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吧 关注:448,166贴子:10,043,511
可以说,《红楼梦》是中国文学最璀璨的明珠,至今没有任何作品可以与其相提并论。这一点是学界共识,无需多论。然而,《红楼梦》中又存在着太多的迷雾,自《红楼梦》问世,各种争论也随之而来,随之跨越时代,直至今日依然争论不休。
《红楼梦》之争,已然形成江湖,各种论点各种推理各种猜测,真可谓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缭乱。各门派明争暗斗,各施手段,也有侠客盗贼混迹其中,神出鬼没,更增加许多神秘色彩。直至今日,仍没有哪派能够一统江湖。
门派之争使得《红楼梦》的探索早已失去该有的意义,而所谓的探索者,更多的却是江湖骗子,有太多的人根本就不看《红楼梦》原著,这类人可以称之为立场派。为维护其立场,可谓无所不用无所不能。这类人竟然发出一种奇特观点:存在争议就是《红楼梦》的本意,保持迷雾就是《红楼梦》的美。——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倘若《红楼梦》作者看到这种状况,恐怕一缸辛酸泪也不够流的。
闲言少叙,进入正题。
一个作品,一定会表达一种观点,这是毋庸置疑的。尤其是《红楼梦》,其文学之精美,结构之严谨,其包罗之广博,尤其思想之创新,完全超越时代,任何作品难望其项背。这也说明,《红楼梦》作者必是学问造诣极深,见多识广,又有非凡之经历,三者缺一,也难成《红楼梦》巨著。不难想象,其创作包含了作者多少心血?如果读者不能体会作者之用意,不仅仅是有负作者,更是有负自己本人——一杯绝美的琼浆端到你面前,你却拿来泼进下水道里,这不是悲哀?
但我更相信,那些倒掉琼浆的人,多数并非蠢到不可救药之地步,并非不识得琼浆,只是他们不愿接受,或者根本接受不了。就像癞蛤蟆与金蟾,平时站在一起似乎没什么两样,只是用饭之时便一目了然,金蟾飞到瑶池饮琼浆,癞蛤蟆爬到粪坑吃蛆虫。他们久处粪坑,早已习惯了屎尿的熏陶,蛆虫自然是他们的正能量,玉液琼浆对于他们,岂不是异端另类?《红楼梦》的迷雾,就是这类人给蒙上去的。
其实《红楼梦》作者写书之时早已料到这样的所谓读者,所以借王熙凤之口来骂这种人:“知人知面不知心,几时让你死在我手里,才知我的手段”
以上并非闲言,《红楼梦》作者绝非等闲,可以说作者把一切事情都看透了,并且安排的十分妥当。“此系身前身后事,请谁记取作奇传”。可以说,《红楼梦》这本书,后人烧不掉,改不了,更批不了。哪个不知死活的癞蛤蟆非要来批一批,作者保证“几时叫他死在我的手里,他才知道我的手段!”
其实,《红楼梦》原著中已经把作者观点,即《红楼梦》主旨,交代的清清楚楚,可是江湖术士们没认真看过甚至从没看过《红楼梦》原著,就急不可耐地跑出来品头论足,争得不可开交。更有那些“代儒”们,引经据典,翻手“考证”覆手“权威”,滑稽可笑。正如《红楼梦》作者所言,“古今一梦尽荒唐”。


