰中心城市在昭乌达盟经济中所具有的举足轻重的地位。
昭乌达盟在划归辽宁省的十年时间内,赤峰市区的城市建设更是突飞猛进。1975年,由辽宁省规划设计院对1958年赤峰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了全面修订,规划了工业区和城市发展预留地,为未来赤峰市区西移东扩埋下了伏笔。
为了尽快将赤峰市建设成为一座现代化城市,跟上辽宁省各城市建设的步伐,辽宁省采取省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兄弟城市对口支援的方式,对赤峰市区落后的基础设施和居住环境进行全面的改造提升。多渠道的资金注入,使赤峰市区成了一座大型工地,多项城市改造扩建提升工程齐头并进,在短短的几年时间,赤峰城区的面貌焕然一新。
1963年,赤峰市县分家以后,曾经规划了锡伯河北岸穆家营子一带为赤峰县城区所在地,但当时正逢国家面临经济困难,赤峰县党政机关就一直栖身于赤峰市辖区内。直到划归辽宁省以后,才开始了赤峰县城区的规划建设,修建了部分街路,建设了一批企业,赤峰县部分机关单位陆续迁入,也使赤峰市中心城区的面积扩大了三分之一。昭盟回归内蒙古以后,国民生产总值在内蒙古各盟市排第三位,赤峰市的城市面貌在内蒙古地区更是独树一帜,成为一颗耀眼的城市之星。
1977年,辽宁省开始运作将昭乌达盟改为昭乌达蒙古族自治州。盟由清代盟旗制度沿袭下来,成为内蒙古所特有的行政建置。但是内蒙古以外的少数民族地区,地级建置大多为自治州。内蒙古东三盟被分别划给辽吉黑三省之后,仍然保留了盟的称谓。对于昭乌达盟撤盟改州,辽宁省已上报并提请国务院批准,当时昭乌达盟还成立了自治州筹备委员会,准备隆重热烈庆祝自治州成立。盟改州实际上是建立一个地市级的政府,从而改变盟这一派出机构的性质。如果这一计划获得批准,赤峰市将是另一番景象。后来由于中央决定恢复内蒙古原有版图,盟改州工作便告中止。
撤盟设市实行市管县体制
1982年,中共中央51号文件《改革地区体制,实行市领导县体制的通知》,充分肯定了辽宁省在经济发达地区实行“市管县”体制的经验。198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地市州党政机关机构改革若干问题的通知》,要求“积极试行地、市合并”,实行市领导县体制。改革的出发点,就是发挥地级市中心城市作用,带动和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此前辽宁省多地已实行了市管县体制,昭盟对此了解较多,深知这一改革对一个地区发展的重要意义。所以,在中央51号文件发出后,昭乌达盟便开始主动运作盟改市工作。盟里主要领导多次向自治区领导进行汇报,并给自治区党委、政府打了报告。
实行市管县体制,不仅对区域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人口优势、交通优势有着通盘的考虑,而且更注重城市的综合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是否能够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在选择实行市管县体制的城市时,就有一条硬杠规定,即升格城市的国民经济生产总值和工业产值,必须达到管辖区域的一半以上。而当时的昭乌达盟,不仅地区生产总值在自治区排在包头、呼市之后居第三位,而且首府所在地的赤峰市加上赤峰县所在地的桥西穆家营子一带,其央企、盟直属企业及市县所属工业企业,总产值已经占据昭乌达盟工业总产值一半以上,在自治区各盟中,这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在国家推进市管县体制大背景下,昭盟入选内蒙古首个实行市管县体制也是水到渠成的事。
在1983年以前,内蒙古共有九个盟的行政设置,昭乌达盟便是其中之一。相比较而言,昭乌达盟是最具备盟改市条件的。自治区也希望把昭盟作为市管县行政体制改革的样板。所以,自治区在接到昭乌达盟报告后,便迅速呈报国务院。1983年10月10日,国务院正式发文,批准撤销昭乌达盟,设立地级赤峰市,所辖区域与原昭乌达盟相同,原昭乌达盟所属各旗县划归赤峰市管辖。就这样,昭乌达盟便成为内蒙古自治区首个撤盟设市并实行市管县体制的地区。
市辖区各具特色
撤销昭乌达盟,新设立的地级赤峰市属于设区市。经过上下协商,决定设三个区,即红山区、元宝山区和郊区。对比原昭乌达盟行政建置,增加了一个行政区,这就必须要进行区划调整。经反复斟酌,最后的方案是,原赤峰市建置撤销改设红山区;原赤峰县建置撤销改设赤峰市郊区,所辖桥西穆家营子一带纳入中心城区管理。将原赤峰市平庄、五家、元宝山3个公社,原赤峰县美丽河、小五家、哈拉卜吐、建昌营4个公社和太平地、安庆沟2个公社的部分大队,喀喇沁旗山前、马蹄营子、楼子店、甸子公社的10个大队划出,新设元宝山区。
