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主要讲三个问题,一是张陵生卒年问题,二是五斗米道和鬼道问题,三是张衡与张脩问题。
自汉至晋,早期记载了张陵的书籍如《三国志》《后汉书》等均未提及张陵的生年以及卒年,但是这一情况在南朝出现了变化,刘宋时期,道教经法《三天内解经》说在永寿三年(即157年)张陵在完成与汉帝盟约、百日授法以后白日飞升,依此记载,张陵卒于157年。梁朝时期,任涪县县令的李膺写了一本书叫《蜀记》(一说益州记)(现已失传,经常被佛教拿来挤兑嘲讽道教)里面记录了这样一条事:“张陵避病疟于丘社中,得咒鬼术书,遂解使鬼法,入鹤鸣山,自称天师,汉熹平末为蟒所噏,子衡奔走寻尸无所,畏负清议之讥,乃假设权方,以表灵化之迹,生縻鹤足,置石崖顶。谋事办毕,克期发之。至光和元年遣使告曰:‘正月七日天师升玄都。’”云云,但各书所引记录内容不同,有说熹平末死光和元年遣使的,有说熹平末死光和二年遣使的,有说兴平末死建安元年遣使的。但依《典略》,光和中张脩为五斗米道,又依《三国志》,初平年间张鲁袭杀张脩尽夺其部众,则张陵不应是兴平末死,而应是熹平末死,即公元178年。与道教所传张陵卒于永寿三年不符,未详孰是。
而张陵死后至汉庭覆灭,传闻为他所立的正一盟威道名声不显。在鱼豢《典略》里甚至不值一提:“熹平中,妖贼大起,三辅有骆曜,光和中,巨鹿有张角,汉中有张脩,角为太平道,脩为五斗米道。”《三国志》虽然说张陵张衡张鲁三代行五斗米道且世号米贼,但又说张鲁家传的是鬼道:“张鲁母始为鬼道。”似乎两者并非同一教派,但是《三国志》也说了,张鲁袭杀张脩并吞并了他的部众,又顺势在汉中传起五斗米道来,接管的如此顺利,张脩的五斗米教众连对张鲁的反抗都没有——起码没有有关记载证明五斗米教众反抗过袭杀他们道主天师的张鲁,仿佛本就是一个教派一般——除了对教众等级划分名称稍有差别以外,并无他异。或许五斗米道、鬼道本身就是对同一个教派的不同称呼,只是在张陵死后,或者张陵张衡相继死后,张脩夺取了教权,当了五斗米的天师。又或许是两者本身就同出一源,张脩是巴人,张陵也曾为了躲避瘟疫到巴人丘社中。张陵吸收了巴郡巫术,结合道德经和黄老道思想建立了正一盟威道,张脩也学习了道德经和黄老道思想,结合巴郡巫术创立了五斗米道。
关于张衡和张脩问题,裴松之认为张脩就是张衡,笔者以为不然,须知张脩在华阳国志成书以前可是一直被描述为被张鲁所袭杀(华阳国志的记载是说张脩被张鲁派出去作战,结果被苏固袭杀),假设张衡张脩真为同一人,那么在重视孝道的汉朝,张鲁的存在必然不为人所容:五斗米的教众会认为:张鲁你小子为了争夺教权连父亲都敢杀,还有什么不敢干的?张鲁的上司刘焉会认为:张鲁你小子连父亲都敢杀,难道就不敢杀我吗?因此张衡张脩必然不是同一个人。
自汉至晋,早期记载了张陵的书籍如《三国志》《后汉书》等均未提及张陵的生年以及卒年,但是这一情况在南朝出现了变化,刘宋时期,道教经法《三天内解经》说在永寿三年(即157年)张陵在完成与汉帝盟约、百日授法以后白日飞升,依此记载,张陵卒于157年。梁朝时期,任涪县县令的李膺写了一本书叫《蜀记》(一说益州记)(现已失传,经常被佛教拿来挤兑嘲讽道教)里面记录了这样一条事:“张陵避病疟于丘社中,得咒鬼术书,遂解使鬼法,入鹤鸣山,自称天师,汉熹平末为蟒所噏,子衡奔走寻尸无所,畏负清议之讥,乃假设权方,以表灵化之迹,生縻鹤足,置石崖顶。谋事办毕,克期发之。至光和元年遣使告曰:‘正月七日天师升玄都。’”云云,但各书所引记录内容不同,有说熹平末死光和元年遣使的,有说熹平末死光和二年遣使的,有说兴平末死建安元年遣使的。但依《典略》,光和中张脩为五斗米道,又依《三国志》,初平年间张鲁袭杀张脩尽夺其部众,则张陵不应是兴平末死,而应是熹平末死,即公元178年。与道教所传张陵卒于永寿三年不符,未详孰是。
而张陵死后至汉庭覆灭,传闻为他所立的正一盟威道名声不显。在鱼豢《典略》里甚至不值一提:“熹平中,妖贼大起,三辅有骆曜,光和中,巨鹿有张角,汉中有张脩,角为太平道,脩为五斗米道。”《三国志》虽然说张陵张衡张鲁三代行五斗米道且世号米贼,但又说张鲁家传的是鬼道:“张鲁母始为鬼道。”似乎两者并非同一教派,但是《三国志》也说了,张鲁袭杀张脩并吞并了他的部众,又顺势在汉中传起五斗米道来,接管的如此顺利,张脩的五斗米教众连对张鲁的反抗都没有——起码没有有关记载证明五斗米教众反抗过袭杀他们道主天师的张鲁,仿佛本就是一个教派一般——除了对教众等级划分名称稍有差别以外,并无他异。或许五斗米道、鬼道本身就是对同一个教派的不同称呼,只是在张陵死后,或者张陵张衡相继死后,张脩夺取了教权,当了五斗米的天师。又或许是两者本身就同出一源,张脩是巴人,张陵也曾为了躲避瘟疫到巴人丘社中。张陵吸收了巴郡巫术,结合道德经和黄老道思想建立了正一盟威道,张脩也学习了道德经和黄老道思想,结合巴郡巫术创立了五斗米道。
关于张衡和张脩问题,裴松之认为张脩就是张衡,笔者以为不然,须知张脩在华阳国志成书以前可是一直被描述为被张鲁所袭杀(华阳国志的记载是说张脩被张鲁派出去作战,结果被苏固袭杀),假设张衡张脩真为同一人,那么在重视孝道的汉朝,张鲁的存在必然不为人所容:五斗米的教众会认为:张鲁你小子为了争夺教权连父亲都敢杀,还有什么不敢干的?张鲁的上司刘焉会认为:张鲁你小子连父亲都敢杀,难道就不敢杀我吗?因此张衡张脩必然不是同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