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妃吧 关注:1,656贴子:11,433

回复:唐中后期后妃(繁体)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三)武充容(崇陵德妃)
元和元年六月丙申,憲宗册武充容為德宗崇陵德妃。
按:
武充容與韋賢妃應為同時奉守崇陵的德宗后妃,憲宗晋封武充容名號當以示表彰。這種將“帝陵+后妃名號”的册封傳統源自東漢,是對先朝嬪妃的晋封之號,如東漢章帝册其生母(明帝)賈貴人為(明帝)顯節園貴人;桓帝拜沖帝生母虞美人為(順帝)憲陵貴人等。
(四)王才人
奉恩院王才人,收宫人鳳兒為養女。
(五)王氏
王承昇妹,名珠。王氏因不戀宫室,德宗出為元士會妻,以流落終。
(六)董氏(隴西郡夫人)
隴西郡夫人董氏,“自笄年入居宫台,容華綽約,儀則詳閑,執禮謙和,發言明媚”,而又“纖腰柔弱,舉趾嫣妍……當德皇御宇,而名達宸聽,超自輩流,登于樂籍”,“是以列聖佳其藝能,六宫推其德美,雖修蛾已老,椒房之貴人;而羅袖時翻,授梨園之弟子。名居上品,時歷六朝”。開成二年(837)八月二十二日,董氏卒於内院,年六十六。文宗“念其恩舊,獎以伎能,寵贈追榮”,詔贈“隴西郡夫人”,准葬於萬年縣霸城鄉南窯村先塋。
按:
(1)據《元和姓纂》與敦煌文書BD08679《唐贞观八年五月十日高士廉等条举氏族奏》、S.2052《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譜一卷並序》,董姓有隴西郡望 ,可知董夫人所封依其郡望。
(2)唐代的宫官、乳母皆有得封“夫人”者,董氏是目前所見第一位得封夫人的宫伎。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31楼2024-03-09 15:03
回复
    还好本吧没有封我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32楼2024-03-10 09:34
    回复
      順宗有二十七子、十一女。 其中八子、六女生母姓氏存。順宗后妃兩《唐書》入傳者有莊憲王皇后。
      (一)王皇后(莊憲)(豐陵)
      長子憲宗、第十五子福王綰,漢陽、普安、雲安公主生母。永貞元年八月辛酉,順宗誥立王良娣為太上皇后。元和元年五月辛卯,憲宗尊太上皇后為皇太后;六月癸巳,以册太后禮畢大赦。元和二年(807)七月丁亥,外命婦(諸公主、郡縣主委宗正寺負責;常參官母妻委御史台負責)朝謁太后,唐代的朝太后禮始於此,並規定每年元日、冬至、立夏、立秋、立冬日,百僚赴太后所居殿門外“進名候起居”。
      元和十一年(816)三月庚午,憲宗以皇太后病,敕權不聽政;當日,太后崩於興慶宫咸寧殿,群臣發喪於太極宫兩儀殿,命宰相裴度為禮儀使;癸酉,分命朝臣告哀於天下;己卯,以宰相李逢吉充太后山陵使,出内庫繒帛五萬匹充奉山陵,又敕令“緣上陵所要車牛夫役,除官中自有外,并須和雇,仍先折本户夏税錢訖,度支以不折估匹段充填。如本户所折税錢已盡,即所司給付,無令損折,仍委山陵使與所司切加句當,不得輒令侵欺”。六月辛酉,群臣上太后謚曰“莊憲”。八月庚申,祔莊憲皇后於豐陵。九月,宣皇太后山陵優勞德音“山陵所攝太尉行事官,與一子七品正員官;山陵禮儀使,與一子八品正員官;山陵副使賜爵一級,其下優賜各有差……其富平縣今年夏税除折諸色價及已徵納青苗錢除捐外,并宜放免”。
      莊憲皇后忌日,據敦煌文書S.6537v14號載為“三月四日” ,與正史所載無差。
      《全唐文》中存莊憲皇后署名之《遺令》。
      《全唐詩》存權德輿、韓愈所作《大行皇太后挽歌詞》各三首。按:
      (1)莊憲皇后是唐代唯一的“太上皇后”。順宗即位初册封了一批較低品階的東宫嬪妃,而對品階較高的良娣等未及册封即内禪,於是出現了直接將太子生母王良娣册封為太上皇后的特殊現象。莊憲皇后以太后身份居興慶宫,也為唐後期多數太后沿襲。
      (2)莊憲皇后曾是代宗才人,代宗賜給其孫(順宗),以孺人、良娣、太上皇后、皇太后的經歷,展現了中唐以來典型的母以子貴的后妃晋升之路。
      (3)莊憲皇后出自軍功之家,曾祖王思敬、祖王難得、父王子顔等入舊書《外戚傳》,新書皆别有傳 ;莊憲皇后姊夫李翛入新書《外戚傳》。
      元和十五年(820)五月,莊憲皇后故弟王用妻“太原郡夫人”胡氏進狀,請以姑蔭補千牛,憲宗允可,準入格令。(4)漢陽公主降(母代宗女昇平公主、父郭暧)郭鏦。漢陽公主身行節儉,衣着樸素,文宗詔令宗室婦女效仿。
