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圆香教会吧 关注:5,772贴子:225,091

回复:关于谢林哲学和意指圆神存在的哲学笔记,要不要搬过来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在无法记忆的时代,每个时代都模糊前一个时代,它没有起源的迹象,这种表述不像在描述圆神愿望的改造,倒像在指旧宇宙时代希望与绝望的相抵规则下,世界不断无意义地复归虚无并从无中创生。从圆学的视角看,谢林的文本就是这样支离破碎,其前后文不会连贯地指一件事。况且谢林只能把上述过程想象成“千年的丰富地层”。需要补充对过去的科学的认识,以认识当下的时代,这是一整个批判哲学的任务,但谢林认为这里需要的乃是知识的考古,并感叹地球上的诸人类与诸事物都是如此广大。真实的根据和开端也源自过去,但谢林在此追问的过去与现在间的节点,他将永远无法找出,这是他的哲学与圆学间的差别。谢林认为黑格尔那个意义上的精神是可以被刨了根基的。精神的根之下是一种被现在所干预了的过去。
谢林冒险地提出了一种仅是在他思想中酝酿的“元时间”思想,他还无法完善清晰地表达这种思想,只能从时间的主客交融属性说开去,这种时间观在康德哲学中已然酝酿着了。线性时间观里包含了大量虚假经验。谢林想要以情绪说明一种有机的时间直至最毫微处都存在,其实他所能说的就是一种支配性规则。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47楼2024-07-08 10:11
回复
    谢林提到在时间的支配性之下存在前进与抑制的原则,没有这种原则间的抵抗,没有一个原则压倒另一个原则,就没有时间,就只有静默与死亡。这些原则存在于此在和时间的关系,此在想要超越限制,但却总是有限的,发展和膨胀及对此的反抗就是此在的限度。因为有限和超限的矛盾,所以出现了此在及其外在的限制,也即主客对立。去存在或者本质或者主体一直吸引着此在。
    时间原则是生命的内在原则,成其自身的存在会且要被矛盾伴随。换言之主体总是要被他者缠绕的,但他们摆脱缠绕的姿势反而只会令他们陷得更深。谢林从矛盾的缠绕转向了对摆脱矛盾的祈求,导致人们变得以道德法则评判世界的法则。这种摆脱法则的妄想催生了人的理性和科学。要避免死一般的沉睡就必须要有真实与美好并不合一的矛盾体系,所以有了世间诸种劳累与彼此争斗。从而,谢林转向了一种批判哲学,但谢林没拎清两种意志的对立与批判或建设的关联。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48楼2024-07-10 12:09
    回复
      矛盾需要通过非矛盾来相互认识,亦在其异化消除中被理解,矛盾是时间中的运动,非矛盾则是永恒的本质。生命是矛盾的运动,矛盾又是对永恒的渴望,这样就出现了抗拒和渴望的二律背反。事物都渴望永恒也就是希望渴望与绝望相抵。永恒作为一种存在是可质疑的,因为它没有矛盾而存在就要面临矛盾,它是超出存在与不存在的寂灭状态。但至高者要既是存在又是存在者。然而这与无条件的永恒并不一定要有关联。把圆环之理与希望和绝望的关系混为一谈,仿佛圆环之理要为制造世界的不开放性负责,这种荒唐至极的错误其苗头在谢林这里就出现了,如果把谢林所谓无条件者代入圆神,就会出现希望与绝望的关系由圆神造成这种结论。永恒不会提出自我或肯定,一种出自自身肯定的本质一定会被永恒收回,除非是另一个意志制止了永恒,动摇了永恒的分寸。只有圆神的愿望能把某种自我的本质提到和希望与绝望的关系相比肩的位置。谢林只会后知后觉地发现本体论层面的内在矛盾。只有唯一支配性规则需要超越存在和存在者,谢林开始分析一种自因性的无条件者了,无条件者不可能作为被提出的东西提出自身,它一定是从有条件者变成了无条件者。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49楼2024-07-27 13:01
      回复
