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法吧 关注:5,502贴子:32,843

健康用眼和尝试模糊的一点经验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现在时间是20240621。我是202311左右发现有人在尝试逆转近视这个事,也发现没有配足近视度数反而眼睛可能恢复这回事,然后自己慢慢做了一些尝试。


1楼2024-06-21 14:21回复
    记录的内容主要是在知乎上。
    https://zhuanlan.zhihu.com/p/668330252


    2楼2024-06-21 14:23
    回复
      中间也有知道咱们这个模糊法吧聚集处,不过一直也没发过帖子,这次也算是驻扎一下


      3楼2024-06-21 14:26
      回复
        核心感想贴一下:
        做近视恢复本质上是做眼睛的健康管理。用腿来比喻眼睛,眼镜就像是腿的拐。我们现在有发达的做“拐”的技术,各种型号的,能让你尽量看清,但我们不应期望最后直接“坐电动轮椅”,而是希望把“拐”撇掉。但是“拐”一般不适合一次就直接扔掉的,我们在尝试恢复的时候,锻炼也千万不可用力过猛,这样是会再伤了“腿”的。事情就是这么回事。
        我们想恢复,但是看不清怎么办,戴眼镜啊,用“拐”啊。恢复从不应是一蹴而就的,激光手术有激光手术的弊端。锻炼是一个长期而谨慎的事。
        注意眼睛休息,这个是最最重要的。(我单独列出来)
        主要以锻炼和休息来划分用眼。即使同一副眼镜,在不同状态下,也可以划分是锻炼用眼或是休息用眼,这是一种二分法。复杂一点可以做三分,锻炼,日常和休息,但我觉得还是二分法更简单。按此思路分析,是眼睛恢复的第一性原理。(该划分引用自 @中肥仔 ,略有变动,下面的视力日记讲法也引用自中肥仔。)
        锻炼的核心,可以叫做“闪现”,或者叫主动聚焦(AF:Active Focus),要能做到,近视才有恢复可能,当然欠矫状态下想“努力”看清楚,本身就包含主动聚焦的意愿。放心,只要正常人,都是可以做到的,几乎不存在做不到,有理论和实践依据的,具体可以看文末的参考文献,并不是都是由潜意识控制,有部分是大脑皮层,也就是说,从解剖学讲,支持人的意识可以控制“更加看清”这个行为。[1]
        科学来讲,可以以视力表为标准。以视力表为标准去考量视力,不同距离的视力。可按时按需测量和观察。以及检测眼睛疲惫。这是一种科学的定标方法。人是很容易因为心理因素(受“视觉心理学”影响)而误判清晰或不清晰的,以视力表为准,科学的去测量,不容易发生谬误,是通过第三方角度来旁证视力的数据。其中,视力表的可视情况要恒定,测量方法要有深刻的讲究,比如多少秒内的识别。要想工程的实现恢复,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做好“视力日记”,有详细数据的视力日记后可以作为可靠的参考数据,否则都为“直觉”,仅凭“迷信”带来的信念去往前走,很容易因小失败和挫折,导致整体计划中止。视力日记可以通过数据的波动来判断一段时期是否用眼疲劳,“感觉”通常如果精力非常足的时候可以方便做判断,但忙累的时候,我们可能顾及不上,视力日记应是更为靠谱一些的。有视力日记的数据长期来做参考,信念可以变的非常坚定。但是学会闪现后,通过凝视至少可以差出两三行出来,这也属于正常的视力波动,所以要怎么通过视力表判断是什么视力,要有一个合理的流程方法。检测眼睛疲惫或要采用多个距离的视力表对视力做评估,插片上采用尽可能所有插片组合来测试当前距离可以达到的最佳视力,这个有被叫做“尽插”。这套科学逻辑较为复杂,但是是比较科学,不容易出错的,可能为了安全性而牺牲掉非常多的效率,但是安全性才是第一的嘛,所以这里提科学讲法。
        如多副眼镜,眼镜里一定要有能让在最佳工作区间让眼睛舒适和休息的一副眼镜,就像大海中,有一座安全岛。
        20240307,新的感悟,我之前提出恢复的核心是锻炼和休息,我也在讲,如果科学来讲,要第三方判断眼睛疲惫,需要以视力表为标准,做视力日记。但是今天我新的感悟是,做视力日记是科学的,但是,不是核心的,核心是锻炼和休息是否能够平衡,是否眼睛疲惫的时候能做到休息,对用眼疲惫做判断。这从第三方角度或者构建科学体系来看,做视力日记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对个人,工程上实现恢复这个事,以自身实际用眼情况实时的做判断是否疲惫(用感觉来判断),才是更第一性的。或者说,如果你无法判断平时是否疲惫,才要采用第三方角度去辅助判断,否则,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奥卡姆剃刀原理(简单性原则) )。 现代国人往往从小到大应试教育,可能更擅长逼迫自己做某事,而感觉和灵性不足以判断自己眼睛疲惫性,那么这时候我建议必须要视力日记。我认为目前来看我暂时不需要。
        20240515,有一个点发现之前没在前面提,就是“大户外”的光照,其实这个非常的重要的,整个视场都是亮的,远景,阳光好的天,真的对眼睛非常的友好了。赵阳提过4l里面,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光,光源(Light),还有什么比太阳更天然更经济的呢。对眼睛(目前国内近视很多的情况)最好的,就是远景阳光好的天,一定要远眺。入眼整个场景的光是这样的:低对比度,高亮度,“全光谱”......
        以上观点后续可能会有所修改。


