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郃吧 关注:2,469贴子:88,308

回复:【详解】陈寿帝蜀不帝魏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于先主,则曰:‘身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膝,目顾自见其耳。’于操,则未尝一字言其形貌;明先主有天日之表,而操无奇焉:此寿之不帝魏者十有二。
于先主,则曰:‘舍东南篱角上,有桑树生,高五丈余,遥望,见童童如小车盖,往来者,皆怪此树非凡。’‘先主少时,于树下戏言: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叔父子敬谓曰:汝勿妄语,灭吾门也!’于操未尝一字言其符瑞。明先主有图凤之祥,而操无闻焉:此寿之不帝魏者十有三。
——————————————————————————————————————
这个问题早就说过了,陈寿不仅没有写曹操的样貌,连曹丕、曹叡、荀彧等人的样貌都没有记载。如果说曹操没有称帝,没有帝王之相,那曹丕、曹叡是实打实称帝的,而且曹丕是正儿八经从汉献帝手上接过的传国玺,论交接程序,显然比刘备更正统。
陈寿描写刘备的外貌的目的恰恰就是以“异相”凸显其“帝王之姿”,进而拐弯抹角的强调“刘备才是正统帝王”。既然,陈寿暗戳戳的吹刘备才是帝王,那自然不可能对曹魏的帝王进行任何外貌描写了。这也就是为什么你看不见真正接过传国玉玺的曹丕的外貌描写的原因,毕竟按黄权观星天象、《春秋佐助期》等等的谶纬之书,曹丕才是代汉的正统皇帝,那么他一定也有与众不同的相貌。
即便曹魏第二个皇帝曹叡的样貌也只出现在裴注里,不是陈寿不知道曹丕、曹叡长什么样,也不是打听不到,而是他不想写,不想说“曹魏有帝王之姿”,这就是陈寿另一个暗戳戳阴险的小心理。
陈寿可能未必会颠倒黑白,但一定会将他不愿意说的避而不谈,直接将其从历史中抹去(这招似乎更狠毒)
又如荀彧也没有样貌描写,是见不得人吗?不是,是陈寿不想写。裴松之可怜了,为了找荀彧样貌的记录,而不得不抄写了一大段。因为祢衡虽然是诋毁荀彧,但侧面说明了荀彧相貌堂堂【又见荀有仪容……因答曰:"文若可借面吊丧,稚长可使监厨请客。"其意以为荀但有貌】【典略曰:彧为人伟美。】……【臣松之以本传不称彧容貌,故载典略与衡传以见之。又潘勖为彧碑文,称彧"瑰姿奇表"。】
号称极简的《三国志》对刘备少时的描写能大书特书,巴拉巴拉一段废话,而对曹丕代汉这么重要的事前后劝进能不写就不写,但凡脑子正常的都能看出来他是在帮刘蜀争正统。
说什么陈寿吹魏贬蜀的,你踏马洗洗睡吧。





IP属地:江苏17楼2024-08-26 17:34
回复
    其评先主曰:‘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二,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已,【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耳】。’其评操曰:‘汉末,天下大乱,豪雄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试以两评,字字核量,其为帝先主乎?帝操乎?固不俟智者而始知之也。”玉麟道:“评以先主权略,不逮魏武,基宇亦狭,故后人遂指寿为帝魏而不帝蜀。但陈寿下这两句,定有缘故,求文爷指教。”素臣道:“此正寿之微意。盖操已三分有二,无识者必因蜀之基狭,遂思帝魏,故特为指破,而以‘折而不挠,终不为下’二语振之;若曰:其所不及操者,特基宇狭耳;其基宇狭者,特机权干略不及操耳。若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同符高祖者,固迥非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者所得同年而语也!【至于托孤一事,则古今君人之极,则并非高祖所得而及】;【又岂操之矫情任算者】,可拟其万一乎?则议正统者,固不当以基宇之广狭为取舍矣:此寿之不帝魏者十有四。”
    ——————————————————————————————————————————————————
    1、【弘毅宽厚,知人待士】讲道理,我实在看不出来宽厚在哪。
    按张裕跟刘备对骂开始,刘备就怀恨在心【先主常衔其不逊】,日后他上位了就借机斩草除根看【加忿其漏言,乃显裕谏争汉中不验,下狱】,这人心胸并不宽厚。对比陈琳写檄文辱骂曹操及其父祖,投靠曹操之后,曹操没有追责还重用他看,刘备显然不如曹操。
    【芳兰生门,不得不鉏】什么意思?就是说你张裕再好,也不得不杀你。
    2、【高祖之风】在“不帝魏者八”那条说过了。也就是陈寿自己认为刘备有高祖之风,但当时人和后世可不怎么看,在更多人眼里是拿曹操和刘邦并列的,而非刘备,所以这段也纯属陈寿尬吹。当然,按刘备抛妻弃子看,确实有高祖之风,踹惠帝和鲁元公主就跟丢辎重一样顺手。
    3、【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耳】这句话写的挺不要脸的。刘备绑了督邮还【欲杀之】是避害吗?人家督邮只是不想见刘备而已,犯得着绑架对方殴打吗?这跟黑涩会有什么区别?真避害的话,投靠了公孙瓒就不要领兵出任务了,老老实实躲公孙瓒身后不好吗?一个被写成【数有战功】的人,谈什么避害?难道都是别人打你刘备,你刘备没有主动攻打过别人?都是别人要害刘备,刘备自己一点野心都没有?那陈寿写那么一段刘备儿时想称帝的目的何在?只想表现天命神授?在家坐着,华盖就砸脑袋上了?