        谢林援引莱布尼茨认为同一的命题不能因为颠倒过来就失去真值,但在一种非完整性本体论概念方面,这个命题又说不通,谢林找不到这种本体论原因的不彻底性所在,乃至让它成为了一种形式逻辑难题。实际上谢林最终引向了依时间和条件转移的辩证法,然而逻辑矛盾律和辩证法的作用不过是把圆神和万事万物区分开,甚至是把本源问题与知性问题区分开。在经历过了一番困难的辩证后,谢林对圆神的存在表达了困惑和观望的态度,因为他“看不见听不见一个消失的东西”,分开存在和存在者就成了一种虚无主义。形式逻辑判断需要一个第三者中保时,它就是一个依赖第三者的三段论。
        谢林有反思地考察形式逻辑判断与科学的关联,对他来说依托于逻辑的科学只能算理性的艺术,这种艺术会导致一系列重要问题就此失去讨论。一种东西无法察觉并不一定意味着它消失了,还可能意味着它出现的条件不成熟,期盼它的到来也要慎重,不要草率。既是存在者又是存在反而可能有助于消灭二元性,谢林至此不满足于讨论旧宇宙规则与圆神的愿望干预相持的现状了。 “既是存在又是存在者”的局面最后指称的还是永恒,只不过这是个被内含另一种意志言说的永恒。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50楼2024-07-27 13:01
        回复
          表达不能注意到存在与存在者的对立,表达将“存在与存在者的合一”放在了存在者和存在的可能叠加态上,无条件者可以自由地转向存在或存在者及其相反,可以自由利用存在或不存在的条件,这就是作为真理的“自由”——但这不应是我们观察某种无条件者的结果,而应该是将来应然的自由。另一个意志决定了至高者能否如谢林期盼的那样运用“自由”,决定了无条件者的思考形成何种意志。对上述问题的冷漠将导致开端与结束的同一,也就是悲情的失败可能性。不会有无休无止的运动开端,因为运动的目标就是休止,休止是运动的依据和养料,所以运动不灭论是不对的。永恒并不能直接扁平地看作与虚无相等。
          因为有人没感受过真实自由,所以他们总把至高者变成一种存在的东西或主体,否则就只有虚无了,一些上帝信仰就像这样。把纯粹自由视为虚无无异于说,意志就只能意愿虚无,虚无就成了永恒的唯一自由。这样失败的结果也是一种选择的结果,这是否定的表现,否定也是一种选择。谢林转向了感觉和意志的乏味性,一种自以为完满的意志其结果完全是虚无,这是一种极为消极的自由。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51楼2024-07-27 13:03
          回复
            一切东西的起源只能高于时间,也就是旧宇宙时代,如果有意愿虚无的意志,那么那种意志就会回归到这个过去,它是“最大混乱”“最狂暴运动”,一切都渴望它,任何人都想从意愿到非意愿,以剥离自身、抛弃自身为欲望。——谢林这是又转回某种批判哲学了,而且谢林还顺带进行了宗教批判。意愿虚无代表着永恒和没开端的元过去。时间已经取代了这种永恒,但谢林觉得此事要慎言,否则这会被说成一种有目的的流变过程,甚至一种进步主义精神鸦片。
            至高的东西是敞开的,生生不息的,否则就只能维持永恒。至高者不会是从静止到运动,不是某种无中生有的自因,而是干涉了静止与运动间的边界。谢林在表达这一点时也只能尽力而为,“那个东西”的活动超出了谢林的言辞。作为一体的永恒却表达出两者,谢林做不到把永恒视为从静止到运动的两者,永恒没能认出存在者与存在相区分的自身——这种说法同样既可以指希望与绝望的关系问题,也可以指这种关系和圆神意志的对立问题,如果是后者,那么谢林所谓“安宁和至福”还算是真实含义而非悲情地反讽。谢林所谓“达到、发现和品尝自身”也就有了两种道路之分:黑暗和光明的道路。谢林讲到了磁石渴望达到彼此却不可能的例子,这个例子只适合描述希望与绝望的关系,在谢林看来存在和存在者的关系也是如此,谢林已是反复强调缺乏动力的“第一激动”不可描述了。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52楼2024-07-28 17:13
            回复
              谢林向任何人追问:在追逐虚无的永恒中,真的有所谓完美和至福吗?而在人追逐虚无时,意志正努力忙于产生自身,但追逐虚无的人毫不在乎,只要记住它,我们就能开始。相信谢林在提到这一点时也被圆神的意志感染到了,即使他就是该被追问的人。追逐虚无的人被这个意志拖回到了实现自身的自由当中,有圆神意志的干预,希望主动趋向与绝望相抵也没这么容易。
