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互撕、创始人出走、派系斗争,一连串的闹剧与动荡就像一把锋利的刀子,不仅将公众对考研教育机构的信任划得遍体鳞伤,也将考研辅导头部品牌“文都教育”劈成两半。
情况在23年1月15日彻底恶化。文都教育首席名师,考研英语“顶流”何凯文突然出走,转而成为刚成立半个月的新公司——新文道教育董事长。文都原来的名师汤家凤、万磊、蒋中挺等30余人也抱团离开,悉数加入新文道。
随后,跳槽到其他机构的考研政治教师任燕翔突然发难,发文控诉前同事何凯文学历造假、虚假宣传、师风问题等。而在“吃瓜”之余,人们发现去年卸任董事长的文都教育创始人冯小平,已被一手缔造的文都告上法庭。
一样的名师,一样的模式,新文道就像从文都身上生生撕下来的一家新公司。名师集体跳槽,让文都教育被“掏空”的质疑铺天盖地袭来。焦虑的考生、吃瓜的群众、沸腾的舆论屡次将文都冲上热搜,也让文都教育陷入空前的低谷。
文都教育是考研辅导机构,更是一家“造星”公司。文都是在考研大课堂时代成长起来的品牌,带着浓重的线下基因。其常见的打法是在当地大学的报告厅、体育馆筹办专题讲座,聘请文都有号召力的讲师来面授,就考研形势、院校选择、复习备考策略等问题展开讲解,带来新鲜的考研咨询。
这样的免费讲座每场能吸引几百到数千考生参加。在网络备考咨询还不够丰富的时代,这些名师将掌握的信息差融进搞笑段子、励志鸡汤中,激起无数期待与焦虑考生的共鸣。在全国各地的“万人讲座”“千人课堂”上,在文都爆款网课的传播中,文都和部分明星讲师的声誉慢慢沉淀下来。
文都浙江某加盟商负责人坦言:“这其实就是常见的会销模式,是文都主要的招生方式之一。”这样一来,文都的话题总是围绕这些名师,文都的品牌力、招生情况就与名师影响力深度绑定。也正因如此,当文都的名师因学历造假、师风问题遭到质疑时,考验的是整个文都品牌。
但这些没有妨碍名师何凯文成为考研教育的现象级人物,一个成功的IP。他无疑是考研产业的集大成之作,身上有着文都“黄金时代”的烙印。有文都内部人士透露:“何老师线下授课8000元/天,书籍版税13个点,加上自媒体平台的广告收入,年收入超1000万。”也有不愿透露姓名的加盟商爆料称,打着“去名师化”旗号的王选民曾经拿着1000万年薪的合同请何凯文留在文都。
相比之下,文都公司2016年财报显示,2014年-2016年其营业收入分别为4000.1万、1.17亿、3.91亿,净利润分别为302.8万、155.1万、1142.9万。
从这个角度看,名师工资高,拿得多,确实会挤压公司利润。但在文都加盟商看来,“文都现在还不能没有名师”。
2018年,何凯文曾公开发表题为《名师IP化,对机构是机遇还是挑战》的演讲。演讲中,何凯文劝企业不要担心IP名师出走,不要把名师和机构对立起来。他认为“去名师化”就是一个伪命题。不可能“去名师化”,再有名气、再有流量的老师也能和机构找到合作的点。
没成想,何凯文眼中的伪命题最终成为现实。“去名师化”战略之下,文都与名师的裂痕不断扩大。有消息称,去年,文都教研院院长万磊绩效被打成0分。这一切,都成为名师出走的伏笔。
的确,文都看到了名师路线的掣肘。尽管他们能吸引可观流量,但线下“留量”不足,在规模化、标准化、利润率上存在天花板。或许文都也想学习新东方发起一场“去名师化”的运动,但却意外“翻车”,留下一地鸡毛。
如今,“老文都人”这个群已经达到500人上限。上个月,衡水一加盟商在群内感慨:“以前的文都何等高光,可惜了这块20多年久经考验的金字招牌了。”
