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素梅团队:中医古籍对孤独症谱系障碍的相关论述
李炜 1 李钰萍 2 张凯文 2 余斯雅 2 苏琪 1 李小玉 3 王素梅 4*
(1.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北京 100029;2.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 北京 102488;3.北京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 北京 102488;4.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北京 100078)
摘 要
孤独症谱系障碍是广泛性的发育障碍类疾病的一个亚型,众多医家对其均有论述,却无系统的关于孤独症的古代文献论述。本文通过运用“中华医典”软件及人工查阅古代文献资料将其筛选整理,分别从孤独症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两方面进行归纳总结。
关键词 孤独症;中医古籍;病机;治疗
中图分类号:R272.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0979(2020)01-0151-03
孤独症谱系障碍(自闭症)是广泛性的发育障碍类疾病的一种亚型,起病于婴幼儿时期,主要有不同程度的社交能力障碍、言语发育障碍、兴趣狭窄和行为方式刻板等表现[1]。目前,临床上西医主要的治疗干预方法有教育训练、西药治疗和综合疗法,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也对利培酮和阿立哌唑通过认证,将其用于临床儿童孤独症的治疗,但长期使用易导致多系统的损害[2-3]。相比西医疗法,中医从症状表现入手,辨证论治,疗效显著。现如今众多医家对孤独症的治疗思路各有千秋,并列举一些古代文献作为支持,古代医籍中虽没有与孤独症相应的病名,但对“呆痴”“胎弱”“语迟”等的论述与现代孤独症的临床表现相似。
通过使用“中华医典”检索软件,以“心神”“脑神”“五迟”“语迟”“胎弱”“无慧”“童昏”“呆痴”“不慧”“独语”作为关键词,搜索并归纳总结古籍中对孤独症的论述,为中医临床治疗孤独症提供文献支持,现报道如下。
1 古籍中对孤独症病因病机的阐述
孤独症的病位在脑,与心、肾、脾、肝有着密切关系[4-5],根据古代医籍记载,病机有以下几类。
1.1 心气不足
1.1.1 舌体失养,言语障碍
孤独症患者常有言语发展迟缓、语言重复、语音异常等症状,而舌是语言形成的重要器官[6]。《灵枢·五阅五使》言:“舌者,心之官也。”心之五窍在舌,心气充盛,通于舌,舌体才能柔软灵活,言语流利。因此,孤独症患者的言语障碍与心有着密切关系。《诸病源候论》云:“人之五脏、以心之声为言。”《医宗说约》云:“语迟皆因心不足。”《小儿药证直诀》中薛己注文言:“有心气虚而不能言语,用玄参汤、补中益气汤培养之。”这些文献都指出这一关系。
1.1.2 使道不通,神失所舍
《素问·灵兰秘典论》云:“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王冰注释“使道”为“神气行使之道”。《灵枢·天年》云:“神气舍心,魂魄必俱,乃成为人。”