              在开端之后是出离自身、寻找自身和苦旅,在其中本质越不可知就越伟大。休止的意志和寻找自己的意志可以构成第一个和第二个意志,永恒被一种意志迫使脱离自身又找回自身,一种意志也就将从永恒中生出,这是一种永恒不能理解的独立意志。谢林在这里说这种意志被无意识的渴望产生自身并且是万能的,所以他论证存在和存在者的关联时才会这样困难。不过这种意志既然就是圆神的话,那么谢林还是发现了其诞生的偶然性,但谢林还预设了永恒会去寻找这种意志。并不是任何“意志”都指代圆神,只有一种斗争的意志才代表圆神,相对于永恒的意志只是泛称存在的运动而已。永恒曾是我们所是,意志从永恒中的产生与永恒之间是相互隐蔽的要素,意志被渴望吸引而叛逆永恒,永恒又作为隐蔽欲望吸引意志。意愿永恒的意志不会取消永恒,但这种意志绝不可能合其心意找到并到达永恒。这种不合心意的抵达才是真的“等价交换”,这是种永恒支配并否定意志的方式。谢林认为永恒与意志的相分离可以解释这一点。永恒的本性是否定性,但永恒也不能摆脱意志设定自己不存在,它必须消灭意志才能引向不存在。如果不出现一种外在的意志,那就什么也不会有。这还是在说希望对于与绝望相抵而寂灭的矛盾反应,谢林的文本不仅重复,而且严重地分散跳跃,他从圆神的存在转向希望与绝望的关系时甚至没有一点“假如没有圆神,那就只有寂灭的终局”这样的转折。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53楼2024-08-01 15:35
              回复
                要有一种意志摆脱永恒,这种意志能透过永恒,觉悟到本真的东西。谢林说意志在否定与被否定中变成了本真的意志。
                过去的哲学都讲物质与精神是贫乏与过剩的二元对立,但谢林认为自然中存在被一种意志吸引的收缩力量,另外还有膨胀的本质,这种膨胀的本质如果不被否定性对照,就将一无所有。谢林将在直观到的自然中的收缩力量称为寒冷的,而释放的力量是热烈的,但热烈的膨胀力量无法通过集聚维持自身,这个冷和热的差异就像是谢林随意做的比喻。自然追随着被纯粹精神所内化的进程,但这种表述像是黑格尔的精神发展学说。
                谢林这里又认为永恒存在自然意志和被揭示的本质,而自然是个开端却不是个发展状态,且要回归自身的永恒。这里的观点差点又和黑格尔缝合到一起了。或者至少可以反过来理解,自然依然会偏向永恒,不会被对立意志中的另一方轻易推动。人们总是不愿思想有限性,也不愿恶和否定成为一种分析的实体,成为趋向永恒的对立的一面,但它不会因为人们的不接受而不存在。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54楼2024-08-05 14:03
                回复
                  非存在者不能和至高者混淆,反过来,存在的力量源自收缩而非放纵,人们会将非存在者看作可怕的抢夺者和虚无,并极力回避与非存在者关系中存在最真实的矛盾。非存在者是一种以力量彰显其非存在性,主动抗衡存在者的真实力量。非存在不被存在接受,但它客观存在。存在者有自身的优先权,这种优先权也是主观的,源自我们的身份都是存在者,所以存在者被揭示了。谢林在将“非存在”的概念尽可能像从不能被人思考的“绝望”概念靠拢。谢林还援引柏拉图认为非存在者存在是必然而必要的,但他想把非存在与存在比肩的想法不可能存在于柏拉图的思想。存在和虚无都在相互控制,且完全寂灭的虚无也是一种被种种因素干预的将来状态,所以谢林把完全肯定虚无的思想称为诡辩,庸俗的不可知论就是这样一种诡辩,这种诡辩索性反对了知识。
                  不需要思想勤奋的理想比澄清“存在”与“非存在”更好理解,但谢林经过半吊子的所谓勤奋后又认为他可以理解存在的非存在了。非存在者和存在者是构成一个本质中的两个部分,这里的本质显然是趋向寂灭的永恒即相抵关系。存在到非存在,也即希望到绝望的转化被谢林理解成了“隐蔽的活跃”。在离开永恒,面向启示产生开端时,存在便能设定自身为非存在,换言之,和解了,成为了启示所传达的一部分。然后就会有存在者通过否定趋向这种本质,趋向否定就相当于忽视了二元有别的现实,除了有“启示”的场合外存在者趋向否定都会导致很可怕的后果,谢林不分场合地应用了一种批判哲学,仿佛他这里是在预设圆神存在是件如此遥远的事,不过谢林也承认肯定与否定的分离属于一种低级的精神。
