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五年前,也就是2019年8月,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青岛片区(以下简称“青岛自贸片区”)正式获批揭牌,标志着青岛在对外开放和制度创新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更标志着这座城市在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的篇章中迎来了极为生动的注脚。
一直以来,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不仅承担着全面深化改革与实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责任,担负着以开放促改革的使命,而且肩负着推动高质量发展,打造动力更强、结构更优、质量更高新增长极的重任。
时间走到今天——今日之青岛自贸片区,高质量发展浪潮仍旧奔涌不息。
图片
蓝海逐梦,贸易开放发展步履不停
这里,是梦想启航的地方,是改革开放新高地的缩影,更是青岛经济转型升级的生动实践。
对外开放是青岛自贸片区的天然使命。五年来,青岛自贸片区坚持主动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衡量开放水准,没有什么比外贸进出口数据更具可信度。数据显示,挂牌建设以来,青岛自贸片区进出口总额由2020年的1108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2160.8亿元,年均增长24.94%,占青岛市进出口总额比重由17.29%提高至24.67%,对青岛市的开放支撑作用显著增强。此外,青岛自贸片区新引进世界500强中外投资项目88个,已累计达到182个。
值得注意的是,发挥自贸优势,更把握前沿技术,青岛自贸片区展开了一系列新业态贸易拓展,区域贸易结构亦逐步优化。
这五年期间,青岛自贸片区搭建起了搭建全国首个大宗商品现货交易数字化平台,基于数字仓库和数字仓单等系统功能服务,运用云计算、区块链等先进技术,推动了片区内大宗商品交易的数字化重构。
此外,青岛自贸片区大宗商品进口领域优势突出,已成为全球第二大橡胶交易口岸和全国最大的纸浆、棉花进口口岸,在全国大宗商品贸易产业中占据重要地位。
值得关注的是,在贸易之外,青岛自贸片区更在五年期间成为外企投资的热土,与日本欧力士产业平台、新加坡托克、以色列施特劳斯等大型跨国企业达成战略性合作。
如今,松下、伊藤忠、三菱、住友、丸红等一批知名日企相继在这里扎根、投资兴业,青岛自贸片区还打造了青岛日本“国际客厅”,与横滨、神奈川、新潟等9城建立联动,为深度交流合作提供支撑。
在青岛自贸片区扩大进出口优势、积极打造跨国公司投资新高地的背后,是片区更持之以恒地优化营商环境,持续开放大门的积极之举。
青岛自贸片区实现高质量发展,更离不开其背后的创新制度。一系列先行先试的政策在这里落地生根,从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的深化实施,到“一网通办”、“容缺受理”等政务服务模式的创新,再到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功能的不断拓展,青岛自贸片区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不断突破传统框架,构建起一套与国际接轨的开放制度体系。
此外,青岛自贸片区还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其中推行了商事登记“自贸+”个性化定制服务模式,惠及企业1万余家。片区还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筑企业开办“一事全办”审批新模式,实现建筑企业开办提交材料缩减70%、办理时间压缩60%;在全国首创出口退(免)税申报“免填即报”服务新模式,压缩企业出口退税时间85%以上。
勇立潮头,稳居第一梯队的创新之举
青岛自贸片区对青岛市外贸增长发挥了显著引领带动作用。可以发现,青岛自贸片区有效稳固了第一梯队位置,已然成为自贸试验区建设的典范和榜样。
这片承载着国家使命与期望的土地,自诞生之日起,便肩负着探索对外开放新路径、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重任,更承担着承担着中央关于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海洋强国的要求,被赋予加快推进新旧发展动能接续转换、发展海洋经济,形成对外开放新高地的战略定位。
建设进入第五年,青岛自贸片区制度创新成果已拓展至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投资领域改革、推动贸易转型升级、深化金融领域开放创新、推动创新驱动发展、高质量发展海洋经济、深化中日韩区域经济合作、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 8 个领域。
