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氏吧 关注:74贴子:520
  • 1回复贴,共1

两当权氏的来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两当县东部,有一条源自天水利桥,途径杨左河谷,最后在两河口汇入嘉陵江的南北向河流,因途经红崖古寺,故取名“红崖河”。红崖河下游的宽阔地带,早在战国秦时就已设置故道以管理当地的羌戎等少数民族,民国时期曾在杨家店增设“故道镇”。红崖河及其周边地区因故道县(镇)之名,又衍生出了“故道山”、“故道川”、“九龙川”等地方名称。故道水流域及其周边地区,人们习惯把河谷两岸高台上相对平坦的大块场地称作“坪”。而红崖河畔九龙川谷的先辈们又习惯假借当地大户居民姓氏,将其居住之地冠以“某家坪”,诸如杨家坪、骆家坪、左家坪、龙家坪、何家坪等。在故道流域的红崖河中游,河流东侧的平台上,有一个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村庄,就是权坪村。平均海拔1350米,耕地面积1100亩,主要姓氏有权、殷、骆等。村庄背靠青山,面临河谷,村内房屋建筑东高西低,门庭布局南北有别,四合院落排列有序,房屋构建精致工巧。这里是两当籍权氏家族的先辈们漂泊他乡,落户定居之地,也是权氏家族历代门人艰苦创业,生息发展之处,曾经是红崖河畔名门望族不可多得的居家首选之地,现在又是两当县境内至今保存较为完整的乡村民宿民居四合院落建筑群。据权氏家族“德”字辈老人以及权樑、权栋等长者口述,在权氏家族落户权家坪以前,这里并不叫权家坪,究竟叫做什么坪,还是什么庄,或者还有其它叫法,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但从村内流传至今并继续沿用的诸如张家场、史家园、侯信家地、梁家酒坊、梁家台台以及梁家老阙等地名和建筑遗存,也足以能够证明,权氏家族到来以前此地应该不叫权家坪。据权氏家族第四代传人权樑笔记资料记述:清朝乾隆元年(1736),四川绵州府府台权誌铭因仕途变故,中道败落,株连门庭,家人在当地无法安居。其长子权龙被迫携带发妻、二弟权彪、独生子权腾蛟一家四口背井离乡,从四川绵州(绵阳)出发,沿嘉陵江水逆流而上寻找机遇、谋求发展。权誌铭次子权彪,因见成州(成县)地势平坦、气候湿润、土地肥沃、良田万顷,是居家创业的好地方,便寄居并落户定居成县。长子权龙则携带妻子继续沿嘉陵江支流辗转北上,来到故道杨家店,他们沿着红崖河逆流而上寻找矿源,淘洗沙金,最终定居矿源所在地蚂蚱河。在蚂蚱河,他们起初给平头地庄里的马家干零活、当雇工,并以此养家糊口、维持生计。后来,在河流东畔陈家庄一个地势相对平坦的山坡上建山庄,开垦荒山种药材和粮食,客居安家。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权氏后人过年上坟祭祀先祖时,在陈家庄(即权氏家族的山庄)对面,祖坟的灌木丛里,还能隐隐约约还能看到当年那几位“拓荒者”的坟冢遗迹,可惜那些创业者的遗骨坟头,现在已经被那茂密的树林,丛生的灌木遮挡的无影无踪了。乾隆十一年(1746),家境条件逐渐成熟,权氏家族便在河流西侧荒无人烟的大山深沟里挖山洞、探矿源,取黄金。从此,以大山深沟为创业家园,以黄金开采为谋生之路,开始了以开采黄金为经济基础的振兴之路。正因为权氏族人拓荒者曾经在大山深处挖掘山洞,置办金场,开采黄金,所以那条无名大山深沟才有了“金场沟”之名。后来,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地质勘探队员们在地质地名考察摸底时,由于人为因素或笔误,将“场”字误写为“厂”字,以至于在行政地名变更时又以讹传讹,人云亦云,人们便约定俗成的叫做金厂沟,并延续至今。权氏家族一方面发展蚂蚱河山庄的粮食和药材产业,另一方面扩建金场沟的原生黄金矿业,同时不断囤积粮仓充实银库,向九龙川腹地发展,向平坦宽阔地带迁移。最终落户定居到现在的左家乡权家坪自然村,他们在权家坪选择居家吉地,购买了梁家、张家、侯家和史家的53垧土地,建起了下院一进四合院。乾隆二十六年(1761),权腾蛟与当地孟铁匠之女孟氏结婚,权龙夫妇不再管理金场沟矿山,来到权家坪筹建庄园,颐养天年。乾隆三十八年(1773),权腾蛟参加乡试考中武生(即武秀才)。成家立业后的权腾蛟接替父母职责管理金场沟矿业,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在管理金场沟采矿的同时继续发展陈家庄的药材产业,通过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家道渐隆,药材五谷岁稔年丰,农耕生产连年翻番,经济基础扶摇直上,家族人丁日渐兴旺。乾隆四十二年(1777),权腾蛟以金矿和药材产业为经济基础,以山庄养殖和佃户种植为发展后盾,以勤劳节俭的家风和耕读传家的祖训为创业之本,相继收购了原有住户的房屋和土地,从四川请来了民间艺人邢木匠,在村中探寻山脉风水,择取理想志向,结合原有庄基房屋,甄选最佳居家建筑方案,以南北为纵轴,以东西为主宾,规划村落院落,筹划房屋布局,开始筹划修建权家四合大院上院(后院、中院和前院),此时应该是权家大院的建筑雏形阶段。乾隆四十三年(1778),权腾蛟娶邢木匠之女为二房夫人,膝下生三子一女,三子即权璧、权量和权興。清皇宗道光二十年(1840)前后,权腾蛟夫妇相继去世,金场沟金矿停办。两当籍权氏家族自第一代到第三代(定字辈)传承人的若干年里,由于先


