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圆香教会吧 关注:5,772贴子:225,091

回复:关于谢林哲学和意指圆神存在的哲学笔记,要不要搬过来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谢林提到根据东方智慧,创造真实是一种被烂熟的游戏,这是一种被动的、女性化的智慧,原来他这里说的是苏菲派。然后谢林复读了苏菲派的教义,如智慧像强风,还有人在原初就被真主内在地创造,诸如此类。其实这是一种强烈趋向彼岸的精神病。谢林也揭示出,这种精神病相信所有智慧都该被一个真主抓住,但它也只是个无效的幻梦,任何事物其实都在为自我肯定化的力量而挣扎。总之,那种被疯狂所追逐的智慧终将失去一切,因为疯狂最终会死去,而不会到达那种智慧。
谢林终于从关于苏菲派和上帝论的引子将先验唯心论批判转向了对一种被作品呼吁的创造主的批判。谢林在这里界定了一种作为至高存在与存在者的上帝,可以肯定他这里所表达的思想一定在与他在前面表达的思想拉开距离。但谢林这里说的上帝虽然相当于前文所说的至高意志,却也是智慧想从精神病中和解所需要呼唤的。作为智慧的存在要先引向自然,才能与这种上帝相认,但谢林所述上帝与呼唤的智慧的关系是一种隶属关系。上帝将呼唤者看作自己所表达的,还会洞见将来成其所是的存在与存在者,甚至谢林称它为“古老智慧”。在自然的吸引中,存在与存在者遇到了上帝。只要是表达了存在和存在者,就会在这里被谢林称作上帝。单独的存在和存在者必须依附于统合二者的上帝。上帝不仅与意志是内在关系,并且与永恒也是内在关系。这大概又是一篇谢林的手稿,其内容与至高存在论并无二致,然而谢林在此将一种矛盾概念赋予了上帝,并以和上帝的依附关系取代了和至高存在的包容关系,背离了圆神的意志,集中表现了他的思想局限性。
这种悦纳版上帝论还被谢林赋予了觉知现在与过去之别,在地上醒来,打破登天之迷梦的使命。永恒将被这种觉醒的决断终结。快乐的相互作用甚至已是自然中的情形了,但存在需要被召唤以肯定这种自然,然而存在还没有准备好设置自身。另一面,永恒存在却明确想成为被引向的原初意志,意愿虚无的意志就这样被凸显了出来。相比上帝的召唤,虚无的吸引力要更大一些。面对决断,意愿虚无的意志对积极表达虎视眈眈,他也要通过决断成为现实,而他通过自由成为一种不能被随意消灭的意志,却是敌视自由原则的。
另一意志在其中产生自身也成了不可能的事,这是既为存在者又为存在的爱的意志,不是意愿虚无的意志,情况变成了在一种意志中生出了肯定和否定的两种意志,其中意愿虚无的意志如此完整,以至于无法视两种意志为一种意志的两个方面。谢林将两个意志的活跃看作了矛盾事态,这种最高的矛盾也就是生命的最高运动,要在其中做出绝对的决断。谢林期待在其中出现一种统一的精神,但这种期待是不可能的。谢林坚持上帝论的观点,所以认为至高者不可表达了,不过谢林也认为这种不可表达是正确的 m,决不能去反驳它,正是这种不可表达决定了他的生命力,为活生生的有机生命留下了基础。另外谢林确信有种不言而言的永恒最高表达。谢林这里的概念运用几乎是矛盾的,几乎在探讨在之前的文本中绝不可能一体化的东西。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62楼2024-09-03 10:39
回复
    永恒是个通向纯粹的洞见视角,它甚至不再是虚无或某种“神圣我”要通向的东西。达到“神圣我”的途径应被关切,且并非作为肯定或否定的意志,所以它同时具有肯定、否定、不可表达的本质三种位置,这三个位置只能向“神圣我”行动,这种“神圣我”是不同于“特殊我”的,他是尚未实现的爱的意志,被所有人称颂,众在之在依托爱来抵制虚无。如果只有一种力,那么这种力就会导致生命和“众在之在”都不存在。
    上帝之力被归入了野蛮的自我存在中,“纯洁白热之力”被自然吸引到一种愤怒上,这种愤怒是一种收缩力,是一种引向虚无的永恒愤怒之爱。谢林认为非二元对立的二元性必然是三位一体“神圣性的我”要在那个永恒说服性的第三位置上。二元的冲突也被合一抵消了,它们不可再相对第三者而完整,无条件拥有消除冲突的条件,谢林假定冲突一定只是封闭本质和敞开之间的冲突,冲突两方都有相同的活跃权利,没有单方面的胜利可言,但如果两方之上有一个上帝自主揭示出来,那么就可以通过矛盾抵达自由了。
