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理工大学研...吧 关注:5,251贴子:44,637
  • 0回复贴,共1

原子核中的质子中子是如何运动的?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原子核中的质子中子是如何运动的?
原子的体积非常小,原子核中质子中子的体积就更小了,所以,人们无法直接观察质子中子的模样,运动或结合状态。
人类是存在理性思维的,感性认识不到的事物,理性可以靠想象力认识到,所以认识质子中子的任务只能交给人的理性思维。
人的理性思维可以靠一些相同事物的行为现象推理出来,比如靠光的反射推理出来质子中子是如何运动的问题。
根据牛顿定律,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物质之间动量或动能量传递或传输的一种过程和结果。就是说,两个物质之间的作用可以传递或传输物质之间的动量或动能量。具体说,一个速度快的物质撞击一个不动或速度慢的物质,这个速度快的物质就会把自己一部分动量或动能量传递或传输给这个不动或动作慢的物质,这样,速度快的物质速度就会变慢,而不动或速度慢的物质就会产生速度或速度变快,这就是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关系。
假如质子中子是静止不动的物质或粒子,那么光子撞击到质子中子上,光子就会把一部分动量或动能量传递或传输给质子中子,光子速度就会变慢,而事实是,光撞击物体后反射出来的光速度并没有太大的改变,就说明物体中或原子核中,质子中子不是静止不动的,而处在高速度的运动中,因为从宏观的角度来看,质子中子处在的位置是没有什么变化的,所以,质子中子只能处在高速度的转运动中。而高速度平运动的光子撞击在高速度转动的质子中子上,它们之间的作用就不会发生太大的动量或动能量的传递或传输,光子依旧以原有的速度被反射或反弹出去。
会打乒乓球的人都知道,你用力把乒乓球打过去,对方也会用力把乒乓球打回去,同样道理,光子高速度撞击质子中子,质子中子就靠高速度旋转的力把光子撞击回去,所以光通过多次物体的反射或反弹速度不变可能就是这样的原因。
另外,物体是由原子分子构成,而原子中最大的质量或体积就是质子中子,所以,光子撞击质子中子的几率是比较大的,撞击原子中质量或体积比较小的电子几率不大。
另外,用平动速度比较慢的粒子,比如电子,撞击质子中子后就会发现,电子被反弹或反射回来时,平运动速度反而增加了,这就像用一个小球撞击一个高速度转动的砂轮一样,小球被反弹或反射出来反而速度加快了一样。这就再一次说明,质子中子就是一个个高速度转动的粒子。
有人可能疑问,如果质子中子是一个个高速度转动的粒子,那么,质子中子是如何结合在一起构成或组合成为原子核的呢?
在物质的宏观行为或现象中我们会发现,两个转动相反的物体会靠在一起转动,而两个转动方向相同的物体就不会靠在一起转动,反而还会产生排斥行为或现象,所以,我们只能得出这样的推理,质子中子其实就是两个转动方向相反的粒子,原子核就是靠质子中子能够靠在一起转动而形成的一个物质运动系统组合体或结合体。
另外,既然质子中子是一个个高速度转动的粒子,并且靠转动方向相反而稳定的结合在一起的,所以,要想破坏原子核结构的稳定性,就要让原子核中质子与质子,中子与中子这种转动方向相同的粒子发生碰撞,而这种碰撞就会产生巨大的排斥力,这种巨大的排斥力其实就是核爆炸产生的力的行为或现象。
或者说,核能量的产生不是由什么物质转换出来的,而是由质子中子高速度的转动能转换出来的。
不知道我的这种推理是否成立?希望科学的爱好者能够发表自己的见解或意见。
与网友探讨微观粒子的存在和运动问题
自从我发表了,原子核中质子中子是如何运动的?帖子后,一些网友认为,微观粒子不应该用直观的,宏观物体的存在,运动和相互作用的方式来描述或认识,应该用量子力学的理论来描述或认识,因为宏观物体的存在和运动行为与微观物质或粒子的存在和运动行为是完全不同的。当然,
我不认同对物质世界物质的存在和运动的这种分割,我认为,物质世界中物质的存在,运动极其规律都是统一的和相互关联的,不存在各自为政,互不关联的分裂状态。
一位网友说,
微观粒子的存在都是一种叠加状态,就像,薛定谔的猫,只有观察时才能确定粒子的状态。
我认为,
客观事物的存在,当然以人的观察事实为根据,但是,人的观察不能决定事物存在的问题,事物的存在是客观的东西,不以人的意志为转变。人的观察只是对事物状态的确定,不能决定事物存在的状态,所以,薛定谔的猫应该是一种伪科学认识。
网友说,
薛定谔的猫是个思想实验,并不意味着猫真的处于生死叠加态,而是用来揭示量子叠加态的奇特性质。在量子力学中,一个微观粒子在被观测之前,其状态是不确定的,处于所有可能状态的叠加态。当观测发生时,粒子会“坍缩”到其中一个确定的状态。
我认为,
微观粒子也是一种物质,一种实体的存在,所谓粒子的存在状态也只能是粒子的运动状态,而所谓粒子状态的叠加是什么意思?难道微观粒子同时存在两种不同的运动状态?