因此有学者认为五藏神(神魂魄志意)与五官神窍的“神气行使之道”是由心神驱使和支配的[7]。神是精气的外在表现,精气是神的物质基础,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因此,眼睛的神情状态可以很好地反映神与精气的充沛程度。而心经之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正如《灵枢·大惑论》“目者心之使也,心者神之舍也”与《伤寒明理论》“火之精为神,目者心之使也,神所寓焉”所言,两目受心役使。因此,心气不足,藏神无权,使道不通,五官神窍失去濡养,目失所使,故心气不足会导致孤独症患者出现目不识人、目光回避接触、呼之不应的症状。《医法圆通》记载:“心气不足为病者,其人少神。”可见孤独症患者表现出目光呆滞、无神、表情淡漠的症状与其心气不足也有一定关系。
1.1.3 心神失养,言行失常
《灵枢·邪客》曰“: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类经》中有“心虚则神乱也”“心主火,其藏神,受肝邪之寒逆,故神乱而为狂”的记载。人体精气、津液、血等物质的新陈代谢及脏腑形体官窍的机能活动,均须受神的调控和主宰。心主神智,若心气充沛,功能正常,则神智清晰、思维灵敏、反应敏捷;而心神失养,则会出现表情淡漠、行为怪异、反应迟钝等症状。
1.2 心气失和
《太平圣惠方》中指出母亲在怀孕过程中受到惊邪之气,内传于胎儿,邪气乘心,心气失和,心神失养,不能濡养舌体,出生后出现言语发育障碍。现代研究发现,孕期有多种影响因素可能影响胎儿大脑神经发育,如孕期子宫感染、接触化学物质、环境污染等[8],皆可归于“惊邪之气”。《诸病源候论》中所言“夫小儿四五岁不能语者,由在胎之时,其母卒有惊怖,内动于儿脏,邪气乘其心,使心气不和故也”,便指出这一病机。
1.3 肾气亏虚
1.3.1 肾气不足,言语迟发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曰:“肾为生气之原,音声由肾气之所发。”足少阴肾经“循喉咙,挟舌本”,故肾气充沛,言语声音才可由肾气发出;先天禀赋不足,则言语迟发。肾气由肾精所化,推动、调控着人体生长发育和脏腑功能活动。《灵枢·本神》云:“生之来谓之精。”肾精禀受于父母先天之精,父母的肾精充盛与否是决定幼儿肾气强弱的关键。在文献中多有记载这一观点。《幼科发挥》记载:“父母强者,生子亦强,父母弱者,生子亦弱。”《张氏医通》云:“有禀父肾气不足而言迟者。”《齐氏医案》中亦指出“母火衰者,子必从幼有肾虚证,如齿迟、行迟、语迟皆先天不足”。可见,言语迟发与先天禀赋不足有关,更与父母之肾气强弱有着重要关系。
1.3.2 肾精亏虚,脑髓失充
《素问·六节脏象论》云:“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素问·脉要精微论》载“头者精明之府”“骨者髓之府”。《灵枢·本神》云:“肾藏精,精舍志。”这些便是现代“肾藏精主骨生髓”的理论源头。《中西汇通医经精义》曰:“肾精生髓由脊上行以入于脑,是为髓海在头者名脑。”《灵枢·经脉》云:“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肾藏精,精生髓,髓上聚成脑,故“脑为髓之海”,肾精充盛则脑髓充盈。《医学衷中参西录》指出“人之全体运动皆脑髓神经司之”。脑主人体的生命活动、感觉运动及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若孤独症患者禀赋不足或母婴期间受邪或后天失养等,致肾精亏虚无以化生脑髓,使神明用之不足,元神无以滋养,则会出现神志异常,或伴有智力、理解力低下的表现。
1.4 内生痰浊
《顾松园医镜》记载:“或叫呼异常及成瘫痪种种怪症,皆痰之所为。”近现代医家认为怪病多责于痰。痰为浊物,随气机升降而无处不到,痰液留聚形成顽痰,蒙蔽心窍,则智慧难开,扰乱神明,则神志异常,因此出现神乱、少神、目滞、不语等症状。《本草汇言》言:“心有伏痰,则惊悸神乱而不宁矣。”《类证治裁》也指出“惊则神出于舍,舍空液聚,痰涎着于包络之间,神不得归”。
