蘑菇的熟料栽培是指,栽培料经过高压或常压灭菌之后,使栽培料腐熟软化并达到无菌状态的一种栽培方式,熟料栽培一般都是袋栽。
熟料袋式栽培任何食用菌,首先是有一个适应菌类生长的科学配方,再将其配方制作成培养基,然后将其培养基消毒灭菌后,接入食用菌类的菌种,经培养菌丝生长满培养基后,而获得食用菌类的子实体,即菇朵。
用于食用菌栽培的原材料很多,包括棉籽壳、杂木屑、花生壳、大豆壳、油菜壳、小米壳、稻谷壳、玉米芯、酒糟渣、糖渣,及各种树叶和野草杂藤,各种农作物秸秆(小麦秆、稻秆、花生秆、油菜秆、玉米秆等)都可以作为食用菌主料栽培食用菌。
这里给大家介绍一种高产成,抗污染食用菌栽培配方,主料100斤、米糠/麦麸/玉米粉/豆粕10斤~15斤、过磷酸钙1斤、草木灰2斤、石灰粉4斤、石膏粉1斤、尿素0.3斤、食盐1斤。过磷酸钙就是我们的磷肥,食盐可以用工业盐,价格低廉。
食用菌拌料操作方法如下,先将所需用量的主料(可以是单一的一种,也可以是多种混合性的主料)堆在干净的地面上,再将辅料均匀的撒在主料堆上。先将料干拌均匀后,再加水将主料拌至湿度达到60%~70%(抓一把料手指间有水珠而不滴下),然后将料打堆稍微压紧,再用木锥棒在料堆上扎上数个孔眼,及时的用薄膜密封严,达到不许透气的目的,再在密封膜面盖上一层保温物(稻草、麻袋、草席等都可以),经过盖膜盖保温物2~3天后,进行翻堆一次,再经过2~3天后又翻堆一次,又经过2~3天最后翻堆一次,简称“三次翻堆三次发酵”,然后装袋灭菌。
熟料袋式培养基的常压灭菌方法,如果栽培量少,比如小农户,直接用一个废旧油桶进行灭菌,前面制种环节已经讲述。如果栽培量较大,就需要用油桶制作一个简易蒸汽灭菌器,进行规模式袋料培养基灭菌,其方法已经在前面制种环节已经讲述,这里不再赘述,需要补充的是,由于前期经过发酵处理,灭菌时间可以大大缩短,只需2~3小时即可,常规条件下需要8小时以上。
待栽培料培养基冷却至常温后,就可以进行接种。先将栽培场所杀菌消毒,然后将栽培种分开成花生大小备用。先打开袋料培养基的一头,袋口呈直立式的向上方,抓一小把栽培种盖在袋口内料面上,收拢袋口,套上一个套圈环,将袋口余膜翻卷后,用一根橡皮筋扎紧袋口与套环后,再用一块报纸片密封盖住袋口,有用一根橡皮筋扎紧报纸片,然后将袋料培养基转头打开袋口,又同样按以上方法接种完毕,即为第一个袋料培养基接种结束,然后反复的按以上方法接种完整个袋料培养基完毕。
接下来是发菌管理,先将接种后的袋料培养基堆码在栽培场所,高温期堆码一层,低温期可以堆码5~6层,还可以根据温度的高低加盖薄膜或草席子保温培养菌丝,如此管理,待接入的栽培种菌丝生长满整个袋料培养基后,再进行出菇管理。
出菇管理的方法是,满足子实体形成的条件。首先增加出菇场所的空气湿度,比如喷水、喷雾等,其次增加光照强度,由于大部分菌丝发菌都是在黑暗的条件下,而子实体的形成是需要足够的光照刺激的,光照强度为“三分阳、七分阴”即可,切忌不可以阳光直射,再次加强通风,增加氧气供给,就可以达到子实体的形成条件了。蘑菇出完一潮之后,然后让它休息,增加菌丝养分,接下来就会有第二潮,第三潮,直至五潮。