      (5)雲安公主降(劉昌子)劉士涇。
      (6)普安公主降(母肅宗女紀國公主、父鄭沛)鄭何,為異輩重親婚。
      太和公主和親回鶻崇德可汗,鄭何為使、普安公主奉詔同行。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33楼2024-03-10 09:36
      回复
        (二)太上皇董德妃
        太上皇董德妃,隴西人。曾祖贈將作少監董依,祖青州司馬董欽,父蘇州長史董楹。貞元初,德宗“以儲貳配於宜家之選,娉淑忒以備嬪媛”,董楹長女“稟公閨閫之訓,令淑有聞,得參其選焉”,特命韓皋“掌絲綸之誥,屬天書葉贊容德,册為(太子)良媛”。永貞元年八月辛酉,董良媛與王良娣同時晋封,董氏得封太上皇德妃。元和元年三月壬辰,太上皇董德妃卒,董楹亦於十二月十六日卒於光宅里私第。
        按:
        董氏之“太上皇德妃”名號由良媛直接晋封,其晋封的特殊背景與莊憲皇后得封“太上皇后”相似。莊憲皇后為順宗良娣、董氏為良媛,皆為高品階的太子嬪妃,二妃亦同時晋封,説明董氏的地位僅次於莊憲皇后,但董氏突然卒於册封次年,其家人卻在憲宗朝得以顯貴,二者之間的聯繫或具體原因皆待考。
        (三)蕭妃(惠)
        太子妃蕭氏,祖母玄宗女新昌公主、祖蕭衡;母肅宗女郜國公主、父蕭升。郜國公主先降(母虢國夫人楊氏、父裴璆)裴徽,後降蕭升。前夫子裴液尚代宗女晋陽公主;後夫女蕭氏為德宗子宜王妃,建中二年十月辛丑册為太子妃。郜國公主寡居時,蜀州别駕蕭鼎、豐陽令韋恪、前彭州司馬李萬、太子詹事李昪等“出入主第,穢聲流聞”;又傳言公主暗行厭蠱,由後夫子蕭位為作禱文。貞元三年巫蠱事發,八月甲午,德宗幽郜國公主於别第,李萬決殺、李昪貶嶺南,蕭鼎、韋恪各決四十,長流嶺表;戊戌,貶前門下侍郞、同平章事(蕭升兄)蕭復為太子左庶子,饒州安置;蕭氏四子位、佩、儒、偲皆囚於房州,駙馬裴液囚於錦州,後皆長流端州,“太子懼,亦請與妃離婚”。貞元六年,郜國公主死,又逢太子病重;八月辛丑,德宗以厭災藉口殺蕭妃,謚曰“惠”。
        按:
        (1)蕭妃是唐代第一位也是唯一有謚號的太子妃。蕭妃被殺後,順宗未再立太子妃。關於郜國公主厭蠱之由,據中書侍郎李泌所言“郜國為其女妒忌,而蠱惑東宫”,似説明公主是爲了替其女籠絡太子而行此下策。
        (2)郜國公主巫蠱事發被囚後,德宗“責太子,太子不知所對”,德宗頗有廢太子改立舒王李誼之意,幸賴李泌勸喻,太子才轉危為安。
        (四)王昭儀(郇國太妃)
        第七子郇王總、八子邵王約、十八子岳王緄生母。
        貞元二十一年五月甲辰,册王承徽為昭儀。元和元年八月甲子,王昭儀等皆隨其子晋封為太妃。
        按:
        (1)“承徽”為太子嬪妃名號,位在良媛之下,正五品、置十人。 王承徽等是目前所見名號確切為“承徽”的太子嬪妃,順宗一次晋封八位承徽為帝妃名號,與承徽“十人”之置尚缺兩名,這有兩種可能:史書闕載其他兩位承徽之晋封號;順宗為太子時之承徽僅有八位,不足十位之置。
        (2)“昭儀”為“九嬪”之首,所餘“八嬪”妃號各有不同,在唐前期一般僅為一妃一號,但王氏與下文宋王生母趙氏同時得封“昭儀”,以及潯陽公主生母崔氏亦得封昭儀,進一步説明中唐以來后妃册封賜號的隨意性加強。
        (3)唐代的太妃制度在德宗貞元六年七月丙寅復行後 ,憲宗朝沿襲,故王昭儀、趙昭儀等順宗嬪妃皆能在憲宗即位初晋封為太妃。
        (五)趙昭儀(宋國太妃)
        第九子宋王結生母。
        貞元二十一年五月甲辰,册趙承徽為昭儀。元和元年八月甲子,趙昭儀隨子晋封為太妃。按:
        宋王女華庭縣主嫁(母壽王李瑁女陽城縣主、父丘運)丘玄素。
        (六)王昭容
        貞元二十一年五月甲辰,册王承徽為昭容。
        (七)王昭媛
        貞元二十一年五月甲辰,册王承徽為昭媛。
        (八)崔充儀
        貞元二十一年五月甲辰,册崔承徽為充儀。
        (九)楊充儀
        貞元二十一年五月甲辰,册楊承徽為充儀。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34楼2024-03-10 09:37
        回复
          姓牛的不好听
          (十)牛修儀=牛美人?=牛昭容?
