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阵子玩《野蛮5》的时候看到里面有个建筑叫铸币局。看到这个铸币局,我就想到了一些关于“钱的”的小知识,特分享于下,以飨各位吧友。
钱为什么都叫几块、几元、几角?这得从古人花银子说起。过去那些大元宝基本都不是让你花的,而是资金调拨的工具。你说你要是去买菜那个大元宝的话,那不是得把整个菜场都买下来了。所以想花银子都是先剪成一块一块的碎银子。“一块”的俗称就是这么来的。这种大块的碎银子也得有二两了,花着还是比较费劲,得再往碎里剪。过去的做法就是剪下四周凸出来的角,最后就建成了一角一角的。这一角就是银子最小的单位了。所以也叫“毫”或者是“毛”,“一角”“一毛”就是这么来的。明清时期碎银子都是自己剪的,所以每个地方都不一样重,你就得用戥子去称重。过去花钱的地方都会有这种戥子,还有剪银子的钳子,现在在民俗博物馆里还能看见。后来银币进入中国之后,就有了重量标准化的银圆。银圆和光绪年间广东开始打制的铜币机制一样,都是实心圆的,所以也叫“一圆”。为了写起来省事,后来都写成了“元”了。后来有了新货币,已经被用惯了的“元”“角”为主的货币单位就一直被沿用了。所以这个“一块”“一毛”的俗称就一直保留到了今天。
钱为什么都叫几块、几元、几角?这得从古人花银子说起。过去那些大元宝基本都不是让你花的,而是资金调拨的工具。你说你要是去买菜那个大元宝的话,那不是得把整个菜场都买下来了。所以想花银子都是先剪成一块一块的碎银子。“一块”的俗称就是这么来的。这种大块的碎银子也得有二两了,花着还是比较费劲,得再往碎里剪。过去的做法就是剪下四周凸出来的角,最后就建成了一角一角的。这一角就是银子最小的单位了。所以也叫“毫”或者是“毛”,“一角”“一毛”就是这么来的。明清时期碎银子都是自己剪的,所以每个地方都不一样重,你就得用戥子去称重。过去花钱的地方都会有这种戥子,还有剪银子的钳子,现在在民俗博物馆里还能看见。后来银币进入中国之后,就有了重量标准化的银圆。银圆和光绪年间广东开始打制的铜币机制一样,都是实心圆的,所以也叫“一圆”。为了写起来省事,后来都写成了“元”了。后来有了新货币,已经被用惯了的“元”“角”为主的货币单位就一直被沿用了。所以这个“一块”“一毛”的俗称就一直保留到了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