《景岳全书》中指出“五脏之病,虽俱能生痰,然无不由乎脾肾”。脾主运化,脾气虚弱,运化无力,致水湿停留。肾主水,全身津液赖以肾阳的温煦作用而蒸腾气化,布散全身,炉中无火,则气化失司,推动乏力,顽痰内伏,故总结道“痰之化无不在脾,痰之本无不在肾”。《医法圆通》中载“真阳衰于上,不能统摄在上之津液”。另外肝主疏泄,通利水液运行,故认为痰浊生成与肝、肾、脾三脏有着密切关系。小儿常表现为肝有余而脾不足,脾失健运,则内生痰浊,痰蒙清窍,脑窍心神失养,故孤独症患儿常常出现唾液湿衣、吐涎不止的现象。《素问·宣明五气篇》中“脾为涎,肾为唾”很好地解释了这一点。王素梅教授认为祛痰为治标,健脾才治本,提出扶土抑木法治疗孤独症[9]。
1.5 肝失疏泄
1.5.1 阴亏阳亢,情志失常
《素问·脏气法时论》指出“肝木喜条达,而恶抑郁”。情绪急躁易怒的现象在孤独症患者身上是易见的。《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肝五志在怒,肝阴亏虚,阴不敛阳,或肝火上炎均可导致狂躁易怒的症状。肝脏的阴亏阳亢又与肾精不足息息相关。《灵素节注类编》提出“肝肾同源”的理论,不仅包括“肾藏精,肝藏血”,精血之间相互转化的思想,更多的是肝肾共同调护先天之精,参与调节人体后天生长发育。即如《医宗必读》所言“东方之木,无虚不可补,补肾即所以补肝;北方之水,无实不可泻,泻肝即所以泻肾”。孤独症病例先天禀赋不足,肾精亏虚而肝失滋养,故肝阳亢扰于上,出现躁狂的表现。
1.5.2 清阳不升,脑窍失养
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指出“司疏泄者,肝也”。肝主疏泄,条畅气机以助脾升清,《血证论》中载“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清阳出上窍”,肝失疏泄,则脾气不升,无法将水谷精微上输,脑窍失养,因此孤独症患儿智力、语言、动作发育迟缓。“目为肝之窍”,孤独症患儿出现目不识人、目光回避的表现亦与之有关。此外,郭佳认为很多孤独症患儿同时表现胃肠道消化功能异常和睡眠障碍,与肝失疏泄有关[10]。肝失疏泄,木旺乘土,脾胃运化功能减弱,故易出现腹胀、腹泻等症状。气滞郁而化火,热扰心神是患儿出现睡眠障碍的最主要原因。
2 古籍中对孤独症治疗方法的阐述
2.1 本草文献记载
《证类本草》记载:“社坛余胙酒,治孩儿语迟。”社坛为祭司土神之坛,余胙意为祭祀所余之肉,从现代看来用“社坛余胙酒”治疗语迟有一定的巫医和祭祀之意。《太平圣惠方》中指出“上用赤小豆捣罗为末。以酒和涂于舌上即语。神效”。《本草纲目》中记载治疗语迟的药物有“百舌鸟(炙食),伯劳踏枝(鞭之)”。《淮南子时则》称百舌鸟可以“变易其声,以效百鸟之名”,伯劳有“当万物不能鸣时而独能鸣”的特征,故认为二者可治疗言语发育障碍。
2.2 方剂文献记载
2.2.1 调元散类方
《寿世保元》《活幼心书》中论述调元散可用于“小儿禀受元气不足语迟行迟”的治疗。调元散由八珍汤加干山药、白茯神、石菖蒲、炙黄芪组成,益气养血、健脾养心、滋肾填精、开窍益智,对于先天不足、心脾两虚、脑髓失养导致的语迟、胎弱、无慧有较好的疗效。同时,该书提到服用调元散时应“婴儿乳母同服”,这说明古代人们早已认识到,母亲服用的药物可以通过乳汁传递给小儿。实验显示,对智力低下患儿予以口服中药汤剂调元散治疗,三个月后,总有效率达 90.9%,比口服复方吡拉西坦脑蛋白水解物片的对照组高出 21.2%[11]。《医宗说约》《儿科要略》中对调元散的记载与上述相同。而《幼科释谜》中去石菖蒲加石膏。
2.2.2 芍药散类方
