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苏轼写完《前赤壁赋》的时候,他一定意识到了它是不朽的。当苏轼在写《后赤壁赋》时,他也一定意识到自己在挑战《前赤壁赋》。所以他开篇就说“是岁十月之望”,提醒读者一定要把两篇文章放在一起对读。读《前赤壁赋》,你会觉得美。赤壁之下,秋夜泛舟,由水和月组成的澄澈清明之境,面对千古江山发出的人生短暂渺小之叹,体悟到的通达圆融的解脱之理,以最优美的方式徐徐展开。文章最后,烦恼消除,转悲为喜,主客“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真让人感到人生至此,夫复何求。《后赤壁赋》开篇,似乎要延续前赋的乐,“霜露既将,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多么清朗明亮的月夜。再加上朋友“状如松江之鲈”的佳肴、妻子“藏之久矣”的美酒,不由得不兴致勃勃,起了重游赤壁之念。然而再到赤壁,江山却不复昔时模样。三个月后的赤壁,“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水和月竟是如此的陌生和疏离。作者转而写山,夜半孤身登山,这一番游历更是让人惊恐忧惧,幽深险峻的山上,岩石草木都仿佛虎豹虬龙,让人胆战心惊。返身登船,已经意兴阑珊。行文至此,已可收笔,却横空飞来一鹤。鹤去人散,似已言尽,却又兀然于梦中突现一个道士。我们或许不能参透《前赤壁赋》中水与月的变与不变,但我们能确定其中有甚深哲理。而此赋中的孤鹤与道士,有寓意还是无寓意?梦中与道士答非所问的对话,是有玄机还是无玄机?惊醒后寻道士不见踪迹,是有寄托还是无寄托?在《前赤壁赋》里,我们能感受到“万古长空,一朝风月”的超然与解脱;而在《后赤壁赋》中,东坡自己也陷入了“是耶非耶,今夕何夕”的迷茫,留给我们的,是一派缥缈空灵的惘然怃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