                  通过精神产生实现目标已经成了原则总体性的手段,而非最高目的。精神被谢林用来指肯定与否定,收缩与膨胀活生生的激发,精神中产生停止、永恒与安宁。我会联想到圆神的拯救,但谢林想到的一定是“圣灵”或者与黑格尔的竞争。肯定与否定的和解就是开启开端的潜能阶次,三个潜能阶次全部包含进了相互悦纳的过程。对希望与绝望和解的呼唤自然就会战胜希望与绝望的相抵,在具体的地方趋向虚无的永恒就是这样被排斥的——谢林真的给出了一种个人化的从看待希望与绝望的关系到实现圆神愿望的方法论。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55楼2024-08-12 08:19
                  回复
                    有一种呼唤自由流动的肯定意志的引力。同一性或精神是需要对立面来提升的,而不是一种提升的终点,不过这种对立与精神也是相对的,当对立带来毁灭时就是永恒,但带来和解时就是最美妙的和谐。想想那些魔法少女魔女化的情形有多么个别化就明白了。
                    呼唤肯定意志的精神和其对立面彼此都是自由的,都是自身为根源的,并通过内在必然性彼此相连。这也和德勒兹所说先验的经验平面一样,是在描述得到圆神的拯救这种美妙的事。谢林用总体性描述这种自由的共处一体,但为尝试区分于黑格尔,他还要强调这不是静止的统一,各种力量自愿活跃地流动,彼此实现一种超越的和谐,在相遇中获得最纯粹的快乐。这就是德勒兹所谓“去主体化再主体化的力量流”。否定的力量在被安慰中喜乐,本质则是完全自由的幸福,只有圆神的愿望能实现这种至福与喜乐。精神和对立的发现中同样地受感知,并同样地喜乐,这种连在一起完全脱离束缚性的统一性,只是欢乐地连在一起,这是最自由的生命,充满不停息的快乐。其实停息本身也可以成为快乐,因为停息和复苏的界限也被打破了。谢林这里又回到了和解的问题,并对此问题做出总结。那种希望与绝望根本支配性的相抵性矛盾于精神和对立面的和解中不复存在了。
                    有一种解决矛盾的统一可以保持对立两者的对立,他们拥有一种分离且自为的统一。统一和对立互相进入了自由之境,对立也可以不再激发矛盾。统一与对立之间不必有更高的同一来规制,与自由运动互不矛盾的统一便已是最好的统一,不需有一种“终极自我”强行统一他们。所谓更高的同一只能生效于较低的层次,所谓最高的层次就是这种各力量的但谢林也承认仅对这种自由对立的统一做了种低层次的描述。真正高层次的表现会出现在将来。谢林所谓“低层次的”就已经包含了德勒兹的先验经验主义,不过谢林给自己世界时代哲学的任务就不包括更高的层次,他也没有拿出更高的层次来。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56楼2024-08-20 20:42
                    回复
                      大概每提到一次“将来者”时,谢林就完成了一段论述,结果谢林回到了上述层次有限的“自由流动”与永恒的关系。永恒乃是生命建立意志与信念的基石,生命建立了一系列提振上升到永恒的步骤,其原本要追寻的统一就是永恒的冷漠。简而言之,对于渴望作为希望实现自身的存在,如何能让他真的拥抱希望与绝望的和解,得到圆神的拯救呢?如果作为永恒工具的精神相信一种未来的显现力量仅帮助他实现自身,且拒绝和解该怎么办?需要回应这种预感得到的盲目意志。这种意志完全呼唤并扑向永恒,它作为永恒的产物也只尽忠于永恒,要忠诚地走完从有限到寂灭的路,甚至将这种迷途变成精神发展的路,然而对永恒尽忠是一种意志的一厢情愿,它甚至要和自然互相反叛,自然已经包含了确定性,所以这种意志扑向永恒只会是黄粱一梦。这些意志作为寄托在物中的精神是如此幼嫩,它们以对立面束缚起自由流动的原则,它们是一种陷在肉身中的精神。