    当初劝刘备领徐州时陈登怎么说的?【上可以匡主济民,成五霸之业,下可以割地守境,书功於竹帛】,为了避害,就不要蹚浑水求“功业”。一边打着【忧国忘家】旗号蹚乱世的浑水,一边又臭不要脸的说刘备是【避害】,你踏马不蹚浑水就能避害了,蹚浑水了就只能被追着打了,就这么简单的道理。
    【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这话和【避害】根本矛盾,想避害,就屈居人下,不要指望出人头地,做人上人。想做人上人就得争,天上不会掉大饼。一边【终不为下者】一边又要【避害】,既要、又要、还要的典型。
    想避害非竞利,那乖乖做个臣子,让别人去平定乱世好了,何必想个跳蚤一样到处跳,从公孙瓒跳到陶谦,从陶谦跳到袁绍,从袁绍跳到曹操,从曹操跳到刘表,从刘表跳到跟孙权合作,从荆州跳到刘璋。如果说吕布是三姓家奴,刘备就是五、六姓家奴。真想避害,躲起来隐居好了。
    主动攻打刘璋叫【非竞利,以避害】?庞统已经说了【伐人之国】,刘备就是主动攻打的刘璋。这也是陈寿自己用笔写的,调脸就是【以避害】?他连自己写的是什么都不知道了,这个手法跟洗司马氏一样,都是“天要害我,曹操要害我,谁谁要害我,我不得已只能与之对抗,称帝是不得已……”噗,称帝还委屈上了,真是不要碧莲大发了,属于又立又婊。又想称帝,成就野心,又装的跟个白莲花、绿茶一样,嘴上仁义义礼,内心全是生意,纯属臭不要脸。
    4、【至于托孤一事,则古今君人之极,则并非高祖所得而及】至于刘备托孤的事,之前在另一篇贴里详细分析过,根本就不存在什么古今君人之极,都踏马是权谋、心机。
    https://tieba.baidu.com/p/5888013561 《孟达、李严、诸葛亮的爱恨情仇》
    https://tieba.baidu.com/p/8760350449 《“君便自取”就是“自己取代”的意思》
    5、【操之矫情任算】实话实说,曹操的矫情任算到底表现在哪里?能不能找个实例出来?反正我是没看出来。
    关于“矫情”这个词,《后汉书》有三处:
    ① 【允矫情屈意,每相承附,卓亦推心,不生乖疑】
    ② 【卓素闻天下同疾阉官诛杀忠良,及其在事,虽行无道,而犹忍性矫情,擢用群士。】
    ③ 【或高栖以违行,或疾物以矫情,虽轨迹异区,其去就一也。】
    《三国志》两处,除了评价曹操的此处之外,就是说曹丕的:
    ④ 【而植任性而行,不自彫励,饮酒不节。文帝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故遂定为嗣。】
    无非有几个意思:掩饰真实情况,曲意奉承,如①里的王允。或是故作姿态、装腔作势,如②的董卓,而曹丕的描述对标曹植看,也属于这类解释。
    曹操的【矫情任算】属于哪种解释?就算他两种解释都有,既掩饰真情又有故作姿态。那么基于这样的评价能不能找出实例来佐证?反正我找不到他掩饰真情的实例,也找不到故作姿态、装腔作势的事例。
    倒是刘备有很明显的掩饰真情、故作姿态的记载:【备曰:"今指与吾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耳。】这个又算不算所谓的矫情呢?
