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吧 关注:12,812贴子:106,320
  • 17回复贴,共1

三星堆,大禹治水与云梦泽和石家河文化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因吧主盛情相邀来到三星堆吧。连续发了几篇帖子。讲了一点我个人理解的三星堆来龙去脉和文化特质以及对华夏文明的贡献。其中的基本脉络是:
三星堆是大禹洪水时期(不存在尧舜)从四川盆地外迁的多个氏族的祖源朝拜地。它是在洪水后几百上千年祭祀朝拜活动中逐渐形成。最后成为由前来朝拜的多个族群共同供养的,有神职人员常驻的祭祀朝拜中心。这些神职人员,或者说祭司,巫师,萨满,毕摩,有很大的社会影响力。但是没有武装力量。因此也没有社会权力。于是在过分扩张引来地方王权打压时没有任何反抗力。同时也由于外来供养的中断(另文详述),不得不依附于地方王权以至于完全衰落。但是三星堆人世界观行为方式及其他文化通过多种方式得到延续并成为华夏文明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可以看出这个结论若要成立必须四川盆地要有引起古蜀民外迁的大洪水。我曾经在百度上发过《探索真实的大禹治水》一文,讨论过四川盆地发生大洪水和大禹治水的真相。其中主要的内容我录进了我在三星堆吧发的《三星堆、二里头与大禹治水》一帖。以前在天涯也讨论过。虽然开初很多人不相信我的论断,但可以说我的论据和推论经受住了所有的质疑。麻烦在于那些证据和推论不可能完全符合“二重证据”的要求。尤其是绝不可能通过考古挖出一块写着“大禹在此治水”的石碑得到证实。好在华夏文明久远文献众多,现代考古发现也不少。再找点证据并不难。
关于大禹时发生的大洪水,我探究的结论是长江三峡发生了一次超大滑坡堵塞了水道。堰塞坝坝顶超过海拔400米。根据长江三峡段流量,十几二十几年的时间就可以在四川盆地产生十万平方公里以上的淹没区。考古发现在宝墩文化末期,四川盆地内的古城和居民点大量消失。只剩下西北角三星堆几处居民点。这种情况用三峡堵塞后形成的超级堰塞湖来解释最符合逻辑。孙华在去年发表的文章中说这是三星堆王国定期派出军队掠夺的结果。未免有点让人发笑。
我发表了前述看法后有人质疑:照我的说法,三峡滑坡堵江形成如此巨大的堰塞湖,存蓄如此天量的水,那在堰塞坝垮塌时岂不会形成扫荡长江中下游小半个中国的超级洪水?这一点我也做过释疑。肯定不会。一是根据从鲧到大禹治水时间的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长江三峡完全堵塞不会超过三十年。大禹治水十三年。若这期间是以平均速度放水,放水强度还不到长江常年最大洪峰的一半。二是根据卫星图片分析。那个最可能的古堰塞坝顺江厚度在三到六百米之间,高度400米左右。不可能在短时间垮塌。这也是大禹治水要花十三年的原因。三,云梦泽的存在。这也是一个长江下游不会因三峡堰塞湖垮塌遭受超级洪水冲击的最重要原因。
云梦泽根据古文献记载最大面积接近3万平方公里。占据了几乎整个现代江汉平原。就是下图中绿色部分。这个大泽在有记载以来就一直不断萎缩。从近三千年前有记载开始到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就基本退化成一系列小湖泊而不再存在。我据汉江和长江的泥沙分析,这不是泥沙淤积的原因。云梦泽是因长江三峡堰塞湖某些强放水时段形成。它相当于一个巨大的滞洪区。在上游堰塞湖放水结束后因失去足够的来水后,自然就不断地萎缩。事实上在云梦泽消失后,由于江汉平原的低洼地势,在某些气候湿润年代,还形成了一些新的湖泊。比如大家熟知的洪湖。因此云梦泽绝不是因泥沙填埋消失。