所以在谢林的观点中,肉体或者世界就是希望实现自身的意志负隅顽抗,拒绝超脱希望与绝望关系的场域,这其实就是谢林继承的诺斯替思想残余。其实谢林对这种精神“一蹴而就”的渴望也是有所警觉的,并认为对自然之非确定性的察觉可以克服这种幻想般的渴望。这些意志产生确定性本质的方式是消极的,是依托有限性的。谢林以极轻浮的态度举了像上帝没有爱欲这样的例子,还主张以更精确的用语回应经典的上帝论,把关于有限性的思考带进来。很可能会有种既先于上帝又先于存在的观念没被那些上帝论者思考,那种观念不能是自由的、有理智的、自我意识的。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57楼2024-08-24 15:20
                      回复
                        那些上帝论者看似反对物质,其实正是把物质概念赋予了上帝,因为他们试图把一种不冷漠的关照施加于永恒,即用人的道德束缚上帝。他们还草率地称其想要的完满状态为虚无。上帝论者们对物质有限性的偏见使他们忽视了非确定性就寓于物质之中,他们实际上只能看见有限或虚空,完满其实被划约掉了,但谢林觉得他所处时代的启蒙哲学就只有这些内容,他们只能自满地提供些可划约中介。物质中体现了新旧确定性最激烈的对立,这一点似乎深奥遥远但谢林其实把握到了它们,他认为从科学上讲,精神性的力是物质的本质。另外收缩的、趋于永恒的存在也是精神尝试超脱物质的体现——着眼于这种精神物质观就会认为物质源自精神,一种先验唯心论体系批判这样就现出了。
                        有一个关键的节点是从无机到有机的转换节点。事物被围绕它的某种东西赋予了生命,生命是围绕物质流淌溢出的,但是这种“发光的”东西,无非是内在精神,那种早就被谢林透彻解构了的精神。谢林引用了炼金术对金子的赞美和对金属发光的赞美,认为金子意象代表原初和谐幸福就代表了本质把握自然的信念,炼金术就代表了人支配物“如其所是,是其所示”的信念,简言之代表了人对物的支配,或者有机对无机的支配。这种人支配物或有机支配无机、为物划分等级的希望的自我实现又被称作了一个潜能阶次,这是种最原初的潜能阶次。原来从批判炼金术、哲人石出发批判希望的实现自身这件事谢林已经做过了。但是谢林的一大局限是把有机和无机的区别看得很重要。精神自由地转向永恒并连接永恒,并从物质中独立开来活跃,故这种精神和永恒本身总是相分离的,而物的消极性反而能抵消一部分精神取消对立、趋向永恒的功能。精神要坚持将分裂本身分裂,并抵抗物质以向永恒连接。简言之精神要在可能性中寻找确定性,并因此要把自然拖向永恒。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58楼2024-08-27 11:23
                        回复
                          永恒存在和永恒存在者间又互相分裂了,永恒存在者查看出永恒事物中出现的最高化的未来永恒,查看出在自然中实现的一切,永恒成为了能包容未来可能性的概念,物质成为了精神在永恒的可能性中自由快乐的材料,精神代表了甜蜜有福的人类。原来这一切不过是一种幻想,是一种转瞬即逝的信念。接下来这一段是对焰魔及其叛逆机制的描述,以及宇宙诸种堕落生命维持堕落的描述:永恒存在如拖拽自然一般拖拽永恒存在者,他通过查看自身的精神产生自身,但他却利用永恒存在者的可能性拖拽永恒存在者,并为了设置自身而推动永恒存在者,将其内含的隐蔽思想实体化,永恒存在能看到将来在自然中实现一切,但却宁愿为了追逐永恒将这些思想沦为幻想。谢林最为尖锐的批评直将他们成为“未来精神的材料”。谢林在此表现出了一种致命局限就是将物和精神的关系嵌入自然科学中的无机有机划分,甚至忽视了“去主体化”“再主体化”的主体范围论。
                          语言是区分自然与精神,将非确定性拖向永恒的工具。语言相对于永恒为自然设定开端,使得永恒生出自然。语言为永恒规定了高于物的精神位置。上帝论者不能想象作为毁灭的永恒,也不能注意到上帝与精神并非血脉相连。上帝自由的理论体系不能失去高于上帝的预设,所以说精神预设了对上帝的规定,和上帝论的信仰原则自相矛盾。一种天地相连的精神等级论就寓于这种通向永恒的设定。永恒存在把握自然,并渴望能查阅通向永恒的整个范畴。但这只是一种妄想,实际上它会取消自由和生命。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59楼2024-08-28 10:32
