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吧 关注:24,834贴子:147,703
  • 2回复贴,共1

【暴论】复仇文学没有意义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点名《呼啸山庄》 我觉得这部小说是典型的希腊复仇母题移位 希斯克利夫简直是美狄亚的性转版 由爱生恨甚至对自己的骨肉复仇 但是 我真的不知道这种复仇母题有什么文学或者现实的意义 对角色的塑造又有什么帮助 我在知网上看了无数篇相关的论文 恕我直言没说出个所以然来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23-10-27 11:50回复
    个人觉得美狄亚和希斯克利夫是不一样的。首先从创作背景来看,美狄亚是古希腊剧作家欧里庇得斯创作的,那个时期强调人的价值,处处彰显人文主义,而欧里庇得斯在此基础上看到了女性在现实中的困境,她们并不能像男性一样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得敢爱敢恨,更多的是被压抑着自身的个性,甚至在很多古希腊故事里,女性是战利品,是引起战争争端的对象(如特洛伊之战)。而在多数作品中,男性的形象总是因其个性而得到凸显(如俄狄浦斯,阿克琉斯)。因而美狄亚这一突破现实观念限制的人物毫无疑问打破了当时传统女性在**社会下,个性受限的女性身上的枷锁,把女性从刻板的红颜祸水中解救出来,把被边缘化程序化的女性形象凸显得更加立体,个人认为这才是更加全面的人文主义,而不是男性的人文主义,因而在当时对于女性意识解放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哪怕到了现在,我们也可以看出其中女性意识解放,女性个性解放和女性在文学作品中获得话语权的先进人文主义思想。而谈到《呼啸山庄》,其作为英国现实主义时期才女之一艾米丽勃朗特的作品,个人觉得更多揭露的是现实的困境—穷人的爱情悲剧。希斯克利夫和女主凯瑟琳十分相爱,但是迫于经济差距和凯瑟琳无知的思维,她天真地认为能通过和富人结婚获得其财产帮助希斯克利夫,最后却落了个悲剧。然而实际上我们站在现在的眼光去看仍旧是相似的,当今社会,花花世界和金钱堆砌起来的城堡仍然让人向往,而最直接简单的方法便是通过婚姻,对于穷苦家庭来说,富庶的条件一旦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再回去过苦日子当然是让人难以接受的。就哪怕现在而言,《呼啸山庄》中这种现象依旧存在,穷苦出身的女孩和心爱的男孩虽然物质条件上没那么好,然而在精神上,在灵魂上非常契合,二人相处愉快,然而在丰富的物质面前,一旦有一方选择物质伴侣而非灵魂伴侣,那么他们就回不去了,对于富裕起来的一方,即使其会因为想到过去的美好而觉得忧郁,现代社会有太多物质和方法能够缓解,而如今像凯瑟琳这样的能够因得不到爱情而抑郁至终的能有多少呢?对于如今我们的情况而言,其实这一情况更加难以处理,被动失去爱情的一方,很多时候除了难过并没有别的办法,甚至无法有《呼啸山庄》里那样的快意恩仇。作为写实的现实主义作品,《呼啸山庄》毫无疑问是深刻揭露了当时社会穷人爱情的悲剧,也揭露了阶级差距带来的巨大问题,哪怕故事里穷人复仇了,他仍旧失去了自己的爱情,这种复仇其实也就是资本主义社会下普通人能做的最后挣扎罢了,甚至可以说这种结局都有点幻想了,因为显然希斯克利夫相对于资产阶级富人力量悬殊。该文本在当时的现实意义就在于深刻地反映了阶级矛盾问题,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和注定的悲剧,希斯克利夫的复仇本质上是对资本主义制度下阶级斗争,就财富而言,他成功了,然而在爱情上,在他原本的追求上,他彻彻底底陷入了悲剧。而这一具体到个人的阶级矛盾斗争也终于在矛盾的双方消亡后化解了。可是在社会上还有无数个这样的矛盾斗争存在,如何去解决这样的社会问题?在如今的我国,我们又该如何面对这样的问题?这就是现实意义所在。因而这两个故事其实是不同的,我认为应当结合背景和作者具体分析,然后结合当今世界情况进行评判。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4-02-20 04:14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