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吧 关注:812,493贴子:6,155,985

回复:开个记录贴,讲一些我的读书感悟和日常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到灯塔去》的第一部分“窗”以晚宴后的谈笑结束。总体来看,“窗”的结尾是美好的。敏泰和保罗在晚宴前私定终身;晚宴后,拉姆齐夫人帮助三个不同性格的孩子安稳入睡;其他的宾客也都在做自己的事;最后拉姆齐夫人和拉姆齐先生在房间里看书,两个人彼此了解并以自己的方式爱着对方,关于今天到灯塔去的争论也结束了。第一部分的结尾既与前文晚宴时每个人的心理感受相照应,又在一个舒缓的叙事节奏中将这一部分的故事引向结尾。第一部分只是发生在九月的某一天的下午和黄昏的事,虽然是很平凡的一天,但是通过作者意识流的写作手法,时间似乎被拉长了。小说中有两种,一种是小说中几乎没有描写的准确客观时间,一种是处于人物心理感受中的意识时间,这种在回忆与感受中存在着。


IP属地:陕西来自iPhone客户端16楼2024-05-04 16:24
回复
    “好像仍是冬天,
    你已飘然而去,
    我与这些幻影一块儿嬉戏,
    犹如我和你的倩影一起徘徊”
    拉姆齐夫妇的爱情让人羡慕。拉姆齐夫人给他的丈夫以安慰,鼓舞帮助他,同时对他很尊敬。拉姆齐先生严酷又痴迷于追求真理,他需要他人的认可,这正是他从拉姆齐夫人那里获得的,拉姆齐夫人喜爱他的丈夫对真理的追求和伟大的思想。两人的性格截然不同,但是他们相辅相成、伉俪情深。在莉丽、班克斯先生等人眼中是婚姻的象征,同时也改变着他们对于婚姻的看法。
    在书中,拉姆齐夫人不会对拉姆齐先生说“她爱他。”她从来不会表达她的感情。她只会说:他的外套没粘上面包屑吗?有什么她可以为他做的事情吗?在我看来,爱并不只是说一说,它更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关怀与陪伴,爱是细水长流。


    IP属地:陕西来自iPhone客户端17楼2024-05-04 16:43
    回复
      “在一个阴暗的早晨,拉姆齐先生沿着走廊蹒跚而行,他向前伸出了胳膊,但拉姆齐夫人已于前晚突然逝世,他虽然伸出了双臂,却无人投入他的怀抱。”
      “衣橱里几件褪色的衣裙——只有这些东西,才保留了人的遗迹,并且在一片空虚之中,表明它们一度曾经多么充实而有生气:纤纤玉手曾经匆匆忙忙地搭上衣钩、扣上纽襻;梳妆镜里曾经映照出玉貌花容,反射出一个空幻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一个身躯旋转过去,一只手挥动一下,门开了,孩子们一窝蜂涌了进来,又走了出去。”
      “那年夏天,普鲁难产而死,这可真是个悲剧,人们说;一切,他们说,原来都充满着美好的希望。”
      “一颗炸弹爆炸了。二三十个小伙子在法国战场上被炸的血肉横飞,安德鲁也在其中,总算幸运,他立即死去,没受到更多的折麽。”
      “那年春天,卡迈克尔先生出版了一本诗集,获得了出乎意料的成功。战争,人们说,恢复了他们对于诗歌的兴趣。”
      在对环境的描写中时间流逝,拉姆齐夫人去世,美丽的普鲁因难产而死,安德鲁在战争中牺牲,拉姆齐先生再也无法在沙滩中沉思,卡迈克尔先生获得一些成功……当我读到这些时,内心有一种愁苦,在第一部分温柔和善、美丽卓越的拉姆齐夫人逝世,她对于小女儿普鲁寄予的美好婚姻期盼也因普鲁难产而死告终。一切美好随着时间流逝逐渐消失,当读者读到这里时难免悲伤,拉姆齐夫人的努力似乎一切皆付诸东流了。