青岛自贸片区围绕贸易便利化、投资自由化、金融国际化等领域,大胆探索,勇于实践。通过实施“一业一证”改革,大幅降低企业开办成本和时间;建立“一企一策”精准服务机制,为外资企业量身定制个性化解决方案;推进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降低汇率风险……这一系列制度创新举措,如同一股股清泉,不断激发着市场主体的活力与创造力,让青岛自贸片区的蓝海更加宽广,更加深邃。
需看到,青岛自贸片区作为“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平台”的作用更加突出。
改革,与创新全方位如影随形。
制度创新是自贸区发展的灵魂。五年来,青岛自贸片区坚持推进制度型开放与深层次改革双向互促,构建组织保障、工作推进、联动创新三大体系,探索形成了一批具有青岛特色的创新举措,具有全国首创价值的创新举措占比5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从制度创新成果数量来看,青岛自贸片区五年累计形成326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70项在全省实现复制推广,在山东自贸试验区三个片区中居首位。
不难发现,青岛自贸片区已成长为制度创新的“高产之地”。而五年间,青岛自贸片区围绕区域协调联动上亦有新意之举。
青岛自贸片区的发展,并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与周边区域紧密相连、协同共进。坚持服务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走在前,青岛自贸片区发起设立了黄河流域自贸区联盟,全国首创“云端自贸”审批服务跨域协作新模式,与沿黄流域8省25个功能区、全国31个自贸片区实现审批服务联动。
值得一提的是,在青岛自贸片区的牵头主办下,还连续三年成功举办黄河流域跨境电商博览会,累计实现产供对接13亿元。活动的举办,更实现了在省内6个自贸联动创新区复制推广20余项创新成果,陇南经开区东西部协作项目更是带动近千人脱贫,彰显了青岛在黄河流域贸易发展上的新担当。
航向深蓝,新兴产业更高能级发展
青岛自贸片区不仅是开放的前沿阵地,更是产业升级的重要平台。
五年来,青岛自贸片区聚焦高端装备制造、海洋经济、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引进培育一批行业领军企业,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深度融合。同时,依托自贸区的政策优势,青岛自贸片区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方向发展。如今,青岛自贸片区已成为推动青岛乃至山东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
聚焦智能家电、集成电路、基因科技等新兴产业,青岛自贸片区通过政策扶持、资金引导、人才引进等方式,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在智能家电领域,青岛自贸片区引领行业转型升级,百亿投资的智能家电产业园增产扩容,完成投资约110亿元;
在集成电路领域,万亩规划、千亿投资的青岛市集成电路产业园加快建设,青岛自贸片区集聚了产业链上下游项目30个,吸引思锐智能、中微创芯、方益科技等30余个重点企业落户,总投资约1800亿元;
在基因科技领域,成功打造了海洋基因库等高端科研平台,更成功入选山东省未来产业集群……
不仅如此。有意识注重打造产业集群,青岛自贸片区围绕重点产业链,推动上下游企业集聚发展,形成协同集聚态势。例如,在智能家电领域,青岛自贸片区已初步形成从解决方案的“软件”、实体工厂的“硬件”到专业人才培育的“要件”等“三件”融合的产业生态圈;在集成电路领域,构建了从设计到材料、设备、制造再到封测、模组的全套产业链。
致力于加快产业数字化、高端化发展,位于青岛自贸片区内的中德生态园还建成全球家电行业首个5G+工业互联网全连接示范园,海尔中央空调、冰箱和洗衣机三家互联工厂获评世界“灯塔工厂”,在当下,以“海尔施特劳斯净水科技产业园”为支撑的水联网生态制造产业链加速形成。
五年风雨兼程,五年春华秋实。对外贸易持续扩大,外资利用水平不断提升;制度创新成果丰硕,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产业升级步伐加快,经济发展质量显著提高。这些成绩的取得,是青岛自贸片区人不懈努力、勇于创新的结果,也是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在青岛的成功实践。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青岛自贸片区面临着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加艰巨的使命任务。我们期待,在未来,青岛自贸片区将继续加快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不断增强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平台作用加快打造更高能级的开放平台更好发挥自贸示范引领作用为青岛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作出新的更大贡献。