熟料袋式栽培任何食用菌,首先是有一个适应菌类生长的科学配方,再将其配方制作成培养基,然后将其培养基消毒灭菌后,接入食用菌类的菌种,经培养菌丝生长满培养基后,而获得食用菌类的子实体,即菇朵。
用于食用菌栽培的原材料很多,包括棉籽壳、杂木屑、花生壳、大豆壳、油菜壳、小米壳、稻谷壳、玉米芯、酒糟渣、糖渣,及各种树叶和野草杂藤,各种农作物秸秆(小麦秆、稻秆、花生秆、油菜秆、玉米秆等)都可以作为食用菌主料栽培食用菌。
这里给大家介绍一种高产成,抗污染食用菌栽培配方,主料100斤、米糠/麦麸/玉米粉/豆粕10斤~15斤、过磷酸钙1斤、草木灰2斤、石灰粉4斤、石膏粉1斤、尿素0.3斤、食盐1斤。过磷酸钙就是我们的磷肥,食盐可以用工业盐,价格低廉。
食用菌拌料操作方法如下,先将所需用量的主料(可以是单一的一种,也可以是多种混合性的主料)堆在干净的地面上,再将辅料均匀的撒在主料堆上。先将料干拌均匀后,再加水将主料拌至湿度达到60%~70%(抓一把料手指间有水珠而不滴下),然后将料打堆稍微压紧,再用木锥棒在料堆上扎上数个孔眼,及时的用薄膜密封严,达到不许透气的目的,再在密封膜面盖上一层保温物(稻草、麻袋、草席等都可以),经过盖膜盖保温物2~3天后,进行翻堆一次,再经过2~3天后又翻堆一次,又经过2~3天最后翻堆一次,简称“三次翻堆三次发酵”,然后装袋灭菌。
熟料袋式培养基的常压灭菌方法,如果栽培量少,比如小农户,直接用一个废旧油桶进行灭菌,前面制种环节已经讲述。如果栽培量较大,就需要用油桶制作一个简易蒸汽灭菌器,进行规模式袋料培养基灭菌,其方法已经在前面制种环节已经讲述,这里不再赘述,需要补充的是,由于前期经过发酵处理,灭菌时间可以大大缩短,只需2~3小时即可,常规条件下需要8小时以上。
待栽培料培养基冷却至常温后,就可以进行接种。先将栽培场所杀菌消毒,然后将栽培种分开成花生大小备用。先打开袋料培养基的一头,袋口呈直立式的向上方,抓一小把栽培种盖在袋口内料面上,收拢袋口,套上一个套圈环,将袋口余膜翻卷后,用一根橡皮筋扎紧袋口与套环后,再用一块报纸片密封盖住袋口,有用一根橡皮筋扎紧报纸片,然后将袋料培养基转头打开袋口,又同样按以上方法接种完毕,即为第一个袋料培养基接种结束,然后反复的按以上方法接种完整个袋料培养基完毕。
接下来是发菌管理,先将接种后的袋料培养基堆码在栽培场所,高温期堆码一层,低温期可以堆码5~6层,还可以根据温度的高低加盖薄膜或草席子保温培养菌丝,如此管理,待接入的栽培种菌丝生长满整个袋料培养基后,再进行出菇管理。
出菇管理的方法是,满足子实体形成的条件。首先增加出菇场所的空气湿度,比如喷水、喷雾等,其次增加光照强度,由于大部分菌丝发菌都是在黑暗的条件下,而子实体的形成是需要足够的光照刺激的,光照强度为“三分阳、七分阴”即可,切忌不可以阳光直射,再次加强通风,增加氧气供给,就可以达到子实体的形成条件了。蘑菇出完一潮之后,然后让它休息,增加菌丝养分,接下来就会有第二潮,第三潮,直至五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