IP属地:内蒙古1楼2024-04-30 01:12回复


    IP属地:内蒙古3楼2024-04-30 16:05
    回复
      《红楼梦》开篇就讲,因经历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请读者细细看这句话,既然是梦幻,又何来真事呢?又何必隐去呢?任何作品,开篇一定都是很重要的文字,“字字看来皆是血”。《红楼梦》开篇的文字,那一定是含着血的。将真事隐去,那就不是梦幻,而是作者亲身经历,并且是饱含血泪的极不寻常的经历。此“梦幻”与“古今一梦尽荒唐”之梦,一个意思,就是黄粱一梦的典故。黄粱梦可谓惊心动魄,这也是作者把亲身经历称之为“梦幻”的本意。作者是要告诉读者,古今之事,不过是黄粱梦的重复上演。
      但是《红楼梦》绝无超出红尘,跳出三界之意,其“荒唐”二字,隐喻的是“血”。
      作者为什么要用隐喻的写法?众所周知。鲁迅所处时代,尚要借狂人之口暗示,《红楼梦》创作之艰难危险,可想而知。读过脂批《红楼梦》的都知道,批语中有很多“史笔”“史公”,的文字,戚蓼生称之为“一声二歌,二歌一意”。清朝的儒士都知道,《红楼梦》是隐写一段历史。只是在当时,读者只能意会不能言传,这段满是“血”的历史,自是皇家大忌,轻易谈论是要掉脑袋的。
      这里顺便说一嘴,鲁迅尚用笔名,《红楼梦》作者敢署真名吗?这个问题请读者深思。
      有意思的是,《红楼梦》与《狂人日记》无论内容还是写作方式还是写作用意,都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其一,都是用隐喻写法,贾宝玉之痴顽古怪放在今天也就是个不正常的狂人精神病。其二,二者都是否定官方正史,狂人称古旧先生的陈年流水簿满篇都是“吃人”,贾宝玉含蓄些,骂“官虫禄鬼”还要掘里面有珍珠的坟(暗示皇家坟)。其三,《狂人日记》意在呐喊,《红楼梦》意在醒世。尤其二者的用词都很接近,《狂人日记》为:以供医者研究。《红楼梦》用词:悦世之目,破人愁闷。跛足道人言风月宝鉴:“专与那聪明俊杰,风压王孙看照”。看来大文豪都是心有灵犀啊。
      关于《红楼梦》隐写历史,开篇已有交代,第一回中写:“但我想,历来野史,皆蹈一辙,莫如我这不借此套者,反倒新奇别致,不过只取其事体情理罢了,又何必拘于朝代年纪哉?”。这句话的“野史”恰恰是指官方正史。且历朝官史,无非贾雨村所论,成者王侯败者寇而已。历代后之人主,即得天下,自然用御用文人来美化自己,丑化前朝,以示天理人心使然,客观规律必然等等。其不知历史多是偶然,美人一笑都能倾国,可见御用文人是多么滑稽可笑。
      而《红楼梦》是严肃的,可以说《红楼梦》是最真实的历史记载,正如书中所写:“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始其真传者”。
      戚蓼生评论说,《红楼梦》一声二歌,但二歌又具一意。就是说,表面写的是故事,背面即本质写的是历史。历史自然不能谈论,但表面的故事也没有稍加穿凿,而是寻踪蹈迹,有迹可循的。读过《红楼梦》的都能感觉到,自始至终,书中都透着一股凄凉悲壮。爱情都没有完美的结局,善良人都没有好结果,直言冠冕堂皇者为官虫禄鬼,贾府之中,多为败家之徒,举国之内,大兴虚伪之风,真话说不得,假话畅行无阻。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字里行间,无不暗示着“吃人”二字。
      从某种意义讲,善与恶的斗争,就是真与假的斗争。《红楼梦》就是真与假的斗争,是刺向虚伪的一把尖刀利刃。这里自然没有卫道士想要的结果,喜欢心灵鸡汤的“情痴”读者,只好抱住刘姥姥这唯一一颗大树,呼天喊地,撒欢地释放激素,以为得计,其不知早已中了作者的圈套。这种人即便是死,恐怕也不知道作者的手段。
      读《红楼梦》,稍有点思维,也能看到作者对刘姥姥什么态度。“后来听见说给他二十两,喜得又浑身发痒……”这种笔墨,是描写好人的吗?如果仅这一处也就罢了,《红楼梦》通篇对刘姥姥也没有好笔墨,有点头脑的人就会感到,作者必有他意。至于作者设定刘姥姥这个角色之用意,后文再讲。这里只说作者用刘姥姥行善这一情节,勾引的“祥瑞”“情痴”们纷纷上钩,抱着姥姥频频做那“指头儿告了消乏等事”,洋相百出。笔者再次感到《红楼梦》作者之聪明幽默,绝对千古一人。