如此调整之后,三个市辖区各有特色,均有可观的经济实力。元宝山区辖区内有平庄矿务局和元宝山发电厂两家央企,平庄矿务局是国家大型统配煤矿,级别为正厅级,有职工及家属10万人,自身拥有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成熟的社会服务体系。元宝山发电厂是新建的大型坑口电站,也是纳税大户。同时,辖区内还有很多乡镇企业,所以元宝山区就成为了典型的工业区。红山区虽然将平庄和元宝山划出,但区属国营工业企业并不在划出区域,而且市党政机构、事业单位、直属工业和商业企业均在红山区辖区内,实力并没有削弱。因此,红山区成为了赤峰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赤峰市郊区拥有桥西地区,属于中心城区,经过多年发展,有了一定的工业基础,商业也逐渐兴旺,况且还拥有大片农村公社,成为城市的副食品供应基地,发展潜力可观。区划调整之后,1984年,赤峰市辖三区总人口达到了86.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5万人,赤峰成为一座中等规模的城市。
直到多年后的2005年,因红山区和元宝山区的平庄城区面积过于狭小,已影响到发展,经自治区批准,又将松山区(原赤峰市郊区)文钟镇划归红山区,喀喇沁旗马蹄营子乡划归元宝山区。此后,赤峰市各旗县区行政区划再未做调整。
三山五岳寓意颇佳
在区划调整的同时,便涉及到了新设市和市辖三区名字问题。当时广泛听取了各方意见,一种意见是新建市叫昭乌达市,但一些从事经济工作的同志则认为这个命名不利于对外交往交流,因为就知名度来说,“赤峰”要远远高于“昭乌达”。最后民政部和自治区决定采纳第二种意见,将新成立的地级市以赤峰来命名。这个命名,使赤峰这一响亮而简洁明快的名字得以保留,应该说极富远见,否则赤峰现在很可能只是一个区名。
市的名字产生了,接着便是所辖三个区的命名。原县级赤峰市取红山之名,当无争论。原赤峰县改为赤峰市郊区,主要定位是为中心城区服务的农副产品供应基地,这是各个城市的通行做法,当时也无异议。
但新建的区,叫元宝山还是叫平庄,却颇费周折。因为名号与区所在地密切相关,设在平庄就叫平庄区,设在元宝山就叫元宝山区。最后通盘考虑的结果,还是设在元宝山,故新设的区也就叫元宝山区了。区所在地设在元宝山,主要考虑的是元宝山煤田和元宝山发电厂在全国的地位以及将来的发展前景。不仅如此,将区所在地放在距离红山区较近的元宝山,有望使三个市辖区的城区连成一片。应该说,这个决策不仅有利于元宝山区的发展,而且更有利于全市大局。于是,元宝山区所在地,就设在了元宝山发电厂附近的云杉路街道办事处。但十年以后,由于种种原因,元宝山区政府又搬迁到了平庄,该区就成了没有元宝山的元宝山区,以至于不加以特别说明,人们都不知道指的是哪个元宝山。
至于赤峰市郊区,后来由于城市规模扩大,也不再承担原来赋予的分工职能,还成了城乡结合部的代名词,已经与时代发展不符。而且很多城市都将郊区改为正规城区名称,所以赤峰市郊区的干部群众也迫切要求郊区有个名号。经层层批准,1993年赤峰市郊区改名松山区,此名源自辽代在赤峰设置的松山州。这样,赤峰市所辖的三个区都以山的名字命名,正好与中国古代的三山五岳之说相吻合,寓意颇佳。
赤峰市于1983年10月正式定名之后,原来的蒙语名称昭乌达和卓索图就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现如今,昭乌达这一名号,只存在于红山区一条主干道和一个住宅小区的命名,而卓索图早已不为人知。可见地名并非是一个地区的称谓,也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一个时代文化内涵的折射。
政府事权划分
撤盟设市是地区行政管理体制的重大变动,核心是政府事权划分,涉及到市和区、旗县政府行政机关责任、职能和权限的确定。赤峰此前没有经验。在此过程中,市里组织考察团赴辽宁省丹东市和江苏省苏锡常三市进行了考察,学习了市管县体制改革的经验。
相比机构改革,事权划分是最难的。市管县的目的,是通过中心城市带动县域经济发展。而赤峰开始实行市管县体制时,客观说条件并不优越。首先,赤峰市财力不足,无法为九个旗县提供财政上的支持,被称为“小马拉大车”。其次,赤峰市幅员辽阔,所管辖旗县所在地最远达250多公里,城市经济辐射也有些鞭长莫及。其三,就全市总体而言,工业基础还相对薄弱,农牧业经济仍占主导地位。这些都成为实行市管县体制的难题。
显然,市政府与原盟行署的管理方式是完全不同的。作为设区的市,市政府需要有统筹全局的权力。所以,在市辖三区内,部分权力要上划市政府,由市里实行统一领导。这涉及到各个行业和系统,也关系到市直部门和三区政府的权力分配。当时,市委、市政府在没有前车之鉴的情况下,因地制宜,根据赤峰市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