《太平圣惠方》记载芍药散可用于“治小儿心气不足,舌本无力,令儿语迟”。犀角屑、黄芪、赤芍药、槟榔、甘草组成的芍药散,入心经,补心气,通于舌纠正小儿言语迟发。《普济方》中对其亦有相同记载。
2.2.3 菖蒲丸类方
《太平圣惠方》中记载菖蒲丸可以“治小儿五六岁不语者”。由石菖蒲、人参、黄连、丹参、麦冬、天冬、赤石脂组成的菖蒲丸中,除天冬外其他药物皆入心经,可治疗心气不足、舌体无力而致的语言蹇涩难出。《阎氏小儿方论》《圣济总录》等书中记载的菖蒲丸组成方药与之相同。
另有一种菖蒲丸,组方与上述略有差别,但治疗思路相近。
记载在《普济方》《直指小儿》等书中的菖蒲丸由远志、川芎、当归、人参、石菖蒲、麦门冬、滴乳香、朱砂八味药物组成,用于治疗“四五岁长,犹不能言”。《冯氏锦囊秘录》命名这一组方药为补心菖蒲丸。
《普济方》中另有记载菖蒲丹,也可治“小儿数岁不语”。菖蒲丹中用黄芪、人参入心经,补心气,纠正言语发育障碍,黄连和桂心配伍组成交泰丸,再加入酸枣仁养心安神,可用于患儿睡眠障碍的治疗,远志与石菖蒲配伍可豁痰开窍、醒神益智,王素梅教授认为二者为治疗孤独症的要药[12],以上七味药物相互配合,用于治疗孤独症,疗效显著。
2.2.4 地黄丸类方
《钱氏小儿直诀》载有“地黄丸治肾虚解颅,或行迟、语迟等症”。《幼幼新书》中有“又有病后肾虚不语者。宜兼服钱氏地黄丸”的论述。地黄丸补益肝肾,可治疗先天不足、肾虚精亏而致小儿出生后胎弱、无慧、言语发声迟缓等症状。《兰台轨范》中也有相同的记载。薛伯寿老师以“神不足”为辨证要点,如目光无神,运用地黄丸治疗儿童先天不足、发育不良[13]。
《本草经解》中记载的都气汤即地黄丸加五味子,可用于治疗“补肾真阴,及小儿行语迟”。《慈幼便览》中用地黄丸加鹿茸、五味子补益肝肾,治疗语迟。《医贯》中记载肾气丸可用于“先天母气之肾衰”而致小儿先天禀赋不足出现的胎弱、语迟、呆病等症状的治疗,肾气丸为地黄丸加附子、桂枝。《神仙济世良方》中载有用地黄丸去泽泻、山药,加麦冬、五味子等滋阴药物治疗阴虚语迟。
2.2.5 其他方剂
《张氏医通》中有用补中益气汤、七味白术散等方治疗小儿脾胃不足导致的胎弱、语迟的论述。《张氏家传》中用酸枣仁、柏子仁各半两,郁李仁、人参各一两“治小儿不语”。《太平圣惠方》中称鸡头丸可用于治疗“小儿诸病后,六七岁不能语”。
《幼科指掌》中菖蒲参麦丸对小儿语迟也可取得很好疗效。
2.3 外治法文献记载
2.3.1 浴体法
《明医指掌》中指出“胎弱,生下面无神气……目无精光。肥、瘦并用浴体法”。用天麻、蝎梢、朱砂、麝香、白矾、青黛、乌蛇肉、桃枝、桃叶同煎,煮水温浴。《卫生总微》称之天麻浴汤,《御药院方》则称浴体法为浴体天麻散。《婴童百问》《幼幼新书》等书也认为用浴体法可治疗新生儿先天禀赋不足之症。
2.3.2 针灸
《幼幼新书》中载“《庄氏集》腧穴灸法:四五岁不语,灸两足踝上各三壮”。按其描述,或为三阴交,灸此可健脾益血、调补肝肾,亦能安神。另外《幼幼新书》有“灸心俞三壮”治疗小儿语迟的记载,心俞穴主治心与神志病变,灸心俞可补心气、通于舌,纠正语言障碍。《针灸大全》中有“神门去心性之呆痴”“用大钟治心内之呆痴”的记载,神门穴归心经,大钟穴归肾经,由此可从心肾论治孤独症。
3 结 语
中医古籍中指出孤独症症状与心、肾、脾、肝有着密切关系,认为心气不足、心气失和、肾气亏虚、内生痰浊、肝失疏泄是导致言语障碍、脑窍失养、神志异常、情志失常的关键。
医籍中还记载了许多孤独症相关症状的治疗方法,包括本草、方剂类及外治法。通过对中医古籍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整理归纳,可发现,中医多从养心、补肾、健脾、疏肝思路出发治疗孤独症谱系障碍,为中医治疗孤独症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古代文献依据及研究思路。
