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吧 关注:730贴子:2,108
  • 7回复贴,共1

《中国哲学简史》学习笔记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个人学习笔记,与众吧友学习探讨


IP属地:浙江1楼2024-01-07 19:33回复
    第一章 中国哲学的精神
    1段概括: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类似于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每一个中国人最开始受的就是哲学方面的启蒙教育。


    IP属地:浙江2楼2024-01-07 19:34
    回复
      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1段概括:渗透进中国人生活中的儒家思想并不比柏拉图或者亚里士多德思想更像宗教。
      2段概括:哲学和宗教不同,是对人生的系统的反思。
      摘录:①、哲学是对人生的系统的反思。(哲学的性质)
      ②、一个哲学家要进行哲学思考,他必须对人生进行反思,并把自己的思想系统地表述出来。
      3-5段概括:有关人生、宇宙、知识等的学说都是在这样的反思和思考中产生的,有关“人生”、“生命”、“宇宙”、“知识”等的概念也都是反思的产物,甚至有关思考本身也可以进行思考。
      摘录:①、宇宙是人类生存的背景,是人生戏剧演出的舞台,宇宙论就是这样兴起的。思考本身就是知识,知识论就是由此而兴起的。
      ②、人无论是对自己思索或与别人谈论,都是在人生之中。我们对宇宙进行思索或与人谈论它,都是在其中进行反思。
      ③、当我们对知识进行思索或谈论时,这种思索和谈论的本身也是知识,用亚里士多德的话来说,它是“关于思索的思索”,这就是“反思”。
      6-8段概括:宗教和人生相关联,它的核心部分必然有哲学,任何一种大的宗教就是某种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包括迷信、教义、礼仪和体制,从这个认识上来说,儒家、道家和佛学都不是宗教。
      9-10段概括:中国人不像其他民族那样重视宗教,是个例外,他们对待宗教的态度,是充满哲学意味的。
      摘录:①、如果追求彼岸世界不是人类内心的最深要求之一,为什么对世界许多人来说,宗教信仰和宗教活动成为生活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呢?
      11段概括:比伦理道德更高的价值可以称之为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但基督教所信仰的神是具有位格的,基督徒爱神可以比拟为儿子爱父亲,是一个伦理价值,类似超道德,但不是真正超越道德的价值。
      12-13段概括:中国人不那么关切宗教,是因为他们在哲学里找到了超越现实世界,超越伦理道德,提高人的心灵的价值。
      摘录:①、人不满足于现实世界而追求超越现实世界,这是人类内心深处的一种渴望。
      ②、他们在哲学里找到了超越现实世界的那个存在,也在哲学里表达和欣赏那个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在哲学生活中,他们体验了这些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
      ③、根据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是指对客观事物的信息),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哲学的功能)
      14段概括:哲学,特别是形而上学,其功能不是要增长正面知识,这在维也纳学派的论辩中可以看到,如果哲学果真去谋求提供正面知识,它将陷于荒谬。
      15段概括:宗教能提供实际的正面信息,但其与科学提供的存在冲突,因此宗教的权威在科学前进的历程中被不断地削弱,使得今日人们的宗教意识日益淡薄,但除宗教外,还有哲学能够帮助人们达到更高的价值。
      摘录:①、将来的世界里,哲学将取代宗教的地位,这是合乎中国哲学传统的。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人必须哲学化。
      本段概括:中国哲学家在对人生、宇宙、知识等的反思和思考产生的中国哲学思想并不是宗教,它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们的心灵,去体验超越现实世界,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