在经济领域,要做大做强城市经济,需要整合三区的城市经济资源,与原有市直属企业一起,统一管理、统一调配,使分散的经济形成一个整体,集中力量办大事。在城市建设领域,更需要市政府统一进行规划、建设和管理。在社会治安领域,甚至包括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领域,也面临一系列整合和调整。所以,撤盟设市后,赤峰市将三区的部分地方国营企业以及学校等一些事业单位上划市政府,公安、城建、工商、文化教育、卫生防疫等若干领域的部分职能也上划市政府。经过调整,原来盟行署的宏观管理,就变成了市政府的实体操作。这是盟和市的本质区别,也是盟改市的根本目的。
盟改市后,市辖三区政府的管理权限有所削弱,但三区的工作力度并没有松懈。特别是经济领域,更是紧紧抓住发展经济不动摇,在发展工商业方面都有不俗的表现。在市里的支持下,三个市辖区都陆续新建了一批工厂,特别是抓住国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的时机,发展了一批乡镇企业,使全市的乡镇企业在自治区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总的看,经过整合资源,市和三区各有分工,发展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力量更加强大。显然,如果没有盟改市,就不会有今天的大好形势。
履行法定程序
1983年赤峰撤盟设市,正赶上全国进行机构改革。赤峰市按照国家精简机构的要求,根据新的市管县体制的实际,重新调整了机构,出台了赤峰市机构改革方案。同年11月15日,赤峰市召开市直科级以上干部大会,宣布了机构改革方案。方案设立了市人大常委会机构,健全了市政协等机构。根据这一方案,市委设机构7个,市人民政府设机构34个。
新建地级赤峰市,各个机构名称需要变更。中共昭乌达盟委改称中共赤峰市委,昭乌达盟行政公署改为赤峰市人民政府,盟政协改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赤峰市委员会。市直各机构也统一由昭乌达盟变更为赤峰市。盟委书记、副书记直接被任命为市委书记、副书记,盟政协主席、副主席直接变成市政协主席、副主席。
但市人大常委会和市政府却涉及到一系列法律问题。根据1980年1月1日实行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赤峰市应召开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市人大常务委员会及主任、副主任和赤峰市人民政府市长、副市长,市政府组成人员也要由市人大常委会选举产生。所以,在盟改市文件刚刚宣布后的11月16日,就成立了赤峰市人大常委会筹备委员会,主要工作是筹备召开赤峰市人民代表大会,指导各旗县区和基层依法开展换届选举工作。在没有召开全市人民代表大会之前,作为权宜之计,原来的盟长、副盟长就直接被任命为市长、副市长。
在市委的领导下,经过一年多的工作,各旗县区换届选举结束,并选举产生了市人大代表。同时,中共赤峰市委、市政协换届的筹备工作也准备就绪。于是,1985年1月,政协赤峰市首届委员会、赤峰市首届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共赤峰市第一次代表大会先后隆重召开。
1月15日至22日,政协赤峰市首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本届政协委员254名,选举产生了政协赤峰一届委员会主席、副主席和常务委员37人。
1月16日至21日,赤峰市首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出席会议代表453名,选举产生了33名委员组成赤峰市首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选举产生了赤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副主任和赤峰市人民政府市长、副市长。
1月27日至30日,中共赤峰市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出席会议代表325人、候补代表30人,选举产生了中共赤峰市第一届委员会委员32人、候补委员5人,选举产生了中共赤峰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29人。在随后召开的中共赤峰市第一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选举产生了常务委员会和书记、副书记,党的领导机构由过去的盟委委员制变成市委常委制。