云梦泽和长江三峡堵塞形成的超级四川湖之间的关系还有一个可以说是决定性的证据。这就是石家河古遗址。石家河遗址在上面江汉平原区域图中云梦与潜江连线的二分之一稍偏右处。地势较低。海拔35-50米。正是在云梦泽核心区。

石家河事实上是一个遗址群。存在时间经考古研究确定为距今6000-4000年左右。也就是说在云梦泽的位置4000年前并没有一个大泽。考古还发现石家河文化是在距今4000年前左右迅速衰落。并且石家河遗址有受洪水侵袭的痕迹。距今4000年恰好就是史载大禹治水的时间。这无可辩驳地证实云梦泽就是三峡堰塞湖崩解时形成的。这也进一步证实大禹治水就是西羌人大禹联合川东同受大洪水影响的涂山氏等部落共同疏通被大滑坡堵塞的长江三峡水道。这也证实了四川盆地超十万平方公里“怀山襄陵”大洪水的存在。结合宝墩文化末期(也是距今4000年左右)盆地内大量居民点和城址的消失,也证实了盆地原住民必然会因洪水外迁。
这个因果链相当清晰。否定恐怕不太容易。而反过来,承认这条因果链,三星堆以至于有关华夏文明的一些重要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IP属地:四川1楼2024-02-24 16:55回复
    前面说了要否定这条因果链很难。但是要让学界承认也非常困难。因为如此一来不仅“禹征三苗”之类玄话会被彻底否定,尧舜禹的世系也将不存。禹到江南会诸侯开万国大会杀防风氏也会被证明子虚乌有。大禹的形象也将从被王朝统治阶层及文化界的拥趸刻意塑造成的帝王回归于带领泥腿子挖沟排水的实干家。这恐怕没有多少专家能接受。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4-02-24 22:41
    回复
      你看来是不知道石家河文明衰落后继之而起的是肖家屋脊文明,还在那儿,没被“大洪水”冲走,有跟石家河文明一脉相承的东西,也增添了很多王湾三期文明的内容,比如玉器的形制,明显出现了文明入侵和替换。这在同时期北方表现为石峁集团替代了陶寺文明。别神神叨叨的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4-02-25 10:20
      收起回复
        有人对我的推论很不以为然。那就摘一段文献:
        《水经·沔水注》:“又东南过江夏云杜县东,……《禹贡》所谓云梦土作乂,故县取名焉”。按汉云杜县治今京山县,辖境兼有今应城、天门二县,可见先秦时期云梦泽的北限曾远及汉水以北。”
        我前面的推论是说根据石家河文化遗址群的存在时间和快速衰落的时间可以印证云梦泽是由巨大的三峡堰塞湖放水形成。有人用肖家屋脊文明继石家河文明衰落后而起来反驳。但是学界似乎并没有流行这种石家河文明衰落后继之而起的是肖家屋脊文明的说法。而一般认为肖家屋脊文明就是石家河文明的核心组成部分。反驳着还没有注意到一个事实,历史上记载的云梦泽并不是一个镜面般的大湖。而是其中也有沼泽和陆地。因此石家河文明的状况可以证实云梦泽的突然出现和尔后因缺少持续来水造成的不断萎缩。


        IP属地:四川4楼2024-02-27 17:02
        回复
          大禹治水对华夏文明的影响一直被低估。云梦泽的来历也一直被忽略。然而文献中关于这一场大事件的远古记忆并没有被完全抹消。《淮南子· 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女娲补天说的就是这件事。《淮南子·览冥训》: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斩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大水。苍天补,四极正,大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排除那些不合自然科学的神话内容,这明显说的是一场自西北方向而来的洪水。而且伴随有高山的垮塌。
          注意,女娲的神话最早是记载于楚辞。流行于楚地。云梦泽就在荆楚。地图上清晰可见三峡就在云梦泽的西北方。天倾西北,大水向东南汹涌而来,水浩洋而不息不是很自然而然的景象吗?还应该注意长江下游流域的古文化中并没有大范围扫荡性大洪水的痕迹。这也说明了正是云梦泽的存在吸纳了上游的洪水,才使得下游免于洪水的危害。
          地理地质水文资料与古文献如此高度的吻合难道是偶然的吗?


