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感想贴一下:
做近视恢复本质上是做眼睛的健康管理。用腿来比喻眼睛,眼镜就像是腿的拐。我们现在有发达的做“拐”的技术,各种型号的,能让你尽量看清,但我们不应期望最后直接“坐电动轮椅”,而是希望把“拐”撇掉。但是“拐”一般不适合一次就直接扔掉的,我们在尝试恢复的时候,锻炼也千万不可用力过猛,这样是会再伤了“腿”的。事情就是这么回事。
我们想恢复,但是看不清怎么办,戴眼镜啊,用“拐”啊。恢复从不应是一蹴而就的,激光手术有激光手术的弊端。锻炼是一个长期而谨慎的事。
注意眼睛休息,这个是最最重要的。(我单独列出来)
主要以锻炼和休息来划分用眼。即使同一副眼镜,在不同状态下,也可以划分是锻炼用眼或是休息用眼,这是一种二分法。复杂一点可以做三分,锻炼,日常和休息,但我觉得还是二分法更简单。按此思路分析,是眼睛恢复的第一性原理。(该划分引用自
@中肥仔 ,略有变动,下面的视力日记讲法也引用自中肥仔。)
锻炼的核心,可以叫做“闪现”,或者叫主动聚焦(AF:Active Focus),要能做到,近视才有恢复可能,当然欠矫状态下想“努力”看清楚,本身就包含主动聚焦的意愿。放心,只要正常人,都是可以做到的,几乎不存在做不到,有理论和实践依据的,具体可以看文末的参考文献,并不是都是由潜意识控制,有部分是大脑皮层,也就是说,从解剖学讲,支持人的意识可以控制“更加看清”这个行为。[1]
科学来讲,可以以视力表为标准。以视力表为标准去考量视力,不同距离的视力。可按时按需测量和观察。以及检测眼睛疲惫。这是一种科学的定标方法。人是很容易因为心理因素(受“视觉心理学”影响)而误判清晰或不清晰的,以视力表为准,科学的去测量,不容易发生谬误,是通过第三方角度来旁证视力的数据。其中,视力表的可视情况要恒定,测量方法要有深刻的讲究,比如多少秒内的识别。要想工程的实现恢复,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做好“视力日记”,有详细数据的视力日记后可以作为可靠的参考数据,否则都为“直觉”,仅凭“迷信”带来的信念去往前走,很容易因小失败和挫折,导致整体计划中止。视力日记可以通过数据的波动来判断一段时期是否用眼疲劳,“感觉”通常如果精力非常足的时候可以方便做判断,但忙累的时候,我们可能顾及不上,视力日记应是更为靠谱一些的。有视力日记的数据长期来做参考,信念可以变的非常坚定。但是学会闪现后,通过凝视至少可以差出两三行出来,这也属于正常的视力波动,所以要怎么通过视力表判断是什么视力,要有一个合理的流程方法。检测眼睛疲惫或要采用多个距离的视力表对视力做评估,插片上采用尽可能所有插片组合来测试当前距离可以达到的最佳视力,这个有被叫做“尽插”。这套科学逻辑较为复杂,但是是比较科学,不容易出错的,可能为了安全性而牺牲掉非常多的效率,但是安全性才是第一的嘛,所以这里提科学讲法。
如多副眼镜,眼镜里一定要有能让在最佳工作区间让眼睛舒适和休息的一副眼镜,就像大海中,有一座安全岛。
20240307,新的感悟,我之前提出恢复的核心是锻炼和休息,我也在讲,如果科学来讲,要第三方判断眼睛疲惫,需要以视力表为标准,做视力日记。但是今天我新的感悟是,做视力日记是科学的,但是,不是核心的,核心是锻炼和休息是否能够平衡,是否眼睛疲惫的时候能做到休息,对用眼疲惫做判断。这从第三方角度或者构建科学体系来看,做视力日记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对个人,工程上实现恢复这个事,以自身实际用眼情况实时的做判断是否疲惫(用感觉来判断),才是更第一性的。或者说,如果你无法判断平时是否疲惫,才要采用第三方角度去辅助判断,否则,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奥卡姆剃刀原理(简单性原则) )。 现代国人往往从小到大应试教育,可能更擅长逼迫自己做某事,而感觉和灵性不足以判断自己眼睛疲惫性,那么这时候我建议必须要视力日记。我认为目前来看我暂时不需要。
20240515,有一个点发现之前没在前面提,就是“大户外”的光照,其实这个非常的重要的,整个视场都是亮的,远景,阳光好的天,真的对眼睛非常的友好了。赵阳提过4l里面,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光,光源(Light),还有什么比太阳更天然更经济的呢。对眼睛(目前国内近视很多的情况)最好的,就是远景阳光好的天,一定要远眺。入眼整个场景的光是这样的:低对比度,高亮度,“全光谱”......
以上观点后续可能会有所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