至此,赤峰市四大班子机构健全,领导班子成员全部产生,撤盟设市的所有法定程序履行完毕,也标志着赤峰撤盟设市工作全部完成。全市各族人民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意气风发、干劲十足地开始了新的征程。
自治区撤盟设市工作在过了16年后又重新启动。1999年,撤销哲里木盟设立通辽市。2001年,撤销伊克昭盟设立鄂尔多斯市、撤销呼伦贝尔盟设立呼伦贝尔市。2003年,撤销乌兰察布盟设立乌兰察布市、撤销巴彦淖尔盟设立巴彦淖尔市。
来源:《赤峰建市四十年》(2023年《赤峰文史》第3期)编辑:任静校审:王美玲、韩颖、白雪冰
赤峰:一波三折盟改市
1983年10月10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昭乌达盟建置,设立地级赤峰市,并实行市管县体制。在当时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尚不发达的情况下,赤峰在自治区率先撤盟设市进入市管县体制行列,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对赤峰寄予的殷切期望,也证明赤峰经过多年发展,拥有了一定的经济优势,更说明了赤峰在自治区的地位。这是全市广大群众多年积极奋斗、努力拼搏的结果。消息传来,全市各族各界无比振奋,广大干部群众决心以万众同心干四化的饱满热情,建设好新赤峰,完成国家和自治区赋予的光荣使命。
这次行政建置变化,对赤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赤峰市从此以崭新的面貌,跻身于全国地级市行列,并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赤峰市已经成长为内蒙古东部的中心城市,同时也成为拥有百万人口的大城市。实践证明,赤峰市取得的光辉业绩,与实行市管县体制战略决策密不可分,撤盟设市对赤峰的发展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热河的经济中心
赤峰市拥有悠久璀璨的历史文化,境内有八千年的人类文明史,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草原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境地处东北平原向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地带,地理环境呈现多样性,土地肥沃,草原广阔,地下矿藏丰富。
自古以来,赤峰就是北方各民族活动的重要舞台,是政治经济军事比较活跃的地区之一。1774年,清廷设立乌兰哈达理事通判厅,赤峰自此建城,至今已有250年历史。1778年,清廷把乌兰哈达理事通判厅改为赤峰县,“赤峰”这一富有诗意的名字由此诞生。此后,赤峰作为一个行政区,分分合合,有过一系列的变更,但一直存续至今,并发展成为一个世人皆知的城市。1907年,赤峰县晋升为赤峰直隶州。民国和伪满时期,赤峰先后隶属热河特别区和热河省。
赤峰地区从清代中晚期开始有大量关内移民进入,蒙汉等各民族交流融合,相濡以沫,逐步形成了勤劳纯朴、包容的多元文化,为赤峰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人文环境。清末民初,赤峰境内已开始进行织布染色、造绒毡、制肥皂洋烛、粮食加工转化等生产,有了加工业的雏形,金矿、煤矿等近代实业逐渐兴起。农业方面,开办了桑园,设立了农作物试验场。同时,近代学堂也相继出现。
1914年民国政府发布大总统令,宣布赤峰对外开放商埠,允许外国人贸易和定居,美国、英国、新西兰、比利时、荷兰、俄罗斯、日本等国洋人涌入。在此前后,赤峰至张家口的通讯线路架通,赤峰开始办理电报业务,赤峰街里也开通了市内电话。1915年,北京交通银行赤峰汇兑所成立,赤峰有了第一家官办金融机构。1917年,日本国会批准在赤峰设立领事馆,负责区域超出了整个热河。1926年,赤峰电灯厂建成并发电,赤峰成为热河省第一个拥有电力的城市,在现内蒙古地区范围内,赤峰是继归绥之后第二个拥有电力的城市。此时的赤峰,已是店铺林立、商业繁荣的塞外重镇,外国人纷纷在此开设洋行,赤峰街成为热河的经济中心。
1945年赤峰光复以后,我党领导下的新生革命政权将赤峰街命名为赤峰市,这是赤峰以市的名称第一次出现的行政建置。就内蒙古区域而言,也是继归绥市之后出现的第二座以市命名的行政区。
短暂的准地级市
1956年,热河省撤销,赤峰县划归内蒙古自治区建制,昭乌达盟首府从巴林左旗林东迁址赤峰县城区。这次行政区划调整后,昭乌达盟所辖区域面积就此固定,一直为9万平方公里。实行市管县体制后,赤峰市继承这一管辖区域,至今未变。
