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svm的手机代表更护眼吗?我们的人体测试验证终于完成了。
为了尽可能控制变量,我们不以玩手机感受到不适作为衡量标准,而是以玩手机到流泪为基点开始测试,来衡量各个对照组下,视疲劳加重或减轻的程度。
结论
0,玩手机的视疲劳会造成眼酸眼涨流泪等,长期会影响视力,甚至出现结膜炎,偏头疼等一系列临床症状。
1,人玩手机受到的视疲劳,是使用时间x伤害因素x权重。所以减少使用时长或者伤害因素,都能改善。
2,目前OLED手机再护眼也依然会费眼。高于看书,远眺等日常对照组。所以玩手机累了的时候,最好是干点别的,闭目或远眺休息。我们的建议是不要连续超过4小时。
3,小屏伤害高于大屏。电视电脑平板往往稍好。建议敏感人群优先选择大屏。伤眼的大屏除外。
4,LCD屏幕往往优于OLED。不考虑较差的LCD对比较好的OLED,而是较高的LCD优于最好的OLED。而OLED手机里面差异也很大。
5,svm是灯具标准,不能准确拟合人眼感知。屏幕是不同区域不同画面的动态变化,而人眼是盯着屏幕看而不是用屏幕照明,所以要求要更严格。OLED屏幕高亮度类dc调光优于低亮度高频pwm。谈频闪伤害必须以亮度为前提。而svm不具备这个纬度,所以不同亮度下的svm数值和人体感知可能相反。
6,OLED屏幕的频闪再高频,也不能消除闪烁。因为OLED屏幕的闪烁是大小波的形式。小波再不可见,大波依然存在。单看调频数字没有实际意义。只有控制其他变量才能对比。
7,对单OLED手机进行使用方式对照,亮度在亮度条50%左右及更高的时候较好,开护眼灯比黑灯玩手机好,且这个因素的影响是最大的。低刷比高刷好,静态内容比高动态好。比如一页一页看书比一直滑动看字要好。
我们的使用建议也就明确了。如果你用手机没有过不适的感觉,只需要避免黑灯玩手机即可。如果有不适,且用的是OLED手机,那么尽量在自然光充足或护眼灯下,在手机亮度50%或更高下使用,累了就提前休息,再不行就选择低刷新率模式,看图文尽量一页一页看不要滑着看。如果都不行,就只能换LCD手机。一般来说OLED屏幕高亮度和护眼灯就已经可以平衡频闪影响。而频闪表现再好的手机,低亮度下哪怕频闪足够轻,刷新率本身也会造成刺激。
原理是OLED手机刷新画面的时候必须给一个空信号才能换下个画面,所以必然出现一个闪烁。OLED频闪就分成了调光频闪和刷新率波动。刷新率波动是无法消除的,而调光频闪可以降低影响,也就是高频率,低波动性,高占空比。这个时候所谓护眼OLED手机就有优势了。而由于刷新率波动无法消除,所以手机再卷调光频闪也无法达到理想护眼。也就是边际收益越来越低。LCD由于拖影和背光常亮,只要帧数不低就不会造成闪烁。人眼也有视觉暂留现象,只要骗过人眼就不会造成不适。而OLED屏幕几乎没拖影,而是高响应速度下彼此分离的画面造成的闪影,需要达到更高频率才能骗过人眼背后的神经。
下一步OLED屏幕发展的方向,应该是240hz高刷。也就是类dc频率都高到视网膜无法区分,屏幕显示的画面就趋向于自然了。不过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节目也要有240帧,而实际可能不多。那么补帧就成为新赛道。
我们的测试已经做到了尽可能的全面准确,包括双目都做了对照组,定性结论是充分的。只不过我们的样本只有一个,也就是我,所以不排除不同个体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大家可以先参考这组结论,另外我们的人体实验评定标准也已经完成,任何手机都可以做对照评级了。只不过刚刚完成,所以数据库还是空的。也欢迎大家提供意见和建议,帮助我们进行迭代进化。