有考生在网络上留言:大名鼎鼎的文都正在竭力自保,但也可能用残忍的方式“杀死”自己。
情况在23年1月15日彻底恶化。文都教育首席名师,考研英语“顶流”何凯文突然出走,转而成为刚成立半个月的新公司——新文道教育董事长。文都原来的名师汤家凤、万磊、蒋中挺等30余人也抱团离开,悉数加入新文道。
随后,跳槽到其他机构的考研政治教师任燕翔突然发难,发文控诉前同事何凯文学历造假、虚假宣传、师风问题等。而在“吃瓜”之余,人们发现去年卸任董事长的文都教育创始人冯小平,已被一手缔造的文都告上法庭。
一样的名师,一样的模式,新文道就像从文都身上生生撕下来的一家新公司。名师集体跳槽,让文都教育被“掏空”的质疑铺天盖地袭来。焦虑的考生、吃瓜的群众、沸腾的舆论屡次将文都冲上热搜,也让文都教育陷入空前的低谷。
文都教育是考研辅导机构,更是一家“造星”公司。文都是在考研大课堂时代成长起来的品牌,带着浓重的线下基因。其常见的打法是在当地大学的报告厅、体育馆筹办专题讲座,聘请文都有号召力的讲师来面授,就考研形势、院校选择、复习备考策略等问题展开讲解,带来新鲜的考研咨询。
这样的免费讲座每场能吸引几百到数千考生参加。在网络备考咨询还不够丰富的时代,这些名师将掌握的信息差融进搞笑段子、励志鸡汤中,激起无数期待与焦虑考生的共鸣。在全国各地的“万人讲座”“千人课堂”上,在文都爆款网课的传播中,文都和部分明星讲师的声誉慢慢沉淀下来。
文都浙江某加盟商负责人坦言:“这其实就是常见的会销模式,是文都主要的招生方式之一。”这样一来,文都的话题总是围绕这些名师,文都的品牌力、招生情况就与名师影响力深度绑定。也正因如此,当文都的名师因学历造假、师风问题遭到质疑时,考验的是整个文都品牌。
但这些没有妨碍名师何凯文成为考研教育的现象级人物,一个成功的IP。他无疑是考研产业的集大成之作,身上有着文都“黄金时代”的烙印。有文都内部人士透露:“何老师线下授课8000元/天,书籍版税13个点,加上自媒体平台的广告收入,年收入超1000万。”也有不愿透露姓名的加盟商爆料称,打着“去名师化”旗号的王选民曾经拿着1000万年薪的合同请何凯文留在文都。
相比之下,文都公司2016年财报显示,2014年-2016年其营业收入分别为4000.1万、1.17亿、3.91亿,净利润分别为302.8万、155.1万、1142.9万。
从这个角度看,名师工资高,拿得多,确实会挤压公司利润。但在文都加盟商看来,“文都现在还不能没有名师”。
2018年,何凯文曾公开发表题为《名师IP化,对机构是机遇还是挑战》的演讲。演讲中,何凯文劝企业不要担心IP名师出走,不要把名师和机构对立起来。他认为“去名师化”就是一个伪命题。不可能“去名师化”,再有名气、再有流量的老师也能和机构找到合作的点。
没成想,何凯文眼中的伪命题最终成为现实。“去名师化”战略之下,文都与名师的裂痕不断扩大。有消息称,去年,文都教研院院长万磊绩效被打成0分。这一切,都成为名师出走的伏笔。
的确,文都看到了名师路线的掣肘。尽管他们能吸引可观流量,但线下“留量”不足,在规模化、标准化、利润率上存在天花板。或许文都也想学习新东方发起一场“去名师化”的运动,但却意外“翻车”,留下一地鸡毛。
如今,“老文都人”这个群已经达到500人上限。上个月,衡水一加盟商在群内感慨:“以前的文都何等高光,可惜了这块20多年久经考验的金字招牌了。”
有考生在网络上留言:大名鼎鼎的文都正在竭力自保,但也可能用残忍的方式“杀死”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