      IP属地:内蒙古4楼2024-04-30 17:19
      回复
        破解红楼的钥匙
        一定要先说王熙凤,因为王熙凤是打开《红楼梦》的钥匙。
        我们先看判词: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衰。
        图画是一片冰山,上面一只雌凤。
        “凡鸟”是“凤”的拆字,读者一眼就能看到。在中国文化里,凤为雄,凰为雌,而雌凤,非雌非雄,非男非女,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太监。图画上的冰山则更加直接,在明朝崇祯年间,魏忠贤倒台之后,有一本剧本就叫冰山,内容就是骂魏忠贤宦党,风靡一时国人尽知。一从二令三人木,这是个很简单的字谜——“檢”。需要说明,原句应该为“一从二合三人木”,因为判词必须与书中内容情节相符,丫头平儿可谓“一从”,作为通房丫头与正妻王熙凤可谓“二和”,贾琏王熙凤平儿三人可谓“三人睦”。所以怀疑这句传抄中出错,因为行书“合”与“令”很相似的,传抄中出错的可能性很大。
        稍懂明史的人都知道,朱由检登基第一件事就是诛杀魏忠贤。当初并没有判魏忠贤死刑,只是发配到凤阳让他看守皇陵。可是魏忠贤并不安分,带了随从一路吃喝张扬,不知收敛低调,还重金托人为之求情,彻底激怒崇祯皇帝朱由检,下令押解回京处斩。消息很快传到魏忠贤耳里,魏忠贤傻了眼,吓得上吊自尽。这就是“事更衰”。
        金陵,通常就是南京。但作为《红楼梦》读者,一定要想到另一层意思,一声两歌是《红楼梦》的重要特征,如果你不注意这一点,就永远看不懂《红楼梦》。
        所以,金陵也可以理解为黄金造就的陵墓,我想历代的皇陵称之为黄金打造的陵墓,并不为过吧?
        “哭向金陵”理解为哭向皇陵凤阳,当然也说的通。
        这个判词和图画已经明确王熙凤映射人物魏忠贤。
        其一,因为冰山引申意为雪山崩,与妇科病血山崩谐音。而明末文人用其来借指男人阉割流血,进一步借指太监,具有嘲讽之意。冰山这个词,读来诙谐雅致,非常符合雅士们的口味。过去的秀才等读书人,见面闲谈,论及时事,还是讲究文雅含蓄的,总不能像周星驰那样说又一个死太监。所以冰山这个词备受推崇。而魏忠贤生前对文士迫害太甚,文士无不恨之入骨。魏忠贤倒台,又如冰山骤然倒塌,文士们拍手称快,纷纷以冰山为题,写文作诗,以泄前愤。有一个叫张岱的文人写了一个剧本,剧名仍叫《冰山》,每次在城隍庙演出,观者上万。可以说,在魏忠贤倒台后,冰山这个词就成了魏忠贤的符号,就像一提到“圣人”,人们都知道是孔丘。一提到“武穆”,人们都知道是岳飞,一提到“诗仙”人们都知道是李白,一提到“冰山”人们都知道是魏忠贤。
        其二,一从二令三人木,或者一从二合三人木。这个字谜就算皇上老子来了,也改变不了他是个“檢”字。就算赵高来了,他也,可能就不是个“檢”字了——幸亏这个王八蛋再也来不了了。
        综上,如果有一副画,画中一座冰山,一行字,一从二令三人木。这就足够了,这就是明明白白的指魏忠贤。就算没有《红楼梦》这本书,只有这幅画这几个字,人们也都知道他是魏忠贤。就算把这幅画这行字放在小仲马的《茶花女》里,他也是明明确确的魏忠贤。
        说几句题外话,也不完全是题外。仅凭《红楼梦》王熙凤的人物映射,完全可以推翻《红楼梦》曹家说的论点。一个明朝的太监跑到清朝官员的家里做什么?就算《红楼梦》作者是江宁织造曹家后人,那么仅凭王熙凤这个角色,他写的也绝不是自家事。起码的事实证据都视而不见还好意思自称考证派,你能考证什么?你想考证什么?你有能耐给我考证一从二令三人木不是中国字谜,谜底不是“檢”,明末文人用冰山雌凤指太监不是事实,或者说王熙凤不是《红楼梦》人物,我无话可说,否则就算水能倒流,石头能浮在天上,也改变不了王熙凤是魏忠贤。曹雪芹可以是化名,但王熙凤不可能不是魏忠贤,曹雪芹可以是真名,王熙凤还是魏忠贤,曹雪芹是江宁织造曹家人,王熙凤还是魏忠贤,曹雪芹是皇上老子,依然改变不了王熙凤是魏忠贤。一个作品的署名还能改变作品的内容?多么简单的道理。
        话题回来,王熙凤隐射魏忠贤,这就是明写,可是,这与《红楼梦》的风格不符啊。
        其实这正是《红楼梦》作者的高明之处。这样设定,可谓抛砖而引玉。
        这就好比埋藏东西,既要隐藏,还要别人能找到。如果什么痕迹都不留,别人如何找到?而痕迹留的太明显,隐藏也就失去意义,没必要隐藏了。所以一定要留一个让感兴趣的有心人看得到并能理解的记号,知道这下面不止一样东西,还有好多。不感兴趣的人自然看不到,这才是高明的办法。魏忠贤在明清两朝都是反面人物,百姓怎样骂他都不会引火烧身,就像现在国共两党都骂汪精卫一样,骂魏忠贤是十分保险甚至很流行的。所以作者故意在他身上设定破绽,更确切的说,是留下标记。
        所以通过王熙凤的隐射描写,读者便知道《红楼梦》并非表面闺阁情爱,一家之兴衰那么简单,里面一定藏有东西。至于有多少,或者说你想知道有多少,那就要看你喜欢琼浆还是粪坑了。你若喜欢琼浆,那也简单,王熙凤的抛转引玉不但留下痕迹,还留下寻玉的方法。
        这个方法嘛,要说也简单,都在判词与判画中了,比如谜语,包括十米字谜画迷。最有特色的是《红楼梦》一种独有写法,本人称之为“灯下黑”,我的体会是,就是字面上明确写出来,可是一般人都不会在意因而无法发现。当读者一番周折差不多已经悟得真相时,却突然发现,作者早已把真相写在纸上了,白纸黑字一直就在你的眼皮底下,你却视而不见。比如“凡鸟偏从末世来”,表面上意思是,凡鸟偏偏从末世而来,这里有个灯下黑,偏从,与本意意思完全不同,是另外一个意思,不正。最有代表性的是薛小妹谜语诗中的“只留名姓载空舟”,空舟二字,人们都以为是空船,谁会想到是天上的舟呢?四是用典,比如冰山,懂的一看就懂,不懂的绞尽脑汁也看不懂。看懂典故,需要读者有一定的学识,跛脚道人说风月宝鉴是给才俊看的,既是此理。五,设阻,在情节上故意设计不合之处,以引起读者注意。这种设阻手法有着鲜明的特点,就是情节不合却没有下文,而没有下文又不影响整体完整,看似漏洞或文字丢失,但其整体吻合却又毫无痕迹,完美无瑕。这种体会难以言表。就像灯下黑一样,这就是《红楼梦》独有的高明的设阻之写作手法。六,人物映射,这个很明显了,王熙凤隐射魏忠贤是明确无误的。但有些映射看上去很复杂的,一人映射多人,多人映射一人。这也是作者高明之处,大家知道,《红楼梦》的写作时期,如果都是一对一映射,那是很难隐藏的。即便王熙凤映射人人皆恨的魏忠贤,作者也夹杂了许多障眼法。而更多的则采取分化映射,但也有规律。按时间,场合,特定人物对特定人物,比如贾母遇到李纨时,其映射人物是一人,而贾母遇到贾政时,其映射人物是另一人,而贾母遇到王熙凤时,其映射人物又是另外一人。看似混乱实则条理分明严谨,又附以其他手段,草蛇灰线,所以一丝不乱,意指明了。只要读者细心,都不难发现。
        以上一些方法,是本人的粗略归纳,如果读者觉得繁杂,大可不必在意,无视即可。因为读书也如教书,是因人而异的,每个读者都有自己的读法,只要仔细读,用心品味,理解就好。但有一点,不能佛家见佛易家见易色家见色。《红楼梦》是道数学题,答案只有一个。
        而对于那些沉迷于才子佳人裙钗宝黛不能自拔者,《红楼梦》的真相太过残酷,实不该扰其美梦。那更简单,你只需拿起风月宝鉴,对着正面美人,做那手指消法的勾当,几进几出随意,只是提醒你一下,多备些毒参汤,不,是“独参汤”。“心灵鸡汤”也可,祝你一路顺风。