为了尽可能控制变量,我们不以玩手机感受到不适作为衡量标准,而是以玩手机到流泪为基点开始测试,来衡量各个对照组下,视疲劳加重或减轻的程度。
结论
0,玩手机的视疲劳会造成眼酸眼涨流泪等,长期会影响视力,甚至出现结膜炎,偏头疼等一系列临床症状。
1,人玩手机受到的视疲劳,是使用时间x伤害因素x权重。所以减少使用时长或者伤害因素,都能改善。
2,目前OLED手机再护眼也依然会费眼。高于看书,远眺等日常对照组。所以玩手机累了的时候,最好是干点别的,闭目或远眺休息。我们的建议是不要连续超过4小时。
3,小屏伤害高于大屏。电视电脑平板往往稍好。建议敏感人群优先选择大屏。伤眼的大屏除外。
4,LCD屏幕往往优于OLED。不考虑较差的LCD对比较好的OLED,而是较高的LCD优于最好的OLED。而OLED手机里面差异也很大。
5,svm是灯具标准,不能准确拟合人眼感知。屏幕是不同区域不同画面的动态变化,而人眼是盯着屏幕看而不是用屏幕照明,所以要求要更严格。OLED屏幕高亮度类dc调光优于低亮度高频pwm。谈频闪伤害必须以亮度为前提。而svm不具备这个纬度,所以不同亮度下的svm数值和人体感知可能相反。
6,OLED屏幕的频闪再高频,也不能消除闪烁。因为OLED屏幕的闪烁是大小波的形式。小波再不可见,大波依然存在。单看调频数字没有实际意义。只有控制其他变量才能对比。
7,对单OLED手机进行使用方式对照,亮度在亮度条50%左右及更高的时候较好,开护眼灯比黑灯玩手机好,且这个因素的影响是最大的。低刷比高刷好,静态内容比高动态好。比如一页一页看书比一直滑动看字要好。
我们的使用建议也就明确了。如果你用手机没有过不适的感觉,只需要避免黑灯玩手机即可。如果有不适,且用的是OLED手机,那么尽量在自然光充足或护眼灯下,在手机亮度50%或更高下使用,累了就提前休息,再不行就选择低刷新率模式,看图文尽量一页一页看不要滑着看。如果都不行,就只能换LCD手机。一般来说OLED屏幕高亮度和护眼灯就已经可以平衡频闪影响。而频闪表现再好的手机,低亮度下哪怕频闪足够轻,刷新率本身也会造成刺激。
原理是OLED手机刷新画面的时候必须给一个空信号才能换下个画面,所以必然出现一个闪烁。OLED频闪就分成了调光频闪和刷新率波动。刷新率波动是无法消除的,而调光频闪可以降低影响,也就是高频率,低波动性,高占空比。这个时候所谓护眼OLED手机就有优势了。而由于刷新率波动无法消除,所以手机再卷调光频闪也无法达到理想护眼。也就是边际收益越来越低。LCD由于拖影和背光常亮,只要帧数不低就不会造成闪烁。人眼也有视觉暂留现象,只要骗过人眼就不会造成不适。而OLED屏幕几乎没拖影,而是高响应速度下彼此分离的画面造成的闪影,需要达到更高频率才能骗过人眼背后的神经。
下一步OLED屏幕发展的方向,应该是240hz高刷。也就是类dc频率都高到视网膜无法区分,屏幕显示的画面就趋向于自然了。不过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节目也要有240帧,而实际可能不多。那么补帧就成为新赛道。
我们的测试已经做到了尽可能的全面准确,包括双目都做了对照组,定性结论是充分的。只不过我们的样本只有一个,也就是我,所以不排除不同个体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大家可以先参考这组结论,另外我们的人体实验评定标准也已经完成,任何手机都可以做对照评级了。只不过刚刚完成,所以数据库还是空的。也欢迎大家提供意见和建议,帮助我们进行迭代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