          IP属地:四川6楼2024-03-01 15:52
          收起回复
            码住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24-03-01 23:37
            回复
              等了这么多天只有一个前来挑战。可惜他脚跟不稳,只一合就落马还走。


              IP属地:四川8楼2024-04-18 20:04
              回复
                四川“天全”因女娲补天而得名。
                蜀之为国肇于人皇。人皇的全称就是伏羲女娲,简称伏羲或女娲。
                四川伏羲女娲像也是全国出土最多的地区之一。除了人首蛇身的那种外,还有凤鸟(鸡)。

                所以伏羲女娲文化最浓厚的是四川地区。
                女娲补天就是治理洪水,这里的“天”是巴蜀的古地名。


                IP属地:四川9楼2024-04-22 13:25
                回复
                  你如果知道福建“海底森林”,就能理解共工怒撞不周山里“地不满东南”、“地陷东南”是什么意思了。
                  浙江良渚古城废弃的原因是被大水冲毁的。洪水通常指的是洪峰,就是说汛期洪水就那几天,一般不会废弃古城。所以良渚古城只有可能是连续的发生海啸,导致人们不得不逃离家园。

                  之后就有了若亚方舟的传说,即中南东南沿海被淹没的地区,乘船迁到了西方。浙江的一支迁到欧洲,欧洲开始了奴隶社会,26个字母开始在欧洲使用。


                  IP属地:四川10楼2024-04-22 13:39
                  回复
                    《山海经-海内东经》:“岷三江:首大江出汶山,北江出曼山,南江出高山。高山在城都西。入海,在长州南。”

                    大洪水前,成都龙泉山脉以西的河流都是南北流向,从中南半岛入海。
                    龙泉山脉以东四川盆地内都是靠雨水收集形成的河流,流量都很小的小河沟。没有几百年的积累是不可能灌满的,达不到你说的400米深的堰塞湖。


                    IP属地:四川11楼2024-04-22 13:50
                    收起回复


                      云梦泽数万年前就形成了。最早陶器湖南玉蟾岩遗址、江西仙人洞都在云梦泽的南方。
                      苍梧之野也在云梦泽的南方。


                      IP属地:四川12楼2024-04-22 13:56
                      收起回复
                        《竹书》:“一百年,地裂。帝陟”。
                        这里“一百年”即黄帝一百年,正是黄帝曾孙颛顼、少昊、共工时期。
                        大家也经历过512汶川大地震,北京、上海、台湾都有震感,但是没有“地裂”现象。产生“地裂”现象的一定是大地震,说明4000年前的这次地震远比512汶川地震大得多。大地震必有大余震,共工至大禹之间大概有一二百年,也就是说因大地震引发的大洪水持续了一二百年。主要就是连续的余震。河流改道东流,山体滑坡堵塞河道形成的堰塞湖,然后溃坝的大洪水。
                        “陟”是登高的意思,一种理解就是宝墩古城迁石峁古城,石峁古城就在山顶。另一种理解为北上南下,北上为“陟”,南下为“降居”,所以宝墩北迁石峁称为“陟”。
                        宝墩古城是穷桑,所以《帝王世纪》记载了穷桑迁曲阜(石峁)、迁陶寺(商丘)。


                        IP属地:四川13楼2024-04-22 14:59
                        回复
                          不管怎么说,大洪水时期北迁了。
                          石峁遗址跟宝墩古城、三星堆古城都有文化上的联系。陶寺古城也开始有了良渚文化的玉琮。

                          所以大禹治水结束,继承帝舜的天下后,回迁成都平原合乎情理。
                          这么远距离的搬迁,也证明黄河流域属于古蜀地盘,并不是两个并行的独立文明。所以三星堆是大禹的夏朝,直管四海,统管全球。夏后启只是诸侯,管辖中原,仅仅是诸夏之一。


                          IP属地:四川14楼2024-04-22 16:3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