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行星分类最重要的方法之一是根据其反射光谱的特征以及它们的颜色和反照率。这些特征与表面组成有关。人们已经开发了许多不同的分类方案,但最常见的是由戴维·梭伦(David Tholen)在1984年提出的,基于八色小行星测量(Eight-Color Asteroid Survey, ECAS)和反照率测量的数据。在梭伦方案中有14个不同的类别。[2]
其中最常见的三大类是:C型、S型和M型。
C型(球粒陨石)小行星是最常见的,可能由粘土和硅酸盐岩石组成,外观较暗。它们是太阳系中最古老的天体之一。
S型(石质)由硅酸盐材料和镍铁组成。
M型为金属(镍铁)。这些小行星的组成差异与它们形成时离太阳有多远有关。有些在形成后经历了高温,部分融化,铁沉入中心,迫使玄武质熔岩浮在表面。[1]
不太常见的十一类分别是:
A型小行星:一种罕见的小行星,颜色微红,反照率在0.13到0.35之间。A级小行星的红外光谱表明,这些天体富含橄榄石矿物。
B型小行星:C型小行星的一个子类,例子是智神星。其成员的反照率在0.04到0.08之间。尽管这相当低,但对于C型来说,这好比矮子里面拔将军。
D型小行星:一颗非常暗且不反光的小行星,颜色略带红色,可能是由于表面存在有机物质。在主带中很少见,而在距太阳约3.3 AU的距离外以越来越规律的方式出现。它们的反照率为0.02到0.05,似乎是由太阳系中一些最原始的物质构成的。
E型小行星:一种罕见的小行星,颜色略呈红色,光谱上与M型小行星和P型小行星相似,但反照率较高(范围为0.25-0.60)。E型小行星在主带的匈牙利群中占据主导地位,尽管有些小行星被发现散布在更远的地方。它们在0.3至1.0微米波长区域的平坦反射光谱和高反照率表明它们与奥布里特陨石(又称顽火辉石-无球粒陨石)类陨石有关。然而,这种联系是有问题的,因为奥布里特陨石显然是火成的,而一些E级小行星显示出3微米的吸收特征,表明含有水和/或羟基的矿物和非火成历史。
F型小行星:一种暗小行星,属于C型小行星的一个亚类,以具有弱到无紫外线吸收特征而区别。它们的反照率为0.03到0.07,无特征的反射光谱范围为0.3到1.1微米。
G型小行星:一种暗小行星,属于C型小行星的一个亚类,由于岩石表面的水化作用,在波长小于0.4微米的地方有很强的紫外线吸收特性。G级小行星,其中最著名和最大的例子是谷神星,反照率为0.05至0.09。
P型小行星:一种暗的小行星,最常见于主小行星带的外部,距离太阳约4 AU,光谱介于C型小行星和D型小行星之间。P型天体与光谱相似的E型和M型小行星的区别在于其较低的反照率(在0.02到0.06之间)。
Q型小行星:一种稀有的小行星,已知只有布拉叶和其他一些近地小行星属于这种小行星。Q型相当明亮,反射光谱在波长小于0.7微米处具有很强的吸收特性,在1微米附近具有温和的吸收特性,这与普通碳质球粒陨石的光谱相似。
R型小行星:一种反照率相当高、吸收能力强的极红色小行星,其特征是短于0.7微米,近1微米。光谱研究表明表面富含玄武岩矿物,包括辉石和橄榄石。唯一公认的例子是主带小行星349 Dembowska。
T型小行星:一种罕见的小行星,具有相当低的反照率(0.04到011),在波长小于0.85微米时具有中等的吸收特性。
V型小行星:一种罕见的小行星,代表是灶神星,其特点是反照率相当高,反射光谱在小于0.7微米的波长处有很强的吸收,在0.95微米附近有一个单独的下降。后者表明存在硅酸盐矿物辉石。[2]
更多关于小行星分类的信息,可以参阅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