网友说,
关于状态的叠加,这是量子力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指的是一个微观粒子可以同时处于多个可能状态的叠加态中,直到被观测时才会“塌缩”到其中一个确定的状态。这种叠加态并不是指粒子同时存在两种不同的运动状态,而是指粒子在不同可能状态之间的概率分布。
具体来说,以电子自旋为例,电子自旋有向上和向下两种状态,但在未被测量时,电子可以处于这两种状态的叠加态中。这意味着电子自旋的方向是不确定的,它既有可能是向上,也有可能是向下,直到被观测时才会确定其自旋方向。这种叠加态可以用波函数来描述,波函数的幅度表示电子处于某个状态的概率。
我认为,
关于粒子状态的叠加也是一种错误认识,状态应该理解为粒子的运动状态,你理解为是粒子的位置,动量,能量状态,而你理解的这些状态如何叠加?你试试看?还有什么被观测时才会“塌缩”?如何塌陷?能举一个例子吗?电子自旋是什么意思?原子中的电子不是绕核在转动吗?还存在什么向上向下的方向问题?一个原子中的所有绕核电子它们绕核运动的方向应该是一致的,不存在什么向上向下的转动问题。另外,比如,原子核中的质子中子,其存在的位置难道不确定吗?它们不都是存在于稳定的原子核之中吗?质子中子在原子核中的动量在没有外力的作用中难道不是确定的吗?,再比如,高压导体中的原子和低压导体中的原子其动量都应该是确定的。所以,研究确定粒子的位置或不断变化的动量对科学认知没有太大意义。
网友认为,
科学界对于质子和中子的行为有更为精确的解释,这些解释基于量子力学和粒子物理学的理论。在量子力学中,质子和中子的运动不是简单的经典物理学中的运动,而是由量子力学规律支配的复杂行为。质子和中子在原子核中并不以经典意义上的轨道运动,而是存在于由量子力学描述的“量子态”中。它们的确切位置和动量无法同时精确确定,这一现象称为“不确定性原理”。 每个质子和中子的状态由一个波函数描述,这个波函数给出了粒子在不同位置出现的概率。
我认为,
质子中子是物质的东西,存在实体性,所以质子中子肯定存在某种运动形式,当然,不可能是直线运动形式,也不可能是轨道的运动形式。而你没有具体说,质子中子存在什么样的运动形式?
另外,质子中子是否存在于原子核中,既然存在于原子核中,质子中子的位置应该是确定的,无论观察与不观察都应该是确定。量子力学用一个所谓的波函数是无法让人确切或形象的描述,认识质子中子具体的运动形式或状态的。
网友说,
质子和中子之间的主要相互作用力是强相互作用力,这种力非常强,但作用范围很短(大约10^-15米)。这种力使质子和中子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原子核。原子核的稳定性来源于核子(质子和中子)之间的强相互作用。这种力足够强,可以克服质子之间的电磁排斥力(因为质子带正电荷,电磁力会使它们相互排斥)。另外,核能量释放不是简单的质子或中子转动能的释放,而是质子和中子结合或分裂过程中,由于核子之间的强相互作用力重排所释放的结合能。
我认为,
物质世界中所有力的行为现象都是物质之间在相互作用中产生或形成的,你没有具体描述所谓强相互作用力产生或形成的物质机理。
其实原子核中质子中子的组合非常简单,就像两个高速度转动的砂轮或小时候玩的黏黏转,由于转动方向相反而可以在一起转动一样。所以,原子核中质子中子结合的形式或结合能非常弱。一个动量很小的粒子就可以让质子中子分离。
现代科学不是已经观察到原子核不断快速膨胀和收缩的行为现象了吗?并且根据这种有规律的行为现象制作成原子钟了吗?而原子核中质子中子的膨胀和收缩就是外来粒子不断进去和出来原子核内部的一种行为现象,就是说,外来粒子进入原子核后,原子核就膨胀,外来粒子出去时,原子核就收缩,所以,原子核中质子中子之间的组合或结合非常弱。根本不存在什么强相互作用力。
有人可能会说,外来粒子非常容易进入原子核内部,因为,原子核中质子中子方向相反的转动方式,形成了原子核内部有入口部位,就像卷板机有入口部位一样,所以,外来粒子不断进入原子核的内部,原子核就会出现不断膨胀的行为现象,那么,原子核不断收缩的行为现象是什么原因呢?其实都是外来粒子碰撞的原因。外来粒子进入原子核内部就会出现原子核膨胀,四面八方的外来粒子碰撞到原子核中质子中子的其他部位(非原子核的入口部位),原子核就会不断收缩。所以,原子核是在四面八方外来粒子不断碰撞中出现不断膨胀和收缩的行为现象的。
总之,所谓结合能只是两个转动方向相反的物体可以靠在一起转动的一种自然行为现象,核能量的释放不是什么核子之间的强相互作用力重排所释放的结合能,而是原子核内部结构被破坏,出现了质子与质子,中子与中子相互碰撞,从而把质子,中子高速度的转动能转化平能量而被释放出来的一种巨大的核能量。


IP属地:河南1楼2024-06-06 07:37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