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仇日吧 关注:6,964贴子:310,767
  • 1回复贴,共1

“反日仇日”的“罪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945年8月15日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同年12月,以美国为首的11个同盟国组建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准备在东京审判日本战犯。各战胜国派出一名法官出庭此次审判,中国政府派出梅汝璈担任这次审判的中国法官。
梅汝璈生于1904年,江西南昌人,中国近现代杰出的法学家。1924年赴美留学,先后获斯坦福大学文科学士学位和芝加哥大学法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在山西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等校任教。后来就任国民政府立法院的立法委员等职务。
1946年3月,梅汝璈抵达日本东京。法庭上,梅汝璈和来自其他国家的同行们一起尽心竭力地工作,出色地完成了这一注定被载入史册的国际审判任务。在长达两年半的审判过程中,梅汝璈始终坚持法律原则,有礼有节,在“法官席位之争”“起草判决书”和“坚持死刑处罚”等关键时刻,以自己的智慧、勇气和学识维护了祖国的尊严和人民的利益,对第一批28名日本甲级战犯的定罪量刑工作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也赢得了世界的赞赏与尊重。
新中国成立后,梅汝璈选择留在大陆。自1950年起,他长期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顾问、专门委员兼条约委员会委员,并历任燕京大学法律系兼职教授。1954年,他当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案委员会委员。此后,历任第三、四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以及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政法学会理事等职,为中国的外交事业和法制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可令他没想到的是:他一生忠于国家,服务人民,维护民族的尊严,到最后竟然被自己的同胞扣上“罪人”的帽子?
1957年的“反右”和从1966年开始的“文革”等政治运动中,梅汝璈被打成“右派”,遭受了许多不公正的待遇。后来造反派在抄家时搜出那件他曾在东京审判时穿过的法袍,如获至宝,以为抓住了梅汝璈有“反动历史问题”的确切证据,并试图将其烧毁。但梅汝璈对此有理有节地应对抗争,并进行了巧妙的周旋,从而保存下了这件历史珍品。
梅汝璈虽遭受不公正待遇,却始终怀着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坚定信念,不计个人得失,多次撰文批评日本某些势力企图复活军国主义、为侵略战争翻案的行径。他曾自述道:“我不是复仇主义者,我无意于把日本军国主义欠下我们的血债写在日本人民的账上。但是,我相信,忘记过去的苦难可能招致未来的灾祸。”
闲暇时,梅汝璈仍为《人民日报》撰稿,并从1962年开始撰写《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一书(直到病逝只完成4卷),希望将东京审判全过程如实地描述下来,并结合自己的法学专业知识进行评述,给国内外法律界人士提供一本借鉴的参考书。
1973,梅汝敖先生在北京含冤离世,享年69岁,六年后被平反。
可见在那个年代,反日仇日的情绪是不存在的,民族主义的叙事是不被推崇的。或者说是“不允许存在的”和“不允许被推崇的”。就连梅汝璈这种“罪人”也是“不允许存在的”……
2006年9月1日,电影《东京审判》在大陆上映,讲述了梅汝璈在东京审判中的故事。2007年,该片获得第2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编剧奖,并获得最佳故事片、最佳导演等多项提名。
这部电影反响极大,观众们一方面感慨梅汝敖先生等人的杰出贡献,一方面痛斥日本军国主义的残忍暴行,并逐渐将对于军国主义的痛恨转嫁到普通日本人、日本文化头上。但又有多少人了解梅汝敖先生令人唏嘘的悲惨晚年呢,当那些喊着“杀光小日本”的愤青了解到梅汝敖先生的这段悲惨经历时,他们又会怎么想呢?
#仇日##日本##梅汝璈##东京审判#
图一: 梅汝璈
图二: 梅汝璈在东京审判的合照
图三: 电影《东京审判》中的梅汝璈(刘松仁饰)




IP属地:新西兰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09-06 08:22回复
    罪的可不是他。愿先生安眠。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4-09-22 08:3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