李炜 1 李钰萍 2 张凯文 2 余斯雅 2 苏琪 1 李小玉 3 王素梅 4*
(1.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北京 100029;2.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 北京 102488;3.北京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 北京 102488;4.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北京 100078)
摘 要
孤独症谱系障碍是广泛性的发育障碍类疾病的一个亚型,众多医家对其均有论述,却无系统的关于孤独症的古代文献论述。本文通过运用“中华医典”软件及人工查阅古代文献资料将其筛选整理,分别从孤独症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两方面进行归纳总结。
关键词 孤独症;中医古籍;病机;治疗
中图分类号:R272.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0979(2020)01-0151-03
孤独症谱系障碍(自闭症)是广泛性的发育障碍类疾病的一种亚型,起病于婴幼儿时期,主要有不同程度的社交能力障碍、言语发育障碍、兴趣狭窄和行为方式刻板等表现[1]。目前,临床上西医主要的治疗干预方法有教育训练、西药治疗和综合疗法,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也对利培酮和阿立哌唑通过认证,将其用于临床儿童孤独症的治疗,但长期使用易导致多系统的损害[2-3]。相比西医疗法,中医从症状表现入手,辨证论治,疗效显著。现如今众多医家对孤独症的治疗思路各有千秋,并列举一些古代文献作为支持,古代医籍中虽没有与孤独症相应的病名,但对“呆痴”“胎弱”“语迟”等的论述与现代孤独症的临床表现相似。
通过使用“中华医典”检索软件,以“心神”“脑神”“五迟”“语迟”“胎弱”“无慧”“童昏”“呆痴”“不慧”“独语”作为关键词,搜索并归纳总结古籍中对孤独症的论述,为中医临床治疗孤独症提供文献支持,现报道如下。
1 古籍中对孤独症病因病机的阐述
孤独症的病位在脑,与心、肾、脾、肝有着密切关系[4-5],根据古代医籍记载,病机有以下几类。
1.1 心气不足
1.1.1 舌体失养,言语障碍
孤独症患者常有言语发展迟缓、语言重复、语音异常等症状,而舌是语言形成的重要器官[6]。《灵枢·五阅五使》言:“舌者,心之官也。”心之五窍在舌,心气充盛,通于舌,舌体才能柔软灵活,言语流利。因此,孤独症患者的言语障碍与心有着密切关系。《诸病源候论》云:“人之五脏、以心之声为言。”《医宗说约》云:“语迟皆因心不足。”《小儿药证直诀》中薛己注文言:“有心气虚而不能言语,用玄参汤、补中益气汤培养之。”这些文献都指出这一关系。
1.1.2 使道不通,神失所舍
《素问·灵兰秘典论》云:“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王冰注释“使道”为“神气行使之道”。《灵枢·天年》云:“神气舍心,魂魄必俱,乃成为人。”
