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一下南直隶、江南省地理。
首先,大家看地图,建议以大统一的帝王视角,俯视天下。先看地形图,再用交通、经济和军事眼光看行政,不要局限于一隅几城。
1,先看山川,黄河、淮河、长江三条平行江河。北有燕山、中有太行、秦岭.大别山,南有岭南武夷,东临大临,西有高原戈壁。山川精华集中东南巽位,得之昌,失之亡。
2,北人南下通道
古代交通之便,首选水路。隋之前,都城在洛阳.长安一带,南下最方便的路线是走大别山西路,既走南阳,过襄阳到荆州,走汉水到长江,聚在洞庭,然后东流到江东,或南下湘江到云贵,此时,湖南便是江南重地。
走大别山东路,陆路到淮河后,改行船经淝水到巢湖,再出裕溪河到长江,过江即是江东,或移舟逆江到鄱阳湖,经赣江抵两广。此时现安徽江淮地区就是重要战略地带。
隋大运河修通后,洛阳可以连接黄河和邗沟到长江,扬州、镇江便成了重要渡口,江东成了江南,但此时经济重点还在北方黄河流域。
3,黄河改道是中国经济发展改变的重要原因,南宋將领杜充为阻击金兵,扒了黄河,造成首次黄河南下改道,经现徐州盐城夺淮入海,造成隋唐大运河堵塞失效。现皖北豫东鲁南苏北成了黄泛区,加上宋金前线,经济崩溃。南宋全靠海贸得以喘息。直到元朝,才改道重修大运河,将大都与江南相连。
4,南直隶西有大别山屏障,北有黄河天险,南有现皖南和浙西丘陵,东有大海阻隔。境内有三条东西向水路,还有南北大运河相串,形成一个“丰”字,交通非常便利。有大片平原,粮自给,还大大有余。以南京为中心的京师,条件优越。
5,南直隶境内的黄河和淮河,在明中期治理有改善。直到清朝咸丰5年,黄河又改道北方入渤海,又造成淮河淤积。虽说江苏面积天天变大,但直到现在,淮河还没有乖巧。
6,在1840年前,江南都是小农经济。几乎都是以农业为主,苏州省在下游,受水灾少,要好于安徽省江宁省。但江宁省内有皇家织造,两淮盐运,南河漕运等重要职能部门,重要性强于其它两省,总督直辖。江苏巡抚主要负责苏州省民事。
但1840年后,上海开埠,各洋行代理占位,徽商因太平天国内战,已无抗衡之力。至此,粤语、英法等语庞据上海经济,虹吸中华。江淮语、吴语、越语混杂,成为权贵资本工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