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信息万千
谣言暗流涌动
短视频时代
经过剧本式包装的谣言视频
一经发布
极易引发“病毒式传播”
直播遭欺凌?
近日,昆明网警接网民举报,有网民在某平台发布视频,内容为“女子在野外直播被两名男子强制剃光头后带离直播现场”的视频,引起大量网民关注。经昆明网警调查核实,发现,信息发布者竟是视频中被剃头的女子!
后经警方进一步工作查明,该女子和“好友”为吸引公众关注、博取眼球并赚取网络流量,策划编造发布了内容夸张引人愤慨的“剃头剧本”,在互联网广泛传播后,造成不良社会影响。
最终,该女子和涉事人员,被公安机关依法行政拘留。
网警课堂
凭空杜撰
造谣者不管事件(内容)是否真实,故意编造杜撰所谓“事实”并传播。
夸大其词
造谣者将某个事件(内容)部分或全部事实进行夸大其词,甚至凭空脑补后将其扩散。
断章取义
造谣者从某个完整内容中摘取部分内容,罔顾前因后果就大肆传播,令不明真相的网友对涉及的事件(内容)形成不同甚至相反的理解。
拼凑剪接
此类网络谣言的基本素材为真,但脱离了其特定背景、地域、条件和处理结果去使用,就成了谣言。
半真半假
此类网络谣言内容往往半真半假,让人难以分辨是否靠谱。
以假乱真
提前写好剧本并让演员按照剧本摆拍已不算新鲜,此类“作品”因呈现出真人真事的感觉,使网友难以分辨真假。
辟谣求证
造谣者会先用“小号”发布一则谣言,然后再用粉丝多、流量大的账号转发该则谣言,话术是“求证真假”,在这所谓的“求证”中将谣言扩散。
我国相关法律对发布、散布网络谣言的责任已有明确的规定,根据行为的情节严重程度不同,造谣者可能承担民事责任、行政违法责任或刑事责任。
下面,蜀黍带你快速了解我国法律关于处理网络谣言的相关规定,帮助你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保持清醒的头脑,远离网络谣言虚幻和诱惑的陷阱。
民事责任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零二十四条 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名誉是对民事主体的品德、声望、才能、信用等的社会评价。
第一千零二十五条 行为人为公共利益实施新闻报道、舆论监督等行为,影响他人名誉的,不承担民事责任,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一)捏造、歪曲事实;(二)对他人提供的严重失实内容未尽到合理核实义务;(三)使用侮辱性言辞等贬损他人名誉。
第一千一百九十四条 网络用户、网络服务提供者利用网络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行政责任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
第二十五条第(一)项 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六条第(四)项 有其他寻衅滋事行为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二条第(二)项 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刑事责任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四十六条【侮辱罪、诽谤罪】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一第二款【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九十三条第一款第(二)项、第(四)项 【寻衅滋事罪】有下列寻衅滋事行为之一,破坏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二)追逐、拦截、辱骂、恐吓他人,情节恶劣的;(四)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的。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13]21号)网警呼吁
网络无边,法律有界
网络并非法外之地
请广大网民遵守法律法规
规范网上行为
不造谣、不传谣、不信谣
自觉抵制网络谣言
谣言暗流涌动
短视频时代
经过剧本式包装的谣言视频
一经发布
极易引发“病毒式传播”
直播遭欺凌?
近日,昆明网警接网民举报,有网民在某平台发布视频,内容为“女子在野外直播被两名男子强制剃光头后带离直播现场”的视频,引起大量网民关注。经昆明网警调查核实,发现,信息发布者竟是视频中被剃头的女子!
后经警方进一步工作查明,该女子和“好友”为吸引公众关注、博取眼球并赚取网络流量,策划编造发布了内容夸张引人愤慨的“剃头剧本”,在互联网广泛传播后,造成不良社会影响。
最终,该女子和涉事人员,被公安机关依法行政拘留。
网警课堂
凭空杜撰
造谣者不管事件(内容)是否真实,故意编造杜撰所谓“事实”并传播。
夸大其词
造谣者将某个事件(内容)部分或全部事实进行夸大其词,甚至凭空脑补后将其扩散。
断章取义
造谣者从某个完整内容中摘取部分内容,罔顾前因后果就大肆传播,令不明真相的网友对涉及的事件(内容)形成不同甚至相反的理解。
拼凑剪接
此类网络谣言的基本素材为真,但脱离了其特定背景、地域、条件和处理结果去使用,就成了谣言。
半真半假
此类网络谣言内容往往半真半假,让人难以分辨是否靠谱。
以假乱真
提前写好剧本并让演员按照剧本摆拍已不算新鲜,此类“作品”因呈现出真人真事的感觉,使网友难以分辨真假。
辟谣求证
造谣者会先用“小号”发布一则谣言,然后再用粉丝多、流量大的账号转发该则谣言,话术是“求证真假”,在这所谓的“求证”中将谣言扩散。
我国相关法律对发布、散布网络谣言的责任已有明确的规定,根据行为的情节严重程度不同,造谣者可能承担民事责任、行政违法责任或刑事责任。
下面,蜀黍带你快速了解我国法律关于处理网络谣言的相关规定,帮助你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保持清醒的头脑,远离网络谣言虚幻和诱惑的陷阱。
民事责任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零二十四条 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名誉是对民事主体的品德、声望、才能、信用等的社会评价。
第一千零二十五条 行为人为公共利益实施新闻报道、舆论监督等行为,影响他人名誉的,不承担民事责任,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一)捏造、歪曲事实;(二)对他人提供的严重失实内容未尽到合理核实义务;(三)使用侮辱性言辞等贬损他人名誉。
第一千一百九十四条 网络用户、网络服务提供者利用网络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行政责任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
第二十五条第(一)项 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六条第(四)项 有其他寻衅滋事行为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二条第(二)项 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刑事责任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四十六条【侮辱罪、诽谤罪】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一第二款【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九十三条第一款第(二)项、第(四)项 【寻衅滋事罪】有下列寻衅滋事行为之一,破坏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二)追逐、拦截、辱骂、恐吓他人,情节恶劣的;(四)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的。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13]21号)网警呼吁
网络无边,法律有界
网络并非法外之地
请广大网民遵守法律法规
规范网上行为
不造谣、不传谣、不信谣
自觉抵制网络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