        IP属地:内蒙古5楼2024-04-30 20:35
        收起回复
          发了两次都删了?


          IP属地:内蒙古9楼2024-04-30 21:53
          回复
            紅樓夢 真相只有一个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4-04-30 22:43
            回复
              紅樓夢 是真假论。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4-04-30 22:44
              回复
                没有任何作品与之相提并论?谁敢这么吹?还共识


                IP属地:山东来自手机贴吧12楼2024-04-30 23:21
                收起回复
                  大哥,继续更新啊,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4-05-01 15:09
                  收起回复
                    贾王薛史,不仅喻意家亡血史,还喻意虚伪,狂妄,罪恶,腐朽。
                    必须重申,《红楼梦》并非简单的文学作品,其中的每一个文字,所隐含的都是严谨的对现实的反思。尤其可贵的是,作者没有掺杂丝毫的个人主观臆想,极其客观的记录现实,总结社会规律。以人类文明为准绳,以人类良知为根基,以批判虚伪、狂妄、罪恶、腐朽为手段,以挣脱枷锁,追求自由为目的。其思想之深刻,目光之锐利,前所未有。其思想之开化,已经远远超越时代。其普世价值观念,必将与日月永存。


                    IP属地:内蒙古14楼2024-05-01 15:40
                    收起回复
                      再试一次


                      IP属地:内蒙古15楼2024-05-01 15:54
                      回复
                        不知哪里犯禁了,就是无法更新。上回发了个红楼喻影的帖子,也是如此,也罢,暂且到此为止,


                        IP属地:内蒙古17楼2024-05-01 15:59
                        回复
                          顶,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24-05-01 19:13
                          回复
                            顶,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24-05-01 19:13
                            回复
                              大哥,更新啊,看的茅塞顿开。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24-05-01 19:1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