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当县东部,有一条源自天水利桥,途径杨左河谷,最后在两河口汇入嘉陵江的南北向河流,因途经红崖古寺,故取名“红崖河”。红崖河下游的宽阔地带,早在战国秦时就已设置故道以管理当地的羌戎等少数民族,民国时期曾在杨家店增设“故道镇”。红崖河及其周边地区因故道县(镇)之名,又衍生出了“故道山”、“故道川”、“九龙川”等地方名称。故道水流域及其周边地区,人们习惯把河谷两岸高台上相对平坦的大块场地称作“坪”。而红崖河畔九龙川谷的先辈们又习惯假借当地大户居民姓氏,将其居住之地冠以“某家坪”,诸如杨家坪、骆家坪、左家坪、龙家坪、何家坪等。在故道流域的红崖河中游,河流东侧的平台上,有一个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村庄,就是权坪村。平均海拔1350米,耕地面积1100亩,主要姓氏有权、殷、骆等。村庄背靠青山,面临河谷,村内房屋建筑东高西低,门庭布局南北有别,四合院落排列有序,房屋构建精致工巧。这里是两当籍权氏家族的先辈们漂泊他乡,落户定居之地,也是权氏家族历代门人艰苦创业,生息发展之处,曾经是红崖河畔名门望族不可多得的居家首选之地,现在又是两当县境内至今保存较为完整的乡村民宿民居四合院落建筑群。据权氏家族“德”字辈老人以及权樑、权栋等长者口述,在权氏家族落户权家坪以前,这里并不叫权家坪,究竟叫做什么坪,还是什么庄,或者还有其它叫法,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但从村内流传至今并继续沿用的诸如张家场、史家园、侯信家地、梁家酒坊、梁家台台以及梁家老阙等地名和建筑遗存,也足以能够证明,权氏家族到来以前此地应该不叫权家坪。据权氏家族第四代传人权樑笔记资料记述:清朝乾隆元年(1736),四川绵州府府台权誌铭因仕途变故,中道败落,株连门庭,家人在当地无法安居。其长子权龙被迫携带发妻、二弟权彪、独生子权腾蛟一家四口背井离乡,从四川绵州(绵阳)出发,沿嘉陵江水逆流而上寻找机遇、谋求发展。权誌铭次子权彪,因见成州(成县)地势平坦、气候湿润、土地肥沃、良田万顷,是居家创业的好地方,便寄居并落户定居成县。长子权龙则携带妻子继续沿嘉陵江支流辗转北上,来到故道杨家店,他们沿着红崖河逆流而上寻找矿源,淘洗沙金,最终定居矿源所在地蚂蚱河。在蚂蚱河,他们起初给平头地庄里的马家干零活、当雇工,并以此养家糊口、维持生计。后来,在河流东畔陈家庄一个地势相对平坦的山坡上建山庄,开垦荒山种药材和粮食,客居安家。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权氏后人过年上坟祭祀先祖时,在陈家庄(即权氏家族的山庄)对面,祖坟的灌木丛里,还能隐隐约约还能看到当年那几位“拓荒者”的坟冢遗迹,可惜那些创业者的遗骨坟头,现在已经被那茂密的树林,丛生的灌木遮挡的无影无踪了。乾隆十一年(1746),家境条件逐渐成熟,权氏家族便在河流西侧荒无人烟的大山深沟里挖山洞、探矿源,取黄金。从此,以大山深沟为创业家园,以黄金开采为谋生之路,开始了以开采黄金为经济基础的振兴之路。正因为权氏族人拓荒者曾经在大山深处挖掘山洞,置办金场,开采黄金,所以那条无名大山深沟才有了“金场沟”之名。后来,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地质勘探队员们在地质地名考察摸底时,由于人为因素或笔误,将“场”字误写为“厂”字,以至于在行政地名变更时又以讹传讹,人云亦云,人们便约定俗成的叫做金厂沟,并延续至今。权氏家族一方面发展蚂蚱河山庄的粮食和药材产业,另一方面扩建金场沟的原生黄金矿业,同时不断囤积粮仓充实银库,向九龙川腹地发展,向平坦宽阔地带迁移。最终落户定居到现在的左家乡权家坪自然村,他们在权家坪选择居家吉地,购买了梁家、张家、侯家和史家的53垧土地,建起了下院一进四合院。乾隆二十六年(1761),权腾蛟与当地孟铁匠之女孟氏结婚,权龙夫妇不再管理金场沟矿山,来到权家坪筹建庄园,颐养天年。乾隆三十八年(1773),权腾蛟参加乡试考中武生(即武秀才)。成家立业后的权腾蛟接替父母职责管理金场沟矿业,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在管理金场沟采矿的同时继续发展陈家庄的药材产业,通过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家道渐隆,药材五谷岁稔年丰,农耕生产连年翻番,经济基础扶摇直上,家族人丁日渐兴旺。乾隆四十二年(1777),权腾蛟以金矿和药材产业为经济基础,以山庄养殖和佃户种植为发展后盾,以勤劳节俭的家风和耕读传家的祖训为创业之本,相继收购了原有住户的房屋和土地,从四川请来了民间艺人邢木匠,在村中探寻山脉风水,择取理想志向,结合原有庄基房屋,甄选最佳居家建筑方案,以南北为纵轴,以东西为主宾,规划村落院落,筹划房屋布局,开始筹划修建权家四合大院上院(后院、中院和前院),此时应该是权家大院的建筑雏形阶段。乾隆四十三年(1778),权腾蛟娶邢木匠之女为二房夫人,膝下生三子一女,三子即权璧、权量和权興。清皇宗道光二十年(1840)前后,权腾蛟夫妇相继去世,金场沟金矿停办。两当籍权氏家族自第一代到第三代(定字辈)传承人的若干年里,由于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