        4楼2024-06-21 14:29
        回复
          目前主要是我自己的年龄,我觉得是偏大的,所以对于近视的恢复,以我目前的生活习惯生活状态种种,我可能并不指望恢复到什么程度,但是我考虑散光是要努力去恢复的。


          5楼2024-06-21 14:43
          回复
            散光主要是两个关键句
            1.凝视可以使散光恢复
            2.散光的恢复要由近到远


            7楼2024-06-21 14:58
            收起回复
              从主动聚焦的方式来看,散光恢复和近视恢复或主要分成两种主动聚焦方式,
              散光的恢复需要使用“眼内肌”(姑且这么命名),
              近视的恢复要考虑使用“眼外肌”的主动聚焦方式,
              眼内肌的“控制”形式和眼外肌的控制形式是有所不同的,当然锻炼千万不要过劳,严厉摒弃过劳锻炼。
              从控制论的角度去看,不管哪种主动聚焦,本身是会受到大脑皮层的控制,也就是意识的控制,但同时,我们也要对用眼环境做调控,一个是模糊,还有就是三维空间图像亮度,对比度,光谱情况等等。


              8楼2024-06-24 10:01
              回复
                到这开坑了啊。某乎狂吞了一堆咨询单。没人呼我都懒得去了。
                还有啥比较好的平台?
                我这边账号不是我一个人上。关键的是抽风比那边还严重,我也少来。


                IP属地:广东9楼2024-07-01 19:36
                收起回复
                  关于眼睛的检测,目前我知道的主要是三种类别的方法:
                  1、直接用仪器检测眼睛的各个光学参数,包括角膜曲率、眼轴长度等等,可以通过计算,来算出人眼的近视度数等情况。
                  2、可以根据检影法,辅助插片,主要依靠经验丰富的验光师,直接检测出度数。
                  3、通过视功能检查的方式,验光师和被检查人相互配合,以问答的形式,逐步判断眼睛情况。
                  其中,就我个人体验来说,我体验的,主要是视功能检查,和验光师配合问答的形式,来检测眼睛情况,而且,由于时间因素,我体验到的检测,都是“简化版”的,而不是“完整版”的视功能检查。
                  佩戴欠矫和雾视法,确实短时间会对裸眼视力有所提升,但是我实际的体验是,这个过程不够稳定,如果想长期减度数,没有那么的简单。我个人非常坚信,近视是可逆的,只不过,真的是很不简单的。


                  10楼2024-09-04 15:44
                  收起回复
                    大概尝试逆转一周年了,回来打个卡,表示仍在持续进行中。


                    11楼2024-11-05 16:37
                    收起回复
                      发现之前没写过我的度数问题。
                      以2015年配的,佩戴8年(到2023年11月份)的眼镜做标的:
                      R:-4.75/-1.75*176 L:-4.00/-1.50*175 PD: 63(可能为63)
                      目前佩戴的眼镜度数大概为:
                      R:-4.00 L:-3.25 PD: 60(主要近用镜,阿贝数59)