    至于“任算”就更好笑了,这算踏马什么黑点?有谋略不好,非得是个直来直去的沙雕,一眼被看到底的才叫真性情?哪个治国、平乱不需要谋略、城府、步步为营,有计划有策略的实施也有错?


    IP属地:江苏18楼2024-08-26 21:24
    收起回复
      玉麟道:“评内‘总御皇机,克成洪业,非常之人,超世之杰。’未免下字太重,此亦有别解否?”素臣道:“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谓其挟天子以令诸侯,资后嗣以篡汉之基云耳。申、商、韩、白,名分已定;非常超世,亦复何害?且以操为常人,而无殊于世者,可乎?试与高祖之风,君臣至公,古今盛轨等语相较,其字意孰轻孰重?孰主孰臣?亦不俟智者而始知也。”玉麟始服。
      素臣道:“曹丕篡汉,先有李伏一表,征验符瑞,继有刘庳辛毗等疏劝进,许芝复博引图谶之一千一百三字,丕皆辞让,至有‘心栗手,书不成字,辞不宣口’之言。于是辛毗等复上书陈劝,司马懿等接踵上言,丕均辞谢。然后献帝下诏禅位,群臣屡奏,献帝屡诏,凡十三,丕辞亦十三。《献帝传》所载禅代事,详悉繁复,至数万言;而寿尽删之,不存一字。至先主,则备载杨泉侯、刘豹等疏,并太傅许靖等疏,疏中复言前后上书者八百余人。其诛丕之篡汉,而许先主以人心天命之归,昭然若揭,日月两行矣:此寿之不帝魏者十有五。
      ++++++++++++++++++++++++++++++++++++++++++++++++++++++++++++++++++++++++++++++
      这条以前也说过,就是陈寿对于曹丕代汉从符瑞到群臣劝进,几乎没有记载,符瑞只有两条是陈寿写的,其余的皆在裴松之注中。若没有裴注,只看寿志,读者会认为其符瑞少于刘备,劝进的人也没有,进而读者会武断的认为曹丕代汉是世人所不接受、甚至是反对的……这就是陈寿的小九九,营造出曹丕代汉不得人心的假象。甚至,陈寿连曹丕代汉的日子都搞错了。
      陈寿之所以不记载曹丕代汉的符瑞、谶纬的目的是将曹丕代汉营造出“篡”的假象。因为古人认为“皇命天授”,所以【帝王必改正朔,易服色,所以明【受命于天】也。】《汉书律历志》。帝王受命的符瑞的用途与此类似,如《宋书 符瑞志》所述【帝王必改正朔,易服色,所以明受命于天也。】而没有符瑞、谶纬就是没有“天授”,没有天授的就是乱臣贼子【力争之徒,至以逐鹿方之,乱臣贼子】,就是“篡”。这就是陈寿不记载曹丕代汉前后诸事、符瑞的底层逻辑。
      排除“天授”的概念,哪条能说明曹丕代汉是篡位呢?没有!因为舜代尧,大禹代舜,尧、舜都有自己的儿子,只不过他们不想传位给自己儿子,所以传给了外姓。所以,中国历史从来没有说过不能禅代,不能传位给外姓。
      当年刘邦平定了天下,改秦朝为汉朝,怎么曹魏同样平定了北方就不能代汉呢?还是那句话,汉朝是他自己作的,自沐猴而冠、放任宦官鱼肉百姓、卖官鬻爵、杀害孕妇等等暴行开始,汉朝就名存实亡了,这种垃圾王朝早就该灭亡了。谠锢是官反,黄巾是民反,官民都反了,东汉还有什么存在的必要?