昭乌达盟定治赤峰以后,赤峰县的城区建设也步入快速发展时期。1956年,赤峰城区开始兴建六道街以南、火车站以北的新城区,新建了五横六纵的城市道路,作为昭乌达盟党政军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片区。同时,工业化进程也快速推进。按照盟里的规划,盟直属的工厂建在东郊工业区,西郊和西北郊为备用工业区。
1958年,国家利用苏联援助,开始在昭乌达盟建设三大工程,即年产270万吨原煤的平庄西露天煤矿、装机240万千瓦的红山火电站和库容25.6亿立方米的红山水库,战略目标是把赤峰打造成国家的能源、化工和机械工业基地。7月21日,中共昭乌达盟委第二次全委扩大会议通过决议,号召全民动员,支援国家在盟内兴建的三大工程。8月15日,当时全国最大的露天煤矿——平庄西露天煤矿开工。10月25日红山水库工程开工。
为适应三大工程建设,1958年10月20日,国务院决定撤销赤峰县建制,改置为昭盟所辖的准地级赤峰市。准地级赤峰市下辖四个区,即赤峰区、平庄区、红山区和初头朗区,次年3月,赤峰市委决定建立四个区的区委,为县级。自治区主导了赤峰市总体规划,并对行政区划进行了调整。准地级赤峰市所辖四个区,除了原赤峰县的主要区域,还将翁牛特旗、喀喇沁旗的一部分划入。赤峰区即现在的主城区,平庄区即现在的平庄及周边地区,红山区即现在的红山水库周边地区。全市管辖面积达到7000平方公里,是当时内蒙古管辖面积最大的一座城市。
如果按计划顺利进行,赤峰市早在1960年代就已成为中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和机械工业基地,与包头一道成为内蒙古东西两大现代工业城市。但从1959年开始,中国进入三年严重经济困难时期,中苏关系也出现紧张状况,三大工程中的关键项目红山发电厂于1961年被迫取消,另外两个项目—红山水库和平庄西露天煤矿因为已经开工,则继续艰难推进。
因具有战略意义的三大工程项目受阻,规划宏大的工业基地建设也不了了之,准地级赤峰市便无存在必要。1962年9月1日,从赤峰市又分置赤峰县,赤峰市也降格为县级市,所辖四个区又陆续重新划分。准地级赤峰市经过短暂的四年便告结束,为赤峰留下无尽的遗憾。经过此番区划变更,昭乌达盟形成了1市3县7旗的行政建置格局,直到1983年撤盟设市。
中途搁浅的自治州
1969年7月,中央决定昭乌达盟划归辽宁省管辖。辽宁省是工业强省,经济实力位居全国第二位,对相对贫困落后的昭乌达盟给予了大力扶持。当时辽宁省提出了“开发昭盟、建设昭盟”的口号,倾全省之力,将昭乌达盟建设成为辽宁省的副食品供应基地和有色金属产业基地,使昭乌达盟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
针对昭盟地区电力工业落后的局面,辽宁省于1970年将东北电网和赤峰电厂并网运行,1973年,全盟十一个旗县市全部实现了电网送电,昭乌达盟从此跨入了电气化时代。1970年后,辽宁省开始大力扶持昭乌达盟的地方工业,帮助昭盟在赤峰新建了化肥厂、钢铁厂、动力机械厂、第二化肥厂、糖厂、农机厂等一大批工业企业,从而大大提升了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到1979年昭盟回归内蒙古时,辽宁省已经帮助昭盟建立了门类相对齐全的地方国营工业体系,特别是在赤峰市和赤峰县辖区内形成了新的经济格局。赤峰地区工业的发展和壮大,成为全盟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也为将来实行市管县体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70年,地质勘探部门在元宝山老哈河谷地带发现大型煤田,煤炭部决定建设元宝山露天煤矿,设计年产量达500万吨。同时水电部决定引进法国技术设备,在元宝山建设一座装机容量达210万千瓦的火力发电站,这一坑口电站将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火电站。在辽宁省的强力支援下,元宝山发电厂工程迅速开工建设,这对昭盟而言具有极大的战略意义,提升了全盟的工业实力和财政收入,增强了赤峰中心城市在昭乌达盟经济中所具有的举足轻重的地位。
昭乌达盟在划归辽宁省的十年时间内,赤峰市区的城市建设更是突飞猛进。1975年,由辽宁省规划设计院对1958年赤峰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了全面修订,规划了工业区和城市发展预留地,为未来赤峰市区西移东扩埋下了伏笔。
为了尽快将赤峰市建设成为一座现代化城市,跟上辽宁省各城市建设的步伐,辽宁省采取省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兄弟城市对口支援的方式,对赤峰市区落后的基础设施和居住环境进行全面的改造提升。多渠道的资金注入,使赤峰市区成了一座大型工地,多项城市改造扩建提升工程齐头并进,在短短的几年时间,赤峰城区的面貌焕然一新。