          貞元二十一年五月甲辰,册牛承徽為修儀。
          順宗中風後口不能言,惟宦官李忠言與牛美人侍奉左右,牛美人“以帝旨付忠言”,再由其傳言外大臣。或又載,順宗上朝皆坐於帷幄後,由李忠言和牛昭容傳言外臣。
          按:
          據各種史料判斷,代順宗傳言於外臣的“牛美人”應即“牛昭容”,僅各處名號記載不同,但不知其與牛修儀之間的關聯。提出兩種可能:牛修儀與牛美人(昭容)為同一人,各種名號或為筆誤或為俗稱;牛修儀為一人,牛美人(昭容)為一人,二妃姓氏同而名號不同。而牛昭容能與宦官李忠言近侍順宗左右,當爲順宗寵妃,當時頗有地位權勢,因與憲宗集團對立,其人之後肯定遭受打擊,名號亦被誤載誤傳。
          (十一)張美人
          貞元二十一年五月甲辰,册張承徽為美人。
          (十二)張昭訓(郯國太妃)
          第二子郯王經生母。
          元和元年八月甲子,郯王生母張昭訓隨子晋封為太妃。
          按:
          (1)“昭訓”為太子内官,位在承徽之下,正七品,置十六人。 張昭訓等也是目前所見名號確切為“昭訓”的太子嬪妃。史書所載順宗之“昭訓”約有四位,與“十六”之置尚差許多,而其他可能存在的順宗“昭訓”待考。
          (2)張昭訓等因順宗未及册妃完畢即内禪,故只能以太子侍妾名號相稱;也可能是史書漏載其帝妃名號;亦可能只是慣稱,如高宗蕭淑妃時被記作蕭良娣、肅宗張皇后被記作張良娣等。
          (3)郯王生母,舊書《憲宗諸子傳》作“王昭儀”,新書《憲宗諸子傳》作“張昭訓”,據舊書《憲宗本紀》及郯王墓誌,當以張昭訓為準。
          (十三)閻昭訓(衡王太妃)
          第十二子衡王絢生母。
          元和元年八月甲子,衡王生母閻昭訓隨子晋封為太妃。
          按:
          衡王生母,舊書《憲宗諸子傳》作“王昭訓”,據舊書《憲宗本紀》,當以閻詔訓爲準。
          (十四)崔昭訓
          臨汝公主生母。
          (十五)崔昭訓?=崔昭儀?(崔太妃)
          潯陽公主生母。
          元和元年八月甲子,潯陽公主生母崔昭訓隨女晋封為太妃。按:
          (1)潯陽公主生母,舊書《憲宗本紀》記崔昭訓,新書《諸帝公主傳》記崔昭儀。順宗同姓后妃較多,如有王皇后、王昭儀、王昭容與王昭媛等,故潯陽公主生母名號是否與其他崔姓后妃名號相混或被錯記,皆待考。
          (2)德宗貞元六年下詔復以親王母為太妃,又以公主母“伏請降於王母一等,命為太儀,各以公主本封加太儀之上” ,但憲宗朝所見公主生母亦得封太妃,或説明唐代“太儀”之制並未完全執行;也可能崔昭訓本確實依制隨女得封“太儀”而史書誤載為“太妃”。
          (3)太和三年(829)正月,潯陽公主與順宗女平恩、邵陽三公主同時入道。
          (十六)陳氏
          文安公主生母。
          按:
          據新書《諸帝公主傳》,順宗有十一女,其中並無得封“文安”公主者。據文安公主墓誌載,公主諱代宗兒,為順宗第十七女,母曰陳氏,太和二年(828)二月二日未婚而卒,年三十六。以上内容皆可補史書闕載之順宗公主與后妃信息。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35楼2024-03-10 09:39
          回复
            这都看不出来是谁
            憲宗有二十子、十八女。其中五子、兩女生母姓氏存。憲宗后妃兩《唐書》入傳者有懿安郭皇后、孝明鄭皇后。
            (一)郭皇后(懿安)(景陵)
            第三子穆宗、岐陽公主生母。
            貞元九年八月己巳,時為廣陵王的憲宗納郭子儀孫女(母代宗女昇平公主、父郭曖)為妃;元和元年八月乙亥,憲宗册郭氏為貴妃;元和八年(813)十二月,群臣上表請立郭貴妃為皇后,憲宗堅持不從。
            元和十五年閏正月,穆宗册生母郭貴妃為皇太后,命百僚内外命婦於立夏、立秋、立冬奉參朝賀太后;七月,敕令皇帝降誕節時,“奉迎皇太后,宫中上壽”,命百官於光順門内殿與太后相見,後因禮無所據而取消。長慶元年(821)七月六日又敕,皇帝降誕節,奉迎皇太后於宫中上壽,百官於紫宸殿參賀後在昭德門集合,外命婦在光順門集合,同“進名參賀皇太后。朕御光順門内殿,與百僚相見,永為常式”。元和十五年六月,郭太后移居興慶宫,長慶元年正月辛丑,穆宗祀昊天後朝太后;三月甲辰,鄭滑節度使王承元祖母晋國太夫人朝太后。長慶二年(822)十一月庚午,太后幸華清宫。長慶四年(824)二月己亥,敬宗册祖母皇太后郭氏為太皇太后。敬宗、文宗時,元正冬至日,大臣命婦先朝賀前朝太后(或太皇太后)於興慶宫,再朝賀當朝太后於光順門;文宗在端午等節令親問太皇太后起居。開成四年(839)正月丁卯夜,文宗於咸泰殿觀燈作樂,“三宫太后”與諸公主等參會。
            寶曆元年(825)正月,敬宗敕“應陪位者,皇儲五等以上親,及太皇太后、太后三等以下親,三品以上賜爵一級;四品以下加一階”。 寶曆三年(827)正月乙巳改元太和,文宗敕“太皇太后第二等已上親,大行皇帝皇太后第一等親,委中書門下量才敘用”。
            大中二年(848)五月二十日,宣宗以太皇太后病權不聽政;二十一日,太皇太后崩於興慶宫冷井殿;七月,上謚曰“懿安”;禮院檢討官王皞雖力争郭太后祔葬,宣宗不許,十一月二十六日,葬懿安皇后於景陵外園。 咸通六年(865)二月丁巳,在王皞的再次提議下,懿安皇后神主入太廟配饗憲宗室。
