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杂病论吧 关注:1,214贴子:3,562
  • 0回复贴,共1

伤寒杂病论与外感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若吾辈身为古代之中医医师,欲行一场论及中医理论之讲座,当以《伤寒杂病论》为基石。此书乃张仲景所著,深探外感六淫与内伤七情之理,实乃医者必读之作也。今余将以此为主题,从中医之道阐述此二概念,并辅以实例揭示其在诊治中之妙用。
所谓外感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邪气,此皆为自然界之气候变化所致,人体一旦受其侵袭,便易生病。如春风吹拂,万物生长,然过于猛烈之风亦能使人感受风寒;夏日炎炎,酷暑难耐,过度曝晒则成中暑之象;秋雨绵绵,湿气弥漫,久居湿地或冒雨涉水,人体易受湿邪所困。至于秋冬之交,天干物燥,肺脏受损则为燥病;而火焰炽烈,既可煮食,亦可灼伤肌肤,内蕴之火过旺则生热症。是以古人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强调人之身体强健方能抵御外邪入侵。
再谈内伤七情,喜怒哀乐忧思恐皆为人之常情,然而太过或不及均可致病。《内经》云:“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此言非虚,情绪失控可致气机紊乱,脏腑功能失调,进而产生疾病。例如大怒之下肝气横逆犯胃,令人胃痛不已;极度喜悦之时心血耗损,或许诱发心悸失眠等症。故调节情志对于维护健康至关重要。
在实际诊治中,外感六淫与内伤七情相互交织影响病情演变。如风邪侵袭肺部导致咳嗽气喘之际,患者又因忧虑加重病情难以康复;湿热交蒸致使关节疼痛肿胀时,加之恼怒更易加剧疼痛程度。因此医者须明辨病因病机兼顾表里虚实才能制定恰当的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伤寒杂病论》所述之外感六淫和内伤七情是中医理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理解并运用这些理念不仅有助于深入探究疾病的本质规律还可指导临床实践提高治疗效果。当今医学虽已发展至现代医学阶段但对于许多慢性疾病及心理问题的治疗仍可从传统中医学中寻找启示和借鉴。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03-23 09:28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