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汉至南北朝时期:洱源县均属叶榆县地,其统县的郡随着封建王朝更迭不断演替。
- 隋唐至宋元时期:隋朝时叶榆地改属南宁州总管府。唐麟德元年(公元664年)设治,洱源县境内置浪穹、邓备、舍利等州。南诏统一洱海周围地区后,洱源县境范围内东南设邓川赕,北部属剑川节度地。宋朝大理国前期设宁北赕、邓赕,后期设凤羽郡,领宁北赕、邓赕。元朝宪宗七年,洱源县立浪穹、德源两个千户所,隶属大理上万户府;至元十一年,置邓川州,领浪穹县、裁凤羽县,隶大理路。
- 明清时期:明朝初期,成立邓川州、浪穹县,隶大理府。明朝洪武十六年,阿这授邓川州世袭土知州,王药师恭授浪穹县土典史。清朝沿袭明朝建置,邓川州领浪穹县,属大理府。期间,曾进行一些水利工程建设和行政区划调整。
- 中华民国时期: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邓川州改置为邓川县,浪穹县更名为洱源县,两县先属迤西道,后属大理督察专员公署。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洱源县、邓川县同属大理专区,1956年11月起同属大理白族自治州。1961年10月原洱源、邓川两县合并称洱源县。
- 隋唐至宋元时期:隋朝时叶榆地改属南宁州总管府。唐麟德元年(公元664年)设治,洱源县境内置浪穹、邓备、舍利等州。南诏统一洱海周围地区后,洱源县境范围内东南设邓川赕,北部属剑川节度地。宋朝大理国前期设宁北赕、邓赕,后期设凤羽郡,领宁北赕、邓赕。元朝宪宗七年,洱源县立浪穹、德源两个千户所,隶属大理上万户府;至元十一年,置邓川州,领浪穹县、裁凤羽县,隶大理路。
- 明清时期:明朝初期,成立邓川州、浪穹县,隶大理府。明朝洪武十六年,阿这授邓川州世袭土知州,王药师恭授浪穹县土典史。清朝沿袭明朝建置,邓川州领浪穹县,属大理府。期间,曾进行一些水利工程建设和行政区划调整。
- 中华民国时期: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邓川州改置为邓川县,浪穹县更名为洱源县,两县先属迤西道,后属大理督察专员公署。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洱源县、邓川县同属大理专区,1956年11月起同属大理白族自治州。1961年10月原洱源、邓川两县合并称洱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