            《全唐文》存署名懿安皇后的《命江王即位册文》。
            《全唐詩》有許渾所作《懿安皇太后挽歌詞》一首。
            按:
            (1)懿安皇后乃唐代“貴極”之女性,也是唐代第一位皇太后兼太皇太后,其一生綿聯九代帝王:代宗外孫,德宗外甥,順宗兒媳,憲宗貴妃,穆宗之母,敬宗、文宗、武宗祖母 及宣宗嫡母。
            (2)懿安皇后養宦官劉承偕為子。
            (3)懿安皇后祖郭子儀、叔祖幼明;伯曜、晞、曙,父曖;兄弟釗、鏦、銛;侄仲文、仲詞等,兩《唐書》皆别有傳。
            懿安皇后所出郭氏家族與李唐王室的聯姻可參上代宗“崔[貴]妃條”。
            懿安皇后家族其他成員與當時大族顯貴聯姻者還有:郭子儀弟郭幼儒兩夫人分為崔氏、屈突氏;郭幼明夫人為“扶風郡夫人”蘇氏(兄蘇克貞尚玄宗女廣寧公主);郭幼沖夫人為“琅琊郡君”王氏;郭幼賢長女嫁薛坦。郭子儀子、郭晞妻(長孫無忌曾孫)長孫氏得封“魯郡夫人”。
            (4)岐陽公主元和九年(814)八月降(杜佑孫)杜悰。
            (二)鄭皇后(孝明)(景陵)
            第十三子宣宗、安平公主生母。
            會昌六年(846)四月辛未,宣宗尊生母鄭太妃為皇太后。大中十三年(859)八月癸卯,懿宗尊祖母為太皇太后。咸通六年十二月三十日,懿宗以太皇太后病權不聽政;壬子,太皇太后崩,上謚曰“孝明”。懿宗專設太后山陵使,咸通七年(866)正月戊寅朔,以太皇太后喪罷元會;四月,壽安公主上表請入朝,懿宗詔“緣孝明太后園寢有日,庶事且停,候祔廟禮成,當允誠請”。五月,葬孝明皇后於景陵旁園。六月八日,宣太后山陵優勞德音,“山陵使所攝太尉行事官,與一子九品正員官。……其奉先縣宜放今年夏税青苗錢,如已有諸色折納者,即放於秋税斛斗,據數矜免”。咸通七年五月,作孝明太后神主别廟祭祀;大順元年(890),將行褅祭,有司請將孝明等三太后神主皆遷祔太廟。
            按:
            (1)孝明皇后是唐代第二位皇太后兼太皇太后。關於其生平,舊書本傳記作“舊史殘缺,未見族姓所出、入宫之由”,卒大中末。而新書本傳、《通鑑》及唐人筆記皆載其本姓爾朱(或朱)氏,為李錡侍妾,元和二年後没入掖廷,卒於咸通六年,且不諱言其與懿安皇后間有舊怨。
            (2)懿安與孝明皇后皆葬於景陵近旁,勉強可算祔葬。因牽涉憲宗遇弒以及與宣宗母子的私怨,宣宗既不許懿安皇后合葬景陵,也未將其神主祔廟。咸通六年正月,懿宗才將懿安神主祔廟 ,孝明皇后的入廟問題卻拖至昭宗時期,具體詳下懿宗“恭憲[獻]皇后”條。
            (3)目前未知孝明皇后之嬪妃名號,唯據元稹所作《鄭氏封才人制》 ,猜測所封之“鄭才人”可能即孝明皇后。
            (4)孝明皇后弟鄭光入新書《外戚傳》。 宣宗厚待舅族,任鄭光為平盧、河中兩鎮節度使,子鄭漢璋授右金吾衛將軍、漢卿授鴻臚少卿。但宣宗察覺鄭光粗鄙,即命其官居京城并督其守法。大中十一年(857)鄭光卒,宣宗擬為其輟朝三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36楼2024-03-10 09:41
            回复
              贴不下去了
              日,因御史大夫李景讓上疏而改為兩日。
              (5)安平公主降劉異。
              (三)孟婕妤
              孟婕妤,“選自良家,備茲内職”,“以爾有班氏之明智,故贈以婕妤;以爾有宓妃之姿容,故葬於洛浦”。元和二年十二月十九日,憲宗命白居易為其作祭文。
              (四)紀美人
              長子(惠昭)太子寧生母。按:
              (1)惠昭太子寧,元和四年三月丁卯立為太子,十月庚寅行册封禮;元和六年(811)閏十二月辛亥,太子卒,年十九,謚曰“惠昭”,廢朝十三日。元和七年(812)四月,葬惠昭太子,置陵署令、丞。惠昭太子廟位於長安懷真坊。(2)紀美人為憲宗長子生母,但不見於憲宗即位初的册妃名列,推測其或已亡故,其“美人”之號或為之追贈。
              (五)許美人
              元和元年八月甲子,册許氏為美人。
              按:
              (1)許美人與下所列之尹才人、段才人,皆是憲宗即位初所册之嬪妃,從册封詔書中僅以姓氏相稱,可知她們皆為憲宗藩邸舊侍,從宫人直接升為帝妃並得册封正式名號。
              (2)憲宗即位後,先於元和元年八月甲子册許氏、尹氏、段氏等一批藩邸舊侍為美人、才人;再於乙亥日册元妃郭氏為貴妃。即先册低級嬪妃、後册高級嬪妃,這與前朝順宗朝的册妃次序相類,值得注意。
              (六)尹才人
              元和元年八月甲子,册尹氏為才人。
              (七)段才人
              元和元年八月甲子,册段氏為才人。
              (八)杜氏
              第十子沔王恂生母。
              按:
              從沔王生於元和三年判斷,杜氏可能為憲宗即位後所納,當朝有子后妃當會有一定的名號品階,而其子沔王墓誌僅載其姓氏,可能是墓誌書寫者不詳其妃號,如宣宗第十子康王汶生母仇才人,在其子墓誌中也僅作“仇氏”,而據本人墓誌可知名號為“才人”。 當然,也可能杜氏確僅為生子宫人,一生没有封號。
              (九)趙氏
              第十二子茂王愔生母。
              (十)薛太儀?
