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今于网络上,有粤语、西南官话、武汉话、上海话等地方言都有传言称在投票过程中曾以“一票之差”败给北京语言,险些成为标准汉语的说法。
然而实际上,汉语自清朝起就是以京音为标准,无论是中华民国政府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都从未进行类似投票。[lbk]53[rbk] 投票传言的来源之一是1913年(民国2年)2月15日由中华民国教育部国语统一筹备会举行的读音统一大会,会上以一省一票的机制对6500个字的“国音”进行投票审定,但并无将任何方言票选为国语的议程;[lbk]54[rbk] 另一来源则是1955年由中国科学院举行的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实际上当时会上代表们一致赞成将北京语音定为标准音,同样没有投票过程。
然而实际上,汉语自清朝起就是以京音为标准,无论是中华民国政府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都从未进行类似投票。[lbk]53[rbk] 投票传言的来源之一是1913年(民国2年)2月15日由中华民国教育部国语统一筹备会举行的读音统一大会,会上以一省一票的机制对6500个字的“国音”进行投票审定,但并无将任何方言票选为国语的议程;[lbk]54[rbk] 另一来源则是1955年由中国科学院举行的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实际上当时会上代表们一致赞成将北京语音定为标准音,同样没有投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