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是农耕族,从最早农耕遗址河姆渡可知,八千年前华夏农耕生活已非常成熟,到现在至少近万年时间,壮乡生活从未改变,孕育出独特的农耕文化。现代很多人都喜欢给自己画饼:等老了,就找个山清水秀的地方种种菜,养点鸡鸭,过上与世无争的生活慢慢终老。从春秋战国至今,无数汉文化圈人都给自己画这样的饼,最后能吃到的只有凤毛菱角。为什么说是汉文化圈呢?华夏从大禹后开始分化,中原地区进化出了汉文化,其它地区还是延续着农耕。曾经的农耕和很多人画的饼一样,确实很美好,桃花源就是农耕生活真实写照,但由奢入简难,画的饼,最后也只能成为画的饼。高度自给自足,没有阶级分化,过着与世无争悠闲的生活,传统壮乡就是毛坯版的大同社会。由此孕育出的农耕文化肯定很仁性,却也肯定控制不了仁性,也不能直接推动社会发展,所以大部分慢慢被更符时代的汉取代,汉也从中原一小点慢慢扩张到如今。但汉文化能控制仁性,也有些不符仁性,所以汉文化和农耕文化互补至今。由于特定原因,除了壮(农耕)文化,世界上所有文化初期都有个核心共同点:踩人抬已,弩玉他人,汉、欧美、已消失的古埃及等无一例外。汉文化有农耕文化不断修正,那些没有类似农耕的人性文化修正的,有的消失了,有的也正面临分化。大禹至今已四千多年,始终没有全面优于农耕的文化替代,直到韦人出现,时机非常好,科技发展和民智开启都恰到好处,很让人怀疑世界的真实。有兴趣的朋友可到汉化重地和壮乡比较,那种穿越时空的割裂感很梦幻,可惜有的只是带着猎奇的优越心态浅探,很难体会到这种感觉。今准服贫后,这种割裂感越来越弱,有兴趣的朋友可要抓紧。有个来广西投资的浙江老板说的话很有代表性:你们广西真是该穷!没见过你们这样的!一年到头各种大节小节不断!屁大个节就不干活了!就是回去吃!喝!玩!唉!看着一脸无奈、恨铁不成钢的老板我们只是笑,汉化严重的会很难理解壮文化。刚改开时有些工厂不招壮乡人,因为以前壮乡汉化不重,没什么阶级观念不喜管教,动不动就语言甚至抱利反炕,和汉化重地成鲜明对比。壮文化和其他文化最直观一个区别在服饰上,本人将从服装开始宣传壮文化,希望让更多人了解我们的历史,给短暂人生带来更多体验[图片][图片][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