    自然性只会是一种意向状态,只有生命才能为悬而未决做决断,两种意志总是要被分开,无论是被必然还是自由所分。对立双方总要强迫出一种意志,而在自由意志中,任何方向的力都将自为,两个意志都有设定和否定的完整自由,但都不能互相否定。决断因两种意志的不活跃而受阻碍,因为均势,两种意志的活跃都一定同步。
    矛盾关系是我们摆脱不掉的根据,对立就是情形现状,矛盾关系标志着两种意志积极性的消涨,所以两种积极性同时活跃将消除矛盾,一个意志为另一意志做根据的根据关系将取代矛盾,而根据关系是存在内在等级制与发展方向的,发展方向的不同阶段被设置为不同潜能阶次,且各自有活跃时段,好比于不同时间。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63楼2024-09-03 14:19
    回复
      非确定性即自然使谢林并不赞成矛盾使得事物在是其对立面时成其所是,但矛盾律体现的限制性必须被坚持,自为意识能使事物既是自身又是其对立面。不同时间之间不是连续的,只有同一时间内的不同时刻才是连续的,但不连续的时间不影响同时性,不同时间中存在的东西仍同时存在。
      自高层次的矛盾将打开永恒,完成时间,决断也将不得不面临它。否定意志会成为另一意志的根据和先驱,也就是在前的意志,但它是不能自我表达、只能意愿虚无且只能被外部确定、外部揭示的意志,两方面的设置自身是不可行的,所以只有另一意志的根据可以被设置,也就是只有肯定意志可以坚持启示,仅仅因为只要启示发生,肯定意志就会表达自身。这里谢林将控制的意志称为否定意志,而膨胀的意志是肯定意志。为了给爱让路,两种意志的征服一定是“温和而友好的劝说”。意志的彼此参考当然是并未真实发生的,只能让我们来想象,它是一种会随时发生的可能,但实际上还没有发生。好像没有一个意志能决断它,但又好像所有意志都要决断它。在一种想象中,所有意志都拥有一种无条件统一的,不可理解的知性,这种想象的停止是很危险的。显然,谢林这里所辩述的两种意志的和解是服务于一种本体性意志之自我实现的,并且他已经陷入了停止想象的危险中。所以谢林会问“是否在更高层次上考虑过自己的成其所是”。
      谢林这里辨析了人格同一的行为及个性基础,并认为没有一种不依选择的本质人性,并称之为如深渊般敞开的、具有道德意义的自由。为了逃避这种自由,主体才会趋向于原子形态的永恒。时间的开端被称为上帝的考虑,各种意志都要面临成为某事或被扬弃的选择,只有实现否定和克服的意志才有开端。谢林把选择与决断泛化到了主体的成其所是上,得出了和萨特差不多的结论。
      一种看不见的行为如奇迹般包含否定与肯定或其辩证过程,这种奇迹行为最自由也最必要。只有这种行为是知性能知晓的伟大决断。即使永恒否定的意志也被揭示并设定在了开端。因为冲突可以在开端中被解决,原初自然的诸原则可以和解,所以谢林认为可以主动说出并发出冲突,但这种冲突其实指的就是诸种力的平等原则,但谢林将它们称为冲突。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64楼2024-09-05 11:36
      回复
        当把自然看作永恒存在与永恒存在者的统一时,自然在最低潜能阶次上的活动便是逻辑同一性活动。逻辑同一性从自然出发连接了存在和永恒存在,并将自然发展为第二潜能,将肯定两者的统一行动为第三潜能。各种表达平等了,但实存的根据还是否定意志,否定意志创生出同一之外的新知识,该被把握到的表达则是肯定与否定的更高层次同一。(否定=抑制=希望,肯定=放纵=绝望,否定的先验综合判断即“希望创造真实”。)
        任何生命都包含且离不开肯定与否定两个部分,所谓希望或绝望的主体其实都包含了希望与绝望两部分,都是希望与绝望相转移的场域。反过来说一段希望与绝望相转移运动对外表现出一个同一的人格,表现成一个“此在”也不成问题,但肯定与否定(希望与绝望)的关系会从一段同时作为变化的潜能显现出来。所以要看破统一性内在所需的决断,不再将统一性看作一元总体,否则就不能从永恒中摆脱出来。