1963年,赤峰市县分家以后,曾经规划了锡伯河北岸穆家营子一带为赤峰县城区所在地,但当时正逢国家面临经济困难,赤峰县党政机关就一直栖身于赤峰市辖区内。直到划归辽宁省以后,才开始了赤峰县城区的规划建设,修建了部分街路,建设了一批企业,赤峰县部分机关单位陆续迁入,也使赤峰市中心城区的面积扩大了三分之一。昭盟回归内蒙古以后,国民生产总值在内蒙古各盟市排第三位,赤峰市的城市面貌在内蒙古地区更是独树一帜,成为一颗耀眼的城市之星。
1977年,辽宁省开始运作将昭乌达盟改为昭乌达蒙古族自治州。盟由清代盟旗制度沿袭下来,成为内蒙古所特有的行政建置。但是内蒙古以外的少数民族地区,地级建置大多为自治州。内蒙古东三盟被分别划给辽吉黑三省之后,仍然保留了盟的称谓。对于昭乌达盟撤盟改州,辽宁省已上报并提请国务院批准,当时昭乌达盟还成立了自治州筹备委员会,准备隆重热烈庆祝自治州成立。盟改州实际上是建立一个地市级的政府,从而改变盟这一派出机构的性质。如果这一计划获得批准,赤峰市将是另一番景象。后来由于中央决定恢复内蒙古原有版图,盟改州工作便告中止。
撤盟设市实行市管县体制
1982年,中共中央51号文件《改革地区体制,实行市领导县体制的通知》,充分肯定了辽宁省在经济发达地区实行“市管县”体制的经验。198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地市州党政机关机构改革若干问题的通知》,要求“积极试行地、市合并”,实行市领导县体制。改革的出发点,就是发挥地级市中心城市作用,带动和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此前辽宁省多地已实行了市管县体制,昭盟对此了解较多,深知这一改革对一个地区发展的重要意义。所以,在中央51号文件发出后,昭乌达盟便开始主动运作盟改市工作。盟里主要领导多次向自治区领导进行汇报,并给自治区党委、政府打了报告。
实行市管县体制,不仅对区域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人口优势、交通优势有着通盘的考虑,而且更注重城市的综合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是否能够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在选择实行市管县体制的城市时,就有一条硬杠规定,即升格城市的国民经济生产总值和工业产值,必须达到管辖区域的一半以上。而当时的昭乌达盟,不仅地区生产总值在自治区排在包头、呼市之后居第三位,而且首府所在地的赤峰市加上赤峰县所在地的桥西穆家营子一带,其央企、盟直属企业及市县所属工业企业,总产值已经占据昭乌达盟工业总产值一半以上,在自治区各盟中,这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在国家推进市管县体制大背景下,昭盟入选内蒙古首个实行市管县体制也是水到渠成的事。
在1983年以前,内蒙古共有九个盟的行政设置,昭乌达盟便是其中之一。相比较而言,昭乌达盟是最具备盟改市条件的。自治区也希望把昭盟作为市管县行政体制改革的样板。所以,自治区在接到昭乌达盟报告后,便迅速呈报国务院。1983年10月10日,国务院正式发文,批准撤销昭乌达盟,设立地级赤峰市,所辖区域与原昭乌达盟相同,原昭乌达盟所属各旗县划归赤峰市管辖。就这样,昭乌达盟便成为内蒙古自治区首个撤盟设市并实行市管县体制的地区。
市辖区各具特色
撤销昭乌达盟,新设立的地级赤峰市属于设区市。经过上下协商,决定设三个区,即红山区、元宝山区和郊区。对比原昭乌达盟行政建置,增加了一个行政区,这就必须要进行区划调整。经反复斟酌,最后的方案是,原赤峰市建置撤销改设红山区;原赤峰县建置撤销改设赤峰市郊区,所辖桥西穆家营子一带纳入中心城区管理。将原赤峰市平庄、五家、元宝山3个公社,原赤峰县美丽河、小五家、哈拉卜吐、建昌营4个公社和太平地、安庆沟2个公社的部分大队,喀喇沁旗山前、马蹄营子、楼子店、甸子公社的10个大队划出,新设元宝山区。
如此调整之后,三个市辖区各有特色,均有可观的经济实力。元宝山区辖区内有平庄矿务局和元宝山发电厂两家央企,平庄矿务局是国家大型统配煤矿,级别为正厅级,有职工及家属10万人,自身拥有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成熟的社会服务体系。元宝山发电厂是新建的大型坑口电站,也是纳税大户。同时,辖区内还有很多乡镇企业,所以元宝山区就成为了典型的工业区。红山区虽然将平庄和元宝山划出,但区属国营工业企业并不在划出区域,而且市党政机构、事业单位、直属工业和商业企业均在红山区辖区内,实力并没有削弱。因此,红山区成为了赤峰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赤峰市郊区拥有桥西地区,属于中心城区,经过多年发展,有了一定的工业基础,商业也逐渐兴旺,况且还拥有大片农村公社,成为城市的副食品供应基地,发展潜力可观。区划调整之后,1984年,赤峰市辖三区总人口达到了86.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5万人,赤峰成为一座中等规模的城市。