      可以说东汉在黄巾起义时起,就灭亡了,只剩下个名号而已,恰恰是曹操,以一人之力,让这个已经崩盘的王朝苟延残喘了三十多年。换做其他人根本没有这个能力,让这个辣鸡到四分五裂的王朝顶个虚名存续三十多年,所以曹操称为“超世之杰”没有任何问题。
      汉帝禅让于魏这是何等重大的事件?他都能记错?按《三国志集解》的分析,《后汉书献帝纪》所谓的【冬十月乙卯,皇帝逊位,魏王丕称天子】及《三国志 文帝纪》本纪的【庚午】都是错的,正确的日期是【辛未】。因梁鹄或钟繇所提字的《魏受禅碑》上写的也是【十月辛未受禅于汉】。《集解》【据侍中刘廙奏问太史令许芝今月十七日己未可治坛场。又据尚书令桓階等奏云“辄下太史令择元辰,今月二十九日,可登坛受命” 。盖自十七日己未至二十九日,正得辛未。以此推之,汉、魏二纪皆缪,而独此碑为是也。】
      “辛未”是如何推导出的呢?《集解》说了【今据裴注,备列汉、魏禅代诏册书令、群臣奏议甚详,盖汉实以十月乙卯策诏魏王,使张音奏玺绶,而魏王辞让,往返三四而后受也。】所以,倘若没有裴注曹丕代汉前后之事,可能就被陈寿、范晔忽悠过去了。
      (自己对照六十甲子表数一下,己未为十月十七日,该月二十九日就是辛未)


      但凡动脑子想想,庚午日献帝册诏魏王,就算曹丕被群臣说服了,同意受禅了,最快也是第二天,当天肯定是来不及的。这事陈寿都能“错记”?说是无意的怕是任何有职业操守的史官都不服气。范晔的《后汉书》也是错的,错的特立独行【延康元年十月乙卯,皇帝逊位,魏王称天子】,“乙卯”日在辛未日前十五天,范晔也是不动脑子的?不是,他是坏。
      其次,关于曹丕受禅的月份《文帝纪》也有错,实际月份是十月,而非十一月。陈寿写《三国志》的时候各种碑文依然存在,看着都能写错?【《文帝受禅碑》至今尚在,亦云“辛未受禅” ,陈《志》 、袁《纪》误也。是宋时所见陈《志》其误已如是,不必为之讳也。】至于月份,范晔并没有写错,是十月他还是清楚的。
      【禅代,大事也,而二纪所书如此,则史官之失以惑后世者, 可胜道哉! 】陈寿在汉魏禅代问题上玩的心眼不止一点。
      史实上,曹丕代汉的符瑞非常多,远比刘备多的多。


      IP属地:江苏19楼2024-08-31 22:37
      回复
        十六:
        丕之受禅,则曰:‘乃为坛于繁阳,【庚午】王升坛即昨,百官陪位,事讫降坛,成礼而反,’【二十五字而已】!曰‘即阼昨’,而不曰即皇帝位,曰‘事讫’,曰‘成礼而反’。所讫何事?所成何礼?率略荒忽,如不欲书!至先主,则于许靖等疏中,【明言‘臣等谨与博士许慈,议郎孟光建立礼仪,【上尊号】,即皇帝位于成都武儋之南’之文】;而即述其昭告:‘惟建安二十六年四月丙午,皇帝备敢用玄牡,昭告皇天上帝后土神祗:汉有天下,历数无疆。囊者王莽篡盗,光武皇帝震怒致诛,社稷复存。今曹操阻兵安忍,戮杀主后,滔天泯夏,罔顾天显。操子丕载其凶逆,窃居神器。群臣将士,以为社稷隳废,备宜修之,嗣武二祖,恭行天罚。备蚩否德,惧忝帝位;询于庶民,外及蛮夷君长,金曰:天命不可以不答,祖业不可以久替,四海不可以无主。率土式望,在备一人!备畏天明命,又惧汉邦将湮于地,谨择元日,与百寮登坛,受皇帝玺绥,修播瘗,告类于天神。惟神飨祚于汉家,永绥四海厂典礼肃穆,辞命皇,不特正统季兴,大义彪炳;而操、丕济恶篡夺之罪,洞若观火:此寿之不帝魏者十有六。
        ++++++++++++++++++++++++++++++++++++++++++++++++++++++++++++++++++++++
        1、曹丕登基的日期是错的,前文已经说过,是【辛未】,不是【庚午】更不是【乙卯】。
        按《三国志 文帝纪》引【献帝传曰:辛未,魏王登坛受禅】。可以推断,范晔属于毫无根据的胡说八道,别人胡说还有个影子,范晔造谣连影子都不需要。
        前文没有配图,若将《文帝纪》陈寿原文和裴注结合看,对比《先主传》看,显然曹丕的符瑞要比刘备的多的多。并且,曹丕在禅代这件事上是有明显推辞的。
        但是,陈寿只写了一个【使兼御史大夫张音持节奉玺绶禅位......】然后就到了【乃为坛於繁阳。庚午,王升坛即阼,百官陪位......】,陈寿这种写法给人的感觉就是献帝一禅让,曹丕就急不可待的接收并登基了。进而让人感觉曹丕在此之前已经铺垫好一切,就等着献帝出个禅让的册书,给人感觉就是一切都是安排好的。再进而就会联想到献帝好惨,是被曹丕胁迫的。
        其实根本就不是,这根本就是陈寿玩的文字游戏!




