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的精神和问题
1-2段概括:对中国哲学来说,做人的最高成就是成圣,成圣的最高成就是:个人和宇宙合二为一。(天人合一)
摘录:①、人是各式各样的。每一种人,都可以取得最高的成就。
②、人可能被分为不同等级,但他们都是人。
3段概括:“出世”的哲学认为一个圣人要想取得最高的成就,必须抛弃社会,甚至抛弃生命,这样才能得到最后的解脱。
摘录:①、释迦牟尼认为,人生就是苦难的根源;柏拉图认为,身体是灵魂的监狱。有的道家认为,生命是个赘疣,是个瘤,死亡是除掉那个瘤。所有这些看法都主张人应该从被物质败坏了的世界中解脱出来。
4段概括:“入世”的哲学强调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和人事,它只谈道德价值,对于超越道德的价值觉得无从谈起,也不愿去探讨。认为一个圣人要想取得最高的成就,必须抛弃社会,甚至抛弃生命,这样才能得到最后的解脱。
5-6段概括:中国哲学都直接或间接关切政治和伦理道德,它既是入世的,又是出世的;既是理想主义的,又是现实主义的;既讲求实际,又不肤浅。
摘录:①、不能从表面上看问题。用这种过分简单的办法是无从了解中国哲学的。(二分法)
②、有一位哲学家在谈到宋朝道学时说它:“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这是中国哲学努力的方向。
7-9段概括:中国哲学力图寻求入世和出世这两级对立中的综合,从而实现“内圣外王”之道。
摘录:①、内圣,是说他的内心致力于心灵的修养;外王,是说他在社会活动中好似君王。
②、中国哲学讨论的问题就是内圣外王之道;这里的“道”是指道路,或基本原理。
10-11段概括:列举柏拉图“哲学家-国王”理论、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来说明哲学的使命是使人树立起内圣外王的圣人品格。
摘录:①、一个人怎样能成为哲学家呢?柏拉图认为,这个人必须先经过长期的哲学训练,使他在瞬息万变的世界事物中长成的头脑得以转到永恒理念的世界中去。
12-13段概括:中国哲学以不同形式与政治思想联系在一起,它的哲学思想必然也是它的政治思想。如名家所辩论的“白马非马”也就是它的哲学思想:名实不符应当纠正。
摘录:①、欲推是辩,以正名实,而化天下焉。(《公孙龙子·迹府》)意思是:想通过这个辩说来正定名实,以教化天下。其中,“推”意思是推广、普及。“辩”意思是辩论、辩说。“正”意思是纠正、端正。“名”意思是名称、名义。“实”意思是实际、事实。“化”意思是教化、培养。“焉”表示目的或加强语气。
②、按公孙龙的意见,这种名实不符应当纠正。的确,要改变世界,这就是需要加以改变的第一步。
14段概括:中国哲学不是一种智力游戏,不仅仅是为了寻求哲学的知识,更重要的,它是生命的体验,要求信奉它的人以生命去实践,去生活,培养这样的品德,实现智慧和爱的综合。
摘录:①、金岳霖教授在一篇未发表的论文中说:“中国哲学家,在不同程度上,都是苏格拉底,因为他把伦理、哲学、反思和知识都融合在一起了。就哲学家来说,知识和品德是不可分的,哲学要求信奉它的人以生命去实践这个哲学,哲学家只是载道的人而已,按照所信奉的哲学信念去生活,乃是他的哲学的一部分。哲学家终身持久不懈地操练自己,生活在哲学体验之中,超越了自私和自我中心,以求与天合一。十分清楚,这种心灵的操练一刻也不能停止,因为一旦停止,自我就会抬头,内心的宇宙意识就将丧失。因此,从认识角度说,哲学家永远处于追求之中;从实践角度说,他永远在行动或将要行动。这些都是不可分割的。在哲学家身上就体现着‘哲学家’这个字本来含有的智慧和爱的综合。他像苏格拉底一样,不是按上下班时间来考虑哲学问题的;他也不是尘封的、陈腐的哲学家,把自己关在书斋里、坐在椅中,而置身于人生的边缘。对他来说,哲学不是仅供人们去认识的一套思想模式,而是哲学家自己据以行动的内在规范,甚至可以说,一个哲学家的生平,只要看他的哲学思想便可以了然了。”
本段概括:中国哲学既是入世的,又是出世的,在行动上实现这对立两级的综合,以生命去实践,去生活,培养这样的品德,成为圣人,从而实现内圣外王之道,实现天人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