直到多年后的2005年,因红山区和元宝山区的平庄城区面积过于狭小,已影响到发展,经自治区批准,又将松山区(原赤峰市郊区)文钟镇划归红山区,喀喇沁旗马蹄营子乡划归元宝山区。此后,赤峰市各旗县区行政区划再未做调整。
三山五岳寓意颇佳
在区划调整的同时,便涉及到了新设市和市辖三区名字问题。当时广泛听取了各方意见,一种意见是新建市叫昭乌达市,但一些从事经济工作的同志则认为这个命名不利于对外交往交流,因为就知名度来说,“赤峰”要远远高于“昭乌达”。最后民政部和自治区决定采纳第二种意见,将新成立的地级市以赤峰来命名。这个命名,使赤峰这一响亮而简洁明快的名字得以保留,应该说极富远见,否则赤峰现在很可能只是一个区名。
市的名字产生了,接着便是所辖三个区的命名。原县级赤峰市取红山之名,当无争论。原赤峰县改为赤峰市郊区,主要定位是为中心城区服务的农副产品供应基地,这是各个城市的通行做法,当时也无异议。
但新建的区,叫元宝山还是叫平庄,却颇费周折。因为名号与区所在地密切相关,设在平庄就叫平庄区,设在元宝山就叫元宝山区。最后通盘考虑的结果,还是设在元宝山,故新设的区也就叫元宝山区了。区所在地设在元宝山,主要考虑的是元宝山煤田和元宝山发电厂在全国的地位以及将来的发展前景。不仅如此,将区所在地放在距离红山区较近的元宝山,有望使三个市辖区的城区连成一片。应该说,这个决策不仅有利于元宝山区的发展,而且更有利于全市大局。于是,元宝山区所在地,就设在了元宝山发电厂附近的云杉路街道办事处。但十年以后,由于种种原因,元宝山区政府又搬迁到了平庄,该区就成了没有元宝山的元宝山区,以至于不加以特别说明,人们都不知道指的是哪个元宝山。
至于赤峰市郊区,后来由于城市规模扩大,也不再承担原来赋予的分工职能,还成了城乡结合部的代名词,已经与时代发展不符。而且很多城市都将郊区改为正规城区名称,所以赤峰市郊区的干部群众也迫切要求郊区有个名号。经层层批准,1993年赤峰市郊区改名松山区,此名源自辽代在赤峰设置的松山州。这样,赤峰市所辖的三个区都以山的名字命名,正好与中国古代的三山五岳之说相吻合,寓意颇佳。
赤峰市于1983年10月正式定名之后,原来的蒙语名称昭乌达和卓索图就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现如今,昭乌达这一名号,只存在于红山区一条主干道和一个住宅小区的命名,而卓索图早已不为人知。可见地名并非是一个地区的称谓,也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一个时代文化内涵的折射。
政府事权划分
撤盟设市是地区行政管理体制的重大变动,核心是政府事权划分,涉及到市和区、旗县政府行政机关责任、职能和权限的确定。赤峰此前没有经验。在此过程中,市里组织考察团赴辽宁省丹东市和江苏省苏锡常三市进行了考察,学习了市管县体制改革的经验。
相比机构改革,事权划分是最难的。市管县的目的,是通过中心城市带动县域经济发展。而赤峰开始实行市管县体制时,客观说条件并不优越。首先,赤峰市财力不足,无法为九个旗县提供财政上的支持,被称为“小马拉大车”。其次,赤峰市幅员辽阔,所管辖旗县所在地最远达250多公里,城市经济辐射也有些鞭长莫及。其三,就全市总体而言,工业基础还相对薄弱,农牧业经济仍占主导地位。这些都成为实行市管县体制的难题。
显然,市政府与原盟行署的管理方式是完全不同的。作为设区的市,市政府需要有统筹全局的权力。所以,在市辖三区内,部分权力要上划市政府,由市里实行统一领导。这涉及到各个行业和系统,也关系到市直部门和三区政府的权力分配。当时,市委、市政府在没有前车之鉴的情况下,因地制宜,根据赤峰市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
在经济领域,要做大做强城市经济,需要整合三区的城市经济资源,与原有市直属企业一起,统一管理、统一调配,使分散的经济形成一个整体,集中力量办大事。在城市建设领域,更需要市政府统一进行规划、建设和管理。在社会治安领域,甚至包括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领域,也面临一系列整合和调整。所以,撤盟设市后,赤峰市将三区的部分地方国营企业以及学校等一些事业单位上划市政府,公安、城建、工商、文化教育、卫生防疫等若干领域的部分职能也上划市政府。经过调整,原来盟行署的宏观管理,就变成了市政府的实体操作。这是盟和市的本质区别,也是盟改市的根本目的。