              薛太儀,年六十九,咸通八年(867)七月六日葬於萬年縣長樂鄉王徐村。監葬尚書遷晟,散手願娘、紅兒,司簿家錦多,高品仇從異,内養王彦偕。
              按:
              (1)貞元六年七月癸酉,德宗下詔定公主生母稱“太儀” ,故此薛太儀當為某公主生母無疑。從薛太儀卒年及年歲推算或為憲宗后妃,但妃號及所生公主皆待考。
              (2)薛太儀墓誌中出現的尚書、散手 、司簿 、高品、内養等宫官或宦官之職,為研究唐後期后妃喪葬制度,以及嬪妃宫人的集中安葬地等方面的變化提供了重要的實例。
              (十一)杜秋?
              杜秋,又名杜仲陽,金陵人,年十五為李錡妾,李錡被殺後與孝明皇后同没入掖庭,曾為憲宗所寵。穆宗即位後,命杜秋為其第三子漳王湊保母。太和五年(831)二月戊戌,神策中尉王守澄等指使神策都虞候豆盧著誣告宰相宋申錫與漳王謀反;三月癸卯,文宗貶漳王為巢縣公、宋申錫為開州司馬,杜秋亦受牽連被放歸金陵,但詔地方官“優處之”。後杜牧路過金陵,“感其窮且老”而作《杜秋娘詩》。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37楼2024-03-10 09:43
              回复
                穆宗有五子、八女。其中四子、三女生母姓氏存。穆宗后妃兩《唐書》入傳者有恭僖王皇后、貞獻蕭皇后和宣懿韋皇后。
                (一)王皇后(恭僖)(光陵)
                長子敬宗生母。
                長慶四年二月乙巳,敬宗率群臣於光順門册生母王妃為皇太后。寶曆二年十二月戊申,文宗尊王太后為“寶曆太后”;太和五年,因與文宗母蕭太后難於分别,即以兩太后所居宫殿名别稱,王太后改號“義安太后”。會昌五年(845)正月庚申,王太后崩;四月,上謚曰“恭僖”。太后遺令皇帝三日聽政,十三日小祥,二十五日大祥,二十日釋服,群臣也請以日釋服,武宗從之。二月,楊士端奏當年太歲在己丑,不宜於光陵柏城内動土,應在“光陵封外東西北三面,有地平穩處,别擇置陵吉”。五月壬子,擇光陵東柏城之外葬恭僖皇后。
                寶曆元年正月,敬宗敕“應陪位者,皇儲五等以上親,及太皇太后、太后三等以下親,三品以上賜爵一級;四品以下加一階”。 寶曆三年正月乙巳改元太和,文宗敕“太皇太后第二等已上親,大行皇帝皇太后第一等親,委中書門下量才敘用”。 開成四年正月丁卯夜,文宗於咸泰殿觀燈作樂,三宫太后與諸公主等參會。恭僖、貞獻皇后廟位於長安永陽坊,大順元年遷祔太廟。恭僖皇后忌日,據敦煌文書P.2854v3號載為“正月十二日” ,與正史所載無差。
                《全唐詩》存薛能所作《恭僖皇太后挽歌詞》三首。
                按:
                (1)穆宗恭僖、貞獻、宣懿三后皆是母以子貴的太后或追封皇后,其生前妃號品階不詳。
                (2)恭僖皇后以所居宫名號“義安太后”,這一習慣延續至唐末,如昭宗何皇后亦以宫名號為“積善太后”。
                (3)武宗為恭僖皇后喪服減降,雖表面上是遵從了太后及群臣所請,其實反映了唐代皇后祔葬和入廟方式的巨大變動。
                (二)蕭皇后(貞獻)(光陵)
                第二子文宗生母。
                寳曆二年十二月戊申,文宗尊生母蕭妃為皇太后。開成五年(840)十月,蕭太后徙居興慶宫積慶殿,號“積慶太后”。大中元年(847)四月十四日,宣宗以蕭太后病權不聽政;己酉,蕭太后崩;八月,群臣上謚曰“貞獻”。八月庚子,貞獻皇后祔葬光陵之側。太和三年,文宗敕“内外文武及致仕宗室官諸親,太后三等以上親,并應緣郊廟大禮行事,進階給賞賜各有差”。 開成四年正月丁卯夜,文宗於咸泰殿觀燈作樂,三宫太后與諸公主等參會。按:
                (1)文宗先後三次為生母蕭太后尋弟,有閩人蕭洪、蕭本、蕭弘詐為帝親舅,皆被識破。敬、文、武三宗皆是兄終弟及,因穆宗生前並未立后,兄弟之間實無嫡庶之别,故諸帝上台後竭力尊崇生母及舅族,一方面借此宣揚其出身的正統性和皇位繼承的合法性,一方面也想提升舅族地位,藉以培養外戚勢力為己所用 ,但在中晚唐的政治環境下再也没能形成唐前期諸如竇、楊、韋、武等外戚世家,后妃或舅族對諸帝乃至朝政的影響越來越弱。
                (2)蕭太后雖尋弟未果,但有一姊相認得封“徐國夫人”。又,甘露之變後,鄭注屬下與家人受牽連被殺,其中有魏弘茂妻蕭氏臨刑前大呼“我太后妹,奴婢可來殺”而免死。此蕭氏或當為徐國夫人。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38楼2024-03-10 09:45
                回复
                  什么皇后?