        每种生物都要求那种一致性也就是希望的一元论。有机生物中也存在维持自在与向外拓展的力,两种力还会统一起来,这个整体的过程是生命的根本,虽然其中充斥着不平衡的包含关系。这些力通过有机体内在表现出来,也从外部规定有机体并表现为当今的时间。生命过程可以描述为植物、机械和感觉,这种生命阶段被谢林视为伟大发现。潜能的连续性就是时间的连续性,无论时间还是自然现象皆为如此。统一性为对立面的正当表现保留了基础,对立和永恒者都有自由存在而不被消灭的自由基础,但它们要被启示序列干预改造,它们内含着那种唯一需要消灭改造的东西。那种从过去就一直存在的启示不是意志所渴望的,倒退到过去的启示是一种应被取消的,会被终结的启示。总之在启示中,先在者应让位给后继者。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65楼2024-09-05 12:50
        回复
          否定、封闭、错误的东西要先于启示,以使恩典揭示自身。这句话非常有误解性,仿佛为了恩典出现,必须先有一个残酷的环境。就像scene0中出现的那个致命误解一样,认为圆神需要回溯性利用并干预旧宇宙时代以补齐自己出现的条件。
          收缩力是自然的根源,所有生命的进步都从此开始,黑暗和隐蔽是原始时间的主要特征,生命在此产生并发展,位于过去的是温柔而冷漠的静止,后来从冷漠中开始了内在争斗的生命,静止诸力到永恒决断要同等重要而基本,彼此不可缺。谢林认为各个文明的原初记录都见证着从静默到生命的跃迁。一种从原初到高级的过程不是由规律生出的,而是通过自由选择产生的。
          人在一开始就被隶属于更高力量所拥有的东西,宛若一无所有,并在这种一无所有中被完结,仿佛不这样就是亏欠了完结本身。纵然人被各种隶属支配,但人还会为了寻找某种趋向的完结而从另一方向制造出决断的矛盾,从而暂时亏欠完结。这里可能偶然产生出了自由,但谢林认为这是产生自由的必然机会,是进入第一时间的机会,为了认清这一点,谢林准备批判否定意志以进入第一时间阶段了,这种意志无论是属于肯定还是否定,都是被内外关系所干预的,所以外在的否定意志就会成为内在的肯定意志。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66楼2024-09-06 10:38
          回复
            谢林认为应该呼唤一种具有积极改变意义的唯一支配性规则,这种能够决断的意志一定是一种辐辏诸世界的意志,在谢林看来它必成为新的“一切世界唯一支配性规则”,只不过它会规定自己绝对不同于过去。但圆神的意志当然并非如此。既不否定也不肯定的意志在向外设置时是盲目的,是不意识自身的,谢林再一次回到了上帝论,并指出庸俗的上帝论就表现了这样盲目的意志。
            神圣性要通过启示被设置,它要表现、发展并克服自身,永恒者不过只是抓住了它外在的,少于无的部分,神圣性保留了本质之初最内在,最强大的力。永恒者牺牲了神圣性以使它存在生命和外在性,永恒开端和永恒根据的事物不得不以这种方式显现。被放进无意识的神圣性先进入自由,再进入黑夜。这一迷失如永恒轮回般不断发生,并无法返回发生之前。而作为人的本能反应便是渴望返回发生之前,让自然回到永恒。被牺牲的神圣性意识还要沉回无意识以使开端可能。开端不必知道自己要开端,也不必有被带回的开端。开端针对永恒且已经发生,否定意志通过沉入过去的无意识而为我们行动,它将默默地像原初意志一样不停歇地起作用,即使它由于被吸引或许忘记了自己就是启示,是其它意志现实性的根据。
            谢林最后用圣经中最强调一神论的文本强调这种意志的唯一至高性,尽管抛开一切误解不谈,他把这本书最后一段话用在了强调一种被反复误用的至高意志、神圣意志之上,并最终导致了许多误解。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67楼2024-09-06 10:3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