因此有学者认为五藏神(神魂魄志意)与五官神窍的“神气行使之道”是由心神驱使和支配的[7]。神是精气的外在表现,精气是神的物质基础,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因此,眼睛的神情状态可以很好地反映神与精气的充沛程度。而心经之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正如《灵枢·大惑论》“目者心之使也,心者神之舍也”与《伤寒明理论》“火之精为神,目者心之使也,神所寓焉”所言,两目受心役使。因此,心气不足,藏神无权,使道不通,五官神窍失去濡养,目失所使,故心气不足会导致孤独症患者出现目不识人、目光回避接触、呼之不应的症状。《医法圆通》记载:“心气不足为病者,其人少神。”可见孤独症患者表现出目光呆滞、无神、表情淡漠的症状与其心气不足也有一定关系。
1.1.3 心神失养,言行失常
《灵枢·邪客》曰“: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类经》中有“心虚则神乱也”“心主火,其藏神,受肝邪之寒逆,故神乱而为狂”的记载。人体精气、津液、血等物质的新陈代谢及脏腑形体官窍的机能活动,均须受神的调控和主宰。心主神智,若心气充沛,功能正常,则神智清晰、思维灵敏、反应敏捷;而心神失养,则会出现表情淡漠、行为怪异、反应迟钝等症状。
1.2 心气失和
《太平圣惠方》中指出母亲在怀孕过程中受到惊邪之气,内传于胎儿,邪气乘心,心气失和,心神失养,不能濡养舌体,出生后出现言语发育障碍。现代研究发现,孕期有多种影响因素可能影响胎儿大脑神经发育,如孕期子宫感染、接触化学物质、环境污染等[8],皆可归于“惊邪之气”。《诸病源候论》中所言“夫小儿四五岁不能语者,由在胎之时,其母卒有惊怖,内动于儿脏,邪气乘其心,使心气不和故也”,便指出这一病机。
1.3 肾气亏虚
1.3.1 肾气不足,言语迟发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曰:“肾为生气之原,音声由肾气之所发。”足少阴肾经“循喉咙,挟舌本”,故肾气充沛,言语声音才可由肾气发出;先天禀赋不足,则言语迟发。肾气由肾精所化,推动、调控着人体生长发育和脏腑功能活动。《灵枢·本神》云:“生之来谓之精。”肾精禀受于父母先天之精,父母的肾精充盛与否是决定幼儿肾气强弱的关键。在文献中多有记载这一观点。《幼科发挥》记载:“父母强者,生子亦强,父母弱者,生子亦弱。”《张氏医通》云:“有禀父肾气不足而言迟者。”《齐氏医案》中亦指出“母火衰者,子必从幼有肾虚证,如齿迟、行迟、语迟皆先天不足”。可见,言语迟发与先天禀赋不足有关,更与父母之肾气强弱有着重要关系。
1.3.2 肾精亏虚,脑髓失充
《素问·六节脏象论》云:“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素问·脉要精微论》载“头者精明之府”“骨者髓之府”。《灵枢·本神》云:“肾藏精,精舍志。”这些便是现代“肾藏精主骨生髓”的理论源头。《中西汇通医经精义》曰:“肾精生髓由脊上行以入于脑,是为髓海在头者名脑。”《灵枢·经脉》云:“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肾藏精,精生髓,髓上聚成脑,故“脑为髓之海”,肾精充盛则脑髓充盈。《医学衷中参西录》指出“人之全体运动皆脑髓神经司之”。脑主人体的生命活动、感觉运动及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若孤独症患者禀赋不足或母婴期间受邪或后天失养等,致肾精亏虚无以化生脑髓,使神明用之不足,元神无以滋养,则会出现神志异常,或伴有智力、理解力低下的表现。
1.4 内生痰浊
《顾松园医镜》记载:“或叫呼异常及成瘫痪种种怪症,皆痰之所为。”近现代医家认为怪病多责于痰。痰为浊物,随气机升降而无处不到,痰液留聚形成顽痰,蒙蔽心窍,则智慧难开,扰乱神明,则神志异常,因此出现神乱、少神、目滞、不语等症状。《本草汇言》言:“心有伏痰,则惊悸神乱而不宁矣。”《类证治裁》也指出“惊则神出于舍,舍空液聚,痰涎着于包络之间,神不得归”。