        统计一下曹丕让了多少次:
        ①王令曰:"以示外。薄德之人,何能致此,未敢当也;斯诚先王至德通於神明,固非人力也。"
        ②王令曰:"犁牛之駮似虎,莠之幼似禾,事有似是而非者,今日是已。睹斯言事,良重吾不德。"
        ③王令曰:"昔周文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仲尼叹其至德;公旦履天子之籍,听天下之断,终然复子明辟,书美其人。吾虽德不及二圣,敢忘高山景行之义哉?若夫唐尧、舜、禹之迹,皆以圣质茂德处之,故能上和灵祇,下宁万姓,流称今日。今吾德至薄也,人至鄙也,遭遇际会,幸承先王馀业,恩未被四海,泽未及天下,虽倾仓竭府以振魏国百姓,犹寒者未尽暖,饥者未尽饱。夙夜忧惧,弗敢遑宁,庶欲保全发齿,长守今日,以没於地,以全魏国,下见先王,以塞负荷之责。望狭志局,守此而已;虽屡蒙祥瑞,当之战惶,五色无主。若芝之言,岂所闻乎?心栗手悼,书不成字,辞不宣心。吾间作诗曰:'丧乱悠悠过纪,白骨纵横万里,哀哀下民靡恃,吾将佐时整理,复子明辟致仕。'庶欲守此辞以自终,卒不虚言也。宜宣示远近,使昭赤心。"
        ④令曰:"下四方以明孤款心,是也。至于览馀辞,岂余所谓哉?宁所堪哉?诸卿指论,未若孤自料之审也。夫虚谈谬称,鄙薄所弗当也。且闻比来东征,经郡县,历屯田,百姓面有饥色,衣或短褐不完,罪皆在孤;是以上惭众瑞,下愧士民。由斯言之,德尚未堪偏王,何言帝者也!宜止息此议,无重吾不德,使逝之后,不愧后之君子。"
        ⑤令曰:"世之所不足者道义也,所有馀者苟妄也;常人之性,贱所不足,贵所有馀,故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孤虽寡德,庶自免于常人之贵。夫'石可破而不可夺坚,丹可磨而不可夺赤'。丹石微物,尚保斯质,况吾讬士人之末列,曾受教于君子哉?且於陵仲子以仁为富,柏成子高以义为贵,鲍焦感子贡之言,弃其蔬而槁死,薪者讥季札失辞,皆委重而弗视。吾独何人?昔周武,大圣也,使叔旦盟胶鬲于四内,使召公约微子於共头,故伯夷、叔齐相与笑之曰:'昔神农氏之有天下,不以人之坏自成,不以人之卑自高。'以为周之伐殷以暴也。吾德非周武而义惭夷、齐,庶欲远苟妄之失道,立丹石之不夺,迈於陵之所富,蹈柏成之所贵,执鲍焦之贞至,遵薪者之清节。故曰:'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吾之斯志,岂可夺哉?"
        ⑥令曰:"当议孤终不当承之意而已。犹猎,还方有令。"
        ⑦令曰:"吾殊不敢当之,外亦何豫事也!"
