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你想的恰恰相反,百万大线基本都是靠“组团式”的客流刷出来的。正常的走市郊(睡城-市中心)的线路是很难刷客流的。
举个例子:北京上海这样的超大型城市,形态往往介于中心型和组团型城市之间。像上海地铁1号线、9号线这种睡城通勤线断面一骑绝尘,但总客流打不过2号线。因为2号线沿线的城市形态更接近组团城市,不同功能的区域在整条线上交替出现(虹桥-天山-中山公园-静安寺-...-陆家嘴-花木-张江-唐镇),大部分人只在各自区域的附近活动即能满足大部分生活需要,这使得线路上不同方向客流形态丰富,使得客流很容易变得很高。即使有14号线分流,2号线依旧是百万大线。
这个其实很好理解,组团城市并不是将“广亩城市”理论中的市中心去除后,剩下每个组团具有均匀混合的功能,因为显然无论对于产业还是居住,单一功能集群都有一定优势,那就会产生跨组团通勤客流。而跨组团通勤客流的优点在于乘客的平均乘距短,且列车运行两个方向都有客流,相比睡城线潮汐性弱很多。后者虽然客流断面很高,很容易让人感觉车厢拥挤,但反方向的列车往往没几个人,实际运输客流人次未必比前者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