《景岳全书》中指出“五脏之病,虽俱能生痰,然无不由乎脾肾”。脾主运化,脾气虚弱,运化无力,致水湿停留。肾主水,全身津液赖以肾阳的温煦作用而蒸腾气化,布散全身,炉中无火,则气化失司,推动乏力,顽痰内伏,故总结道“痰之化无不在脾,痰之本无不在肾”。《医法圆通》中载“真阳衰于上,不能统摄在上之津液”。另外肝主疏泄,通利水液运行,故认为痰浊生成与肝、肾、脾三脏有着密切关系。小儿常表现为肝有余而脾不足,脾失健运,则内生痰浊,痰蒙清窍,脑窍心神失养,故孤独症患儿常常出现唾液湿衣、吐涎不止的现象。《素问·宣明五气篇》中“脾为涎,肾为唾”很好地解释了这一点。王素梅教授认为祛痰为治标,健脾才治本,提出扶土抑木法治疗孤独症[9]。
1.5 肝失疏泄
1.5.1 阴亏阳亢,情志失常
《素问·脏气法时论》指出“肝木喜条达,而恶抑郁”。情绪急躁易怒的现象在孤独症患者身上是易见的。《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肝五志在怒,肝阴亏虚,阴不敛阳,或肝火上炎均可导致狂躁易怒的症状。肝脏的阴亏阳亢又与肾精不足息息相关。《灵素节注类编》提出“肝肾同源”的理论,不仅包括“肾藏精,肝藏血”,精血之间相互转化的思想,更多的是肝肾共同调护先天之精,参与调节人体后天生长发育。即如《医宗必读》所言“东方之木,无虚不可补,补肾即所以补肝;北方之水,无实不可泻,泻肝即所以泻肾”。孤独症病例先天禀赋不足,肾精亏虚而肝失滋养,故肝阳亢扰于上,出现躁狂的表现。
1.5.2 清阳不升,脑窍失养
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指出“司疏泄者,肝也”。肝主疏泄,条畅气机以助脾升清,《血证论》中载“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清阳出上窍”,肝失疏泄,则脾气不升,无法将水谷精微上输,脑窍失养,因此孤独症患儿智力、语言、动作发育迟缓。“目为肝之窍”,孤独症患儿出现目不识人、目光回避的表现亦与之有关。此外,郭佳认为很多孤独症患儿同时表现胃肠道消化功能异常和睡眠障碍,与肝失疏泄有关[10]。肝失疏泄,木旺乘土,脾胃运化功能减弱,故易出现腹胀、腹泻等症状。气滞郁而化火,热扰心神是患儿出现睡眠障碍的最主要原因。
2 古籍中对孤独症治疗方法的阐述
2.1 本草文献记载
《证类本草》记载:“社坛余胙酒,治孩儿语迟。”社坛为祭司土神之坛,余胙意为祭祀所余之肉,从现代看来用“社坛余胙酒”治疗语迟有一定的巫医和祭祀之意。《太平圣惠方》中指出“上用赤小豆捣罗为末。以酒和涂于舌上即语。神效”。《本草纲目》中记载治疗语迟的药物有“百舌鸟(炙食),伯劳踏枝(鞭之)”。《淮南子时则》称百舌鸟可以“变易其声,以效百鸟之名”,伯劳有“当万物不能鸣时而独能鸣”的特征,故认为二者可治疗言语发育障碍。
2.2 方剂文献记载
2.2.1 调元散类方
《寿世保元》《活幼心书》中论述调元散可用于“小儿禀受元气不足语迟行迟”的治疗。调元散由八珍汤加干山药、白茯神、石菖蒲、炙黄芪组成,益气养血、健脾养心、滋肾填精、开窍益智,对于先天不足、心脾两虚、脑髓失养导致的语迟、胎弱、无慧有较好的疗效。同时,该书提到服用调元散时应“婴儿乳母同服”,这说明古代人们早已认识到,母亲服用的药物可以通过乳汁传递给小儿。实验显示,对智力低下患儿予以口服中药汤剂调元散治疗,三个月后,总有效率达 90.9%,比口服复方吡拉西坦脑蛋白水解物片的对照组高出 21.2%[11]。《医宗说约》《儿科要略》中对调元散的记载与上述相同。而《幼科释谜》中去石菖蒲加石膏。
2.2.2 芍药散类方
《太平圣惠方》记载芍药散可用于“治小儿心气不足,舌本无力,令儿语迟”。犀角屑、黄芪、赤芍药、槟榔、甘草组成的芍药散,入心经,补心气,通于舌纠正小儿言语迟发。《普济方》中对其亦有相同记载。
