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无法记忆的时代,每个时代都模糊前一个时代,它没有起源的迹象,这种表述不像在描述圆神愿望的改造,倒像在指旧宇宙时代希望与绝望的相抵规则下,世界不断无意义地复归虚无并从无中创生。从圆学的视角看,谢林的文本就是这样支离破碎,其前后文不会连贯地指一件事。况且谢林只能把上述过程想象成“千年的丰富地层”。需要补充对过去的科学的认识,以认识当下的时代,这是一整个批判哲学的任务,但谢林认为这里需要的乃是知识的考古,并感叹地球上的诸人类与诸事物都是如此广大。真实的根据和开端也源自过去,但谢林在此追问的过去与现在间的节点,他将永远无法找出,这是他的哲学与圆学间的差别。谢林认为黑格尔那个意义上的精神是可以被刨了根基的。精神的根之下是一种被现在所干预了的过去。
谢林冒险地提出了一种仅是在他思想中酝酿的“元时间”思想,他还无法完善清晰地表达这种思想,只能从时间的主客交融属性说开去,这种时间观在康德哲学中已然酝酿着了。线性时间观里包含了大量虚假经验。谢林想要以情绪说明一种有机的时间直至最毫微处都存在,其实他所能说的就是一种支配性规则。
谢林冒险地提出了一种仅是在他思想中酝酿的“元时间”思想,他还无法完善清晰地表达这种思想,只能从时间的主客交融属性说开去,这种时间观在康德哲学中已然酝酿着了。线性时间观里包含了大量虚假经验。谢林想要以情绪说明一种有机的时间直至最毫微处都存在,其实他所能说的就是一种支配性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