盟改市后,市辖三区政府的管理权限有所削弱,但三区的工作力度并没有松懈。特别是经济领域,更是紧紧抓住发展经济不动摇,在发展工商业方面都有不俗的表现。在市里的支持下,三个市辖区都陆续新建了一批工厂,特别是抓住国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的时机,发展了一批乡镇企业,使全市的乡镇企业在自治区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总的看,经过整合资源,市和三区各有分工,发展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力量更加强大。显然,如果没有盟改市,就不会有今天的大好形势。
履行法定程序
1983年赤峰撤盟设市,正赶上全国进行机构改革。赤峰市按照国家精简机构的要求,根据新的市管县体制的实际,重新调整了机构,出台了赤峰市机构改革方案。同年11月15日,赤峰市召开市直科级以上干部大会,宣布了机构改革方案。方案设立了市人大常委会机构,健全了市政协等机构。根据这一方案,市委设机构7个,市人民政府设机构34个。
新建地级赤峰市,各个机构名称需要变更。中共昭乌达盟委改称中共赤峰市委,昭乌达盟行政公署改为赤峰市人民政府,盟政协改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赤峰市委员会。市直各机构也统一由昭乌达盟变更为赤峰市。盟委书记、副书记直接被任命为市委书记、副书记,盟政协主席、副主席直接变成市政协主席、副主席。
但市人大常委会和市政府却涉及到一系列法律问题。根据1980年1月1日实行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赤峰市应召开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市人大常务委员会及主任、副主任和赤峰市人民政府市长、副市长,市政府组成人员也要由市人大常委会选举产生。所以,在盟改市文件刚刚宣布后的11月16日,就成立了赤峰市人大常委会筹备委员会,主要工作是筹备召开赤峰市人民代表大会,指导各旗县区和基层依法开展换届选举工作。在没有召开全市人民代表大会之前,作为权宜之计,原来的盟长、副盟长就直接被任命为市长、副市长。
在市委的领导下,经过一年多的工作,各旗县区换届选举结束,并选举产生了市人大代表。同时,中共赤峰市委、市政协换届的筹备工作也准备就绪。于是,1985年1月,政协赤峰市首届委员会、赤峰市首届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共赤峰市第一次代表大会先后隆重召开。
1月15日至22日,政协赤峰市首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本届政协委员254名,选举产生了政协赤峰一届委员会主席、副主席和常务委员37人。
1月16日至21日,赤峰市首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出席会议代表453名,选举产生了33名委员组成赤峰市首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选举产生了赤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副主任和赤峰市人民政府市长、副市长。
1月27日至30日,中共赤峰市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出席会议代表325人、候补代表30人,选举产生了中共赤峰市第一届委员会委员32人、候补委员5人,选举产生了中共赤峰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29人。在随后召开的中共赤峰市第一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选举产生了常务委员会和书记、副书记,党的领导机构由过去的盟委委员制变成市委常委制。
至此,赤峰市四大班子机构健全,领导班子成员全部产生,撤盟设市的所有法定程序履行完毕,也标志着赤峰撤盟设市工作全部完成。全市各族人民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意气风发、干劲十足地开始了新的征程。
自治区撤盟设市工作在过了16年后又重新启动。1999年,撤销哲里木盟设立通辽市。2001年,撤销伊克昭盟设立鄂尔多斯市、撤销呼伦贝尔盟设立呼伦贝尔市。2003年,撤销乌兰察布盟设立乌兰察布市、撤销巴彦淖尔盟设立巴彦淖尔市。
来源:《赤峰建市四十年》(2023年《赤峰文史》第3期)编辑:任静校审:王美玲、韩颖、白雪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