        ⑧令曰;"属出见外,便设坛场,斯何谓乎?今当辞让不受诏也。但於帐前发玺书,威仪如常,且天寒,罢作坛士使归。"
        ⑨王令曰:"当奉还玺绶为让章。吾岂奉此诏承此贶邪?昔尧让天下於许由、子州支甫,舜亦让于善卷、石户之农、北人无择,或退而耕颍之阳,或辞以幽忧之疾,或远入山林,莫知其处,或携子入海,终身不反,或以为辱,自投深渊;且颜斶惧太朴之不完,守知足之明分,王子搜乐丹穴之潜处,被熏而不出,柳下惠不以三公之贵易其介,曾参不以晋、楚之富易其仁:斯九士者,咸高节而尚义,轻富而贱贵,故书名千载,于今称焉。求仁得仁,仁岂在远?孤独何为不如哉?义有蹈东海而逝,不奉汉朝之诏也。亟为上章还玺绶,宣之天下,使咸闻焉。"
        ⑩王令曰:"昔柏成子高辞夏禹而匿野,颜阖辞鲁币而远迹,夫以王者之重,诸侯之贵,而二子忽之,何则?其节高也。故烈士徇荣名,义夫高贞介,虽蔬食瓢饮,乐在其中。是以仲尼师王骀,而子产嘉申徒。今诸卿皆孤股肱腹心,足以明孤,而今咸若斯,则诸卿游于形骸之内,而孤求为形骸之外,其不相知,未足多怪。亟为上章还玺绶,勿复纷纷也。"
        ⑪令曰:"夫古圣王之治也,至德合乾坤,惠泽均造化,礼教优乎昆虫,仁恩洽乎草木,日月所照,戴天履地含气有生之类,靡不被服清风,沐浴玄德;是以金革不起,苛慝不作,风雨应节,祯祥触类而见。今百姓寒者未暖,饥者未饱,鳏者未室,寡者未嫁;权、备尚存,未可舞以干戚,方将整以齐斧;戎役未息於外,士民未安於内,耳未闻康哉之歌,目未睹击壤之戏,婴儿未可讬於高巢,馀粮未可以宿於田亩:人事未备,至於此也。夜未曜景星,治未通真人,河未出龙马,山未出象车,蓂荚未植阶庭,莆未生庖厨,王母未献白环,渠搜未见珍裘:灵瑞未效,又如彼也。昔东户季子、容成、大庭、轩辕、赫胥之君,咸得以此就功勒名。今诸卿独不可少假孤精心竭虑,以和天人,以格至理,使彼众事备,群瑞效,然后安乃议此乎,何遽相愧相迫之如是也?速为让章,上还玺绶,无重吾不德也。"
        ⑫庚申,魏王上书曰:"皇帝陛下:奉被今月乙卯玺书,伏听册命,五内惊震,精爽散越,不知所处。臣前上还相位,退守藩国,圣恩听许。臣虽无古人量德度身自定之志,保己存性,实其私愿。不寤陛下猥损过谬之命,发不世之诏,以加无德之臣。且闻尧禅重华,举其克谐之德,舜授文命,采其齐圣之美,犹下咨四岳,上观璿玑。今臣德非虞、夏,行非二君,而承历数之谘,应选授之命,内自揆抚,无德以称。且许由匹夫,犹拒帝位,善卷布衣,而逆虞诏。臣虽鄙蔽,敢忘守节以当大命,不胜至愿。谨拜章陈情,使行相国永寿少府粪土臣毛宗奏,并上玺绶。"
        ⑬令曰:"凡斯皆宜圣德,故曰:'苟非其人,道不虚行。'天瑞虽彰,须德而光;吾德薄之人,胡足以当之?今让,冀见听许,外内咸使闻知。"
        ⑭令曰:"冀三让而不见听,何汲汲于斯乎?"
        ⑮王令曰:"天下重器,王者正统,以圣德当之,犹有惧心,吾何人哉?且公卿未至乏主,斯岂小事,且宜以待固让之后,乃当更议其可耳。"
        ⑯令曰:"以德则孤不足,以时则戎虏未灭。若以群贤之灵,得保首领,终君魏国,於孤足矣。若孤者,胡足以辱四海?至乎天瑞人事,皆先王圣德遗庆,孤何有焉?是以未敢闻命。"
        ⑰己巳,魏王上书曰:"臣闻舜有宾于四门之勋,乃受禅於陶唐,禹有存国七百之功,乃承禄於有虞。臣以蒙蔽,德非二圣,猥当天统,不敢闻命。敢屡抗疏,略陈私愿,庶章通紫庭,得全微节,情达宸极,永守本志。而音重复衔命,申制诏臣,臣实战惕,不发玺书,而音迫于严诏,不敢复命。愿陛下驰传骋驿,召音还台。不胜至诚,谨使宗奉书。"
        ————————————曹丕驳回禅代之议17次,包括两次上书给献帝的推让之文。
        ————————————————————————————————————————————————
        最终,在群臣不断建议下,曹丕同意禅代。
        相国歆、太尉诩、御史大夫朗及九卿奏曰:"臣等伏读诏书,於邑益甚。臣等闻易称圣人奉天时,论语云君子畏天命,天命有去就,然后帝者有禅代。......久稽天命,罪在臣等。辄营坛场,具礼仪,择吉日,昭告昊天上帝,秩群神之礼,须禋祭毕,会群寮於朝堂,议年号、正朔、服色当施行,上。"
        复令曰:"昔者大舜饭糗茹草,将终身焉,斯则孤之前志也。及至承尧禅,被【珍】礻裘,妻二女,若固有之,斯则顺天命也。群公卿士诚以天命不可拒,民望不可违,孤亦曷以辞焉?"