      IP属地:陕西来自iPhone客户端18楼2024-05-05 17:37
      回复
        第二部分“时间流逝”是很短的一个篇幅,就读的很快了。这一部分前面描写的场景大多虚无、混乱,同时又介绍了人物的离去,让我感到格外的压抑。他们的房子很久没有来人了,似乎随着拉姆齐夫人的逝世,房子已被遗忘,拉姆齐夫人的努力也被遗忘,还有一个仆人在这里定期打扫,她也记得拉姆齐夫人。在那之后,仆人开始打扫房子,要让它像过去一样,是的,莉丽又来到了这里,拉姆齐夫人又重新被记起。当我读到这里时,感受到一股希望,拉姆齐夫人就像那座灯塔的光一样,永不消逝。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IP属地:陕西来自iPhone客户端19楼2024-05-06 14:51
        回复
          今天,一个在记忆中的人加了我的企鹅。我想他应该是一时兴起吧。他唤醒了我初中时期的记忆,虽然绝大多数人和事我都已经忘却了,但是初中所带给我的东西我还记得。该怎么去评价那段时光呢?模糊?天真?难忘?我不知道。现在的我对于时间和过去带给我的始终是看不清、道不明。现在想来,吃过饭后的散步,一起读金庸的武侠小说,一切校园生活的美好都令我怀念。很多人在人生道路上走着走着就改变了,我也一样。自我感觉,今日我和昨日我的差别还是很大的。
          话又说回来,对于那位加我企鹅的同学,我还是要祝福他,你我都有光明的未来。
          想起李商隐的诗:“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IP属地:陕西来自iPhone客户端20楼2024-05-10 16:55
          回复
            又是测绘牛马的一天


            IP属地:陕西来自iPhone客户端21楼2024-05-13 15:45
            回复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那就是全部问题所在——一个简单的问题;一个随着岁月的流逝免不了会向你逼近过来的问题。那个关于人生意义的伟大启示,从来没有出现。也许这伟大的启示永远也不会到来。作为它的代替品,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些小小的奇迹和光辉,就像在黑暗中出乎意料地突然擦亮了一根火柴,使你对于人生的真谛获得一刹那的印象。”
              ———摘自《到灯塔去》


              IP属地:陕西来自iPhone客户端22楼2024-05-14 20:21
              回复
                伍尔夫在《到灯塔去》的第三部分,安排了一些很小的章节,这是很有特色的。这些小章节帮助读者去保证时间的一致性。当莉丽在海边别墅画画时,一段突然的章节的插入让读者回想起此时此刻拉姆齐先生等人正在海上。同样的,当詹姆斯回忆结束后,画面转到莉丽这边。这种转变是很突兀的,但是当你继续阅读时你会发现它的效果、它的合理。可以说,情景和视角的转换手法是伍尔夫的特色。


                IP属地:陕西来自iPhone客户端23楼2024-05-16 19:22
                回复
                  正在读这本,著名中古史学者祝总斌先生的论文集。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24楼2024-05-21 14:19
                  回复
                    最近在读米兰·昆德拉的《告别圆舞曲》。
                    至于《到灯塔去》我已经读完了,但并没有写一篇读后感悟,这是有原因的。在《到灯塔去》的结尾,拉姆齐先生和他的孩子到达了灯塔,莉丽最终完成了自己的画,故事也在此时结束,留有空白。拉姆齐夫人的“光”帮助拉姆齐先生与孩子们和解,莉丽也真正画出了自己所追寻的画,我们可以预见的是他们一直处在拉姆齐夫人的深远影响下,小说给读者留白。我也一样,想要《到灯塔去》给我的感悟也留白。在我看来,这也许是种人生的艺术。


                    IP属地:陕西来自iPhone客户端25楼2024-05-30 16:09
                    回复
                      开始看这本,周克希先生自己的翻译经验谈。华东师大这版装帧颇喜欢。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26楼2024-06-04 16:0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