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吧 关注:1,506,109贴子:11,383,004

用MP2做CCSD(T)的外推?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祭天


IP属地:英国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24-07-01 10:30回复
    MP2和CCSD(T)这两种方法,想必接触过计算化学的朋友们应该都听说过。CBS外推,即将体系能量外推至此方法下完备基的能量,虽然不做高精度计算通常也碰不着,基本也有所耳闻。
    众所周知,post Hartree-Fock方法的CBS外推分为两个部分,即Hartree-Fock部分和相关能部分。对于可以进行外推的基组(如cc-pVNZ系列基组和def2系列基组),其Hartree-Fock部分的能量与CBS的差值随基组ζ值的线性增大呈指数或亚指数速度衰减,即
    E_HF(ζ)=E_HF_CBS+A*exp(B*ζ)

    E_HF(ζ)=E_HF_CBS+A*exp(B*ζ^0.5)
    两种拟合方式的差异通常不大,可以任意选择。由于其收敛得极快,有时候甚至直接使用ζ>=4的Hartree-Fock能量作为HF_CBS能量而不再外推(原因:三点外推很麻烦,要算三个数据,而且2ζ基组质量不行,与理想情况相差较大,外推误差不小)。


    IP属地:英国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24-07-01 10:44
    回复
      而相关能部分的收敛速度则慢一些。理想情况下,自旋相同电子间的相关能和自旋相反电子间
      的相关能收敛趋势也是不同的,前者随ζ的线性增大以三次方速度收敛,后者以五次方速度收敛,即
      Ε_corr(ζ)=E_corr_CBS + A*ζ^(-3) + B*ζ^(-5)
      为方便,有时也忽略五次项直接进行拟合,结果通常差异不大。
      以上这些内容显然很容易查到,计算化学公社Sob的《谈谈能量的基组外推》有详细介绍,这里只介绍最简单的部分。
      以上是看懂本文需要的背景知识。楼主会一点计算,但不完全会,这点东西足够看懂接下来的所有内容了。
      那么,这和之前提到的“MP2与CCSD(T)”有什么关系?


      IP属地:英国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24-07-01 10:53
      回复
        众所周知,CCSD(T)在面对多参考特征不明显(可以简单理解为HOMO- LUMO gap比较大)的体系时,其计算结果可以达到化学精度,即相对能量与真值相比,误差在±1kJ•mol-1以内。但也众所周知的是,post Hartree-Fock方法需要搭配较好的基组才能算出可靠的结果,没有人能奢求CCSD(T)/6-31G*能计算出化学精度的结果(这里不点名批评用pople基组算CCSD(T)的各路神仙,没算力就别嗯上原版的CCSD(T)啊,乱搭配基组简直搞笑。ORCA在召唤你们),然而CCSD(T)方法O(N^7)级别的时间复杂度又令人望而生畏。这意味着别说对稍大的体系做CCSD(T)的CBS外推了,超出2ζ的基组都不一定跑得动CCSD(T)。
        这样的大背景下,MP2作为最便宜的时间复杂度只有O(N^5)的post Hartree-Fock方法,此时出乎意料地发挥了某些奇怪的价值。有人提出了这样的CBS外推公式:
        CCSD(T)/CBS≈MP2/CBS+[CCSD(T)(ζ_0)-MP2(ζ_0)]
        MP2的CBS需要的算力显然就少得多,而且我们只需要做单次的CCSD(T)级别的计算就可以获得CCSD(T)/CBS级别的计算结果——显然,当需要这样做的时候,我们选择的一般都是cc-pVDZ这样的其实在post Hartree-Fock计算中没眼看的基组,于是计算量得以大幅降低。
        这显然是极其诱人的,但问题也随之而来:CCSD(T)和MP2除了都是post Hartree-Fock方法之外,可以说是八杆子打不着边——MP2是MP系列方法中最简单的从HF出发的二阶微扰,而CCSD(T)则是从CI改进而来的CC(耦合簇)方法中,CCSD向CCSDT的三阶微扰。浑身上下,它们似乎没什么共同点。那么我们凭什么可以这样做?这个公式的背后,到底是什么?