IP属地:陕西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24-04-10 13:04回复
    两当籍权氏家族自第一代到第三代(定字辈)传承人的若干年里,由于先祖仕途遭受劫难,便竭力传承“凡男丁只许考取功名,不得涉入官场,一生传承耕读传家”的祖训,尤其是人们敬称“三先生”的中院掌门人权量,十七岁考取文生(文秀才)。咸丰六年(1856),二十一岁的权量,接替兄长权渝之职,就任私塾先生,怀抱敬业桑梓,教育后生之志,几十年如一日,先后教出了权定文、权定基、权定统、权定疆、权定绪、权定坤等六名文学秀才以及武秀才权定伦。不惑之年,感念乡邻缺医少药,遭受病痛的困扰,又弃教从医,遍尝百草,悬壶济世,救助邻里,服务族人,普惠乡党,广施恩惠于红崖河患者,救死扶伤于九龙川地,是当时红崖河畔众口皆碑的乡村名医。这一时期的权氏家族,即是两当籍权氏家族的兴旺鼎盛时期,也是权家四合大院的完善定型阶段。权氏家族先后曾在权坪村黄川的后旮旯,骆坪的上坪、董坪的垓棱边、磨坪的梁家老阙,左家村鱼池的十二垧地、罗家河湾、杨店的官道坪、豆坪的姜家庄等自然村庄,都有田产和山庄。他们雇请种养殖佃户,发展种养殖山庄,在杨店街道置办店铺门面,组建骡马驮运商队,经营商铺店面和商户运输。此时的权氏家族已经人口过百,门庭四院,兄弟十门,良田百亩,骡马成群,家财万贯。通过典当农田,置办钱庄,养殖牲畜,组织驼运,收取租金,囤积钱粮,安享生活并世代相传,历经沧桑岁月,饱尝千辛万苦,几代人励志数十载,摸爬滚打几代人,终于将远离故土、寄居他乡的落魄家族打造成了红崖河上下,故道镇方圆屈指可数的名门望族之一,权氏家族的家人们过上了衣食无忧的安逸生活。按照现存的权氏家族世系祭祀图所示,川系绵阳籍权氏族人权龙,是绵阳籍族人权志铭的长子,既是川系权氏家族弃川入甘,归属陇南并定居繁衍的第一支系权氏族人的奠基人,也是流落故道, 开采黄金, 落户定居权家坪,为重整权氏家族东山再起的创业者,是两当籍权氏家族繁衍百年,传承后裔的始祖。独生子权腾蛟是现存两当籍权氏家族的第一代,也是现存权家坪四合大院的奠基人和创建者。第二代分别取单字“渝、璧、量、興”为双字姓名,共有兄弟四人,分立四个门户,分居四个院落,分别是“下院、后院、中院和前院”的掌门人。第三代以“定”为字牌,冠以三字姓名,共有权定文等兄弟十人,传承四个门户,据守四个院落。第四代共有权希学等兄弟十九人,传承十六个门户,继续留守四个基本院落,各自传承相应门户。第五代以“德”为字牌,取三字姓名,共有权顺德等兄弟廿八人,传承权家廿八个门户。在近二百年的创业、发展、守业到再创业的历史进程中,已经延续并传承至第九代,相继繁衍数百家丁,创立数十个门户,后代分布两当、徽县、成县、天水、兰州、凤县、宝鸡、西安等地。权氏家族作为清代“移民大迁徙”而来的异地客民,饱尝千辛万苦,历经人间沧桑,最终从一个远离故土,无家可归的客家移民,跻身于红崖河畔屈指可数的大户人家之列,锤炼成九龙川方圆有口皆碑的名门望族之一,同时组建了故道水流域数百里地,首屈一指的“一进两院式”四合院落建筑群,最终形成了以权渝、权璧、权量、权興四兄弟分别为院落掌门人的家族式民居庄园,并将自己的权氏家族不断壮大传承至今,充分体现了整个权氏家族内部潜在的凝聚力、顽强的生存力和外在的社会活动能力。权氏族人在家族繁衍和家园修缮过程中,既没有彪炳史册的显赫人物,也没有关于房屋修建等重大事件的家族记录。现在要想还原一百多年来的家族发展历史,只能根据依稀可见的建筑残骸,通过遍体鳞伤的遗迹遗物,穿越凝固的历史时空,透过沧桑的峥嵘岁月,重拾失落的零星记忆。走进那段曾被历史遗忘的角落,结合民俗民风以及零零星星散存与当地老人饭后茶余的口述资料,依靠记忆犹新的传闻轶事等分析研究,甄别推敲,筛选定性。


    IP属地:陕西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24-04-10 13:0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