        庚午,册诏魏王曰:"昔尧以配天之德,秉六合之重,犹睹历运之数,移於有虞,委让帝位,忽如遗迹。今天既讫我汉命,乃眷北顾,帝皇之业,实在大魏。朕守空名以窃古义,顾视前事,犹有惭德,而王逊让至于三四,朕用惧焉。夫不辞万乘之位者,知命达节之数也,虞、夏之君,处之不疑,故勋烈垂于万载,美名传于无穷。今遣守尚书令侍中【顗】觊喻,王其速陟帝位,以顺天人之心,副朕之大愿。"
        所以,统计来去之后,会发现,根本不是曹丕急吼吼的要代汉,而是如群臣屡谏所说【天命有去就,然后帝者有禅代......民命之悬於魏邦,民心之系於魏政,三十有馀年矣,此乃千世时至之会,万载一遇之秋】。或者说他是被群臣推到这个位置上的,他说了很多次了并不是他本人的意愿,甚至最后曹丕都有些不耐烦了,直接说【"冀三让而不见听,何汲汲于斯乎?"】(你们踏马什么毛病?我说的话你们听不懂还是怎么回事,干嘛这么急?)按裴注补充的来龙去脉,史实说明急切要以魏代汉的是群臣,而非曹丕本人。
        怎么就把“篡位”的屎盆子扣曹丕,甚至曹操头上的?还不是因为陈寿的文字游戏?他省略了曹丕与献帝、群臣之间的拉扯的经过,让读者认为献帝一禅让,曹丕就接受了,以此暗示曹丕内心是迫切的想代汉称帝的。
        其次,这段拉扯,凸显了汉朝气数已尽,群臣早就是魏之臣了,民也早就是魏民,而非汉民了。天下已经没什么人思汉了,汉早已名存实亡,献帝早就是光杆司令了。他不禅让还能怎么办?
        其实献帝的做法,完全保护了东汉最后一点颜面,在没人厌恶他,赶走他之前,自己退位。总比如川普那样从白宫被人轰出去好看点。


        IP属地:江苏20楼2024-09-23 15:36
        回复
          刘备称帝有【臣等谨与博士许慈、议郎孟光,建立礼仪,择令辰,上尊号。】
          曹丕也有《上尊号奏》
          陈寿之所以不写【群臣上尊号奏】就是想暗示,曹丕代汉群臣并不赞成!!!八百个心眼子全用在怎么踩曹魏上了!!!
          《隶释》载《魏公卿上尊号奏》云:相国安乐乡侯臣歆、太尉都亭侯臣诩、御史大夫安陵亭侯臣朗、使持节行都督督军车骑将军■■臣仁、辅国将军清苑乡侯臣若、虎牙将军南昌亭侯臣辅、轻车将军都亭侯臣忠、冠军将军好畤乡臣秋、渡辽将军都亭侯臣柔、卫将军国明亭侯臣洪、使持节行都督督军镇西将军东乡侯臣真、使持节行都督督军领扬州刺史征东将军安阳乡侯臣休、使持节行都督督军征南将军平陵亭侯臣尚、使持节行都督督军徐州刺史镇东将军武安乡侯臣霸、使持节左将军中乡侯臣郃、使持节右将军建乡侯臣晃、使持节前将军都乡侯臣辽、使持节后将军华乡侯臣灵、匈奴南单于臣泉、奉常臣贞、郎中令臣洽、卫尉安国亭侯臣昱、太仆臣夔、大理东武亭侯臣繇、大农臣霸、少府臣林、督军御史将作大匠千秋亭侯臣照、中领军中阳乡侯臣楙、中护军臣陟、屯骑校尉都亭侯臣祖、长水校尉关内侯臣淩、步兵校尉关内侯臣福、射声校尉关内侯臣质、振威将军湟乡亭侯臣题、征虏将军都亭侯臣触、振武将军尉猛亭侯臣当、忠义将军乐乡亭侯臣生、建节将军平乐亭侯臣圃、安众将军元就亭侯臣神、翼卫将军都亭侯臣衢、讨夷将军成迁亭侯臣慎、怀远将军关内侯臣巽、绥边将军常乐亭侯臣俊、安夷将军高梁亭侯臣昺、奋武将军长安亭侯臣丰、武卫将军安昌亭侯臣褚等稽首言:臣等前上言,汉帝奉天命以固禅,群臣因天命以固请,而陛下违天命以固辞,臣等顽愚,犹知其不可,况神祗之心乎?宜蒙纳许,以福海内欣戴之望。而丁卯制书诏臣等曰:“以德则孤不足,以时则虏未灭,若以群贤之灵,得保首领,终君魏国,于孤足矣。若孤者,胡足以辱四海。至乎天瑞人事,皆先王圣德遗庆,孤何有焉?是以未敢闻命。”





          曹丕代汉,是天命,是臣与民的选择,而非什么不得民心、不得臣心的“篡”。
          袁宏《后汉纪》虽然将【刘氏之失天下】归结为荀彧的错,但依然不得不否认【百姓......于魏虽亲,于汉已疏】(原话【若取济生民,振其涂炭,百姓安而君位危,中原定而社稷亡,于魏虽亲,于汉已疏,则荀生之功为不义也。】当然,这段话相当混蛋!)