      IP属地:浙江3楼2024-01-07 19:35
      回复
        中国哲学的精神和问题
        1-2段概括:对中国哲学来说,做人的最高成就是成圣,成圣的最高成就是:个人和宇宙合二为一。(天人合一)
        摘录:①、人是各式各样的。每一种人,都可以取得最高的成就。
        ②、人可能被分为不同等级,但他们都是人。
        3段概括:“出世”的哲学认为一个圣人要想取得最高的成就,必须抛弃社会,甚至抛弃生命,这样才能得到最后的解脱。
        摘录:①、释迦牟尼认为,人生就是苦难的根源;柏拉图认为,身体是灵魂的监狱。有的道家认为,生命是个赘疣,是个瘤,死亡是除掉那个瘤。所有这些看法都主张人应该从被物质败坏了的世界中解脱出来。
        4段概括:“入世”的哲学强调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和人事,它只谈道德价值,对于超越道德的价值觉得无从谈起,也不愿去探讨。认为一个圣人要想取得最高的成就,必须抛弃社会,甚至抛弃生命,这样才能得到最后的解脱。
        5-6段概括:中国哲学都直接或间接关切政治和伦理道德,它既是入世的,又是出世的;既是理想主义的,又是现实主义的;既讲求实际,又不肤浅。
        摘录:①、不能从表面上看问题。用这种过分简单的办法是无从了解中国哲学的。(二分法)
        ②、有一位哲学家在谈到宋朝道学时说它:“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这是中国哲学努力的方向。
        7-9段概括:中国哲学力图寻求入世和出世这两级对立中的综合,从而实现“内圣外王”之道。
        摘录:①、内圣,是说他的内心致力于心灵的修养;外王,是说他在社会活动中好似君王。
        ②、中国哲学讨论的问题就是内圣外王之道;这里的“道”是指道路,或基本原理。
        10-11段概括:列举柏拉图“哲学家-国王”理论、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来说明哲学的使命是使人树立起内圣外王的圣人品格。
        摘录:①、一个人怎样能成为哲学家呢?柏拉图认为,这个人必须先经过长期的哲学训练,使他在瞬息万变的世界事物中长成的头脑得以转到永恒理念的世界中去。
        12-13段概括:中国哲学以不同形式与政治思想联系在一起,它的哲学思想必然也是它的政治思想。如名家所辩论的“白马非马”也就是它的哲学思想:名实不符应当纠正。
        摘录:①、欲推是辩,以正名实,而化天下焉。(《公孙龙子·迹府》)意思是:想通过这个辩说来正定名实,以教化天下。其中,“推”意思是推广、普及。“辩”意思是辩论、辩说。“正”意思是纠正、端正。“名”意思是名称、名义。“实”意思是实际、事实。“化”意思是教化、培养。“焉”表示目的或加强语气。
        ②、按公孙龙的意见,这种名实不符应当纠正。的确,要改变世界,这就是需要加以改变的第一步。
        14段概括:中国哲学不是一种智力游戏,不仅仅是为了寻求哲学的知识,更重要的,它是生命的体验,要求信奉它的人以生命去实践,去生活,培养这样的品德,实现智慧和爱的综合。
        摘录:①、金岳霖教授在一篇未发表的论文中说:“中国哲学家,在不同程度上,都是苏格拉底,因为他把伦理、哲学、反思和知识都融合在一起了。就哲学家来说,知识和品德是不可分的,哲学要求信奉它的人以生命去实践这个哲学,哲学家只是载道的人而已,按照所信奉的哲学信念去生活,乃是他的哲学的一部分。哲学家终身持久不懈地操练自己,生活在哲学体验之中,超越了自私和自我中心,以求与天合一。十分清楚,这种心灵的操练一刻也不能停止,因为一旦停止,自我就会抬头,内心的宇宙意识就将丧失。因此,从认识角度说,哲学家永远处于追求之中;从实践角度说,他永远在行动或将要行动。这些都是不可分割的。在哲学家身上就体现着‘哲学家’这个字本来含有的智慧和爱的综合。他像苏格拉底一样,不是按上下班时间来考虑哲学问题的;他也不是尘封的、陈腐的哲学家,把自己关在书斋里、坐在椅中,而置身于人生的边缘。对他来说,哲学不是仅供人们去认识的一套思想模式,而是哲学家自己据以行动的内在规范,甚至可以说,一个哲学家的生平,只要看他的哲学思想便可以了然了。”
        本段概括:中国哲学既是入世的,又是出世的,在行动上实现这对立两级的综合,以生命去实践,去生活,培养这样的品德,成为圣人,从而实现内圣外王之道,实现天人合一。


        IP属地:浙江4楼2024-01-07 19:35
        回复
          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
          1-2段概括:中国哲学家的言论和著述往往十分简短,甚至互不连贯。
          3段概括:中国哲学家的言论著述看来不相连贯,是因为它们本不是专门的哲学著作。
          4段概括:中国哲学家的言论著述十分简短,是因为它们惯于用格言、警句、比喻、事例等形式表述思想。
          5-7段概括:中国各种艺术追求的目标是富于暗示而不是一泻无余,包括中国哲学家,也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风格。
          摘录:①、明述和暗示正好相反,一句话越明晰,其中就越少暗示的成分。
          ②、荃(quán)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庄子·外物》)竹笱(ɡǒu)是用来捕鱼的,捕到鱼后就忘掉了鱼笱;兔网是用来捕捉兔子的,捕到兔子后就忘掉了兔网;言语是用来传告思想的,领会了意思就忘掉了言语。我怎么才能寻找到忘掉言语的人而跟他谈一谈呢!
          ③、语言的作用不在于它的固定含义,而在于它的暗示,引发人去领悟道。一旦语言已经完成它的暗示的作用,就应把它忘掉,为什么还要让自己被并非必要的语言拖累呢?
          8-9段概括:用《世说新语》《论语》《老子》正面举例说明中国哲学著作简短,富于提示,具有巨大吸引力。
          10段概括:用郭象注《庄子》反面说明《庄子》原书富于提示。
          摘录:①、他把庄子使用的寓言和隐喻,用理性论辩的方式加以阐述,又把《庄子》书中的诗句用散文予以重述,他的论述比《庄子》一书清晰得多。
          ②、人们会问:两者之中,哪个更好呢?后来一位禅宗僧人曾说:“曾见郭象注庄子,识者云:却是庄子注郭象。”(《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二十二)
          本段概括:中国哲学家的言论著述不是专门的哲学著作,且惯于用格言、警句、比喻、事例等形式来表达思想,所以往往十分简短,互不连贯,并且富于暗示,言有尽而意无穷,因此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IP属地:浙江5楼2024-01-07 19:35
          回复
            语言障碍
            1段概括:由于语言障碍,不用原文阅读哲学著作,要理解原著,会有困难,中国哲学著作由于提示(暗示)的性质,这种困难更大。
            2段概括:译文只是一种解释,只能表达一种含义,原文中的提示性质所包含的丰富含义在翻译过程中会被丢失。
            3段概括:无论译本如何力求完美,它总不及原著,所有的译本加起来,才能尽可能的展现原著的风貌。
            4段概括:用鸠摩罗什的话说明译文没有原文来的香和鲜。
            摘录:翻译工作恰如嚼饭喂人。如果一个人自己不能吃饭,要吃别人的唾余,所吃到嘴里的当然没有原来那饭的香味和鲜味。
            本段概括:由于语言障碍,再加上中国哲学著作所特有的暗示性质,译本只能表达其中一种含义,无法体现原文中所包含的丰富含义,所有的译本都无法体现原文的香和鲜。


            IP属地:浙江6楼2024-01-07 19:35
            回复
              行为强于思辨,方法强于伦理。中国特色还是挺低碳节能的。


              IP属地:广西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24-02-28 10:18
              回复
                支持


                IP属地:广西来自手机贴吧8楼2024-03-06 06:0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