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说的兑镇是指的九几年的兑镇村。确切的说是90年到95年这段。因为这段时间是我的孩童时期。对兑镇,兑镇大街的印象挺不错吧。
九几年的兑镇,是有村办煤矿的。所以这几年的兑镇比较繁荣。95年左右,兑镇是比较热闹的。从现在村口进去,是一个五金店。九几年的时候是一个小卖部吧,依稀记得在这买过一两次东西,只一两次,还是一二年级的时候。我想年纪比我稍长的人对这个小卖部印象更深吧。附近就是老高修摩托店。老高在兑镇待了有三十年时间了吧,老家是山东的。兑镇人都知道,修摩托手艺没得说。93年 左右生意非常好。徒弟都好几个 ,我想当时骑摩托的人现在都开上车了吧。从这一带往上走,就是兑镇小学,小时候就在兑镇小学上的。记得一年级时比较笨,从二年级以后就可以了。很突飞猛进,其实小学时主要还是靠用功,当然也离不了老师辛勤教导。记得地理老师,年纪比较大了,就很喜欢让学生加班。加班都加到点蜡烛熬的时候,当然也是为了学生好嘛。兑镇小学后门那一带有个印刷厂,经常啪啦啪啦的印着,印些什么呢,应该就是书吧。门房专卖些作业本,质量非常好,在那买过好几次作文本,比外面商店的质量就是好。还有透明胶布。现在小学已停办了,十几岁的时候是非常人多的,什么四一,四二,四三班。本人小学时候学习还确实不错,经常得奖状。现在小学操场已空了,也就是冬至时年轻人组织演演歌舞。天马商店大家都知道吧,里面有个专卖自行车配件和扳手之类的,还有一排排自行车整齐停在那。一层,单另的那个。天马90年着了场大火,烧了个精光。后来又重新组建了,当然现在还开着。
兑镇派出所对面是个录像厅,在二层,兑镇街上的录像厅当时有好几个。有的甚至是土建房,砖窑洞里面。东街也有两个,一到了下午《男儿当自强》的配音就此起彼伏的响起了。我想在里面看录像的多是一些村办煤矿的职工吧。供销社也有好几个,还是那种集体制的,质量,价格都还行。大家都知道,当时那种嘛。二门市,三门市。后来慢慢都拆了吧,变成现在的完全门市制。其实当时那种性质挺好的。发现以前,即八几年时候兑镇大街上好多建筑都是在1米高的地棱之上,即高出街面高度1米。好几个呢,如原邮电所,东街供销社,好多都是,可能是用来防洪的吧。派出所斜对面是个饭店,好像在什么单位院内。路过经常见里面喝酒的人着实不少,划着拳。好像2000年还是这样。半坡那就是昌盛饭店,饭店经常弄些丸子砂锅在那,炖着四五个。高中时活动时间常和我那位李家庄的同学在这吃饭,吃的什么呢,很简单,两碗面,一份凉菜。当时十七八岁,正是长身体的时候,饭量可大了。两碗面不够就再加凉菜,一遍一遍的加,饱了为止。结账时发现钱并没有见多了多少 。大概因为是学生的缘故吧。星期六一放假我们这般人还老喝酒,拿瓶曲酒,七八个菜。十八岁那会喝酒太猛,一杯酒3口就下了。弄得后来老是不舒服。
我这年纪的人小学时大多玩过街机游戏。中街,二云那就开着,才两个。玩的人倒是不少,有按钮,摇杆,三国志,恐龙岛。两三个人同时玩,配合着打。打到后面就是打主官,李典,夏侯惇。。。一元五个币,不知我这年纪的人还记不记得。后庄也有,机子也多些。最近几年网上也有这种游戏了,本人玩了好几次。一玩就是过通关,大概一个小时左右,和当时一模一样。
兑镇有个剧场,就是唱戏的。当然夏天也用来演电影。春夏季节里面滩子可是不少,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水菜”音,其实意思就是蔬菜的意思。意寓水灵灵的蔬菜?呵呵,在现在卖手机的那一排,(其实几乎已没什么人占),八几年的时候就是卖菜的,还是公家制。里面的蔬菜很新鲜,白菜,西红柿,萝卜。。。。记忆中那个时候的菜好像个头还很大似的。最起码玉米是,绝对比现在大,卷心菜也是,比现在这种大多了,还水灵灵的。那时外面也有一条街的,还是土的。从这可以直通外面公路。根生烟酒店就在这。2007年左右,这一带还开过一段时间网吧,只一段时间,外地人开的。剧场院里那时也挺红火的。卖菜的不少。还有肉摊子。案子上放着大块猪肉。应该销售的很快吧。好像还是兄弟两个,哪个村的就不知道了。那个时候动辄就是雨,夏天,上我家的山路中间经常被冲出一段壕沟。写到这,突然想起我那朋友建军了,大家一般叫他皮牛,一般是本村人叫。和我同岁。有意思的是,经常叫我去饭店吃饭,竟然好几次是上午。弄得人哭笑不得,或者下午叫上我点几个菜喝酒。当然我发了工资也经常会给他些,一般是几百。因为这人比起我们普通人来智商是有点。。。这么说吧,可以理解为安锁子。