          《孟子 尽心》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若为民、为社稷,君无能就可以被取代。什么叫【百姓安而君位危】?难道为了君能一姓万载,百姓就活该倒霉?百姓就得接受一个无能之君?百姓就得被一姓所剥削?
          这个问题上,吕思勉的观点也类似



          IP属地:江苏21楼2024-09-23 16:18
          回复
            黄龙元年,汉吴合盟,盟辞四百余字,历数操、丕、睿三世济恶,而分裂其地,略元回互;寿也讨贼之心,更复昭著:此寿之不帝魏者十有七。
            寿果帝魏,则吴、蜀一也;何以蜀称主而不系以蜀?吴称主而系以吴?何以禅称后主,而亮、休、皓,则直称名:此寿之不帝魏者十有八。
            +++++++++++++++++++++++++++++++++++++++
            17\18连起来说


            IP属地:江苏22楼2024-10-05 22:18
            回复
              寿果帝魏,则吴、蜀一也;何以蜀称主而不系以蜀?吴称主而系以吴?何以禅称后主,而亮、休、皓,则直称名:此寿之不帝魏者十有八。
              何以先、后主之配皆称后,权之配则称夫人,至亮、休、皓,则直称孙亮全夫人、孙休朱夫人、孙皓媵夫人:此寿之不帝魏者十有九。
              何以永、理、目睿称先主子,后主太子,而不系以姓;吴主五子,则直称孙登、孙虑、孙和、孙霸、孙奋:此寿之不帝魏者二十。
              先主、后主始终称主,而权虽称帝后犹称权,亮、休与皓更无论:此寿之不帝魏者二十有一。
              +++++++++++++++++++++++++++++++++++++++++++++++++++++
              这个和楼上十七、十八一样,都是从称呼出发。
              这个对比是很明显的,没什么需要特别强调的,尤其是对东吴,在称谓上,陈寿笔下的蜀是要高东吴一头的。


              IP属地:江苏23楼2024-10-06 21:34
              回复
                评先主则称有高祖之风,评权则称有勾践之奇,与韩、白、申、商一律,主臣之分,可较然也:此寿之不帝魏者二十有二。
                +++++++++++++++++++++++++++++++++++++++++++++++++++++++++++++++++++++++++++
                11楼提过了。


                IP属地:江苏24楼2024-10-06 21:36
                回复
                  于先主则称殂,于权则称薨;‘殂’之一字,及寿所匠心而巧得之者,称崩则显同于帝,称薨则无异于臣;因《尚书》有‘放勋乃殂落’之文,故暗以代崩字。而犹恐后人暗识,未达其旨,复特载诸葛《出师》之表日:‘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可知殂之即崩,而迥非薨之所得同也:此寿之不帝魏者二十有三。
                  +++++++++++++++++++++++++++++++++++++++++++++++++++++++++++++++++++++++++++++++
                  2楼也说过了。


                  IP属地:江苏25楼2024-10-06 21:3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