                  宫人出身
                  (三)韋皇后(宣懿)(福陵 )
                  第五子武宗生母。
                  開成五年正月甲午,武宗追尊生母廉妃為皇太后;二月丙寅,上謚曰“宣懿”;六月,宣懿太后祔廟。武宗又下詔賜母族韋姓,太后祖韋貽訓贈左僕射,父韋栖華贈司徒,兄韋恭甫封檢校刑部尚書、左羽林統軍知軍事,後封河中節度使;太后二姊妹皆封為夫人。
                  按:
                  (1)宣懿皇后是唐代第一位自建陵號的帝母。 穆宗不立皇后,敬、文、武三帝生母的地位相當,且武宗時恰敬宗、文宗生母尚在,太后喪事的矛盾尚未出現。武宗以自建陵號和入廟兩種方式提前確定了生母的正后地位。故敬宗、文宗生母卒後雖能祔葬光陵,但祔廟問題卻遲遲無法解決,詳參下懿宗“恭憲[獻]皇后”條。
                  (2)【敬、文、武三帝生母皆是宫人出身】。出自十王宅的文宗及其後諸帝皆少有正式婚姻,其【嬪妃亦多為王宅宫人】。武宗為母族改姓,一方面進一步説明唐後期諸帝婚姻對象的平民化,另一方面也反證大族通婚的遺風尚存,諸帝無法更改生母或嬪妃的既定出身,只能通過改姓等方法提高其出身,以此努力向大族婚姻圈靠攏。 ————说是平民都是抬举她们的出身了
                  (四)武貴妃
                  義豐公主生母。
                  按:
                  義豐公主降韋處仁。
                  (五)楊賢妃?(□太妃)
                  第四子安王溶生母。
                  按:
                  安王溶生母,舊書《穆宗諸子傳》及《通鑑》作“楊賢妃”;新書《穆宗諸子傳》則記“亡其母之氏、位”;安王墓誌又作“□太妃”。 又,文宗楊賢妃曾謀立安王為嗣,後一同被武宗賜死,故安王生母的出身與名號有三種可能:名號亦為楊賢妃;楊姓但名號不詳,由於安王和文宗楊賢妃結盟,被誤稱為楊賢妃;姓名及名號皆不詳,誤被等同於文宗楊賢妃。而關於安王的死期,舊書《武宗本紀》僅載為開成五年正月 ,《通鑑》作開成五年“正月癸未”,其墓誌則作同年“四月廿二日”。
                  (六)張昭儀
                  淮陽公主生母。
                  按:
                  淮陽公主降柳正元。
                  (七)鄭才人
                  金堂公主生母。
                  按:
                  金堂公主,開成二年十二月降(郭釗子)郭仲恭,其姊饒陽公主降(郭釗子)郭仲詞,為姊妹嫁兄弟的同輩重親婚。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39楼2024-03-10 09:48
                  回复
                    就是这个营销后宫美貌第一☝🏻的
                    敬宗有五子、三女。其中二子生母名號、姓氏存。敬宗后妃兩《唐書》入傳者為郭貴妃。
                    (一)郭貴妃
                    長子晋王(悼懷太子)普、四子紀王言揚生母。
                    郭貴妃,寶曆元年册為才人;同年七月,敬宗詔贈郭才人曾祖、故陳州刺史郭崇為工部尚書,曾祖母唐氏贈“晋昌郡夫人”、祖母李氏贈“隴西郡夫人”;父右威衛將軍郭義贈禮部尚書,兄郭瓌為殿中尚奉御。寶曆二年三月,郭才人晋封為貴妃。
                    按:
                    (1)郭貴妃由才人晋封為貴妃,屬越級式晋封,如此大的跨越,在唐代后妃的晋封中尚屬首見。
                    (2)敬宗五子,史書皆僅載長子普為郭貴妃所生,其他四子生母闕載。今據第四子言揚墓誌可知,其亦為郭貴妃所出。郭貴妃三年内連生兩子,確得敬宗寵愛。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40楼2024-03-10 09:49
                    回复
                      这又是谁啊?