小时候,确切的说是我上小学之前是在一四合院。沿街,那种挺大型的。现在东街口,民国时期财主留下的吧。外面是工行,奶奶就在对面住着,得送饭。这院里住的人挺不少的。有性格开朗的,见谁都一面笑的那种。当然也有性格带刺型的。我家紧邻居四宝就特别喜欢拉二胡。一到傍晚就自己拉上了。拉的是晋剧调,还不错。还有志宏家,专做碗秃的。豆芽炒碗秃,经常在街上卖。他家住在一个小巷巷里,门洞进去右拐。记得兑镇中街有个粮油店。老板是谁记不清了。很喜欢粮油店那种特有的味道有木有。说起粮油店东街也有一个,一排排尼龙袋排在那,绿豆,大米,小米。奶奶在我小时候也做点小生意,卖雪糕。经常会给我二角五角的,让我去买个麻花。
兑镇有个金斗山,当然我说的是2018年之前的金斗山。沿着小路上去,弯弯曲曲的小路,到了半山腰以上,很有种诗情画意。或者说是道教气息很浓厚。人们经常会在这一带植树。小时候经常上去,可好玩了。山顶有前民国时期留下的石碑,上面刻着字,不过都在文革时期被破坏了。包括山顶的庙,有戏台。老人们常说,山顶以前经常会唱戏,五圣庙。甚至还有泉水,很甘甜,可治病 。这泉水在九几年时已不存在了,只在人们记忆里经常说起。我村“七娃子”,大名锦烈,就罩看了几十年的柏山庙。五月初五上去,一般他在罩看。九几年五月初五过后,粽子都一担担往下挑。可见人们对金斗山的虔诚,也说明此山非常灵验。
那时,兑镇九月二十三有大会,22,23,24三天。人山人海的,附近村里来的人真是不少。好多时候还有马戏团助阵。那种规模很上档次的马戏团。如在一个大圈子里骑自行车或摩托车,空中飞人。大街上中间都是摆滩的。卖调料面,还自带喇叭。衣服也便宜,大把大把的年画堆在地上 。摊子是一个接着一个。
现在的兑镇确实寂静许多了,因为没有什么企业,产业。整条街上也没几个人,老贸易楼商场也在此次乡村开发中重新装修了一遍,效果挺好。最近一两年兑镇村在乡村开发中搞得不错,东街修建了广场,还有两个古院,很有古色古香的气息,望大家参观
九几年的兑镇,是有村办煤矿的。所以这几年的兑镇比较繁荣。95年左右,兑镇是比较热闹的。从现在村口进去,是一个五金店。九几年的时候是一个小卖部吧,依稀记得在这买过一两次东西,只一两次,还是一二年级的时候。我想年纪比我稍长的人对这个小卖部印象更深吧。附近就是老高修摩托店。老高在兑镇待了有三十年时间了吧,老家是山东的。兑镇人都知道,修摩托手艺没得说。93年 左右生意非常好。徒弟都好几个 ,我想当时骑摩托的人现在都开上车了吧。从这一带往上走,就是兑镇小学,小时候就在兑镇小学上的。记得一年级时比较笨,从二年级以后就可以了。很突飞猛进,其实小学时主要还是靠用功,当然也离不了老师辛勤教导。记得地理老师,年纪比较大了,就很喜欢让学生加班。加班都加到点蜡烛熬的时候,当然也是为了学生好嘛。兑镇小学后门那一带有个印刷厂,经常啪啦啪啦的印着,印些什么呢,应该就是书吧。门房专卖些作业本,质量非常好,在那买过好几次作文本,比外面商店的质量就是好。还有透明胶布。现在小学已停办了,十几岁的时候是非常人多的,什么四一,四二,四三班。本人小学时候学习还确实不错,经常得奖状。现在小学操场已空了,也就是冬至时年轻人组织演演歌舞。天马商店大家都知道吧,里面有个专卖自行车配件和扳手之类的,还有一排排自行车整齐停在那。一层,单另的那个。天马90年着了场大火,烧了个精光。后来又重新组建了,当然现在还开着。
兑镇派出所对面是个录像厅,在二层,兑镇街上的录像厅当时有好几个。有的甚至是土建房,砖窑洞里面。东街也有两个,一到了下午《男儿当自强》的配音就此起彼伏的响起了。我想在里面看录像的多是一些村办煤矿的职工吧。供销社也有好几个,还是那种集体制的,质量,价格都还行。大家都知道,当时那种嘛。二门市,三门市。后来慢慢都拆了吧,变成现在的完全门市制。其实当时那种性质挺好的。发现以前,即八几年时候兑镇大街上好多建筑都是在1米高的地棱之上,即高出街面高度1米。好几个呢,如原邮电所,东街供销社,好多都是,可能是用来防洪的吧。派出所斜对面是个饭店,好像在什么单位院内。路过经常见里面喝酒的人着实不少,划着拳。好像2000年还是这样。半坡那就是昌盛饭店,饭店经常弄些丸子砂锅在那,炖着四五个。高中时活动时间常和我那位李家庄的同学在这吃饭,吃的什么呢,很简单,两碗面,一份凉菜。当时十七八岁,正是长身体的时候,饭量可大了。两碗面不够就再加凉菜,一遍一遍的加,饱了为止。结账时发现钱并没有见多了多少 。大概因为是学生的缘故吧。星期六一放假我们这般人还老喝酒,拿瓶曲酒,七八个菜。十八岁那会喝酒太猛,一杯酒3口就下了。弄得后来老是不舒服。