        IP属地:英国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24-07-01 11:17
        回复
          先占个坑,看看有没有人看吧。以前这种心血来潮的探究或者感想喜欢直接往民科吧发,但确实太可惜了点。


          IP属地:英国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24-07-01 11:19
          回复
            dd,很多只知道名词,假期准备浅浅了解一下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4-07-01 11:19
            收起回复
              有技术力的,帮顶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4-07-01 11:34
              收起回复
                帮顶顶!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4-07-01 11:57
                收起回复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4-07-01 12:00
                  收起回复
                    不懂帮顶


                    IP属地:江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4-07-01 12:08
                    收起回复
                      什么,咖啡也美国ip了


                      IP属地:美国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24-07-01 12:32
                      收起回复
                        HF的外推和相关能的外推不是要分别计算么,这里是指相关能的外推?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4-07-01 14:58
                        收起回复
                          捧场的朋友好像很多诶qwq
                          那么我们可以看看这些方法在面对简单分子时的表现,比如最简单的甲烷分子,它具有Td对称的结构,电子足够少以至于可以用足够大的基组,又足够多以至于可以体现不同基组不同方法的差异。
                          我们在最常用的B3LYP-D3(BJ)/def2-SVP水平下优化其结构。然后,我们分别用cc-pVDZ cc-pVTZ cc-pVQZ cc-pV5Z和cc-pV6Z计算其单点能。
                          于是我们得到了一系列数据点,我们把这些数据画在图上,然后取后四个点使用公式
                          E_HF(ζ)=E_HF_CBS+A*exp(B*ζ^0.5)
                          进行CBS外推,得到的结果如图所示。可见HF随基组的线性增大,收敛得极快。到4ζ(HF/cc-pVQZ)时,其较外推得到的HF/CBS的误差已经只有0.0024%,已经与CBS非常接近。


                          IP属地:英国来自iPhone客户端16楼2024-07-01 16:08
                          收起回复
                            DOI: 10.48550/arXiv.2403.06364
                            DOI: 10.1063/1.3659142
                            是看了这些文章吗
                            身为一个post HF外行也觉得用MP2外推挺新奇的,这太省计算成本了,但这会不会是system-dependent的,文章里也有提到这对于描述大体系non-covalent interactions是个很好的近似,其他情况可以测试一下


                            IP属地:广东17楼2024-07-01 16:16
                            收起回复
                              而如之前所言,相关能的收敛速度就不是那么令人愉悦了。对MP2,CCSD和CCSD(T)做同样的计算,以同样的方式绘图并用外推方程进行拟合,可以发现随基组线性增大,相关能并没有很快地收敛。4ζ基组cc-pVQZ通常是一般计算的最大基组(有时候是aug-cc-pVQZ,但极少见5ζ级别的使用实例)。然而在本例中,相较于CBS,基组不完备带来的相关能误差分别为3.98%,2.23%和2.31%,显然还无法视作“考虑充分”。实际上哪怕推到cc-pV6Z,误差也仍然有1.14%,0.57%和0.59%,考虑充分程度甚至弗如cc-pVDZ对HF能量的刻画。
                              一个极其明显的事实是,MP2和CC系列在相关能上的收敛表现并不一致。CCSD(T)对基组的要求比CCSD更苛刻一些,但两者仍相仿佛。而MP2随基组的增大,其收敛速度比CC更慢。把用四个点做CBS外推得到的曲线回推到2ζ基组,它们居然交换了顺序,即便事实其实并非如此:2ζ基组的表现优于外推曲线的预期,这在HF能量和相关能上都已经得到了验证。
                              这是否会和MP2外推法有一定关联?


                              IP属地:英国来自iPhone客户端18楼2024-07-01 16:3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