                      文宗有二子、四女。其中一子生母姓氏存。文宗后妃兩《唐書》無傳。
                      (一)王德妃
                      長子(莊恪)太子永生母。王德妃為文宗藩邸舊侍,生長子永。太和四年(830)正月戊子,詔封李永為魯王;壬辰,封魯王母王氏為昭儀。開成二年八月庚戌,晋封王昭儀為德妃。王德妃後受楊賢妃排擠,失寵而死。按:
                      莊恪太子永,太和六年(832)十月甲子册為皇太子;太和七年(833)八月甲申,於大明宫宣政殿行册封禮。開成三年(838)九月壬戌,文宗以“皇太子慢遊敗度,欲廢之”,賴御史中丞狄兼謨切諫而罷;當夜,移太子於少陽院,又殺太子宫人左右數十人。十月庚子,太子卒於少陽院;十一月二十四日,謚曰“莊恪”;十二月十二日,葬於驪山北原。開成四年十月丁卯,文宗宴於會寧殿,見小兒緣幢與其父護子之狀,感悟:“朕當有天下,不能全一子”,遂殺樂官劉楚材等、宫人張十十等洩恨。 史載莊恪太子之死與楊賢妃譖毁有關,也提及其“頗好宴遊,昵近小人”,“太子非良死也。但宫省事秘,外人莫知其詳”。結合文宗的悔意,可知太子確實死於非命,而楊賢妃與相關宫人宦官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二)楊賢妃(章陵 ?)
                      楊賢妃,出身弘農楊氏“越公房”,兄左僕射楊於陵、弟楊玄思、侄楊嗣復。楊賢妃為文宗藩邸舊侍,初封昭容,開成二年八月庚戌晋封為賢妃。楊賢妃有寵於文宗,因無子嗣,遂糾合宫人宦官等詆毀太子永,誘使文宗於開成三年廢囚太子。開成四年十月,楊賢妃又請立文宗四弟安王溶為太子以自固,因宰相李珏反對而罷,文宗遂轉立敬宗第六子陳王成美為太子,惜未成禮而文宗崩。開成五年正月二日,文宗暴病,宰相李珏、知樞密劉弘逸奉密旨欲奉成美監國,兩軍中尉仇士良等則矯詔擁立文宗五弟潁王即位,是為武宗。仇士良爲貪擁立之功,揭發了楊賢妃曾為安王謀立太子之事,正月癸未,武宗下詔賜死楊賢妃、安王與陳王等一干政敵,宰相李珏、楊嗣復皆貶官。會昌元年三月,再貶李珏為端州司馬、楊嗣復為潮州司馬。
                      又武宗曾對群臣言,楊賢妃弟楊玄思曾因其病入侍月餘,借機傳通宫内外消息;妃侄楊嗣復也曾密書:“姑何不效則天臨朝!”此事亦是武宗登基後由宫人揭發,武宗作為打擊楊賢妃及其黨羽家屬的罪證。雖武宗之言難免捕風捉影,但可窺知楊賢妃頗有政治野心,以其為代表的楊氏家族曾為太子之位和家族權勢多有活動。
                      按:
                      (1)武宗賜死楊賢妃與安王的時間,唯《通鑑》具載為開成五年正月三日,其他各處皆載時間皆不具體。
                      (2)楊賢妃侄楊嗣復,兩《唐書》别有傳。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41楼2024-03-10 09:50
                      回复
                        (三)李孝本二女?
                        太和九年十一月壬戌,宗室後人、御史中丞李孝本因參與王涯、鄭注等策劃的誅滅宦官行動(引發所謂“甘露之變”),十一月乙丑被殺,“妻女不死者没為官婢”,有二女配没右神策軍。開成元年(836)閏四月,武宗取李氏二女入宫。七月,左拾遺魏謩上疏:“陛下不邇聲色,屢出宫女以配鰥夫。竊聞數月以來,教坊選試以百數,莊宅收市猶未已;又召李孝本女入宫,不避宗姓,大興物論,臣竊惜之。”文宗即出李孝本女,且解釋為“朕選市女子,以賜諸王耳。憐孝本女髫齓孤露,故收養宫中”。
                        按:
                        文宗取李孝本二女入宫,尤其關乎“同姓”為婚,可知其行為確實會引起外界非議。
                        (四)郭旼二女?
                        開成三年,文宗先取(郭子儀侄)左金吾將軍郭旼二女入宫;十月乙巳,封郭旼為邠寧節度使。十月庚午,文宗向翰林學士柳公權探問近期有何外議,柳公權借機道:“郭旼除邠寧,外間頗以為疑”。文宗申明:郭旼為郭子儀之侄、郭太皇太后之叔,“在官無過,自金吾作小鎮,外間何尤焉?”柳公權追問:“非謂旼不應為節度使也。聞陛下近取旼二女入宫,有之乎?”文宗解釋郭氏女乃“入參太皇太后耳”。柳公權道:“外間不知,皆云旼納女後宫,故得方鎮。”文宗俛首良久問道:“然則奈何!”柳公權建議只有將郭氏女“遣歸其家,則外議自息矣!”當日,太皇太后即派宦官送二女歸其家。 按:
                        文宗對取郭旼女入宫辯解為參拜太皇太后,但從柳公權借用流言進諫而文宗“俛首良久”推測,文宗確有納取郭旼女之意但又行為不當,才會引起外界非議。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42楼2024-03-10 09:51
                        回复
                          大家不要一看宫女出身就以为是平民,其实平民出身的宫女只是极少数,大部分还很穷
                          更多的是籍没入宫的罪犯家族
                          所以历朝历代一听选宫女,人人谈之色变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43楼2024-03-10 09:53
                          回复
                            武宗有五子、七女。諸子、女生母皆不詳。武宗后妃《新唐書》入傳者為王賢妃。
                            (一)鄭皇后?