我这年纪的人小学时大多玩过街机游戏。中街,二云那就开着,才两个。玩的人倒是不少,有按钮,摇杆,三国志,恐龙岛。两三个人同时玩,配合着打。打到后面就是打主官,李典,夏侯惇。。。一元五个币,不知我这年纪的人还记不记得。后庄也有,机子也多些。最近几年网上也有这种游戏了,本人玩了好几次。一玩就是过通关,大概一个小时左右,和当时一模一样。
兑镇有个剧场,就是唱戏的。当然夏天也用来演电影。春夏季节里面滩子可是不少,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水菜”音,其实意思就是蔬菜的意思。意寓水灵灵的蔬菜?呵呵,在现在卖手机的那一排,(其实几乎已没什么人占),八几年的时候就是卖菜的,还是公家制。里面的蔬菜很新鲜,白菜,西红柿,萝卜。。。。记忆中那个时候的菜好像个头还很大似的。最起码玉米是,绝对比现在大,卷心菜也是,比现在这种大多了,还水灵灵的。那时外面也有一条街的,还是土的。从这可以直通外面公路。根生烟酒店就在这。2007年左右,这一带还开过一段时间网吧,只一段时间,外地人开的。剧场院里那时也挺红火的。卖菜的不少。还有肉摊子。案子上放着大块猪肉。应该销售的很快吧。好像还是兄弟两个,哪个村的就不知道了。那个时候动辄就是雨,夏天,上我家的山路中间经常被冲出一段壕沟。写到这,突然想起我那朋友建军了,大家一般叫他皮牛,一般是本村人叫。和我同岁。有意思的是,经常叫我去饭店吃饭,竟然好几次是上午。弄得人哭笑不得,或者下午叫上我点几个菜喝酒。当然我发了工资也经常会给他些,一般是几百。因为这人比起我们普通人来智商是有点。。。这么说吧,可以理解为安锁子。
小时候,确切的说是我上小学之前是在一四合院。沿街,那种挺大型的。现在东街口,民国时期财主留下的吧。外面是工行,奶奶就在对面住着,得送饭。这院里住的人挺不少的。有性格开朗的,见谁都一面笑的那种。当然也有性格带刺型的。我家紧邻居四宝就特别喜欢拉二胡。一到傍晚就自己拉上了。拉的是晋剧调,还不错。还有志宏家,专做碗秃的。豆芽炒碗秃,经常在街上卖。他家住在一个小巷巷里,门洞进去右拐。记得兑镇中街有个粮油店。老板是谁记不清了。很喜欢粮油店那种特有的味道有木有。说起粮油店东街也有一个,一排排尼龙袋排在那,绿豆,大米,小米。奶奶在我小时候也做点小生意,卖雪糕。经常会给我二角五角的,让我去买个麻花。
兑镇有个金斗山,当然我说的是2018年之前的金斗山。沿着小路上去,弯弯曲曲的小路,到了半山腰以上,很有种诗情画意。或者说是道教气息很浓厚。人们经常会在这一带植树。小时候经常上去,可好玩了。山顶有前民国时期留下的石碑,上面刻着字,不过都在文革时期被破坏了。包括山顶的庙,有戏台。老人们常说,山顶以前经常会唱戏,五圣庙。甚至还有泉水,很甘甜,可治病 。这泉水在九几年时已不存在了,只在人们记忆里经常说起。我村“七娃子”,大名锦烈,就罩看了几十年的柏山庙。五月初五上去,一般他在罩看。九几年五月初五过后,粽子都一担担往下挑。可见人们对金斗山的虔诚,也说明此山非常灵验。
那时,兑镇九月二十三有大会,22,23,24三天。人山人海的,附近村里来的人真是不少。好多时候还有马戏团助阵。那种规模很上档次的马戏团。如在一个大圈子里骑自行车或摩托车,空中飞人。大街上中间都是摆滩的。卖调料面,还自带喇叭。衣服也便宜,大把大把的年画堆在地上 。摊子是一个接着一个。
现在的兑镇确实寂静许多了,因为没有什么企业,产业。整条街上也没几个人,老贸易楼商场也在此次乡村开发中重新装修了一遍,效果挺好。最近一两年兑镇村在乡村开发中搞得不错,东街修建了广场,还有两个古院,很有古色古香的气息,望大家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