2.2.3 菖蒲丸类方
《太平圣惠方》中记载菖蒲丸可以“治小儿五六岁不语者”。由石菖蒲、人参、黄连、丹参、麦冬、天冬、赤石脂组成的菖蒲丸中,除天冬外其他药物皆入心经,可治疗心气不足、舌体无力而致的语言蹇涩难出。《阎氏小儿方论》《圣济总录》等书中记载的菖蒲丸组成方药与之相同。
另有一种菖蒲丸,组方与上述略有差别,但治疗思路相近。
记载在《普济方》《直指小儿》等书中的菖蒲丸由远志、川芎、当归、人参、石菖蒲、麦门冬、滴乳香、朱砂八味药物组成,用于治疗“四五岁长,犹不能言”。《冯氏锦囊秘录》命名这一组方药为补心菖蒲丸。
《普济方》中另有记载菖蒲丹,也可治“小儿数岁不语”。菖蒲丹中用黄芪、人参入心经,补心气,纠正言语发育障碍,黄连和桂心配伍组成交泰丸,再加入酸枣仁养心安神,可用于患儿睡眠障碍的治疗,远志与石菖蒲配伍可豁痰开窍、醒神益智,王素梅教授认为二者为治疗孤独症的要药[12],以上七味药物相互配合,用于治疗孤独症,疗效显著。
2.2.4 地黄丸类方
《钱氏小儿直诀》载有“地黄丸治肾虚解颅,或行迟、语迟等症”。《幼幼新书》中有“又有病后肾虚不语者。宜兼服钱氏地黄丸”的论述。地黄丸补益肝肾,可治疗先天不足、肾虚精亏而致小儿出生后胎弱、无慧、言语发声迟缓等症状。《兰台轨范》中也有相同的记载。薛伯寿老师以“神不足”为辨证要点,如目光无神,运用地黄丸治疗儿童先天不足、发育不良[13]。
《本草经解》中记载的都气汤即地黄丸加五味子,可用于治疗“补肾真阴,及小儿行语迟”。《慈幼便览》中用地黄丸加鹿茸、五味子补益肝肾,治疗语迟。《医贯》中记载肾气丸可用于“先天母气之肾衰”而致小儿先天禀赋不足出现的胎弱、语迟、呆病等症状的治疗,肾气丸为地黄丸加附子、桂枝。《神仙济世良方》中载有用地黄丸去泽泻、山药,加麦冬、五味子等滋阴药物治疗阴虚语迟。
2.2.5 其他方剂
《张氏医通》中有用补中益气汤、七味白术散等方治疗小儿脾胃不足导致的胎弱、语迟的论述。《张氏家传》中用酸枣仁、柏子仁各半两,郁李仁、人参各一两“治小儿不语”。《太平圣惠方》中称鸡头丸可用于治疗“小儿诸病后,六七岁不能语”。
《幼科指掌》中菖蒲参麦丸对小儿语迟也可取得很好疗效。
2.3 外治法文献记载
2.3.1 浴体法
《明医指掌》中指出“胎弱,生下面无神气……目无精光。肥、瘦并用浴体法”。用天麻、蝎梢、朱砂、麝香、白矾、青黛、乌蛇肉、桃枝、桃叶同煎,煮水温浴。《卫生总微》称之天麻浴汤,《御药院方》则称浴体法为浴体天麻散。《婴童百问》《幼幼新书》等书也认为用浴体法可治疗新生儿先天禀赋不足之症。
2.3.2 针灸
《幼幼新书》中载“《庄氏集》腧穴灸法:四五岁不语,灸两足踝上各三壮”。按其描述,或为三阴交,灸此可健脾益血、调补肝肾,亦能安神。另外《幼幼新书》有“灸心俞三壮”治疗小儿语迟的记载,心俞穴主治心与神志病变,灸心俞可补心气、通于舌,纠正语言障碍。《针灸大全》中有“神门去心性之呆痴”“用大钟治心内之呆痴”的记载,神门穴归心经,大钟穴归肾经,由此可从心肾论治孤独症。
3 结 语
中医古籍中指出孤独症症状与心、肾、脾、肝有着密切关系,认为心气不足、心气失和、肾气亏虚、内生痰浊、肝失疏泄是导致言语障碍、脑窍失养、神志异常、情志失常的关键。
医籍中还记载了许多孤独症相关症状的治疗方法,包括本草、方剂类及外治法。通过对中医古籍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整理归纳,可发现,中医多从养心、补肾、健脾、疏肝思路出发治疗孤独症谱系障碍,为中医治疗孤独症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古代文献依据及研究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