                            史書未見武宗有立后之事,且鄭皇后名號唯見載於《唐會要》 ,故此“鄭氏”是否為筆誤,或僅是嬪妃追贈為后,以及其家世出身、生平事蹟等,皆待考。
                            (二)王淑妃
                            開成五年二月二十一日,册婕妤王氏為淑妃。
                            按:
                            (1)據舊書《武宗本紀》,開成五年三月“詔宫人劉氏、王氏並為妃”,應即此王淑妃與下引列之劉賢妃,但舊書所載與册封詔書時間及二妃名號皆不同。據册封詔書可知,王氏與劉氏册妃前已得封“婕妤”。
                            (2)據宦官孟秀實墓誌,會昌五年九月七日,時為左神策軍都判官的孟秀實“為王妃連累,貶在東都恭陵,已奪朱紱”。 又據《通鑑考異》引李德裕《文武兩朝獻替記》,會昌五年十月,武宗“王妃”以“妒悍忤旨”而卒 ,顯然其人其事並非下列之“王賢妃”。筆者猜測此“王妃”或當為“王淑妃”,亦為武宗所寵,於會昌五年九月得罪,以至連累相關宦官遭貶;十月,王妃被武宗賜死。因王淑妃與王賢妃同姓,被史家混淆。
                            (三)劉賢妃
                            開成五年二月二十一日,册婕妤劉氏為賢妃。
                            (四)王賢妃
                            王賢妃於武宗即位時出力頗多,又寵冠後庭。會昌五年,武宗擬立王才人為皇后,被宰相李德裕以其無子、出身寒微,“恐不厭天下之望”為由勸阻,故終武宗朝,王才人的名號不及晋封。按:
                            王才人殉主後,宣宗詔贈為“賢妃”,命祔葬於端陵。但關於王才人追贈封號又有“貴妃”“德妃”之别,還有相似之“孟才人”事蹟。以上記載的混亂,或即因王才人出身寒微,外界難得其生平之詳以及追贈名號,故有各種衍化版本訛傳。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44楼2024-03-10 09:54
                            回复
                              没想到他的妃子还挺多
                              宣宗有十一子、十一女。其中六子、二女生母姓氏存。宣宗后妃 新《唐書》入傳者僅元昭晁皇后。
                              (一)晁皇后(元昭)(慶陵 )
                              長子懿宗、萬壽公主生母。會昌六年五月二十三日,宣宗册長子鄆王生母晁氏為美人。大中十三年九月庚申,懿宗追尊生母晁昭容為皇太后,上謚曰“元昭”。
                              按:
                              (1)元昭皇后先以嬪妃禮葬於萬年縣,其墓號“慶陵”得自懿宗。唐後期的后妃多就近集中營葬在萬年縣,客觀上促成了諸追贈皇后陵也集中於此,如穆宗宣懿皇后之“福陵”、下懿宗惠安皇后之“壽陵”、恭憲[獻]皇后之“安陵”,皆在萬年縣境内。
                              (2)萬壽公主,大中二年十一月許婚(鄭祗德子)鄭顥,大中四年(850)二月出降。
                              (二)吴昭儀=吴氏
                              吴氏為第四子夔王滋生母。吴昭儀,會昌六年五月二十三日册封。
                              按:
                              據夔王生於會昌四年推算,其生母吴氏當為宣宗藩邸舊侍,宣宗即位初所册之吴昭儀應即此吴氏。吴昭儀是目前所知宣宗后妃品階最高者,宣宗也曾有立夔王為太子的計劃 ,可知其母子都很受重視,只因夔王在政治鬥争中失敗,其母子的地位也被懿宗母子頂替。
                              (三)柳婕妤=柳氏?
                              柳氏為第九子昭王汭生母。貞陵陪葬名位中有柳婕妤。按:
                              據昭王生於大中四年推算,其生母柳氏當為宣宗即位後所納。若柳氏即柳婕妤,其生前品階可能為婕妤,也可能是卒後追贈。唐後期諸帝后妃少有陪葬帝陵者,宣宗諸妃中獨有柳婕妤陪葬貞陵,具體原因待考。
                              (四)張婕妤
                              會昌六年五月二十三日册封。
                              (五)梁美人
                              會昌六年五月二十三日册封。
                              (六)史才人=史氏
                              史氏為第五子慶王沂生母。史才人,會昌六年五月二十三日册封。
                              按:
                              據慶王生於會昌五年推算,其生母史氏當為宣宗藩邸舊侍,宣宗即位初所册之史才人應即史氏。
                              (七)羅才人
                              會昌六年五月二十三日册封。
                              (八)仇才人=仇氏
                              第十子康王汶生母。
                              仇才人,少以才貌入宫,得封“南安郡夫人”,先生一女“尚騃”。大中五年(851)四月,仇夫人因生養康王而染褥疾,卒於五月十八日,年二十四,詔贈才人,八月四日葬於萬年縣崇道鄉只道里。
                              按:
                              (1)仇才人在其子康王墓誌中僅被稱為“仇氏”,而宣宗諸子如夔王、慶王、昭王、廣王墓誌中,其生母也都僅以姓氏稱而闕載名號,仇才人及其相關名號的變動皆可資其他諸妃名號的參考。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45楼2024-03-10 09:5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