                      12楼2024-12-01 12:55
                      回复
                        其他辅助用镜有:
                        R:-4.00 L:-4.00(加0.8的抑制膜) PD: 60(刺激右眼,破除右眼望远被抑制问题,高阿贝数59)
                        R:-4.50 L:-3.75 PD: 61;R:-4.25 L:-3.50 PD: 60(中心区域局部降低色温眼镜,刺激光节律,刺激泪腺分泌,防止干眼症,金无逾抗疲劳眼镜)
                        R:-4.50 L:-3.75 PD: 62(凯米x-drive,防蓝光,开车用镜)
                        R:-4.25 L:-3.50 PD: 60(华为智能眼镜2镜框,万新mr-8防蓝光镜片)


                        13楼2024-12-01 13:03
                        回复
                          目前近视度数大概为400度的量级,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近视防治指南(2024年版),其定义属于中度近视。
                          一年以来的控制结果是这样的:
                          1.屈光参差:当前配镜的屈光参差为75度(实际验光中的屈光参差,可达到150度)。屈光参差问题认为得到较为有效的控制。
                          2.散光:从初开始的佩戴眼镜的中度散光,最后被完全去掉了眼镜的散光,实际情况是,散光仍然存在,散光分不同的距离,在目前较近距离的用眼情况下,配镜去掉散光已经是完全可以的了。
                          3.近视:近视度数有所缓解,但除了初期配镜降低速度较快以外,后期主要是对散光和屈光参差问题做纠正,近视的缓解目前来说并不多,配镜上量化下来只有大概75度,实际的矫正视力目前数据没有,不能说达到一个更好的矫正视力,主要是耐受。
                          4.裸眼视力:裸眼视力存在非常大的提升,不过我是没有完全裸眼,只是降低和改变配镜度数。配镜后的矫正视力能感觉到提升,量化应以视力表为标准,暂时缺少量化数据。


                          14楼2024-12-01 13:17
                          回复
                            又一个月过去了,过来踩个脚印。


                            15楼2025-01-03 15:45
                            回复
                              我这也是做了一年多的尝试,年龄从33岁到了34岁,近视是中度近视然后配镜上去掉了散光,减少了近视度数,目前佩戴认为不影响生活。
                              总体来说,我接触的近视逆转的方法和一些手段,包括各种锻炼,配镜,主动控制,我以个人身份,完全的认为近视在某种程度上是可逆的,我是不认可轴性近视不可逆的讲法的,但近视可逆非常的难,和人的行为习惯,身体状况息息相关,是一种体系科学,想工程的说每个工程都能实现,是非常的困难的,但对于个体,依据一系列的方法,都是可以达成至少一定程度的改善。
                              科学探索往往由于专业细分问题,会把问题拆解的非常的细,我本身也是光学专业出身的硕士,从光学的不同角度对近视逆转的问题尝试了一些个探索,但得说,从已知的专业角度,基本没有得到什么定性的结论,反倒模糊法吧这个模糊二字,算是扣题之作了,
                              就比如说光谱的方式,我也用了一些红光的手段,但是实际体验过程中,我的体验结论不能验证单一光谱和强度对人眼辐照后,对近视这个概念更好还是更坏,只能说从人眼结构的脉络膜角度看,红光的穿透可以一定程度的活化这个脉络膜,但也有限制的,辐照不能过强,乃至敢曾经使用低瓦数激光去搞哺光仪,是非常的不可取的,后续不使用激光的低瓦数红光哺光仪要比之前激光的安全性上应该要好不少的,至于我,直接红光理疗手电筒或者看太阳,完全的经济实惠。
                              至于闪现的各种方式,内眼肌流派外眼肌流派我也都试过,也都学会了,已经代入到平常的生活中,表示形成了新的习惯,从模糊法这个根本词根上,演化的行为,对我眼睛的帮助是很大的。
                              由于我有屈光参差,以及左右眼的散光不同,暗视力不同,遮盖对我的帮助不小。而且现代技术做出的弱视膜挺不错的。
                              望远是非常重要的事,2025的我们,即使城市人,行为习惯中也都可以包含很多的望远,希望未来vr、ar等技术的发展,能够尽快包含视光学和人体行为相关的内容,辅助咱们大国孩子们的眼睛不要再往近视散光等等的方向下滑了,
                              就这样,今天有些许感慨,就写在这里。20250103


                              16楼2025-01-03 16:0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