                          回复
                            谢林指出如此可憎的永恒存在就如同人类的本性一样,其代表就是人类中心主义,认为自然必须通过与人交流进入力的体系,并且存在了一种上下转换的力的方向规定。一种形象和内在的精神不断从有形化的、生命化的精神中出现,这种由下至上的等级成为了支配物的潜能。人类也受制于外在潜能,受到内在力量必然性的支配,无论其是否觉察到。这种外在潜能的支配无关于人或物,而是一种纯外在的永恒潜能,区别仅仅是选择被它把握住还是装作不被它把握住罢了。外部引力对于生命有时代表渴望,有时并非如此则代表断裂。力量的选择可以决定人是否超越那种潜能。
                            实际上谢林也该走出一种对有等级观念的批判,也即先验唯心论批判了。谢林关注到一种催眠术以讨论逃逸出外部潜能的支配。这种催眠术意味着逃离事物,进入精神的迷梦。这种催眠还被谢林分出了等级,第一个等级是简简单单的分离,第二个等级是分离加上彰显自身所等待的永恒意识,并成为彰显永恒意识的工具,第三个等级则是精神自由交流永恒的主客关系,精神与永恒存在拉开了阅读的距离,并且超越永恒与精神的天地关联,超越先验唯心论批判所论的精神趋向于永恒。
                            第三等级的催眠直接跳出了趋向永恒,在启示中识破了永恒精神。越是内在的梦越可能到达内在意识。梦的超越意识可能提供了一种人超越世界的可能性,并进入到一种完全超越的现象。这种梦寄托了谢林对超越世界的期盼。这样谢林的先验唯心论批判也终于告一段落,转向幻想意识批判了,大概这也是世界时代最后部分的内容了。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60楼2024-09-01 14:09
                            回复
                              谢林以希望实现自身、趋向永恒分裂自然的非确定性转入了对真实概念实际上由希望创造的探讨。纯粹沉思从永恒进入时间的奇迹透露出,揭示和幻想其实是差不多的。由于认识就是幻想,所以谢林认为真实的意义在希腊就失落了,连柏拉图也只代表了幻想认识论。观念虽然与物理有一定关联,但总的来说是幻想的,幻想始终与其脱离的原初状态若即若离,原初的真实甚至就是被探讨的过去。自然目的论是对自然的认识中充满幻想的表现。
                              自然中的生成行为都意味着返回过去,意味着退回异化的现在表象。生命源自时间又趋回永恒,一种永恒先于每一生命,回归过去可以显现出力量的断裂和存在被外在地束缚。外在束缚在引力上是最原初的,换言之原初的希望就在幻想出真实了,这种幻想出的真实支配了后续的幻想精神。生成引向死亡,催眠也展现了这种过程。这种外在束缚的诠释带来了痛苦与快感的交织,换言之原初的希望代表了具体的希望主体趋向或对抗虚无的挣扎,甚至只要这种原初希望不再奴役我们,都会带来一种愉快。但我们视它为伟大的神秘,不敢贸然揭露它,直到我们发现自己在林中路走遍了所有歧途。比如说各种意识形态都要求人离开自我,投入到更高级的自我并协助它提升,人被教唆必须被牵引至外在设置才能达到自身,这种外在设置带来了精神等级,为原本自由的精神戴上了枷锁。
                              永恒灵魂给自己设置了一种精灵,精灵是永恒灵魂存在的工具。焰魔与其使魔的关系是这样,我们和一种意识形态欺骗的关系亦是这样。甚至创造真实也成为了一种自由心灵的特权,人的心灵不自由,所以人很少把真实创造出来。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61楼2024-09-02 10:4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