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1月12日,无锡宛山湖全马PB——3h28m
重点戏终于来了!
桐庐半马后,离全马比赛还剩2周,我练无可练,只是参照吧友的建议减量恢复,调整状态。期间,我更多是在琢磨比赛策略,想着如何能够更稳妥的跑完全程,实现目标。
当时有两个想法:第一,参照桐庐半马的经验,在其他跑友身后跟跑,争取按照4m50s-4m55s的配速,匀速跑完全程;第二,按照所谓负配速的策略,争取前慢后快跑完全程。最后选择的是第二种策略,主要考虑两点:1、我此前最长距离只有32公里,配速4m58s,叠加伤痛的影响,我并不是100%确定自己具备4m50s-4m55s匀速跑完全程的能力;2、如果出现跑崩的话,第二种策略可能后半程会更友好些,应该不至于崩的太彻底。对我来说,跑不进330,跑进340、345也是好的。
根据负配速策略,我在佳明网站上找到了无锡宛马的路线图,按照前慢后快原则,设置了pacepro,感觉万事已齐备,只差比赛结束来吧里发贴了。
比赛当天,起跑前后的温度在8度左右,我选择了在酒店房间内热身,然后于6点55分套上雨衣,直奔检录区(酒店离起终点近就这点好,包都不用存)。
7点30分鸣枪出发,2m48s后我通过拱门(我是D区)并按下了手表的计时键,打算按照pace pro完成比赛,然后就出了点小意外(也可能是我第一次用pace pro,没玩明白):
1、pecepro没有手表震动提示速度,不看表的情况下,我无法准确判断当前的配速与计划配速是否存在差距,无法确定需要加速还是减速;
2、刚过拱门时人很多。第一公里我的配速明显慢于pace pro,而且因为超人的关系,第一公里手表显示距离和赛道就出现了明显的偏差。随着差距的放大,我意识到,如果仅仅是按照pace pro的配速跑完全程,我的实际用时肯定是超过330的;
3、pace pro在最开始手表提示我落后21s后,就莫名奇妙的罢工了,不管我比计划配速快几秒(我发现第一公里明显落后时,后几公里尝试了快于pace pro配速跑,想要把落后的时间弥补回来),手表始终显示我落后21s。
4、32公里左右,pace pro终于有了更新,显示我领先6分钟左右,当时我心里头一万头***路过,虽然没法准确判断,但我很清楚领先不可能这么多(赛后复盘,我手表显示用时最多也就领先pace pro计划175s,考虑到最终手表显示需要多跑250m,对应5分配时间为75s,我整场比赛最多时也就领先100s左右)。

Pace pro已经靠不住了,在跑了几公里后,我决定更新我的临场策略:在半程以前,计划按照每公里4m55s-5m的配速完成,半程以后,计划按照每公里4m50s-4m55s的配速完成。粗略估算,平均配速应该在4m55s左右,足够我破330了。
除了pace pro罢工,我的跟随战术也并没有发挥太好的效果。D区出发的跑友水平差异较大,既有在我身后慢摇的跑友,也有在出发后就迅速甩开我,让我连车尾灯都看不到的大神。前半程,我始终在找寻可以带领我前进的跑友,也跟随了好几位跑友,感觉配速和我目标差不多,攀谈之后,才发现对方是以400/345/340/335为完赛目标,思考之后,我决定还是先加速超过。至于330官方兔子,我全程都没有追上,我唯一看到的一次是在26公里-27公里折返路段,当时我落后官兔将近800米。
踏过半程的计时毯,我手表显示用时1h46m。此时,我已经不能判断我和pace pro之间的时间差距(手表界面依旧显示我落后21s,但实际应该领先将近一分钟)。为了稳妥起见,我决定再次更新我的策略:计划按照4m50s左右的配速匀速跑完后半程。
按照4m50s左右的配速跑了十几公里,在31公里左右我发现了两位穿白衣服的跑友,感觉配速和我差不多,狠狠地跟了一段。在34公里,我吃了倒数第二支胶(一共备了7支,分别在赛前15分钟,7.5公里、15公里、22.5公里、30公里、34公里、38公里吃),并进水站补了水,然后我就发现自己开始掉速了。虽然掉速不多,但我真真切切的意识到了掉速,主要有两个征兆:1、手表实时配速多次慢到了50X,我提速后,过段时间再看手表还是50X;2、此前跟的两位白衣服的跑友,就在我前方不远处,我能清晰的看到,但追不上了(甚至没有追上去的想法),不知不觉中,这两位跑友的背影我也看不到了。
掉速后,我内心开始出现焦虑,我大概记得pace pro最后几公里配速都在4m50s以内,我不确定我之前积累的时间优势是否足够,不确定掉速是不是会进一步放大,也不确定酸痛的双腿(尤其是右脚踝的疼痛)是否还能支持我跑完这最后的几公里。
在挣扎中,我坚持跑完了36-40公里的路程(手表记录的距离),手表提示时间为3h时17m。
根据前40公里的经验,我判断跑完后的手表距离应该会比42.2公里多200-300米,也就是说,我还有大约2.5公里需要跑,初步换算5分配堪堪够破330。此时,我大概能确定我330没问题了,我决定再加速一把,消除任何意外。41公里左右的地方,有一位跑友在边跑边聊,大意是大家可以慢点跑了,330已经没戏了。路过的我当即反驳,怎么没戏啊,肯定能跑到,然后就加速跑远,留下了懵懵的老哥。事后回想,老哥可能说的是枪声成绩,也可能他过拱门要比我早一些,但他当时的那句话,确实刺激到了我的神经,激发了我更大的能量,我只知道加速、加速、再加速。
第42公里,配速4m35s。
最后450米,配速4m16s。
我成功冲过了终点,按下了手表的停止键,显示时间3h28m29s,回头看悬挂在拱门下的计时器,显示时间3h31m2Xs,我找寻了整场的330兔子此时正在拱门后合影留念。当时我并没有想象的那么激动,心里泛起的想法是,A区起跑还是有好处的,至少不会起跑就落后兔子几分钟,然后整场比赛跑完也没追上(之前看过一位吧友的贴子,大意是分区靠后起跑大有好处,因为第一次接触这个观点,所以印象非常深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